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科标准练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9380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科标准练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科标准练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科标准练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科标准练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科标准练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科标准练1.docx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科标准练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科标准练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科标准练1.docx

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科标准练1

单科标准练

(一)

(时间:

60分钟 分值:

100分)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商人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万事万物,唯有商王能受其感应;周人则认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一解释意在说明(  )

A.新政权统治的合法性

B.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

C.商人从未实行过德治

D.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

A [根据材料可知,周人认为天命无常,只选有德,顺应民意,民意即天命,其目的是说明武王伐纣是顺天应民和新政权的合法性,故选A项;商人尚鬼并不等同于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故排除B项;“从未”说法绝对,故排除C项;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违背史实,商亡于暴政,故排除D项。

]

25.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

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

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

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B [由材料可知,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朝“劝勉”早婚,三者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从而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故选B项;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只符合汉初,故排除A项;人口增多是导致土地兼并的原因之一,故无法起到防范民间土地兼并的作用,故排除C项;古代家庭人口增多往往带来的是更多的负担而不是生活质量的改善,故排除D项。

]

26.《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

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这些举措(  )

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B [由材料“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可知,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古代驿传制度始于殷商时期,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驿传制度而非民族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而非交通工具的进步,故排除D项。

]

27.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

这种状况(  )

年限

1年以下

1-2年

2-5年

5-10年

10-15年

15-20年

20年以上

阁臣数(人)

30

37

42

25

12

11

4

占比(%)

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

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

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

D [由材料可知,内阁大臣在职多为5年以下,其中1年以下也有较大比例,频繁更换的内阁大臣不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官吏年龄,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整个官僚机构队伍,故排除B项;内阁对皇权专制起辅助作用,故排除C项。

]

28.1844年,美国特使顾盛抵达澳门。

当清廷得知其有进京呈递国书的要求时,给钦差大臣耆英的唯一指示就是阻止这一行动。

为此,耆英不惜与之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

这反映出清政府(  )

A.对外奉行投降政策

B.继续推行闭关政策

C.有效抵抗外来侵略

D.竭力维护天朝体面

D [由材料“当清廷得知其有进京呈递国书的要求时,给钦差大臣耆英的唯一指示就是阻止这一行动。

为此,耆英不惜与之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可知,清政府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方式维护大国体面,故选D项;“投降政策”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排除B项;“有效抵抗”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

]

29.五四运动爆发时,孙中山马上作出反应,对运动给予极大声援和支持,具体表现有:

发挥上海《民国日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竭力营救被捕的爱国师生和工人;推动和指导五四运动在上海的展开;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对五四运动给予肯定和赞许。

这反映了孙中山(  )

A.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B.对人民群众的认识变化

C.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

D.表明了彻底的反帝决心

B [由材料“孙中山马上作出反应,对运动给予极大声援和支持”“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对五四运动给予肯定和赞许”可知,孙中山在五四运动的过程中看到了民众力量的伟大,故选B项;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工人阶级,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马克思主义,故排除C项;新三民主义提出明确的反帝革命目标,故排除D项。

]

30.1940年11月,日本与伪南京政府签订《中日基本条约》,其中第七条说:

“日本政府基于本条约之中日新关系的发展,应撤废在中华民国所享有之治外法权,并交还其租界。

中华民国政府则应开放其领域,使日本国臣民,得居住营业。

”据此可知,这一条约的签订反映了(  )

A.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B.南京政府捍卫国家主权

C.英美对日本宣战的结果

D.日本侵华本质并未改变

D [由材料“中华民国政府则应开放其领域,使日本国臣民,得居住营业”可知,日本名为交还其租界,实为要把中国完全变成其租界,侵华本质并未改变,故选D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1940年汪伪南京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基本条约》出卖国家主权,故排除B项;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英美对日宣战,故排除C项。

]

31.1985年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首先提出并实行的“满负荷工作法”,对企业各项工作提出比较先进的目标,然后由低到高分步实施,层层落实,形成保证体系,并与个人报酬挂钩。

这一工作法(  )

A.发展了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大大增强了企业活力

D.实现了管理体制转变

C [由材料“对企业各项工作提出比较先进的目标,然后由低到高分步实施,层层落实,形成保证体系,并与个人报酬挂钩”可知,满负荷工作法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故选C项;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1992年后开始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分配方式而非管理体制的改变,故排除D项。

]

32.公元前425年上演的《阿卡奈人》戏剧中写道:

“我们定好了今天开公民大会,而这个会场却还是空空如也。

大家还在市场里蹭来蹭去,躲避那条涂着赭石粉的赶人索”。

公元前392年上演的《公民大会妇女》则提到,当妇女女扮男装参加公民大会达到开会的法定人数时,真正的雅典男性们抱怨自己来得太晚了,没有领到薪水。

材料反映出当时雅典(  )

A.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

B.人文精神已深入人心

C.城邦凝聚力日渐削弱

D.民主体制潜藏着危机

D [材料“定好了今天开公民大会,而这个会场却还是空空如也”说明公民参与公民大会的积极性不高,材料“真正的雅典男性们抱怨自己来得太晚了,没有领到薪水”说明大家为了薪水参政,二者都反映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危机,故选D项;妇女需要女扮男装,方可参与公民大会,因此可知妇女的社会地位依旧不高,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民主政治不是思想,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城邦凝聚力的比较,因此无法说明削弱,故排除C项。

]

33.19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英国人欧文在美国创立“新和谐公社”,建立“全国劳动产品交换市场”。

在1839年到1845年他又从事“劳动公社”实验。

但这些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

欧文的实践(  )

A.意味着工人运动需要国际联合

B.是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

C.为建立人类理想社会提供了借鉴

D.表明美国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 [根据材料“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全国劳动产品交换市场”和“劳动公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实验,这些实验为建立人类理想社会提供了借鉴,故选C项;材料是欧文的实验不是工人运动,故排除A项;空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而非完善,故排除B项;材料是欧文个人实验不是国际工人运动,故排除D项。

]

34.历史学家指出:

“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也许比欧洲任何国家都接近于革命,因为欧洲各国革命只是起义,他们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实质上对社会的根本触动不大,若以调整较大的政治格局和影响力而言,是不能与这一时期英国改革相提并论的。

”这一时期的英国改革(  )

A.为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提供了合法渠道

B.是新兴资产阶级和贵族相妥协的结果

C.为议会主权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D.避免了暴力革命在欧洲的出现和蔓延

A [根据材料“19世纪30年代”“英国改革”等有关信息可知,这里讲的是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提供了合法渠道,故选A项;1832年议会改革是将选举权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而不是妥协,且新兴资产阶级和贵族妥协的结果应该是光荣革命,故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议会主权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故排除C项;英国的改革不能避免欧洲的革命,故排除D项。

]

35.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通过“缓和、谅解、合作”逐渐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

这一外交方针的提出(  )

A.表明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说明法国主导着欧洲联合

C.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D.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实现

C [材料“欧洲人的欧洲”,走出“雅尔塔”说明法国想摆脱美国的控制,独立自主,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C项;20世纪50年代,美国霸主地位没有动摇,故排除A项;外交方针是最终走出“雅尔塔”,说明是想摆脱美国的控制,在欧洲联合过程中,法国没有起到主导作用,故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欧洲一体化刚刚开始,故排除D项。

]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

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诏书:

“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其后历经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各朝,海禁政策不断升级强化。

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奏请开放海禁。

这一奏议得到朝廷批准,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

隆庆开海局面之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明穆宗及其朝廷了解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

福建地方大员一再奏请在该省开海,是基于“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的生活传统。

隆庆开海后,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生丝及纺织品、陶瓷器、漆器等工艺品、矿产品及金属制品、水产品、农产品等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

——摘编自陈尚胜《隆庆开海:

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及随后于1843年签订的细则性附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原则建立通商口岸和租界,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口岸开放通商。

清政府面对英国、法国、美国领事联合在各自租界征收关税的事实,设立了海关总税务司,并在各口岸的海关设立一个外国税务司。

这一海关体系的建立,为条约通商贸易体制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的保证。

客观上分析,条约通商体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口岸为中心的近代区域市场的发展和近代市场关系的形成。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明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进步作用。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条约通商与晚明开海通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通商贸易体制对近代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13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隆庆开海局面之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明穆宗及其朝廷了解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福建地方大员一再奏请在该省开海,是基于‘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的生活传统”从海禁政策导致海盗增多,威胁统治、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开海、海禁政策影响沿海百姓生计等角度概括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生丝及纺织品、陶瓷器、漆器等工艺品、矿产品及金属制品、水产品、农产品等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并结合所学从保障沿海民众生活和社会稳定、促进白银货币化、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等角度分析即可。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原则建立通商口岸和租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明在拥有独立完整的主权的前提下,主动开海通商,而近代是受西方列强侵略,主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被迫开海通商。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为条约通商贸易体制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的保证”“条约通商体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口岸为中心的近代区域市场的发展和近代市场关系的形成”并结合所学从推动以口岸为中心的近代区域市场的发展和近代市场关系的形成、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传统手工业破产,客观上为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创造条件、方便了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把中国变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附庸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 

(1)原因:

海禁政策导致海盗增多,威胁统治;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开海;海禁政策影响沿海百姓生计。

进步作用:

保障了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白银货币化;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不同:

晚明在拥有独立完整的主权的前提下,主动开海通商;近代受西方列强侵略,主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被迫开海通商。

影响:

推动了以口岸为中心的近代区域市场的发展和近代市场关系的形成;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传统手工业破产,客观上为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创造条件;方便了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把中国变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侯永禄是一位农民,他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村民们的生存经历,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

以下文字节选于他的日记:

(1952年春节)我花了一万四千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

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

政府一有号召,群众便积极响应。

(1954年8月12日)农业社召开了建社的报名大会,我带头报名入社。

刘永康同志便向我谈了让我担任农业社会计的意见,晚上我便参加了建社委员会的会议。

从此,我便开始了建社方面的许多具体工作:

先登记各入社户的土地亩数,再评定地的肥瘦等级……

(1982年7月19日)上午,巷东头的饲养室门口,人来人往,吵吵嚷嚷,生产队开始评价分牲口、农具等。

经大家一致同意,采用抓阄的办法:

这对每个人、每一户都是公平的得多少好坏,就看你的运气了。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日记的节选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新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日记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解析] 根据材料“(1952年春节)我花了一万四千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可提取情节:

侯永禄在1952年春节用猪肉招待客人。

然后结合所学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分析可知,这一情节反映出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

概述和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阐释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经济状况、新中国开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和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的意义等。

[答案] 示例一

情节:

侯永禄在1952年春节用猪肉招待客人。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

概述和评价: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到1952年,恢复工作完成。

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示例二

情节:

侯永禄报名入社并参与建社工作。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三大改造的进行(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概述和评价:

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示例三

情节:

农民分到了生产队的牲口和农具等财产。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概述和评价: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撤销人民公社。

改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的改革。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铜钱制度是清代币制的主要内容。

在价值规律的作用和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银钱比价,总是离开清政府的“定例”而上下波动,有时波动的幅度较大。

在晚清以前的近二百年间,银钱比价波动常常成为困扰清朝政治经济生活的严重问题而备受朝廷重视。

雍正即位后,即着手对铸币制度进行改革。

雍正五年,“定以铜铅各半配铸制钱”,将铜六铅四改为铜五铅五配铸,后来各朝都按这一比例铸钱;把改革铜钱铸重作为稳定铜钱价格和杜绝铜钱流弊的重要手段,规定各钱局按铜钱每文重一钱铸造,此后,钱文铸重一钱成为定制。

……京城户工二局鼓铸用铜400万斤,后逐渐扩大到630余万斤,尽归云南办运。

各省铸钱亦大部分采用滇铜,滇铜替代洋铜成为各铸钱局的主要原料,长期以来困扰清政府的铸钱用铜问题完全得到解决。

为保证铸币制度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雍正皇帝还颁布法令,严禁民间使用黄铜器皿。

另外,严令打击私铸和使用私钱,并定各级官吏失察之罪

——摘编自二月河《纵论雍正财税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进行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进行币制改革意义。

(8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定以铜铅各半配铸制钱”可知铜铅对半铸钱;根据材料“规定各钱局按铜钱每文重一钱铸造”可知规定钱重;根据材料“各省铸钱亦大部分采用滇铜,滇铜替代洋铜成为各铸钱局的主要原料”可知稳定铸钱原料来源;根据材料“严禁民间使用黄铜器皿”可知民间禁用铜器;根据材料“严令打击私铸和使用私钱,并定各级官吏失察之罪”可知打击私铸钱的行为。

(2)问,根据雍正币制改革的内容并结合相关知识可知,雍正币制改革的意义需要从商品经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货币流通、降低成本、铸币事业的发展等角度思考。

[答案] 

(1)内容:

铜铅对半铸钱;规定钱重;稳定铸钱原料来源(滇铜);民间禁用铜器;打击私铸钱行为。

(2)意义: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控制了铸币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规范了铸币制度,便利了货币的流通;降低了铸钱成本,给清政府带来大量铸息银两;促使清代铸钱事业大规模发展;给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2年,美国政府联合图书出版业成立了战时图书委员会,组织出版了多个系列和版本的图书。

“大西洋系列”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学诸多领域。

“新世界书架系列”则收录了《丧钟为谁而鸣》《天下一家》等著作。

“海外版本系列”出版流行的平装书与口袋书,有多种语言版本,其中尤以“军队版本”最为突出。

“军队版本”图书采用订书机装订而不使用胶水装订,图书的宽度大于高度,每页能够容纳两列2.5~3英寸的短文本。

此外,在图书中还记录了大量鼓励性的话语,如《戴尔的战争》扉页写着:

“书是武器——在一个自由的民主国家,每个人都可以读到他喜欢的东西。

”《美国如何生存》和《美国外交政策和美国的战争目标》等图书也有英语、法语、荷兰语等不同语种的版本,在海外市场广受追捧。

——摘编自刘蒙之、刘乔《“二战”期间美国战时

图书委员会的出版活动与历史影响审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战时图书委员会出版活动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时图书委员会出版活动的作用。

(7分)

[解析] 第

(1)问,由材料“1942年,美国政府联合图书出版业成立了战时图书委员会,组织出版了多个系列和版本的图书”可以得出其特点是借助政府权威组织并推动图书出版发行;由材料“《美国如何生存》和《美国外交政策和美国的战争目标》等图书也有英语、法语、荷兰语等不同语种的版本,在海外市场广受追捧”可以得出其特点是服务于美国价值观的宣传;由材料“‘大西洋系列’、‘海外版本系列’出版流行的平装书与口袋书,有多种语言版本,其中尤以‘军队版本’最为突出”可以得出其特点是推出具有多系列、多版本的图书及装帧设计。

(2)问,根据其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紧扣1942年的世界史背景,可以得出其作用是有效宣传了反法西斯思想,鼓舞了军民士气;根据服务于美国价值观的宣传特点,可以得出其作用是传播了美国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根据借助政府权威组织并推动图书出版发行和推出具有多系列、多版本的图书及装帧设计的特点,可以得出其作用是促进了美国海外图书市场的拓展。

[答案] 

(1)特点:

借助政府权威组织并推动图书出版发行;服务于美国价值观的宣传;推出具有多系列、多版本的图书及装帧设计。

(2)作用:

有效宣传了反法西斯思想,鼓舞了军民士气;传播了美国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促进了美国海外图书市场的拓展。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陈嘉庚(1874-1961)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1894年,陈嘉庚就已开始在家乡厦门集中建立惕斋学塾。

他所创办的学校,纵的方面包括幼儿园、男女小学、中学到大学;横的方面包括普通中学、师范、中专、大专。

就地域而言,他主张“大学生不分省”,从国外归来的侨生一视同仁。

民国初期,他就指出:

“今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民心耳”。

他认识到:

“概民智未启,则共和之基础终无由巩固。

”他曾说,“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细”,陈嘉庚久居南洋,发现南洋华侨约1200万,其中不懂祖国文化已经“外化”的就有50万,这让他忧心不已。

据统计,1904年到1931年间,他的总支出共1321万元,其中捐款各类学校教育费就占837万元,加上办学利息380万元,占总支出的92%。

据统计,他一生中捐献的教育经费总数达1200万元,相当于他的实业全盛时期的全部不动产。

——方式光《论陈嘉庚教育思想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陈嘉庚办学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嘉庚办学的原因。

(7分)

[解析] 本题考查陈嘉庚办学的特点和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问,陈嘉庚办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他所创办的学校,纵的方面包括幼儿园、男女小学、中学到大学;横的方面包括普通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