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9296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答案.docx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答案.docx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答案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祖先的格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深刻阐释我们国家的外交思想,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

我们洞察国际风云,把握时代脉搏,站立世界潮头,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思想武器,为当今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这些格言从现实意义上以博大的胸怀和进取的姿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理念与方略,处处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魅力。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意在强调,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中国提倡的伙伴关系,具有寻求和平合作、坚持平等相待、倡导开放包容、强调共赢共享的鲜明特征。

目前,中国已经与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实现了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的全覆盖。

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内涵之一。

中国寻求建立的伙伴关系,是做大中国的“朋友圈”,既把自己发展好,还要与其他国家一起发展好。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谋和平、谋发展,不仅符合中国利益,更符合世界各国利益。

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013年秋,我们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自此,这个根植于历史厚土、被誉为21世纪伟大新故事的“一带一路”就迎风生长,绘就了一幅“大写意”。

通过谋划、部署和推动,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一带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我国本着对自己负责、为世界担当的博大情怀,提出齐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

我们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在联合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响应。

“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

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使命,为人类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中国贡献。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

让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推动新时代对外工作不断开拓新天地、展现新作为,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梦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对本文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我们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并以此为理论和思想武器。

B.我们提倡的伙伴关系,坚持以义至上,具有合作、平等、开放、共赢等鲜明特征。

C.做大中国的“朋友圈”,要坚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彰显了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使命。

D.打造全球伙伴关系,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

2.下列对本文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所选的三句格言可以体现当今中国的外交理念与方略,通过这些也能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魅力与生机。

B.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其生根发展的“大写意”从理论上支撑起“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一中国当今外交智慧和外交思想。

C.本文在论证当今中国外交理念、方略时,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给人以周密严谨的逻辑力量的同时,又让人对此外交理念产生自信。

D.为了分析论证观点,本文综合运用论据方式多种多样,既有中国传统经典格言,也有重要的理论引用,更有胜于雄辩的现实依据。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的全球伙伴关系,谋求既发展自己,也发展好已和我国建交的国家。

B.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伟大构想顺应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是目前最好的发展方略。

C.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已在联合国发出倡议并付诸实际行动,承担起了大国使命。

D.被誉为21世纪伟大故事的“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根植于历史厚土,世界将打上深深的中国文化印记。

【答案】1.D 2.B  3.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耍蛇记

贾平凹

西安街头,艺人很多,有玩猴的,有弹唱的,有运气划拳的,有行书描画的,一帮一伙,很是热闹;常常这伙拉了那帮观众,那帮又搡了这伙生意。

于是,得胜的坐地不走;败下阵的,悄遁而去,暗中再苦练绝技,又来挤垮别人。

一时间,你争我斗,技愈来愈绝,观众却愈看愈馋,水涨船高,不亦乐乎。

忽有一日,从南方来了一伙耍蛇人,展出七寸蛇、双头蛇、眼镜蛇、响尾蛇、大蟒蛇,白、褐、赤、青,色彩斑斓,便声名轰然满城,围观者匝匝而来,如潮汹涌,经久不衰。

耍蛇者一共五人,一老者,两壮年,另有一婆一女,俨然一户人家。

先是白布围了四周,宣称日耍五场,每场定时,人不足三百则等,人过三百则谢绝不卖;观众觉得稀罕,购票的队列长达几十米远。

进得场去,四边排列大小不等的名蛇近百,皆是玻璃箱罩,蛇在里边有蜷,有卧,有蠕,各尽其态,观者森森然不忍看,却又不忍不看。

“锵咚”一声锣响,耍蛇人在场中摆出台子,口若悬河地大讲蛇的丑恶、凶猛,使人毛骨悚然。

说罢,便打开身边一个木箱,掀去外层木板,显出一个铁笼,内盘两条大蛇,一条青绿,一条灰黄。

两蛇先十分亲昵,扭成一副绳状,然后作恶起来,各自绕成一团,头伸向上,相持相搏,如斗鸡一般。

忽丢进两只灰鼠,蛇双目鼓出,勃然而起,囫囵吞下,便见蛇身凸起拳大一包,从蛇身上部蠕蠕而下。

随之,又丢下一鼠,两蛇相争,一衔鼠头,一咬鼠尾,互不谦让,鼠便裂为两截,殷血流出。

观者倒抽凉气,面如土色,牙齿咯咯磕打,正欲退步,又一声锣响,蛇箱覆盖,耍蛇人又哗啦打开一大木箱,观众不知又有什么恶蛇出现,正疑恐之际,箱中却冉冉开出一朵鲜花,花枝分开,露出一张俊俏小脸,流目盼顾,含情脉脉,竟是一风流少女。

观者为之一筋骨放松下来,随即就报之一笑了。

忽然,一蛇跃上,蛇首与少女几乎平肩,观者一惊,顿时毛发竖起,一颗心悬在喉间。

那少女无动于衷,任蛇缠绕身上,匝匝如背绳索。

蛇头翘在脸前,少女目光凝视,嘴唇翕动,似作窃窃私语。

忽蛇头一动,观者大惊,那蛇便钻入衣内,头从领口探出,立时缠脖颈,愈缠愈紧,少女面有难色,做出万般挣扎苦状。

观者惊骇不已。

少女却用手轻揉蛇身,微握七寸,便慢慢附过嘴来,竟在那蛇头频频亲吻呢。

观者失声惊叫,有拥近去似要解围的,有纷纷后退欲要逃走的,有呆立原地,口不能言,步不能移的。

那少女双眉颦起,猛握七寸,蛇哗然绽脱,她便双手托起,又在手中万般作弄,或掬或握,或作衣带系腰,或作围巾缠头,末了,提起蛇尾,蛇直直下垂,如棍,如绳;少女则一声嬉笑,低头向观众致意,头上鲜花酥酥颤动。

此时,观众方从惶恐中醒悟,嘘出一口气来。

有人便炫耀道:

“再往下看吧,还有老太婆表演人蛇生死搏斗哩。

”锣又响起,宣布绝技轮渡演出,本场结束。

观者终未看到人蛇生死搏斗,掌声仍是骤然爆起,纷纷再丢零钱,场中一时镍币闪闪。

演毕,有好心人围住少女,塞上一把票子,且问:

“你这么年幼,聪明俊美,为什么要干这个吓人行当?

”少女说:

“今人不以自然为美,游园要赏荷花,登山要观怪古,我们耍艺的,只好如此。

”说完,长叹一声,令人感慨。

4.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整散结合,文白兼用,凝炼流畅,行文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给人言已尽而意未穷之感。

B.文章情节曲折多变,扣人心弦。

先写恶蛇相斗——凶猛,狠毒;继而写恶蛇争鼠而食——﹣惊悚,血腥。

然后美少女出场——千娇百媚,悦目怡人。

进而恶蛇乍现,攻击少女——危急万分,令人揪心。

俄而人蛇共舞——和谐自然。

C.文章第五段“有人便炫耀道:

再往下看吧,还有老太婆表演人蛇生死搏斗哩。

”这句话表明这个人已观看过表演,知道后面的节目。

后来没有老太婆表演,是因为临时更换了节目。

D.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行文,有比喻,有排比,有比拟,交错运用,描摹生动,形象逼真。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5.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少女的形象。

6.文章末段引用少女说的话有何内涵及作用?

【答案】4.C  5.①娇艳美丽。

②表演技艺高超。

③耍蛇手法熟练。

④深谙世事,少年老成。

   

6.内涵:

现代人不崇尚自然美,却追求各种畸形的美。

①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②同少女清新自然的外貌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她少年老成的性格,令人叹惋。

③引人深思,令人警醒。

告诫世人应崇尚自然美,否则会助长歪风邪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小鲜肉”,是指那些粉丝众多的年轻偶像,有人称之为“流量明星”,把他们的真实生态描述得更为通俗、贴切,有他们的地方,就有话题和流量。

稍加打量不难发现,他们身上其实有着当下年轻人的诸多共性,或者说老艺人“数落”他们的那些“毛病”,恰恰是年轻群体表现出来的“通病”,懒散、投机、热衷于追逐一夜成名、迅速暴富等等,这或许也正是受到热捧的关键因素。

毋庸置疑,“小鲜肉”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确实客观存在,我们也不能以存在即合理、有需求就有市场来替他们掩饰或开脱,但是,看待“小鲜肉现象”显然需要更多的理性,甚至于说要多些包容,真正值得反思的是,到底什么原因催生出这一现象?

又从何着手让“小鲜肉”们成长、成熟乃至完美起来?

正如同是演艺老前辈的陈凯歌指出,作为老一代艺人是不是也该多给予关爱和引导?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称谓是一个社会中人际关系最表层的表征。

从称谓入手,再层层深入去分析一个社会的价值认同和人际关系,是一条高效而准确的捷径。

“小鲜肉”这个奇葩称谓,则产生于“男色当道”的语境之下。

从字面给人的感觉,“小鲜肉”应该是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食物。

用这样一个词语来指代人,不言而喻包含着人的物化、商品化。

这种称谓所折射出了一些不良价值观,恰恰也是许多社会问题深刻的思想根源。

孔子说: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在古代社会,命名、正名都是礼制中的重要内容。

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称谓也不应该拱手让渡给网络和网民,而应该结合公序良俗和社情民意,形成明确规范的共识。

这样才能避免没有称谓可用、不知该如何称呼他人的尴尬,也才能避免“屌丝”、“小鲜肉”、“娘炮”等粗鄙不堪的称谓泛滥成灾。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近些年来,“娘化”现象在社会上盛行,并且越来越严重,在青少年中蔓延非常快,引发担忧。

所谓的“娘化”,一般指男子穿着女性服饰或进行装扮后达到女性化外貌。

他们大多为拥有标致五官的年轻男性,在穿上女装后常常带有很强的萌属性。

这一潮流的兴起应该要追溯到韩流上来,前几年韩流差不多席卷了全球,让很多年轻的人都跟上韩国的练习生的潮流,形成一股“阴柔之风”。

《人民日报海外版》指出,其实“娘化”现象并非是当今的产物,古已有之,如唐代唱戏的李伶,被称为“假面娘子”,年过五十依然打扮得跟少女一般在舞台上媚态百生。

,“娘化”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多元社会中,我们更应该包容这种并不一定是主流的现象,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

另一方面,《人民日报海外版》也指出,凡事应该有个度。

文章表示,“娘化”现象在青少年中影响很大,如果青少年出现一边倒的情况,集体“娘化”,“娘炮”盛行那么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摘自《人民网》

材料四:

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中,提出了反智主义的说法。

反智主义这个词,可能有些敏感,那就换个词﹣﹣“低级流行主义”。

我们经常看到,一种流行现象产生后,立即呈现出席卷态势。

对于很多人来说,之所以加入行列,流行是唯一理由,根本不看是否适合。

这在文化市场上有着充分反应。

一个流行模式产生后,大家一拥而上,拿起剪刀糨糊,纷纷采取拿来主义。

想想过去流行的“清宫热”、“戏说热”,现在流行的“IP热”、“小鲜肉热”、“娘炮热”,都有着低幼的影子。

任何一种流行现象,其产生,都有原因。

有原因,不代表有道理。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分众化的市场,大众消费多元多样。

并不否认,可能有些人喜欢“小鲜肉”,但绝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小鲜肉”。

可在低级流行主义的影响下,整个市场只提供“小鲜肉”、“娘炮”,根本没有其他内容,大众的多元需求无从实现。

于是给人的感觉,似乎整个市场就应该属于“小鲜肉”。

事实上,有多少需求被忽视和压抑。

摘自《凤凰评论》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小鲜肉”“流量明星”的出现并非偶然,他们拥有众多大的粉丝,代表着当下的年轻群体。

所以,我们应理性看待,多些包容。

B.“名必正”。

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代,人际关系的称谓都应该结合公序良俗和社情民意,明确规范,避免粗鄙。

C.“娘化”现象的兴起应追溯到韩流上,可以说没有韩流,就不会有“娘炮”的出现。

D.文化市场的盲目跟风、“拿来主义”是“小鲜肉”“娘炮”盛行的根本原因。

8.下列对材料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不仅分析了“小鲜肉”现象,而且对其本质进行了挖掘,并明确指出了给予“小鲜肉”关爱、引导,让他们成长、成熟乃至完美之道。

B.材料二从称谓取名的角度,集中分析了“屌丝”“小鲜肉”“娘炮”等粗鄙不堪的称谓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根源,以及折射出的价值观。

C.材料三既有现实层面,也有历史层面,同时又以中外对比、深入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当今“娘炮”盛行的负面影响。

D.大众消费多元化的市场背景下,“戏说热”“小鲜肉热”“娘炮热”等流行模式的产生,是新时代文化上的拿来主义,与当年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迥异。

9.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要转变当前“小鲜肉热”“娘炮热”等阴柔之风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7.B  8.D   

9.①老一辈艺人增强责任担当,多给予“小鲜肉”们关爱和引导;②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矫正,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③文化部门需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避免低级流行主义的盛行;④国家需要突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出多元化的市场。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也。

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

师河南穆修,修性庄严寡合,虽之才亦频在诃怒中,之才事之益谨,卒能受《易》。

之才初为卫州获嘉主簿、权共城令。

时邵雍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爨以养父。

之才叩门来谒,劳苦之。

他日,又至。

雍再拜,愿受业,卒以《易》名世。

之才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

或惜之,曰:

“宜少贬以图荣进。

”石延年独曰:

“时不足以容君,盍不弃之隐去。

”再调孟州司法参军。

时范雍守孟,亦莫之知也。

雍自洛建节守延安,送者皆出境外,之才独别近郊。

或病之,曰:

“故事也。

”顷之,雍谪安陆,之才沿檄见之洛阳,前日远送之人无一来者,雍始恨知之之晚。

友人尹洙以书荐于中书舍人叶道卿,因石延年致之,曰:

“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洙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无仕进意人罕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恨其贫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

”延年复书曰:

“今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

”延年素不喜谒贵仕,凡四五至道卿门,通其书乃已。

道卿荐之,遂得应铨新格,有保任五人,改大理寺丞,为缑氏令。

未行,会延年与龙图阁直学士吴遵路调兵河东,辟之才泽州签署判官。

泽人刘羲叟从受历法,世称“羲叟历法”,远出古今上,有杨雄、张衡所未喻者,实之才授之。

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官舍,庆历五年二月也。

时尹洙兄渐守怀,哭之才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

之才归葬青社,邵雍表其墓,有曰:

“求于天下,得闻道之君子李公以师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洙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无仕进意/人罕知之

B.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洙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无仕进/意人罕知之

C.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洙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无仕进意/人罕知之

D.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遂/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洙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无仕进意/人罕知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调,在文中意为官职的变动。

古代表示官职平调、升迁的词语还有“改”“移”“进”“迁”“摄”“领”“放”“出”等。

C.丁忧:

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后多指官员居丧。

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为官,叫做“夺情”。

D.卒,意即死。

其实古人对于死的称呼是分等级的,《礼记•曲礼》之中就规定: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之才为人纯朴直率,虚心好学,拜河南穆修为师学习《易经》,虽常被老师呵斥怒骂也不轻易放弃,终于学成。

B.李之才先后授学邵雍和刘羲叟,前者后来以研究《易经》的成就而闻名于世,后者则创立了远超古人的“羲叟历法”。

C.李之才才气横溢,“蹈及前辈”,却又少有人赏识,后经友人尹洙的大力举荐才得以应选,踏上仕途,历任大理寺丞、缑氏县令以及泽州签署判官等职。

D.李之才仕途并不顺利,转升殿中丞后遭遇母亲去世,刚刚守丧期满,却又突然离世,令人痛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邵雍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爨以养父。

(2)延年复书曰:

“今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

【答案】10.D  11.B  12.C   

13.①当时在苏门山百源之上为母亲守孝,把粗布衣服当做皮裘穿,把蔬菜当做主食,并且亲自生火做饭来赡养他的父亲。

②石曼卿回复尹师鲁说:

“现在专门从事写文章爱好古文的人非常少,而且声名不为人所知,如果遗漏了像这样的人才,那么古学就会更加衰落了。

 

参考译文:

李之才,字挺之,是青社人。

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

为人质朴而且坦率,很自信,没有一点点造作勉强的样子。

拜河南穆伯长为师。

伯长性情庄重严肃很不合群,即使是挺之也经常处在他的呵斥和怒气之中。

李挺之侍奉先生更加恭谨。

他曾经参与校订柳宗元的文章好几个月,最终能够传授《易经》。

李挺之最初担任卫州获嘉县主簿,暂时代理共城令(官职)。

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邵尧夫,当时在苏门山百源之上为母亲守孝,把粗布衣服当做皮裘穿,把蔬菜当做主食,并且亲自生火做饭来赡养他的父亲。

李挺之上门拜访,劝说他学习关于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的学说。

康节先生恭谨拜师,全将学业继承下来。

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的《易经》,实际上是从李挺之那里学习、传承过来的。

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上很难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职。

有人替他感到惋惜,他就说:

“应当把小的贬职当做荣升。

”只有友人石曼卿说:

“世俗不能够容纳你,你为何不远离世俗而隐逸山林呢?

”又调任孟州司法参军。

当时范忠献公守孟州,也不能够了解他。

起初范忠献持节钺镇守延安,送别的人不采用旧例,一直送到境外,只有李挺之在近郊道别。

有人诟病非议他,李挺之告诉他们说:

“这是旧例。

”没有多久,范忠献责守安陆,只有李挺之到洛阳拜见他。

以前送他到远郊的人,没有一个来。

这时范忠献悔恨了解李挺之晚了。

友人尹师鲁用书信向舍人叶道卿推荐李挺之,通过石曼卿送信,说:

“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纪三十九。

他能写古文,语言直白意蕴深邃,既不过于放纵也不显得拘谨,本来就足以赶得上前辈,不是我所能品评的。

但是他能够安于低微的官位,一点也没有强求升官进职的意思,人们很少能够了解他。

他的才能又通达世务,假如稍稍被时世所用,一定超过当世一般人很多。

幸亏他贫穷没有钱,不能使他的归隐之心决绝,了解他的人应当共同来成就他。

”石曼卿回复尹师鲁说:

“现在专门从事写文章爱好古文的人非常少,而且声名不为人所知,如果遗漏了这样的人才,那么古学就会更加衰落了,这就是师鲁你尽心来成就他的原因吧。

我向来不喜欢屈意拜谒权贵高官,因为推荐挺之的信,一共有四五次到道卿门上拜谒,直到把信送达后才停止。

况且叶道卿乐意举荐他,所以我不后悔。

”李挺之于是能应选新的官职,改任为大理寺丞。

恰逢石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往河东,征召挺之为泽州佥署判官。

于是泽州人刘仲更跟从李挺之学习历法,世人称道刘仲更的历法,远远地超出古今历法之上。

在泽州,转任殿中丞,遭逢母亲丧事。

刚一除丧,就突然死在怀州守舍,当时是庆历五年二月。

当时友人尹子渐镇守怀州,子渐哭悼李挺之过于哀痛感染疾病,不到一个月也死了。

李挺之安葬在青社。

五、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踏莎行•芳心苦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

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

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

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

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咏物,很少止于描写物态,多半有所寄托。

该词诗人全篇咏写荷花,暗中却以荷花自况,借物言情,寄托个人身世的感喟。

B.起首两句写荷花所在之地。

“回塘”,迂折,“别浦”幽僻,辅以“杨柳”、“鸳鸯”为衬,更显环境的凄清。

C.“依依”一句,化用李白的“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骚人即屈原般的诗人。

词中设想荷花于莲舟不来、蜂蝶不慕、自开自落的情况之下,欲诉满腔心事于骚人,则较李诗的含义丰富、深刻。

D.“断无”两句形神兼备,虚实结合,是全词的着力之笔,既切合荷花的形态和开花结实过程,又非常自然地绾合了人的处境命运,将咏物、拟人、托寓结合得天衣无缝。

15.后世词评家都说“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感情内涵非常丰富,你读出了多少,请表述出来。

【答案】14.B  15.①表现出对荷花凋谢的惋惜。

秋风一起,红衣落尽,芳华消逝,故而“芳心苦”;②表现出美人、君子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和严肃不苟的人生态度,“不肯嫁春风”,正显示出它那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个性;③表现出诗人年华虚度,怀才不遇,志不得伸,只能老死于户牖的悲哀;“红衣脱尽”,表明荷花最美之时已过,又怎不让诗人触景自怜呢?

④“无端”与“却”,含有始料所未及的意蕴。

这里,有对“秋风”的埋怨,也有自怨自怜的感情,而言外又隐含为命运所播弄的嗟叹,可谓恨、悔、怨、嗟,一时交并,感情内涵非常丰富

六、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例子设喻,引出“___,___”的观点,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

(2)当在外生活不如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