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次党代会报告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8867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三次党代会报告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重庆三次党代会报告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重庆三次党代会报告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重庆三次党代会报告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重庆三次党代会报告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三次党代会报告doc.docx

《重庆三次党代会报告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三次党代会报告doc.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三次党代会报告doc.docx

重庆三次党代会报告doc

重庆三次党代会报告

1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为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汪洋(2007年5月23日)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重庆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重庆胜利走过直辖十年光辉历程、阔步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直辖十周年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重庆工作“定向导航”,开启了重庆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肩负中央重托,承载人民期望,这次大会的主题是:

与时俱进地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工作和直辖十年的基本经验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承前启后,影响深远。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三篇大文章”,加快推进富民兴渝,努力构建和谐重庆,全面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2五年来,我们扎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全市经济总量接近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翻两番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两倍。

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实现户户用上电、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率大幅度提升。

“三百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稳健起步。

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业园区和商圈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形成了一批资产和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集团。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产业层次偏低、能耗物耗偏高等问题明显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要求,基本完成三峡库区移民迁建的主体任务,库区产业发展明显提速。

按期完成二、三期移民搬迁安置和库底清理任务,顺利启动四期移民工作,有效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

集中精力解决库区产业空虚和移民就业难问题,一批牵引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名优企业先后落户库区,移民失业率开始下降,就业形势出现重要转折。

库区水环境治理、库周绿化带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取得巨大成绩。

五年来,我们着力健全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和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动力明显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占全市经济比重已经超过一半。

财政金融、投融资体制及垄断行业等各项改革3成效明显,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秩序持续好转。

探索直辖市行政管理新路子迈出较大步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取得成果。

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与周边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和港澳台合作全面加强,成功举办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等重要国际性会议和一系列大型经贸活动,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重庆,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

五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人民群众的生活明显改善。

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大实效,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农村通电通路、人畜饮水等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

提前完成“两基”任务,高中阶段教育“瓶颈”基本突破,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阶段,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明显缓解。

基本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防控、执法监督体系,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取得一定成效。

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

夺取防治“非典”、防控禽流感和抗击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全面胜利,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五年来,我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先进文化建设,政通人和的良好社会政治局面更加巩固,社会文明进步的步伐明显加快。

各级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不断加强,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司法机关执法水平显著提高,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深化。

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和各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4作取得新的进步,渝东南地区民族工作全面加强。

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共建工作成效显著,驻渝部队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平安重庆”建设取得实效,社会政治保持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同步发展,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探索建立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各级领导班子结构更加优化,干部和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民主集中制得到有效贯彻,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机制更加完善。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抗击特大旱灾等重大考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逐步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积极开展巡视工作,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重大违纪违法案件,深入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深切感受到,重庆建设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辛勤努力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中共重庆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驻渝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5持重庆发展的中央国家机关、兄弟省区市、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五年的成就,是在一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取得的。

经过直辖以来十年的努力,我们基本完成了中央交办“四件大事”的主体攻坚任务,取得了“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显著成绩,全市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2倍,地方财政收入增加9倍,城乡居民收入整体上增加1倍多,夺取了富民兴渝、构建和谐重庆的重大胜利,重庆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实践证明,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策是英明正确的,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具有坚强战斗力的,3100万重庆各族人民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

直辖十年的奋斗历程,是一部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拼搏史,是一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改革史,是一部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创业史。

直辖十年的生动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决破除影响重庆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障碍,始终保持开拓开放的锐气、创新创造的活力和求真务实的品格。

二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善于抓住用好各种机遇推动新兴直辖市加快发展。

三是必须把中央的战略意图与重庆的特殊市情结合起来,把全市“一盘棋”与区域分类指导统一起来,积极探索符合重庆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

四是必须充分发挥直辖市的体制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围绕大事难事攻坚克难,着力解决关系全局和长远的突出矛盾、关键问题。

五是必须正确处理“富民”与“兴渝”的关系,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千6方百计解决好城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六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把科教兴渝、人才强市、文化兴市融入到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重庆的过程中,着力培育和提升“软实力”。

七是必须始终高举团结的旗帜,巩固和发展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凝万众之心、聚全市之力推进发展。

八是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与时俱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在重庆建设发展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十年的实践,是我们乘胜前进的坚实基础。

十年的经验,是我们再创辉煌的宝贵财富。

回顾过去,面向未来,我们对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充满信心!

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思路和目标处在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科学谋划重庆全局和长远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高瞻远瞩地为重庆发展作出了三大定位,确定了一大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构成重庆发展“314”的总体部署,这既与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战略意图和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重庆发展的总体要求一脉相承,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凝聚了中央希望重庆“加快”和“率先”的更大期待,是我们推进重庆建设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指针,是做好重庆各项工作的总纲。

落实“314”总体部署,实现“加快”和“率先”,我们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

虽然直辖十年来重庆发生了显著变化,但目前在全国处于相对滞后地位、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拉大、在西部地区优势不明显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扭转;城乡二元7结构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小马拉大车”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生态环境脆弱、移民安稳致富难度大等突出矛盾没有根本消除;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不强、某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严重等突出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成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

落实“314”总体部署,实现“加快”和“率先”,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条件也前所未有。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增强,有利于重庆在对内对外开放中寻求新的突破和更大发展;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更加关注和支持三峡库区,有利于重庆在西部地区实现优先开发和率先发展;我市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发展的软硬环境明显改善,全市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期,有利于我们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这些机遇和条件,与全市上下日益增强的直辖责任意识、与全力以赴抓发展的强劲势头、与更加凸显的直辖市体制优势融合在一起,必将形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动力,推动重庆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个地方发展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今天的重庆,正处在这样的重要关头。

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标志,重庆进入了“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围绕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这条主线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大城市8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市情,决定了重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贯彻“314”总体部署,最关键、最现实、最紧要的是坚定不移地搞好城乡统筹。

只有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才能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打造“重要增长极”和“经济中心”,才能在确保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持续快速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才能在促进全市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因此,抓住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这条主线,就抓住了实现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战略意图的根本,就抓住了重庆实现科学发展的要害,就抓住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迫切要求我们在总结“三大经济发展区”、“四大工作板块”丰富实践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构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圈”是实现“加快”和“率先”的“火车头”,“两翼”是实现“加快”和“率先”的“助推器”。

着力打造“一圈”,是在更高层次上加快“两翼”发展的需要,是从根本上解决“两翼”问题的需要,是加快建设“重要增长极”、“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需要。

要着眼于“领头领跑”,加快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努力使其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战略平台,尽快赶上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

要强化处于“一小时经济圈”中心的主城区的引领和率先作用,努力建成学习型、创新型、宜居型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两翼”在全市区域发展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

促进渝东北地区“提速提档”,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9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促进渝东南地区“做特做优”,努力建成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力争“两翼”尽快达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

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科学确立符合“加快”和“率先”要求的阶段性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为重、为民富民优先,着眼于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三大定位”的要求相适应,到2020年,要在西部地区实现“三个领先”: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效益和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领先,经济总量在2006年基础上翻两番以上,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作用充分显现;二是区域综合竞争力在西部领先,“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综合功能基本完善,真正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三是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在西部领先,二元结构矛盾基本消除,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差距力争缩小到2.5∶1,库区移民实现安稳致富,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实力和形象全面展现,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未来五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展开“十二五”建设、努力实现“加快”和“率先”的关键时期。

要力争到2012年,迈上“三个台阶”、实现“五大突破”:

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在2006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000美元新台阶;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力争总体上翻一番,城乡就业难问题基本解决,人民生活迈上宽裕小康新台阶;三是非农产业比重超过90%,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超过65%,城镇化率超过5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力争缩小到3∶1,城10乡统筹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同时,要在统筹城乡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管理、库区产业发展和移民就业、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五大重点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步入科学发展轨道,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作用明显增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框架全面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雏形基本形成,向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大力实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贯穿于实现“加快”和“率先”的全过程,着力实施好“五大战略”。

一是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统筹推进“一圈两翼”的城镇化,增强城市对农村、“一圈”对“两翼”的辐射带动力,探索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二是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深入推进科教兴渝、人才强市和文化兴市,着力培育以“自强不息、开拓开放”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增强重庆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是实施大开放大创新战略,以大开放、大创新促进深化改革,推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深化区域合作,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四是实施生态安全保障战略,扎实推进生态大市建设,切实搞好三峡库区、渝东南山区的生态功能区规划和建设,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实施固本强基战略,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11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确保领导核心坚强有力、战斗堡垒坚实巩固、先锋模范作用突出,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障。

宏伟的目标昭示着美好的未来。

坚定不移地沿着胡锦涛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重庆就一定能够早日崛起在祖国的西部大地上!

三、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首要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统筹抓好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农业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庆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深入推进“三百工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出符合重庆实际的路子。

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切实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村“第一经济”来抓,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培育劳务中介组织,打造知名劳务品牌,开辟国内外劳动力市场。

完善“农村居民变城市居民”的政策措施,促进全市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梯度转移,尤其要科学引导“两翼”人口向“一圈”和市外有序转移。

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逐步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

力争在今后五年内全市农村青壮年富余劳动力实现应转尽转,其中30%左右实现向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使重庆成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好的地区之一。

12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快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尤其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力争今后五年土地规模经营在“一圈”达到30%以上、在“两翼”达到20%以上。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解决好劳动力转移后出现的“老人农业”和土地“撂荒”问题。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建设和基础工作。

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更多的财力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村镇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居住环境。

力争到2012年全面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乡镇公路通畅率达到100%。

重点抓好渝东南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稳步推进高寒山区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二)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眼于增强产业实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按照“大投资、大项目、大企业、大基地、大支柱”的思路,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100亿级、500亿级大型企业。

围绕打造“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加快推进重大项目筹划和建设,形成专业化、集团化的汽车、摩托车生产体系,建成国内重要的汽车和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

围绕打造天然气石油化工基地,尽13快实现乙烯及中下游项目开发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围绕打造“中国铝加工之都”和材料产业基地,推进氧化铝、冷连轧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推进重钢环保搬迁,加快发展新型建材。

围绕打造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尽快建成内燃机、环保成套设备、船舶、仪器仪表、轨道车辆和风力发电等国家级机械装备研发生产基地。

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轻纺食品产业基地和中国西部最大的纸业生产基地,发展综合性轻纺食品产业。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着力推进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等六大领域的发展,大幅提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力争成为西部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

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加快融合,互动发展。

建设以大中型批发市场为支柱、专业特色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体系,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努力建成长江上游地区商贸中心。

积极发展口岸物流、第三方物流,完善物流网络平台,培育现代物流优势企业,努力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物流中心。

加快培育金融核心区,引导金融机构集中向中央商务区布局,努力建成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

充分开发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推进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努力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做大做强会展经济。

加快发展创意产业。

着眼于提高增长质量,推进集约节约发展。

培育壮大国家级、市级开发区和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开发区及工业园区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度和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出率。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优先发展节约型产业和技术,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引导企业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构14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可持续的产业体系。

着眼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扎实推动科技创新。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抓好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市民科技意识;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保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西部地区的领先地位,努力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科技创新中心。

(三)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努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坚持高起点规划,努力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化。

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劳动就业和资源环境,科学划分各类功能空间,确保城乡规划布局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提高城市规划的整体协调性。

大中城市特别是主城特大城市的规划,既要充分展示现代化城市的形象,又要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

主城尤其要突出“山城”、“江城”的山水园林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

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

坚持高质量建设,努力实现城市建设集约化。

有步骤推进城市建设与改造,杜绝片面扩大规模、粗放发展,把高效利用土地、能源等资源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约束性要求。

加快建设万州“第二大城市”和黔江、涪陵、江津、合川、永川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搞好县城和中心镇建设。

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把城市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完善城镇公共设15施服务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上,建设特色宜居城市。

坚持高水平管理,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

树立城市、人、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管理理念。

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以信息化促进城市管理现代化。

探索经营城市资源的有效途径,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盘活城市基础设施。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与城市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各项制度。

强化社区自我管理功能,培育市民的文明素养。

围绕构建城市群和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和完善贯通城乡、连接周边的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

完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实现“4小时重庆”快速贯通。

建设10条出境干线铁路,打造全国铁路枢纽。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