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855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答案.docx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习题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答案.docx

城市规划原理习题答案

1.场地分析的一般程序为

1画出场地的范围和形状以确定它的合法用地范围

2确认房屋的缩进距离和已有土地所有权。

必要时标出建设项目,场地绿化,未来发展等所需要的面积和体积。

3分析地形和地质条件,确定施工和户外活动区域的位置

4标出可能不适于建设房屋的陡坡和缓坡。

5定出可作为排水区域的土地范围

6绘制现有的排水结构示意图。

明确地下水位的高度。

标出可能遭受地表水,洪水过度冲刷和寝室的区域。

7确定予以保护的现存树木和自然植物的位置

8绘制现有的水文图,标出予以保护的湿地,河流,分水岭,冲积平原和海岸线。

9绘制气象图:

日照,主导风向,预期降雨量。

考虑地形和相邻建筑对日照程度,挡风效果,眩光可能性等的影响。

把太阳辐射作为潜在能源进行评价

10确定通往公共道路和公共交通停车站的可能路口

2.场地平整应遵循哪些原则

1场地开发和建设应尽量减小场地和周边地界自然排水方式的改变。

若改变地形,应规划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水。

2尽量使场地开发和基础施工所需的开挖土石方量和回填土石方量相等。

3避免在易于腐蚀和滑坡的坡地上建设

4要保护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尽量减少在此类场地上的建筑面积。

5要尽量减小对场地地形和原有植被的破坏

6依坡建设房屋时,要设置挡土墙或阶形台地。

3.基地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有哪些要求?

建设场地应与道路相连接,或设通道与道路相连接。

若基地与道路相临街,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建筑物均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建造

基地内的通道应与城市道路相连接。

通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各个安全出口及建筑物周围应留的空地。

通路的间距不宜大于160m;机动车与自行车公用的通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宜小于7m,消防车通路不应小于3.5m,人行道路不应小于1.5m,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口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4.边坡加固

碎石护坡挡土墙护坡种植植物护坡

5.简述周礼.考工记中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礼制理念和管子的自然至上理念的不同,举例说明这些理念是如何在中国古代城市格局中体现的?

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筑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其代表着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的城市形制中皇权至上的理念。

管子强调“因天才,就地利,固城過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城市建设思想,代表着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的变革思想,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

考工记的礼制理念,管子的自然至上理念。

管子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周礼的单一城市布局模式,提倡从城市功能出发,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巩固皇权统治。

周礼的城市形式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

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考工记的形式都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

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式的影响业是长期并存的。

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

例如齐国临淄城因地制宜,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

当然,这两种规划思想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如新中国建立前的建康(南京)

6.你认为那些中国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

隋唐长安城

隋的大兴城是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的,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

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分开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得到进一步发展,坊中巷的布局模式以及城市道路的连接方式相当成熟。

长安城主要特征:

①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格局;②采用规整的方格路网;③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

元大都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

元大都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也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同时,城市规划中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地貌特点,表现为自然山水融入城市。

对后来的明前北京城影响很大。

7.我国宋与唐代相比较,在城市建设发展上有哪些重要的变化?

简析其原因。

1.里坊制

唐长安是中国古代实行“里放制”城市的典范

长安城采用严格的里放制,全城分为108个坊,里坊大小不一:

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

大坊则成倍于小坊,坊的四周筑高后的坊墙,有的设2门,有的设4门。

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在以十字小巷将全坊分为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坊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在里坊制的布置下,市和坊是分离的,并有专门的商业交易时间

宋代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延续千年的里坊制逐渐废除

北宋时期,汴京的坊,市分离开始瓦解,坊墙被拆除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巷,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

里坊和一,时间不受限制

2规划思想:

唐代强调传统的礼制思想,总体布局中轴对称,宋代城市建设不按周制,布局灵活。

如唐长安是按照帝王意志修建的,布局规整,而宋东京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布局灵活

3规模唐朝城市建设规模大,宋朝小

道路规模不同,唐代道路有尺度大,强调皇权。

宋代小,路网密度高,道路和商业结合,符合实际需要

4商业发展突破,在城外出现关厢,商业有集中地市发展成商业街,主要是封建控制放松,经济发展,市民阶级抬头。

5里坊瓦解,转为街巷制,商住结合,也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抬头。

8.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考公?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城市规划格局发展的联系。

元大都城市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布置,1主体规划:

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城西社稷坛,城东太庙,商市集中城北“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制度

2道路系统:

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门,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

明北京城的内城范围在元大都基础山北部收缩了2.5公里和南部扩展了0.5公里,使中轴线更为突出。

清北京没有实质性的变更,城市较完整保存至今

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

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个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官邸,民居,商业市场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9.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2中世纪城市3文艺复兴的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在古希腊繁盛时期,著名的建筑师希波丹母(城市规划之父)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这一模式在其规划的米列都城中体现(建筑大多自发形成)

古罗马的营寨城体现了奴隶制的规划模式:

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为十字形街道,焦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古罗马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目的影响,用以在被占领地区的市民心中确立罗马的地位。

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的天际轮廓线的主导因素,是中世纪的欧洲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奴隶民主制)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巴洛克时期建筑,极重浮华雕饰和建筑物的轴线构图。

10.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定义以及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田园城市的概念: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有委员会受托管理。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

城市居民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交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牧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的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对于现代城市规划的指导意义主要为1城市在区域中的关系,建立合理的城乡二元规划布局2城市内部合理的布局和分区。

田园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统筹思想的树立—这种思想是城市规划中最核心的部分,或者说是一种社会改良的思考,甚至还具有一定的革命的意义,其主要思想,就是将城市和农村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之上,将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一起考虑。

这是对以往将城乡割裂的城乡二元观念的突破,是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

从他的思想上看,城市是面向工业的,以一定的集聚为特征:

农村是面向生活的,一方面为人民提供一个优美的住所,另一方面也是对城市蔓延的有效制约。

两者作用不同,但地位是一样的。

2组团化城市发展思想的起源—从物质形态上讲,城乡之间用绿化带隔离出来,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开发新城,以保证九成的人口不至于太多。

因为人口太多是当时认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城市与农村之间有方便的交通,以减少因为区域而带来的生活不便利。

3系统化的思考与经济指标核算—可行性分析,面向实施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霍华德对建设这样的一个城乡和谐统一的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化思考,甚至进行了建设成本计算。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理想社会的可实施性。

虽然田园城市最终没有实施,但是,他的做法,可以理解成是城市发展的角度上对城市规划实施可行性的一次探索。

对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也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11.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地界定

雅典宪章从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因此强调“对于从事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最为突出的内容是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

他认为:

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提出这是城市规划研究的“最基本分类”。

12.邻里单位定义以及对现代居住区的影响?

该理论建议以小学的服务半径来决定和控制邻里单位的规模,面积以65公顷为宜,居住1000个住户,约5000居民,用地形不拘,各边离市中心以接近等距离为好。

在内部设置一些居民常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邻里单位内外道路分工,外部交通不在内部穿越。

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进而影响现在居住区规划的设计出发点,功能结构及道路体系等。

13.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体现在那些方面?

1933年雅典宪章从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因此强调“对于从事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在内容上也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

“雅典宪章”最为突出的内容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首先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马丘比丘宪章在对40多年的城市规划理论探索和时间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得,多功能的环境”马丘比丘宪章在总结一系列理论后,进一步提出“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

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从定宪章历史时期建筑思潮的发展结合思考(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14.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式?

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