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礼仪表现好的同学作文.docx
《有关礼仪表现好的同学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礼仪表现好的同学作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关礼仪表现好的同学作文
有关礼仪表现好的同学作文
【篇一:
礼仪的作文】
无题(写文明礼仪的高中作文)
小时候常常听到《星星点灯》里:
“现在的一片天,是肮脏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再也看不见。
”还有《水手》:
“骄傲无知的现代人不知道珍惜,那一片被文明糟踏过的海洋和天地”海洋和天地是人性,文明是社会的进步,人类在追求社会进步时却忽视了人性和文明——人类最根本的人性遭到泯灭。
人们被笼罩在追求名利的阴云中,在追名逐利的社会里,文明在人类的进步里已经黯然无色!
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一向被称作“礼仪之邦”。
古人也说,“不学礼则无立,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敬人者,人恒敬之。
”生产力低下,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
可以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神文明却远远比不上遥远的古代。
生活在这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中国现代城市中,我努力地在钢筋水泥间发掘一丝文明礼仪的足迹,结果却令人惋惜,我们的所作所为离文明还有很大一段差距。
中国人真的无愧于“礼仪之邦”吗?
曾经在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
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游览途中看到景区垃圾遍地,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将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
他们说“野外应该是一片净土……”
外国人到中国来捡垃圾的事并非罕见:
在城市街头、名胜景点甚至万里长城上,都留下过外国人俯身捡拾垃圾的身影。
他们或是一人或是数人乃至数十人,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充当“义工”。
而我们中国人乱扔垃圾,却成了自然,即便到外地旅游,也照样与陋习一路同行:
肆无忌惮吸烟,横躺座椅、胡乱吐痰、随意插队,种种陋习给大自然留下了一曲不和谐的音符。
到国外旅游,中国游客大声喧哗,不排队,不遵守公共秩序,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等在国内已见怪不怪的陋习,在外国背景的反差下更凸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中国人,我们在对外国游客捡垃圾的行为表达敬意的同时,也更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
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秀丽风光,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然而秀丽风光今天仍在,美好礼仪却被一些国人丢得差不多了。
“礼仪之邦”亟待我们每一个成员的拯救!
在北京一所著名高校校园的警示牌上,赫然贴着一张面对全校学生的“文明公约”,其条文是“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
这些条文的正确性无可置疑,遗憾的是它要求的对象不是七八岁的小学生,却是二十岁左右的高等学府中的莘莘学子,这未免令人感到尴尬与悲哀,因为不久,他们就要踏入社会。
文明礼仪的形成,与从小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中国学生的父辈母辈,不少人都有过一段蹉跎岁月,经历了从精神到物质的种种磨难与困顿。
中国式父母有着不约而同的中国式教育,望子成龙的他们,无论自身现状如何不同,在其心中却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自己可以再受千般苦,就是不能苦了孩子。
爱子之心,本无可指责,但是,当这种爱心一旦泛滥成为“溺爱”
的时候,事物就走向了反面。
玉不琢,不成器。
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而对孩子百般呵护,却忽略了对璞玉的雕琢,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思想品格上过早地出现某种缺陷,形成一种对礼仪的抵制。
“惟我独尊”的思想,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的!
。
其实许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这种状况,但是他们却抱着“孩子还小,长大就会好”的得过且过思想,放松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这重要一课。
如果有一天,文明礼仪不是被泯灭而是成为风尚,那么就表明我们这个社会真正的文明与进步了,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努力!
文明礼仪,我们行作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时代进步的浪潮,对全民素质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一股全民素质大提高的浪潮也随之袭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参与到这次大运动中来,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怎能无动于衷。
对一个人自身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则为知文明礼仪之章,做文明礼仪之事,中国乃上下五千年之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以传统美德著称于世。
自前人之所创所尊,至后人之所承所继,皆为精神文化中的极品。
无论对社会的进步发展,还是于个人品格情操的培养,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上有学术大派儒家倡导“礼”,讲究个人修养,儒家学术曾统治王朝思想几千年,被奉为不可违背的纲领。
下有胡总书记的“八荣八耻”之章,无不竭力突显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也无不告诫人们去尽量做到与人为善,做到情趣高雅。
“文明礼仪”之词,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俗话说: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有太多的人把这件事只当成了一种形式,一个任何人都不用真心去做的空架子。
学校,是知识与文化传播的圣地,是以方属于学子的净土。
而在这块净土上仍免不了斑斑污迹。
这是我们亲爱的同学,“伟大的祖国栋梁”对属于自己的地方所彰显的点点劣迹。
与“文明校园”的形象产生猛烈的撞击所留下的产物犹如小行星与地球相碰产生了明亮的火花而留下的小陨石,永久的成为了个人形象中的污点。
这些问题我们已做了过多的强调,让人心生厌烦,却属“一说就懂而屡禁不止”之事。
随手乱扔垃圾,折毁花草树木,开口脏话连篇,对同学因为一件小事就大打出手,对老师背后进行诋毁,在学校就餐完毕后碗筷满桌以至后边的人无处就餐......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应该出自学生特别是中学生之手,却偏偏是我们所为,我们所学的德仪礼智全被晾在了阳台上,放在了课堂上,出了教室自己还是自己,任何规则礼束都不能改变,任何忠告都是白搭。
做就只做自己喜欢的,至于所产生的后果及其影响都浑然不管。
偶遭责问,一句“我是90后”便解决所有问题。
是啊,我们是90后,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的青少年,叛逆心理严重,不想受任何约束,亦不愿关心他人。
但当我们做出与文明礼仪相违背的事时,想想最后受损害的人会是谁呢?
别人?
还是自己?
“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同伴和睦”的校训高悬于教学楼大厅,这是我们每个在校的学生所应做的,而做不到的人却也不计其数。
偶听有人评论别人是怎样的不文明,如何如何的败坏学校风气,试想自己,是否做到了可以指责别人的级别。
要想对别人评头论
足,需先让自己的行为合格。
虢镇中学,虽不是名牌学府,却也让万千莘莘学子在这片沃土上展开梦想的双翼,去翱翔于蓝天,实现拥抱蓝天的宏图大志。
来到这里的学生,最起码是对知识上的获取及累积的强者,而社会所需要的是“全才”,而不是“书呆子”。
只有将文明礼仪时刻牢记,并付诸行动,才不枉“学生”称号,才不愧对“省级标准化高中学生”的身份。
学生,该是社会上最纯洁,最知礼节的人群,是未受社会沾染的。
我们一定要做好文明礼仪的实践工作,从自身做起,并努力做好,才可以昂首挺胸的去带动身边的人,积极投身到提高全民素质的运动中去。
其实,做到这些真的很简单,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点帮助,仅仅是举手之劳,足以让社会发生巨大的飞跃,足以让周围的每一个人感受到“文明之花”沁鼻的芬芳。
相信自己,拿出90后的霸气,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学习中敢于挑战的我们一定可以做到“文明礼仪,以身作则”。
朝气蓬勃的我们迎着东升的旭日,携着充盈的知识,带着高尚的情操,大踏步走向我们的梦想,去拥抱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我们真诚而又自信的告诉自己:
文明礼仪,我们行。
文明礼仪伴我行
古人云:
“不学礼,无以立“。
意思就是如果人不懂得礼仪,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足。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
简单的说,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更是城市的脸面,国家的脸面。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生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
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画;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那些不文明的现象深恶痛绝;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总是对同学的言行耿耿于怀,而我们对自己却从不在意;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却不屑于说对不起。
文明礼仪从小做起
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
而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处处可见,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
所以我们要把文明礼仪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
首先,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
从仪容仪表说,要求整洁干净:
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不当众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
从仪态举止说,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
“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
”优美
的站姿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体;走路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
着装要干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其次,我们要谦恭礼让。
谦恭礼让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有谦虚的态度,尊重别人,对人恭敬,懂得礼貌,谦恭礼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谦恭礼让能与别人友好相处,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友谊和帮助,“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
四岁的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却吃小的。
这正说明虽然年幼但礼仪却不短缺。
讲文明、讲礼仪,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
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著名文学家歌德说: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
让我们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重视礼仪。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逐步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
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
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夺目;
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垒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它——深藏不露;
有一种美,给生活带来激情,给生命带来温馨,这种美就是文明之美。
我们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呼唤文明的回归、重建和发展,因为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也依然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当我们骂人的时候,是否想过,我们骂走的,其实是自己的尊严和信念。
当我们打人的时候,是否想过,我们打走的,其实是自己的善良和人性。
当我们吐痰的时候,是否想过,我们吐走的,其实是自己的清洁和风度。
文明是由细节构成的,当我们忽略细节的时候,岂不知做人的财富已在不经意间与我们擦肩而过。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讲礼貌的人。
他会远离污言秽语,把礼貌用语挂在嘴边,他懂得要想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因为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同样重要。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遵守纪律的人。
他会将自己的物品摆放整齐,会自觉排队就餐,不会大声喧哗影响别人的学习,不会会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
他会懂得关爱,关爱身边的同学,关爱自己的朋友,他会懂得感恩,感恩父母长辈的养育,感恩老师的教导……
其实,我们身边依然还盛开着文明之花。
只是大家都没有注意,而我却在无意中发现了他。
文明之开在诚信中。
诚信是奠基石,是文明之美的结晶。
诚信好比一枝玫瑰,在花园中她最美,美得妍艳欲滴,美得热人心潮。
百花丛中她最美,美的无瑕、美的高尚。
有了诚信,文明之美足以体现!
愿你拥有诚信之花,送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人间多一缕馨香。
文明之美在于平凡的生活,文明之美绝不容忍名利所缚,只有淡泊名利才可称之为文明之美。
苍鹰是为了搏击长空而在天空自由翱翔,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因此无限的天空赐予了他自由快乐的空间;风帆只为乘风破浪而在海中搏击风雨,而不是为了夸耀自己的樯桅。
因此浩瀚的大海给予了他豪壮宽阔的乐园。
其实,你也一样,只要你用一颗平凡的心去对待,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群,属于自己的文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满怀憧憬,我们充满激情,我们追求成长和长大,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亲近文明,表现文明,实践文明,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
中学生文明礼仪优秀演讲稿:
处处开满文明之花
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
在时间的飞快游走中,是文明之礼让历史上有了结实的木椅,精刻的木阁,是文明之礼让时代彰显独特的魅力与夺目的绚烂。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
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
荀子云:
“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无不遗憾的发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新华社10月7日报道了一则新闻:
“十一”黄金周的第二天,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
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游览途中看到景区垃圾遍地,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在驱车将5个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
参加集体捡垃圾的一名韩国游客说:
“野外应该是一片净土,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漂亮的地方却有很多垃圾。
”透过这件事,我们为何不扪心自问,难道享有文明礼仪之邦的中国古城就这样徒有虚名吗?
难道这就是所谓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华民族吗?
记得有人说过:
“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还记得清朝的大臣李鸿章吗?
他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
这是一个深刻的文明历史教训。
如此看来,个人的文明已不仅仅代表着一个人,它更折射了一个国家的文明形象。
文明是什么?
文明是一个慧心的微笑,文明是一个眼神的交流,文明是在公交车上的谦让,文明是面对长辈时的尊敬。
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更是一种美德。
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贝尔曾说:
“礼仪周全能息事宁人”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更应将这种文明的优良美德继续传承,发扬。
文明让温暖的阳光撒落凡尘,文明让和谐的音符跳跃人间,摘取那颗文明之花,投入生命的熔炉,便可练就人生的希冀,满地的金黄。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祝愿,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文明之花!
祝愿文明之花的芳香散进每个人的心田!
做文明之人,永远的呼唤!
一生的追求!
【篇二:
礼仪作文】
(1)海:
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2)横笛:
笛子。
(3)天山:
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2]。
白话译文: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
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作品鉴赏
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
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
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
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
从而自然转出末句:
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
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则不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
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
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
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
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
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
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
“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3]
陈羽
(753—?
)唐代诗人。
字不详,江东人。
公元792年(贞元八年)登进士第,与韩愈、王涯等同榜。
后仕历东宫卫佐。
工诗,多近体,注重文采,能够情景交融。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4]
2、《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是唐代诗人岑参为送别友人刘单而创作的诗。
此诗不直接写惜别之情,也没有祝愿一类的话,只是写出想象中的两个行军镜头,以壮僚友的行色:
一是友人迅疾如飞地驰过火山,可见其豪健气概;二是碛西军营惊破战地早晨的号角声,体现军队雄壮的军威。
全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构思精巧,别具一格。
⑴武威:
即凉州,今甘肃武威。
判官:
官职名,为地方长官的僚属。
碛西:
即沙漠之西,指安西。
行军:
指出征的军队。
⑵火山:
即火焰山,在今新疆,从吐鲁番向东断续延伸到鄯善县以南。
⑶都护行营:
指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行营。
行营:
出征时的军营。
太白:
即金星。
古时认为太白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
⑷角:
军中乐器,亦用以报时,略似今日的军号。
[2][3]
白话译文
五月的火焰山行人稀少,看着您骑马迅疾如飞鸟。
都护军营在太白星西边,一声号角就把胡天惊晓。
[2]
创作背景编辑
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五月,西北边境石国太子引大食(古阿拉伯帝国)等部袭击唐境。
当时的武威(今属甘肃)太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将兵三十万出征抵抗。
此诗是作者于武威送僚友刘判官(名单)赴军前之作,“碛西”即安西都护府。
[3][4]
作品鉴赏
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零一,是一首即兴口占而颇为别致的送行小诗。
首句似即景信口道来,点明刘判官赴行军的季候(“五月”)和所向。
“火山”即今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岩石多为第三纪砂岩,色红如火,气候炎热。
尤其时当盛夏五月,那是“火云满山凝未开,鸟飞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的。
鸟且不敢飞,无怪“行人少”了。
所以此句还写出了火山赫赫炎威。
而那里正是刘判官赴军必经之地。
这里未写成行时,先出其路难行之悬念。
接着便写刘判官过人之勇。
“看君马去疾如鸟”,使读者如睹这样景象:
烈日炎炎,黄沙莽莽,在断绝人烟的原野上,一匹飞马掠野而过,向火山扑去。
可见那骑者身手是何等矫健不凡。
以鸟形容马,不仅写出其疾如飞,又通过其小,反衬出原野之壮阔。
本是“鸟飞千里不敢来”的火山,现在竟飞来这样一只不避烈焰的勇敢的“鸟”,令人肃然起敬。
这就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
全句以一个“看”字领起,赞叹啧啧声如闻。
“角声一动胡天晓”这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
从字面解会,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
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
这实在可与后来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奇句媲美,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
联系上句“太白”出现所预兆的,这句之含蕴比字面意义远为深刻,它实际等于说:
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
此句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
正因为如此,这首送别诗才脱弃一般私谊范畴,而升华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之窠臼。
它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言对胜利的祝愿。
而只就此地与彼地情景略加夸张与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堪称独具一格了。
[4]
3、姚文然多有上书,尤其以皇上身心健康为本,请求皇上注意起居休息。
孝城皇后驾崩,暂且停殡在巩华城,皇上多次去看,姚文然上疏劝谏,并且引用唐太宗造台望昭陵后听取了魏徵的建议拆毁望台的事情比拟,皇上也接受了,没有生气。
十五年,姚文然被授予刑部尚书。
当时正在更定法律,姚文然说:
“刀杀人一时,法令杀人万世,怎能不慎重呢?
”于是阐明法律的意图,查考研讨,务必使法律达到宽大公平。
判决诉
讼的案件有所平反,回去就面有喜色;曾经怀疑有冤案,力争而没有成功,退下后,长跪自责。
又因为明末用刑残酷,上奏朝廷废除廷杖之刑以及镇抚司各项严酷的刑罚。
十七年,去世,赐予祭葬仪式,谥号“端恪”。
4、这是一个事例材料,它的审题不同于事理材料。
一般说,事例材料的审题方法有:
抓住关键词法、因果分析法、矛盾分析法、角度分析法,其实真正审好题,常常是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材料中有两个人物,一是专家,一是送水工。
可以说在礼仪课上的表演,他们都是不成功的。
专家给送水工指出了三个细节上有问题,送水工给专家提出了两个问题。
说明什么?
我们这个社会普遍缺乏礼仪,人人都要加强礼仪修养。
材料的含意重点是在“专家”这里。
(经验告诉我们,事例型材料作文的立意重点往往在最后几句话上。
)
“专家呆在那里”,说明什么?
送水工的委婉的批评,专家意识到了,有所领悟。
即使是专家在上礼仪课的时候,也在礼仪上出现了问题。
礼仪时时刻刻都得讲究啊。
为什么专家犯错了呢?
可能是平时修炼不够;可能是平等、尊重的意识不强。
专家的问题更令人深思!
从这则材料透露出一个信息,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的中国,许多人已不那么讲礼仪了。
否则就不必上礼仪课了;礼仪课上也就不会出现礼仪问题了。
怎么办?
礼仪看似表面的举止言行,其实是道德、修养问题,正所谓礼由心生,没有仁爱思想,如何上课训练也是做不到的。
所以加强道德教育、加强修养教育、加强仁爱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立意:
互相尊重、理解和体谅是人际交往的基石
诚心敬意是待人接物之魂
讲得好不如做的好
言传更要身教
重内涵,而不是重形式
先要求自己,再要求别人
自以为是者非礼尚往来
懂礼仪,讲文明
孔子曰:
“不学礼,无以立。
”意思是:
没有文明礼仪,是不能在社会及家庭立足的。
文明礼仪是人们在生活中养成的一种习惯。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的外表,可对祖国来说,礼仪却是生活习惯,品德的反映。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做文明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
简单地来讲就是要懂得礼貌、明事理。
做文明人,就要讲文明话,不讲脏话、粗话。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在课间活动中,总会听到一些刺耳的脏话从同学那里随口而出,他们自己可能没有什么感觉,可这却反映
了一个人的教养和修养,别人会对这些同学投以鄙视的目光,这些同学的自我形象也会大打折扣。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所以,请大家记住,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文明用语,拒绝脏话,远离粗俗!
做文明人,就要学会尊重。
尊重他人是文明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比如课堂上老师正在上课,或者同学在发言,而你却在下面开小差,做小动作而不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