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报告可乐大本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8094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87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分析报告可乐大本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案例分析报告可乐大本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案例分析报告可乐大本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案例分析报告可乐大本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案例分析报告可乐大本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案例分析报告可乐大本营.docx

《案例分析报告可乐大本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报告可乐大本营.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分析报告可乐大本营.docx

案例分析报告可乐大本营

编码:

_________________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第二届公共关系营销案例分析大赛

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

可口可乐含氯门

 

一、概述

  可口可乐进入中国以来,已成为中国最畅销的饮料品牌。

该次曝光的含氯水事件令可口可乐公司的形象与地位受到了影响,其不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导致消费者的不信任与产品销售量的下降。

  根据危机公关5S原则,我们认为可口可乐此次公共危机产生的关键在于:

管理不当导致未承担起相应的企业责任。

从该内部核心问题导致了一系列外部公关问题,如错过最佳公关时机,不尊重中国消费者,道德责任感缺失等。

根据案例分析,我们制定了最符合公关原则、有效及时且体现公司价值观的解决方案。

该方案通过成立科学的危机管理小组、企业自查整改、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道歉、投放宣传广告并组织参观工厂及公益活动来体现时效性、有效性、透明性和企业责任感等要求,在最大程度上挽回可口可乐公司的企业形象。

关键词:

可口可乐含氯门危机公关

二、公司介绍

1、可口可乐公司的中国之旅及成果

1893年:

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成立。

1908年:

可口可乐产品到达亚洲,在菲律宾开始销售。

1927年: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天津及上海设立装罐厂。

1933年:

上海可口可乐厂成为美国之外最大的装瓶厂。

1948年:

中国成为美国本土之外第一个年销售量突破100万箱的市场。

1949年:

新中国成立,由于中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可口可乐停止了在中国的业务

1978年:

中美两国宣布建交的当天,可口可乐宣布为首家重返中国的国际消费品公司。

1981年:

可口可乐在北京建立第一家装罐厂。

1982年:

可口可乐在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之下“不得向中国民众销售”,可口可乐经历了短暂的波折。

1988年:

中美合资的上海申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年销量17万吨。

1993年:

可口可乐在华已经建立了13家灌装厂,接着可口可乐获得了23家厂的权限,很快可口可乐在华工厂达到了23家。

2000年:

可口可乐入华的通道放开,可口可乐在其后的9年中又建了16家厂,从而进入黄金时代。

中国加入WTO与放开设厂限制的信号让他们看到了机会:

可口可乐中国区总部由香港迁至上海。

2003年:

至此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累计投资已超过11亿美元,年销量已超过6亿标箱,且可口可乐系统在中国市场雇佣员工共计二万余人。

可口可乐在中国已建立了23个装瓶公司,28个生产厂,其中的绝大部分由中资或华人企业控股。

2005年:

中国成为可口可乐全球第四大市场。

可口可乐进军果汁市场,其旗下产品美汁源现在已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低浓度果汁饮品销量第一的品牌。

2006年: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产品销量突破10亿箱。

2007年:

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八十周年。

同年,可口可乐投资8000万美元,在上海新建全球创新及技术中心和一座“绿色”中国总部大楼,该项目于2009年初落成开业。

2008年:

中国已成为了可口可乐全球第三大市场,可口可乐中国市场份额从1994年位居可口可乐全球市场的第21位跃至2008年的全球第3位。

2009年:

5月,可口可乐投资9000万美元的全球研发中心和中国总部大楼在上海开始营运,可口可乐承诺在未来三年继续投资20亿美元。

这一投资额度超过了可口可乐在过去的30年里对中国的投资总和16亿美元。

随着江西和新疆厂的开业,可口可乐在中国已有38家装瓶厂。

2013年:

如今,可口可乐在中国成为最受欢迎的软饮料之一,在中国已建有42家瓶装厂,员工超过48000人,99%为中国本地员工。

自1979年重返中国至今,总投资超过50亿美元。

在世界上,成为全球最大的软饮料公司,拥有超过500个饮料品牌,200多个国家消费者。

2、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并坚持其价值观,核心是诚心协作和品质,这是可口可乐公司126年来在全球206个国家长久的传统,是其所贯彻坚持的经营原则。

3、公司的使命

(1)令全球人们的身体及思想更怡神畅快;

(2)让品牌与行动不断激励人们保持乐观向上;(3)让公司触及的一切更具价值。

4、公司的荣誉与危机大事记

(1)正面荣誉

1品牌方面:

∙可口可乐已连续成为中国最著名商标之一,根据1999年在中国进行的盖洛普调查显示,81%中国消费者认识可口可乐牌号,并且连续9年被权威机构评选为“最受欢迎饮料”。

∙可口可乐目前是中国市场最畅销的饮料,公司拥有中国软饮料市场9%市场占有率,以及中国碳酸饮料市场33%的占有率。

可口可乐长期拥有中国碳酸饮料最知名四大品牌中的三位。

∙2001年,在世界著名的“国际品牌”顾问公司发表的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排名中,“可口可乐”以689.5亿美元名列榜首。

∙2005年10月,在世界品牌实验室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可口可乐居于世界500强榜首。

可口可乐品牌在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的“2005年中国最有品牌价值榜”排行榜首。

在《巴伦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四十,品牌价值达670亿美元。

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二百八十五。

∙自1999年起,可口可乐连续9年居美国《商业周刊》全球100最具价值品牌榜榜首,并是前十名中的唯一饮料品牌。

2008年度,可口可乐再次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8年度“全球最佳品牌”,并以667亿美元的品牌价值独占鳌头。

∙2012年初,知名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2011年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榜单。

可口可乐仍排名第一,品牌价值为718.6亿美元。

2营销方面:

∙自1967年首次获得戛纳国际创意节狮子奖至今,可口可乐公司已经在广告和其他传播类别获得了超过100项戛纳狮子奖,其中即包括2008年凭借美国“Coca-ColaIdentity”获得的设计类场外大奖以及2012年凭借中国“可乐手”赢得的户外类大奖。

∙2012年11月,作为全球品牌传播领域规模最大,且久负盛名的戛纳国际创意节主办方宣布,将“2013年度最佳创意营销商奖(CreativeMarketeroftheYear)”授予可口可乐公司。

(2)负面事件及危机应对

11999年比利时可口可乐中毒门:

6月初,比利时和法国一些中小学生饮用可口可乐后发生中毒。

一周后,比利时政府全面禁止可口可乐各种品牌的饮料在本国销售。

17日,可口可乐公司CEO依维斯特举行记者招待会。

18日通过报纸发布公开信致歉。

同时,公司宣布召回比利时国内所有同期上市的可乐,并向消费者退赔,承诺报销医疗费用。

此外,公司设立专线电话、专门网页,回答消费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在最后阶段,公司给比利时居民寄送可免费领取可口可乐的赠券,至此风波逐渐平息。

22009年~2010年雪碧汞中毒门:

2009年11月7日,北京一位叫马赛的男子因喝一听雪碧而导致汞中毒,在案件查明前,北京可口可乐方面暂时为其垫付了2万元治疗费。

15日北京可口可乐公司公共事务部发表声明称公司所有饮料产品生产线均不存在汞成分,各个生产环节均符合国标。

2010年2月4日北京可口可乐公司与受害者家属双方代表共同前往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对问题饮料罐密封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于3月15日公布,显示产品无问题。

2010年1月17日北京学生王晨发生类似事件,19日可口可乐公司两位代表前往了解其病情。

随后北京可口可乐公司表示已将出事的两个批次产品的样品,送往北京质量监督检验所进行检测,但此次检测没有发现汞含量超标。

32011年焦糖色素致癌门:

2月18日有国外及香港媒体报道称,美国公众科学中心(CSPI)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称可口可乐及百事可乐等其他饮料食品中广泛运用的焦糖色素应被严令禁止使用,因为这些物质很有可能致癌。

20日,可口可乐即表示其使用的焦糖色不会致癌,并作出明确的理论解释。

此外,美国饮料协会、美国食品饮料和消费品制造商协会纷纷发表声明驳斥,称饮料中使用的焦糖色并不会导致癌症,并指责CSPI的报告“不负责任”。

21日,可口可乐中国公司通过报纸发布声明释疑。

2012年3月,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提升焦糖色的生产工艺。

42011年零度可口可乐原液被指防腐剂超标:

7月15日台湾媒体报道称,台湾卫生署在检验来自上海可口可乐饮料公司的零度可口可乐原液主剂配料中,检验出禁止掺入碳酸饮料的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防腐剂。

卫生署已禁止该批可乐原液进入台湾地区。

17日,可口可乐公司通过报纸发布声明,食品安全专家和可口可乐中国区公关事务总监翟梅均称该防腐剂在内地属于合法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但是台湾地方法律规定不容许使用在汽水中。

可口可乐公司台湾分公司对此解释,各地区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添加成分的标准不同,该批原液并非台湾采购,是不小心误送到台湾的。

52011年美汁源中毒事件:

11月28日长春两人饮用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美汁源后中毒,一人死亡,在剩余饮料中检验出杀虫剂。

30日长春市可乐全面下架。

12月1日可口可乐中国公司通过报纸发布声明致歉,并表示正在严格自查及积极配合调查。

2日可口可乐吉林公司再次发出声明,决定将吉林省内同类产品临时下架保存。

5日公司出示了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验报告,报告显示,与中毒事件相关的两个批次的留样产品抽样检测结果为所有指标合格。

可口可乐发布第三份官方声明称,“上述所有检测和检查结果都显示我们的产品安全并符合标准,再次确认此事件与产品本身的质量无关。

62012年杀菌剂风波:

2012年1月9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信函表示,该局接到可口可乐公司的报告,称在百事可乐公司的果汁产品中发现了少量杀菌剂。

随后可口可乐公司类似产品也受到质疑。

1月17日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发布的检测结果显示,对可口可乐橙汁产品中检测的杀菌剂多菌灵含量低于我国标准的500倍,同时也低于全球所有国家的标准,因此不构成健康风险。

5、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目标及竞争策略

(1)可口可乐公司的目标

人们一想到饮料,到想到可口可乐,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够唾手可得。

(2)可口可乐品牌的基本诉求点

“可口可乐令……满意,可口可乐使人愉快,是美味、健康的饮料”,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未变。

(3)可口可乐在中国的营销广告策略

Ø从3A到3P,从“2L30”到“Thinklocal,Actlocal”

可口可乐传统的全球经营哲学是3A原则(availability,affordability,acceptability),即要让顾客“买得到”、“买得起”,“乐易买”。

1995年可口可乐又将其进一步发展成为3P原则,即“无处不在”、“物有所值”和“首选企业形象”(pervasiveness,price/value,preference)。

以实现“买得到”、“无处不在”为例,可口可乐系统的厂家购置运输车辆,负责把饮料送到零售商手中,他们无偿赠送零售商冰箱、遮阳伞,从多方面完善对客户的服务。

以前,可口可乐的本地化策略的核心是“2L30”,即长期(Longterm)、本地化(Local)、信心(Optimism)、机会(Opportunity)、公民责任(Obligation)。

以这些理念为基础。

可口可乐的本土化策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但是,可口可乐并没有死守这些原则不放,又在全球第一个提出了“Thinklocal,Actlocal”的本土化思想,其要点是应本土的需要作相关的决定,并在全球各地包括中国市场上身体力行。

Ø强势国际企业形象融入中国文化

为了既结合当地文化又不失自己“国际一流的软饮料形象”形象的原有特色,可口可乐实施多企业形象战略,以可口可乐这一强势企业形象为核心,雪碧、健怡可口可乐、芬达为两翼,其他本土企业形象为补充,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航母编队。

本土企业形象的所有包装和广告中,都注明“与可口可乐公司荣誉合作”字样,这实际是对可口可乐公司企业形象的提升和强化。

这样既突出了主导企业形象,又兼顾其他企业形象的生存空间;既培育了自己的强势企业形象,又通过多企业形象充分细分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企业形象的市场力量。

Ø人力资源本土化

为了增强对中国当地的亲和力以及加强对当地文化、市场的了解又可节约劳动力成本,可口可乐实行人力资源本土化。

目前可口可乐公司在全国共聘请约15000名本地员工,占可口可乐公司总员工的99.5%。

可口可乐在中国也建立起了有效的人员培训制度,积极开发中国内地人力资源。

培训的对象不局限于公司内部的销售人员,还延伸到了可口可乐产品的批发商和零售商。

另外,为了实现在中国灌装可口可乐生产,可口可乐花了很大的努力在中国寻找优质的玻璃瓶供应商。

Ø威胁和挑战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已经白热化。

百事可乐专攻某些大城市,在当地造成百事可乐风头已经盖过可口可乐的印象。

针对可口可乐劣势——在众多的市场区隔内分摊营销费用,百事可乐采取“集中一个拳头打人”的战略,有力地抢夺了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

另外其有效利用“比附效应”,采取多品牌的产品战略,直指年轻一代的市场定位,使其在2000年成为中国年轻人最喜爱的软饮料。

除了百事可乐,娃哈哈“非常可乐”在农村市场的成功曾引起过可口可乐的警觉;“康师傅”茶饮料及一些民族饮料的市场表现也让可口可乐不敢放松。

Ø本土化的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可口可乐公司致力于扩大其饮料品种,根据不同国家人们的口味“量身定做”饮料。

公司一直专注于饮料业,做到了在发展任何饮品的时候都可以利用原有企业形象的销售渠道,从而使新产品得以迅速打开市场,同时也可以大大节省成本。

就产品组合的宽度而言,可口可乐产品组合非常的单纯。

就产品组合的深度而言也较浅,可口可乐、雪碧、芬达等3个企业形象的销售额比率大致为2:

2:

1,发展基本均衡。

就产品组合的关联度而言,其所有产品的关联是非常紧密的。

几个企业形象从知名度、美誉度到市场销量,表现出整体一致、层次分明的特点,口味上又能做到互补。

在产品包装上,可口可乐也开始本土化,充分挖掘中国的民族特色。

二、分销策略

在进入每个市场前,公司都有充分的市场规划,并要求在设厂的地方一定要有足够的辐射力,能迅速占领周边市场。

目前可口可乐公司已在中国部分主要城市建立了总数28个的装瓶厂,200多个办事处,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

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市场状况,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分销方式有很多种,它的销售方式也很灵活,有合作的、有合资的、有只负责配送的……

2000年,可口可乐公司开始在华南地区实施“102”计划,希望借助此计划,和配送商结成同一个系统,共享客户资料,帮助配送伙伴管理生意。

从此可口可乐公司从5万个直接服务客户增加到15万个,成本也降低了19.5%。

据了解,目前可口可乐主要通过三条渠道推广销售,一是超市卖场等渠道,二是学校、网吧、餐饮等,三是传统的食杂店。

可口可乐大中华区的总裁戴嘉舜说:

“现在有200万个销售网点,希望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希望能达到250万左右。

”2000年后的可口可乐在华形成了“三驾马车”的方阵:

中粮可乐盯牢中国北方市场,太古可乐主攻华东、华南市场,可口可乐(中国)实业有限公司全方位运筹中国市场。

三、传播策略

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上的一些主要传播手段是:

∙广告策划设计宣传:

可口可乐公司每年都在中国投入几千万元进行宣传。

其广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特色,并设计带有当地流行明星的宣传广告,用“活力永远是可口可乐”的基调感染主要消费群——年轻人。

∙销售促进:

可口可乐公司与联想电脑、方正电脑等联手进行市场推广,延伸企业形象内涵。

公司还与中国时事接轨,推出了申奥金罐活动等充满活力和新意的推广活动。

∙公共关系:

在体育事业上,可口可乐公司已支持奥运80年。

在中国,可口可乐公司赞助的足球比赛与培训班为中国培训和选拔了不少足球尖子,2001年更是开始全面赞助中国各级足球队。

在教育事业上,可口可乐公司向“希望工程”捐款600万元,在全国各地兴建了50所希望小学,为贫困地区的100所农村小学捐赠了一套希望书库,还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年报社创立“中国第一代青年大学生”奖学金。

2001年,在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可口可乐捐助的专门用于林地浇灌的第一口井在河北怀来县天漠沙丘出水。

另外,可口可乐进入中国20多年来对中国经济、就业、税收和产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良好公民形象的塑造使可口可乐公司受到当地政府、媒体的认同。

可口可乐公司间接支持50.4万个就业机会;每年向中央和地方税收部门直接或间接的增加利税20亿元人民币:

通过乘数效应使中国经济增加410亿元人民币的产值。

公司通过与合资灌装、制瓶合资国有企业的合作,以其全新的全球营销和管理策略和最新的生产技术来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在中国的经营刺激了当地不同部门的生产。

三、案例情景导入与剖析

案例再现

(1)2012年“可口可乐含氯事件”

∙4月17日:

《中国之声》报道可口可乐山西公司员工向记者爆料,2月3日因设备改造、操作失误,使消毒氯水混入生产用处理水,直到8日晚上才发现生产饮料用水中有大量氯水并立刻停产。

随后,可口可乐山西公司将产品搁置封存,但很快就在2月24日对这些产品发出了放行通知。

含氯产品涉及12万箱价值500万元。

当天,可口可乐予以否认,声称产品一向安全、高品质。

可口可乐在当日通过报纸发布声明称,“所谓的‘公司内部消息’,经查并不符合事实。

”可口可乐山西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特别强调,这是员工出于私心断章取义。

对此,山西省质监局快速做出反应,组织人员赶赴可口可乐山西公司展开现场检查。

该局发布调查结果称,2月4日-8日期间,可口可乐山西公司共生产9个批次的碳酸饮料121058箱。

截至目前已投入市场76391箱,库房现存44667箱。

已售产品全部在山西市场。

与此同时,对9个批次中现有的4个批次44667箱进行了封存,并进行了抽样送检。

此外,对9个批次中其余的5个批次已从市场上购样检验。

∙4月18日:

山西省质监局通报中称,“专家组认为:

该9批次产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月28日:

晚上山西省质监局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就此前媒体披露的“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含氯软化水混入部分批次饮料产品”的问题,山西质监局通过调查,认定媒体报道情况属实。

此外,山西省质监局调查组在调查中发现,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以维修电脑为由删除了2月4日-8日期间部分相关生产记录和全部的电子工作邮件,关键证人也以带薪休假为由缺席调查。

山西省质监局局长常高才公开对可口可乐公司遮遮掩掩的做法表达不满,“方法不对头、配合不积极。

∙4月29日:

可口可乐对此发声明,首次承认:

我厂确认于2月3日在实施节水项目相关管道改造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含微量余氯的生产辅助用水进入到饮料生产用水中。

但该公司同时强调,公司对涉入含氯门事件的产品多次检测和专家组论证都表明,“产品是安全的,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对于已流通市场的产品“是否召回”、“是否赔偿”的问题,可口可乐给记者的回复中再次完全回避,只是再次强调产品是安全的。

∙4月30日:

可口可乐在其官网、微博上发致歉声明,“山西装瓶厂已经立即采取了整改措施,以杜绝此类事情不再发生”。

记者注意到,这句话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语法错误,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网友和舆论炮轰可口可乐“诚意不足”。

在一片质疑声中,可口可乐5月2日做出了“换回”产品的决定,但仍坚称不是召回,并且不可退货。

∙5月4日:

鲁大卫(可口可乐公司大中华区及韩国区总裁)在事发地山西公司召开媒体沟通会并向公众道歉。

他表态同意退货,并同意将回收的产品及同批次库存产品销毁。

他同时承认,在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调查期间,确实发生了员工没有配合调查的行为,个别员工删除了相关工作邮件,并称将对相关人员按照规定予以处分。

因为此事,可口可乐山西公司多个关键管理岗位已作出调整,总经理已因此事自行辞职,新任总经理已到山西上任。

(2)事件的社会效应

1事件造成的负面舆论

报纸观点摘要:

∙《人民日报》

  标题:

七万多箱问题可乐就这么算了?

  观点:

这傲慢也是被“惯”出来的。

在饮料检测中,国标没有含氯项目检测;查明其故意否认将含氯产品投向市场,也只能是依照相关法律规定,责令其停产整改了事。

监管疲软和法律缺位,让惩罚对可口可乐而言,变成了一场无关痛痒的毛毛雨。

∙《新京报》

  标题:

可口可乐不能搞“双重标准”

  观点:

遵守中国的食品安全法规,是可口可乐这样的跨国公司的基本义务和责任,不能因为一些地方的监管宽松,而在中国和其他国家执行“双重标准”。

可口可乐公司现在对问题饮料拒不召回,涉嫌对中国消费者的歧视。

∙《南方都市报》

  标题:

可口可乐余氯风波,公众为何不信

  观点:

可口可乐公司的诸多作为,有负其百余年积累的企业声名。

生产线出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及时补救,却是否认、掩盖与躲闪。

显然,“低估政府查处决心和能力”的,不仅是涉事的可口可乐公司,还有每一个消费者。

∙《京华时报》

  标题:

可口可乐岂能对消费者倨傲

  观点:

问题产品被确认后,可口可乐急于请“权威专家组”认可其安全性,得出“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结论。

对消费者失了尊重而如此倨傲,必将咽下自结的苦果。

可口可乐公司如此漠视消费者权益,有关监管部门不可轻纵。

∙《广州日报》

  标题:

食品安全出问题,否认何以成惯性

  观点:

在问题食品药品被曝光后,监管部门先别急于下“无害”的定论,而应弄清事实,严惩那些公然撒谎的涉事企业。

纵观可口可乐“含氯门”事件,监管部门的表现离公众要求相差甚远。

在媒体曝光后,山西省监管部门连夜通报“产品对人体无害”,且表示“无法完全证明含氯处理水未混入可口可乐产品”。

∙《经济参考报》

标题:

可口可乐“含氯门”不能止于道歉退货

观点:

这个国际饮料巨头挤牙膏式的回应态度令人难以接受。

可口可乐公司应向中国消费者赔偿,而不能止于道歉、换回或销毁“问题”可口可乐。

∙《法制晚报》

标题:

可口可乐含氯门调查:

傲慢和谎言泛滥

观点:

百姓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容低估,出了问题只有认真反省、真诚沟通,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有可能真正渡过危机。

否则,即便是累积了百年的信誉,也会毁于朝夕之间。

公司要把事后的检测,改成整个生产环节的监管。

对于大的企业,应该尽早派出“驻厂监督员”。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无论进货的时候买的是廉价工业明胶,还是生产的时候把水管接错了,监管者都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

网络时评:

∙东方网

标题:

比可口可乐含氯严重的是嚣张

观点:

可口可乐的做法,骨子里面透露出一种傲慢,一种霸道,一种无视中国消费者权益的蛮横,一种对消费者人格的羞辱,和对媒体、质监部门的不买账。

在媒体和公众的追问下,一步一步地以退为进,边退边静观其变,边退边坚称不会对人体有伤害,“看你们能怎么样”,等你们来告我的傲慢心理隐隐其中。

∙深圳广电集团

标题:

可口可乐“含氯门”该给公众更详细知情权

观点:

可口可乐占据了国内碳酸饮料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拥有众多的消费人群,一个大量人群消费的饮料品牌如果一旦出现什么严重的质量安全事故,后果是不可想象的,这一点无论是可口可乐公司还是国内的经销商肯定不会不了解后果的严重性。

从维护品牌信誉度出发,可口可乐公司应该在当地质检部门监督下予以销毁,毕竟,小损失换来大信任,有信任,才有持久的消费和盈利。

期待有关部门能给予消费者在食品质量安全事故方面更多的知情权,这种权利的实现,需要证据,数据,论据,更需要为人民生命安全负责的责任心。

∙人民网

标题:

人民食评:

可口可乐换货不退货最终能换回什么

观点:

食品安全应该是企业社会责任底线,信任之墙的坍塌,重建之路将荆棘密布。

个人言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