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JU大气科学概论复习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7968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NJU大气科学概论复习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NJU大气科学概论复习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NJU大气科学概论复习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NJU大气科学概论复习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NJU大气科学概论复习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NJU大气科学概论复习版.docx

《NJU大气科学概论复习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JU大气科学概论复习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NJU大气科学概论复习版.docx

NJU大气科学概论复习版

文档编制序号:

[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NJU大气科学概论复习版

《大气科学概论》考试说明

一、选择(30分,30题,每题1分)

二、填空(15分,15题,每题1分)

三、名词解释(15分,5题,每题3分)

四、综合题(40分),包括计算题(3题,20分)和问答题(4题,20分)

第一章大气概述

地球系统(了解概念)

地球大气的成分(干洁大气的概念)

大气的重要性(酸雨、温室效应以及主要的温室气体)

空气状态方程(表征气体状态的宏观量、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主要气象要素

气温:

温标、不同温标之间的转换

气压:

气压的概念、标准大气压

湿度:

饱和水汽压的计算、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的概念

风:

风向定义和判定,风速的计算

大气垂直结构

大气垂直分层(重点是对流层)

垂直气压和温度变化

第二章大气辐射、温度(10分)

辐射(辐射的概念、太阳常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种类,大气的加热,辐射热交换的概念)

温度(概念及测量、气温日变化及日较差,海平面气温分布特征)

第三章大气运动(20分)

空气团所受到的力(气压梯度力和科氏力的概念、作用和计算)

大气运动方程(了解)

静力平衡的概念

地转风平衡(概念、计算)

梯度风平衡(概念、计算)

地转偏差(概念、计算)

大气环流(三圈环流的概念,海陆风与山谷风环流的形成及概念)

第四章大气云、雾和降水(10分)

云:

云的概念、了解云的分类,形成云的基本过程(概念、基本条件、三种云的形成过程)

雾:

了解雾的分类和形成

云滴、冰晶的形成和增长:

主要的概念

降水:

云滴增长的基本途径,暖云和冷云降水的概念,冰晶效应

人工影响天气:

影响暖云降水的原理

第五章天气系统和天气预报(10分)

天气系统

了解地面和高空天气图

气团的概念、影响我国境内的气团

锋的概念、分类以及对应的天气特征

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特征和对应的天气状况

副热带高压的概念、副高的移动与中国雨带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步骤和主要方法

数值天气预报的概念

第六章气候与气候变化(20分)

气候概述:

气候的定义,气候系统的概念,主要反馈过程,

气候类型:

了解气候分类方法

柯本气候分类法的概念及优缺点

了解全球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城市气候的主要特征

下垫面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海洋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海气相互作用的概念,沃克环流的概念,厄尔尼诺的概念、周期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地形对降水影响,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七章大气化学与大气污染(选择、填空)

控制大气化学成分的关键过程

对流层臭氧(对流层臭氧的形成机制、危害)

气溶胶(的概念,来源,组成)

空气污染指数(了解不同指数的意义)

形成空气污染的有利条件(包括哪些)

第一章大气概述

1、地球系统(了解概念)

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共同构成一个综合体,称之为“地球系统”

2、地球大气的成分(干洁大气的概念)

干洁大气指不含水汽和悬浮颗粒物的大气,简称干空气,其平均分子量为。

3、大气的重要性(酸雨、温室效应以及主要的温室气体)

酸雨是指呈酸性的降水,通常把pH值小于的降水称为酸雨。

天然条件下的自然降水呈弱酸性,其pH值等于。

酸雨是区域尺度的环境问题,他是大气污染物(SO2,NO2)在远距离输送过程中经过化学转换和湿清除过程中形成的。

温室气体:

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臭氧(O3)

温室效应:

能使太阳到达地面,但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这样就使地表与温度增高。

4、空气状态方程(表征气体状态的宏观量、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表征气体状态的四个宏观量:

气压p,体积V,温度T和质量m主要气象要素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5、主要气象要素:

(1)气温:

温标、不同温标之间的转换

温标:

单位符号冰点沸点

摄氏温标℃t0100

绝对温标KT

华氏温标℉F32212

换算关系T=+tF=9t/5+32

(2)气压:

气压的概念、标准大气压

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静止大气中某地的气压是指该地单位面积上大气柱的重量。

气象上规定,在温度为0℃,北纬45°海平面上的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

(3)湿度:

饱和水汽压的计算、相对湿度、露点温度的概念

饱和水汽压的计算

相对湿度f:

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常用百分比表示。

露点温度: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的条件下,降温到相对水面而言空气达到饱和时的那个温度,简称露点。

也就是说露点Td对应的饱和水汽压E等于湿空气中的实际水气压e.

(4)风:

风向定义和判定,风速的计算

风向:

风的来向,16方位(地面)

 

6、大气垂直分层(重点是对流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外层

对流层:

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

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四个特点: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1平均而言,每上升100m,气温约下降C

2大气密度和水汽随高度迅速递减

3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对流和湍流

4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很不均匀

7、垂直气压和温度变化

气压随高度升高而减小,气压随高度减小的速率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小,愈到高空,气压降低的速度愈慢。

因为空气的密度随高度而减小.

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内温度隋高度增大而增加.

第二章大气辐射、温度、湿度和稳定度(10分)

1、辐射(辐射的概念、太阳常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种类,大气的加热,辐射热交换的概念)

(1)辐射的概念:

辐射是能量的一种形式,物质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称为辐射。

宇宙中的任何物质,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都能放射辐射。

(2)太阳常数:

假设在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处,放一块与太阳光垂直的平面,在这个平面上,每单位时间、单位面上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常数,用符号So表示。

根据实测和计算表明:

So=1367瓦/米2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成分是O2,O3和H2O,其次是CO2、CH4、N2O等,其它成分吸收很小

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基本特征: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都位于太阳辐射光谱两端能量较小的区域,对可见光的吸收很小

在红外区域有很多很强的吸收带

(4)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种类:

包括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辐射(即太阳散射辐射)两种

(5)大气的加热: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因此大气增温的最主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

(6)辐射热交换: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外界辐射,各物体之间通过辐射来交换热量,称为辐射热交换。

2、温度(概念及测量、气温日变化及日较差,海平面气温分布特征)

(1)大气温度:

通常是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

测量:

气象台站用来测量近地面空气温度的主要仪器是装有水银或酒精的玻璃管温度表。

因为温度表本身吸收太阳热量的能力比空气大,在太阳光直接曝晒下指示的读数往往高于它周围空气的实际温度,所以测量近地面空气温度时,通常都把温度表放在离地约1.5m处四面通风的百叶箱里。

气象部门所说的地面气温,就是指高地面约1.5m处百叶箱中的温度。

(2)气温日变化:

特点:

一天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3)海平面气温分布的基本特征:

等温线大部分趋向于接近东西排列,同时温度从赤道向极地降低

海陆加热率差异和洋流影响使冬季北半球等温线在大陆上向赤道方向凸出,海洋上向极地方向突出,而夏季则相反

热赤道:

各经度上具有最高气温各点的连线;1月份热赤道位于5-10N,7月份北移至20N。

赤道附近的气温年变化很小,随着纬度的增加,年变化的幅度也增大。

附加:

湿度(大气中水汽的来源,水的相变)

水汽来源:

蒸发:

液态水因吸收辐射能量而转变成气态水

蒸腾:

地表的水被植物吸收,然后经植物的叶片气孔释放到大气中

蒸散:

蒸发和蒸腾的和

水的相变:

相平衡:

相变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种稳定状态,其中相的转变完全停止,于是系统中便

出现了相平衡。

在相平衡状态下,物质分子的交换仍可以不断地进行,但是物质从一种态

到另一种态的转变不再发生了。

稳定度(静力稳定度的概念)

静力稳定度是指处于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一旦空气团块受到外力(动力或热力)因子的扰动,离开原来位置,产生垂直运动.当除去外力后,空气能保持它的原位、或上升或下降的这种趋势,称为大气静力稳定度。

第三章大气运动(20分)(预测三道计算题20)

1、空气团所受到的力(气压梯度力和科氏力的概念、作用和计算)

(1)气压梯度力:

我们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2)科氏力:

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

2、大气运动方程(了解)

大气运动方程:

ma=F单位质量下:

a=F

3、静力平衡的概念

静力平衡指铅直方向的气压梯度力和重力的平衡。

4、地转风平衡(概念、计算)

地转风平衡:

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平衡,此时空气块沿等压线作匀速直线运动,这种风称为“地转风”,这种平衡称为“地转平衡”。

5、梯度风平衡(概念、计算)

自由大气中,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例离心力三个力的矢量和若为0,则这个平衡为梯度风平衡。

6、地转偏差(概念、计算)

地转偏差,指实际风与地转风的矢量差

7、大气环流(三圈环流的概念,海陆风与山谷风环流的形成及概念)

三圈环流:

指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海陆风:

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局地大气环流。

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山谷风:

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

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第四章大气云、雾和降水(10分)

1、云

(1)云的概念: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或冰晶微粒或二者混合的可见聚合物;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底部不接触地面。

(2)(了解)云的分类:

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低云族,中云族,高云族)、十属,二十九类。

发生学分类:

按云形成的物理过程和形态特征分为积状云(积云,积雨云,卷云),层状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层云),波状云(卷积云,高积云,层积云)。

(3)(了解)形成云的基本过程:

1)概念:

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由各种原因达到过饱和而发生凝结或凝华的过程。

2)基本条件:

(水汽要凝结成水滴或凝华成冰晶而形成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水汽凝结核,二是要有水汽过饱和,大气中一般不缺乏凝结核,因此,形成云的最关键问题,还在于应有水汽的过饱和),一般来说,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①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的情况下,空气降温冷却;②在空气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水汽含量;③既增加水汽,又降低温度。

3)三种云的形成过程:

①积状云:

在不稳定层结的空气中,由于热力或动力原因而产生对流作用所形成的云。

②层状云:

由稳定气层大范围缓慢斜升形成的均匀幕状的云幕。

③波状云:

主要由逆温层上下有风的切变(或密度大不连续层)形成波动造成的,在波动层内,若水汽充足,波峰处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成云,波谷处因空气下沉增温无云形成或使云蒸发变薄,形成波浪排列的云条或云层。

2、雾

1、(了解)雾的分类:

气团雾和锋面雾

1)气团雾:

冷却雾(根据冷却原因不同又分为辐射雾、平流雾、上坡雾),蒸发雾,地方性雾;

2)锋面雾:

锋前雾,锋际雾,锋后雾

2、(了解)雾的形成:

辐射雾:

地面辐射冷却使得贴地层气层变冷而形成的雾。

形成的有利条件:

1)晴朗的夜间,有强烈的地面有效辐射;2)贴地层水汽含量充沛;3)低层有微风和一定强度的湍流;4)有稳定的温度层结。

平流雾:

由暖湿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经过冷却而形成的雾。

形成的有利条件:

1)移动过来的空气与下垫面之间存在较大的温度差别;2)移到冷下垫面的空气水汽含量多,相对湿度大;3)风速适中;4)层结比较稳定。

上坡雾:

空气沿山坡上升,由于绝热冷却而形成的雾。

蒸发雾:

冷空气流经暖水面上,由于暖水面的蒸发,使冷空气达到饱和、产生凝结而形成的雾。

3、云滴、冰晶的形成和生长(主要概念)

(1)云滴\冰晶的形成:

云雾的形成过程实质是水汽转变为水滴或冰晶的相变过程,即新相形成和增大的过程;新相形成时,必须先产生新相的初始胚胎,这种初始胚胎的产生过程为核化过程;分为同质核化和异质核化。

(2)云滴的(凝结增长):

当大气中的水汽在凝结核上凝结,形成胚滴以后,如果环境水汽压仍大于胚滴表面的平衡水汽压时,胚滴就能继续因水汽凝结而增长。

4、降水

(1)云滴增长的基本途径:

1)水汽的凝结增长,由于凝结增长随着云滴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只能在云滴增长的前期起作用。

2)大小云滴之间的碰并(增长)过程,包括布朗运动碰并,电力碰并,湍流碰并和重力碰并。

(对于云滴增长为云滴,最重要的过程是重力碰并)

(2)暖云和冷云降水的概念:

暖云(*XX)云顶温度高于冻结温度,而且由水滴构成的云称为“暖云”。

我国南方夏季的浓积云层积云多属于这种云。

冷云降水(*)

(3)冰晶效应:

冰晶效应:

由于同温度下冰面饱和水汽压小于水面饱和水汽压,在三相共存的混合云中,当水汽接近水面饱和水汽压时,对冰面已经是过饱和状态,冰晶能很快增长。

若云中没有外来水分补充,则冰晶表面上有水汽不断凝华,而水滴表面有水汽不断蒸发,直至液态水完全耗尽为止。

这种水分从大量过冷水滴中不断转移至少数冰晶上去的效应称为冰晶效应。

5、人工影响天气(影响暖云降水的原理)

影响暖云降水的原理:

基本原理是撒入大水滴或吸湿性核,改变云滴谱分布的均匀性,破环其稳定状态,促使碰并过程的进行,导致降水的形成。

第五章天气系统和天气预报(10分)

1、天气系统

(1)(了解)地面和高空天气图

地面天气图:

将地面气象要素按照统一的格式填写到天气底图上构成地面天气图。

地面天气图的分析,可以了解地面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的分布状况,进而判断天气演变趋势。

(分析项目通常包括海平面气压场、等三小时变压场、天气现象和锋等)

高空天气图:

将各等压面的资料填写在天气图底图上,就构成了高空天气图。

(高空天气图,在实际工作中普遍采用的是等压面图)。

高空等压面图上一般分析等高线,等温线,槽线和切变线,它能清楚的反映高空气压系统和温度场的分布。

(2)气团的概念、影响我国境内的气团

气团:

下垫面比较均匀的广阔地球表面上空停留或缓慢移动的空气,其物理属性(主要指温度、湿度、稳定度)的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天气现象也大致相同,而且水平尺度可达到几千km,垂直尺度达几到十几km。

这种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称为气团。

影响我国境内的气团:

冬季:

西伯利亚气团(绝大部分地区),热带太平洋气团(东南沿海),南海气团(云南)

夏季:

热带太平洋气团(东部地区)、热带大陆气团(西部地区)、赤道气团(长江以南地区)、西伯利亚气团(长城以北、大西北)、极地太平洋气团(东北地区)

(3)锋的概念、分类以及对应的天气特征

锋:

锋区(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区域。

锋的分类:

(按照锋的伸展高度)地面锋,对流锋,高空锋

(按锋的移动方向)冷锋,暖锋,锢囚锋,准静止锋

对应的天气特征:

冷锋过境后的天气:

降温和偏北大风

暖锋过境后的天气:

升温

准静止锋:

(暖锋侧)无云无降水,(冷锋侧)层积云、雨层云,少量降水

锢囚锋:

云层加厚,降水加强,降水区扩大

(4)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特征和对应的天气状况

气旋:

1)概念:

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

2)特征:

低压(气压场)中心气压比周围低

气旋(流场)气流逆时针旋转(北半球)气流顺时针旋转(南半球)

3)天气:

多阴雨天气

反气旋:

1)概念:

反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

2)特征:

高压(气压场)中心气压比周围高

反气旋(流场)气流顺时针旋转(北半球)气流逆时针旋转(南半球)

3)天气:

多晴朗天气

(5)副热带高压的概念、副高的移动与中国雨带

1)概念:

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

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夏季影响中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2)副高的移动与中国雨带:

中国雨带

冬季

15°N

华南沿海

春季

15~20°N

华南前汛期

 

第一次北跳

6月初

初夏

20~25°N

江淮梅雨

 

第二次北跳

7月上旬

盛夏

25~30°N

华北、东北雨季

 

第三次北跳

7月下旬-8月上旬

秋季

南辙

南辙

2、天气预报

(1)天气预报的步骤和主要方法

天气预报分为形势预报和气象要素预报两个步骤:

第一步形势预报是对天气系统(高压、低压、锋面等)的移动、强度、变化和生成、消亡的预报;第二步要素预报是对气温、气压、湿度、能见度、风、降水等要素和天气现象的预报。

两者密切相关,一个地区天气的变化决定于天气系统的变化,所以形势预报是要素预报的基础,是气象要素预报的基本依据。

主要方法:

天气图法(配合气象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数值预报法、统计预报法(在实际预报过程中,三种方法互相结合、综合应用,并广泛采用计算机作为工具)

(2)数值天气预报的概念

数值预报:

根据大气的运动方程组,在一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下,即从现在时刻的天气状况或大气运动状态(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通过数值计算,用计算机求解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大气运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得到(预报出)未来天气状况和大气运动变化状态的方法。

不同于传统的天气学方法的定性的和主观的预报,数值天气预报是定量的和客观的预报。

要实现数值天气预报,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变量场的初始状态

2)描述变量场动力和热力关系的模式方程组

3)求解模式方程组的数值方法

第六章气候与气候变化(20分)

1、气候概述

(1)气候的定义:

气候是对气候系统的统计上的、动力上的、各种时空尺度和层次上的客观物理描述。

(2)气候系统的概念: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含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完整的气候系统应包括五个部分,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

气候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开放系统。

控制全球气候系统的基本过程是入射太阳短波辐射的加热和射出地球长波辐射的冷却。

(3)主要反馈过程:

正反馈:

系统向一个极端发展;负反馈:

系统状态在一个平衡态附近振荡

二、气候类型

1、气候的分类方法:

实验分类法:

(根据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气候要素的长期统计平均值及其季节变化,并与自然界的植物分布、土壤水分平衡、水文情况及自然景观等相对照来划分气候类型。

如柯本分类法)

成因分类法:

(根据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和下垫面因子来划分气候类型。

如斯查勒分类法)

2、柯本气候分类法的概念及优缺点:

1)概念:

以气温和降水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而确定。

将全球气候分为A,B,C,D,E五个气候带,其中A,C,D,E为湿润气候带,B为干旱气候带,各带又分成若干气候型。

2)优点:

①系统分明,各气候类型有明确的气温或雨量界限,易于分辨;②用符号表示,简单明了,便于应用和借助计算机进行自动分类和检索;③所用的气温和降水量指标是经过大量实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联系自然植被而制定的,与自然景观森林、草原、沙漠、苔原等对照比较符合。

缺点:

①忽视了气候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②干燥带的划分并不合理;③忽视了海拔高度的影响。

3)、了解全球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4)、城市气候的主要特征:

城市热导效应、城市干岛和湿岛效应、城市混浊岛效应、城市的风、城市雨岛效应

3、下垫面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海洋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1)海洋是大气热能的储存库

(海洋:

%地球表面,吸收80%的太阳辐射)

2)海洋是大气温度的调节气

(海水比热大,加热慢,冷却也慢,海洋对季节变化的响应比陆地滞后约一个月)

3)海洋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消纳所

(海洋每年可吸收左右的碳,对缓减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

4)海洋是热量输送和转换的主要通道

(洋流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传输上起着重要作用;洋流在调节南北气温上有很大作用;洋流对东西两岸的气温差异也有明显的影响)

(2)、海气相互作用的概念,沃克环流的概念,厄尔尼诺的概念、周期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与大气界面上的这些热量、动量、物质的交换以及这些交换对大气、海洋各种物理特性的影响,称为海气相互作用

沃克环流:

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

厄尔尼诺:

1)概念:

赤道东太平洋几千公里范围内出现的海面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反之称为拉尼娜现象

2)周期:

2~7年

3)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首先是台风减少。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其次,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

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

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第三,次年,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

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3)地形对降水影响,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对降水影响:

1)促进降水形成,主要机制:

山脉对气流的机械阻障作用,强迫抬升,加强对流,促进凝云致雨

阻挡气团移动,使之缓行或停滞,延长降水时间,增大降水强度

山区地形复杂,各部分受热不均,容易产生局部热力对流,促进对流雨的生成

山地崎岖不平,因摩擦作用产生湍流上升,也会促进降水

2)影响降水分布

高原内部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递减

山地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但存在一个最大降水量高度

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山地多夜雨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1)青藏高原的冷热源作用

青藏高原地面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气温偏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