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9.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7681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9.docx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9.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 29.docx

历史大一轮精讲课件+精讲义+优习题29

第4讲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考试要求:

(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

(2)清朝军机处(c);(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4)清朝的边疆政策(c)。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b)

1.废丞相

(1)背景:

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

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内阁

(1)原因:

朱元璋废丞相职位,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

(2)设立: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特点:

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评价: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微点拨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实际上就是皇权与其处理政务的助手权力之间的矛盾。

明朝废丞相之后,丞相不存在了,但皇帝仍需要处理政务的助手,例如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等,所以这一矛盾实际仍然存在。

二、军机处的设立——(c)

1.设立:

雍正年间设立,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

2.地位: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特点

(1)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3)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4)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

4.影响

(1)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微点拨 军机处是个“三无机构”无法定权力、无办事制度、无行政界限,更没有领百官、定国策之权,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但因受皇帝召见,承旨拟写,奉旨办事,而成为位居内阁、六部之上的国家中枢机构。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c)

1.目的:

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基本原则:

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3.措施

(1)设理藩院主管边疆和民族事务。

(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3)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4.作用

(1)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2)清朝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3)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

(4)推动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考点一 明代君权对相权的完胜

1.废除丞相制的战略考量与实质

史料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解读 古时未有丞相;历史上多有丞相专权;废丞相可以更方便处理政务。

这是废除丞相的理由。

本质上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反映。

2.明代内阁与宰相制度的区别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

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1.(2013·浙江)“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

上述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答案 D

解析 根据“罢丞相……朝廷总之”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初废除丞相制度。

2.(2015·10月浙江,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1)材料一中的措施是哪个皇帝开始实施的?

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

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

制度:

内阁制度。

作用:

强化君主专制。

考点二 清代君主专制强化

1.清军机处权力运行机制的特点

2.对明朝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强化皇权的认识

(1)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是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后来设置的内阁,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

(2)清朝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皇帝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3)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3.辩证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影响

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3.(2018·11月浙江选考,7)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

“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A.建立通政司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D.设立军机处

[抓题眼] “诸臣”“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可推知为清代密折制。

[找错点] 通政司始设于明代,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A项不符合题意;枢密院属于军事管理机构,C项错误;军机处与“诸臣”范围不相符,D项错误。

答案 B

4.(2015·6月浙江)史学家赵翼在记述专制时代晚期某中央机构的设立时说: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这一机构后称(  )

A.兵部B.枢密院

C.内阁D.军机处

答案 D

解析 “雍正年间”“始设”是题眼所在,隐含特定的时空知识。

兵部继承于前朝,枢密院源于宋代,内阁源于明代,均与“始设”不符,由此排除A、B、C三项。

观点1 史官制度规范了权力的运行

材料 中国古代的史官是文化的记载者与传承者,通过记录史实,采用“史”本身的明鉴作用,去告诫后人,特别是“史”本身的惩戒作用,来制约当朝的政治,将政治与文化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

史官们通过手中的笔来惩恶扬善,点评朝政,使君权和史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与微妙。

史官的设置是王权的需要,是服从于王权利益之下的对皇帝言行的记录。

然而,随着史官意识的进一步加强,独立客观地记录历史逐渐成为史官的职业自觉,从而使得史官对王权的规范与制约起到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这对古代的君主政治产生了长期性的影响。

问题:

你如何理解史官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答案 一方面服务于王权利益,另一方面又对王权及国家权力的运行起了规范作用;同时也对官员的行为自律、道德修养起了促进作用。

观点2 乡绅——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创举

材料 乡绅是明清时期地方自治的一个特殊群体。

乡绅也被称为士绅、绅士、绅等,是官民之间的中介,也是弥补古代“官治”不足的重要力量。

乡绅在基层自治中发挥作用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作为乡里的代表与官府沟通,向官府表达民意。

史料记载,清末时期,华北泥井镇屠户拒绝交税,并与政府派出的收税人展开了抗税斗争,屠户罢市,最终造成无肉可买的局面。

在此情形下,当地士绅出面干涉,并最终和政府达成协议。

其次,乡绅的作用还表现在乡里教化、社会福利救济、社会公共事业的创建、基层矛盾调解等方面。

例如,清代官府批准的义葬、育婴堂等福利救济组织的经费和管理通常由士绅承担。

在很多地方,士绅还负责修建管理常平仓,平时稳定农产品价格,灾荒时期救济灾民。

问题:

乡绅在古代中国基层治理中有何定位?

答案 与官府沟通,向官府表达民意;教化乡里,创建社会公共事业;调解基层矛盾等,是中国特色的自我管理的形式。

观点3 户籍、宗族是明清基层控制的途径

材料 明清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同时,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

明代户籍制度严密,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即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

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

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

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

宗族有族规,这个族规就是法律。

在古代,宗族法也是一种法律,也是国家认同的。

宗族还通过祭祀、族谱和族训为核心的礼仪教化系统,使整个家族形成凝聚力,正因为如此,在传统社会里,宗族才能形成一套能够自我运行的机制,并在基层社会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问题:

明清控制基层的制度设计有哪些?

答案 编制严密的户籍制度;建立里甲基层管理系统;重视宗族、乡约的管理功能等。

视角1 历史研究的思维方法

(2018·滨江选考命题交流)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答案 C

解析 材料批判的是利用单一原因就随意得出结论的现象,因此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应是其真实的意图,故答案为C。

视角2 明朝内阁权力强化的深层原因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B

解析 A项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

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

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所说的首辅权力来源于皇帝,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不断加强。

视角3 明代决策制度化的加强

(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

该史实说明(  )

A.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

C.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只有廷议的结果,没有涉及廷议的过程,因此不能反映出朝廷议决效率的提高,故A项错误;明代皇帝要通过“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反映出朝臣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故B项错误;明朝皇帝通过重金收买人心,最终改变廷议结果,因此廷议制度不能确保朝廷公正法治,故C项错误;廷议属于法定的议事程序,其议决结果可能有悖于君主意愿,反映出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故D项正确。

视角4 清代边疆政策强化家国认同意识

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凯旋礼仪,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

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

这使得清代(  )

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

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

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

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清代加强统一的措施。

造碑运动不能对民间叛乱有实质性作用,故A项错误;清朝循汉族军礼对文人广泛从军并未产生重大影响,故B项错误;遵循汉族军礼,不能代表整个传统礼仪的革新,故C项错误;材料中平定叛乱受到广泛宣扬,地方造碑运动响应了中央造碑,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故D项正确。

视角5 史料价值与分类

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它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

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

B.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

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

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答案 C

解析 史料可信度的考证原则主要有:

①距离史迹发生时间最近的史料为最可信;②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③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可信;④文学作品或小说可作为史料,但要注意甄别。

故C项错误。

一、选择题

1.“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

C.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加强皇权,削弱政府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体现在中枢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符合这一条件的为C、D,而D使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

2.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演变。

由材料可以看出,从汉、唐到清朝,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起居注最后被取消。

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

故选B。

3.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C.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效率

答案 D

解析 三公九卿制始于秦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中书省起草诏令必先经门下省审议,然后交付尚书省执行;明代设内阁,只备皇帝顾问,无决策权;军机处设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

4.洪武十二年,明朝颁布《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

这些规定(  )

A.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答案 C

解析 从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和材料中的“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是明律所特有,说明《大明律》对明朝大臣作了种种限制,由此分析,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继续的强化,故选C。

5.(2018·衢州重点高中联考,7)明朝规定入内阁大学士者既有“格心之学”,又有“济世之才”,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

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

A.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

B.确保了中央的决策正确

C.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

D.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可见有利于君主的执政规范,故A项正确;“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是一种道德标准,无法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故B项错误;“格心之学”“格君心之非”无法得知其是非的标准,不能确定其一定是心学,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明代内阁非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故D项错误。

6.(2018·舟山海淀区期中,17)清初,内阁是协助皇帝办事的最高中枢机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名。

军机处建立后,皇帝常调大学士办事,形成“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的惯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

这表明(  )

A.内阁大权旁落,名存实亡

B.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

D.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

答案 C

解析 由“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办理日常公务”可知,内阁并非名存实亡,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说内阁大学士常被调到军机处办事,未提及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故B项错误;由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可知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故C项正确;材料是说内阁大学士被借调到军机处,不是说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故D项错误。

7.(2019·台州八校联考题,3)《清实录》中记载某中枢机构的职责是:

“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赞理机务、表率百寮”。

该机构是(  )

A.内阁B.军机处

C.议政王大臣会议D.六部

答案 A

解析 材料“赞理机务”反映出该中枢机构的职责是协助处理机要事务。

清朝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初掌握实权的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六部是具体的执行机构,而非中枢机构,故D项错误。

8.(2018·丽水仿真测评,27)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

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

这反映(  )

A.君主专制强化B.皇权逐渐衰弱

C.内阁取代六部D.宦官权力失控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内阁首辅对宦官态度谦卑,实际是对宦官背后的皇帝谦卑,说明君主专制强化,故A项正确。

9.(2018·龙泉调研考试题,16)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

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

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B.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

C.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

D.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并未牵涉官僚机制的灵活变动和运转,故A项错误;B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断,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皇帝临时派出”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权力的不断把控,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权限相对较小”“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得出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故D项正确。

10.(2018·杭州名校联盟,5)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解析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11.(2018·宁波期末考试题,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

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够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  )

A.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

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健全完备的赋税政策

D.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讲述的是从公元前到20世纪,即为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央政府能够直接向农民征税的原因是秦朝开始逐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之下才能对地方乃至最下层的农民实行有效控制,故B项正确。

12.(2018·桐乡满分检测)“他在官职上的地位虽然低,他在政府里的权任却很高。

因为一切奏章、政事、看详批答,都要经他的手。

”文中“他”的身份可能是(  )

A.秦朝御史大夫B.唐朝尚书令

C.元朝中书令D.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 D

解析 秦朝的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位高权重,掌握监察大权,故A项错误;唐朝尚书令负责政令的执行,位列宰相,故B项错误;元朝中书令位高权重,掌握行政大权,与题目中“地位虽然低”不符,故C项错误;明朝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地位较低,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负责政令的审核、批示,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8·丽水期中)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

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

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

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

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三孤衔地位骤显。

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代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

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

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答案 

(1)特点:

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

说明:

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

(2)地位变化:

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参政优势:

大多具有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

意义:

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

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

明代内阁无属官。

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

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

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

材料二 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

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

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

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 

(1)变化:

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

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影响:

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