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饮酒诗毕业论文.docx
《论陶渊明的饮酒诗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陶渊明的饮酒诗毕业论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陶渊明的饮酒诗毕业论文
密级公开学号9
学院
毕业论文
论渊明的饮酒诗
论文作者
:
小勇
指导教师
:
贵生
系别
:
: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
2008级
提交日期
:
2012年5月18日
答辩日期
:
2012年6月2日
毕业论文学术承诺
本人重承诺:
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存在抄袭情况,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他人或其他教学机构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者签名:
日期:
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了解并遵守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或向有关部门送交毕业论文的原件或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开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与相关资料。
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日期:
论渊明的饮酒诗
摘要:
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
就其饮酒诗而言,它的成熟就是以渊明创作的大量以酒入诗的诗歌为标志。
渊明是在继承前代文人借酒写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深化和发展,进而创作出的一类新的诗歌即饮酒诗。
所以,渊明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以酒大量入诗的第一人。
他所创作的饮酒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感,同时也折射出了诗人高尚的人格与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人生态度。
正是基于这几点,他的饮酒诗不仅自身有着独特的意蕴,而且对后代文人尤其是唐宋诗人的饮酒诗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渊明;饮酒诗;意蕴;影响
TheoryofTaoyuanmingdrinkingpoetry
Abstract:
TaoYuanmingth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isafamouspoet,hewrotemanypoems.Thedrinkingpoetry,itismaturetoTaoYuanmingcreationoflargewineintothepoeticsign.TaoYuanmingisinthesuccessionoftheformerliteratitowritingonthebasisoftheresults,furtherdeepeninganddevelopment,andcreateanewclassofpoetrythatdrinkingpoetry.Therefore,TaoYuanmingisconsideredtheChinesehistoryofliteraturetowineintoalargenumberofpoemsofthefirstperson.Heistheauthorofthedrinkingpoetrycontainsrichideologicalandcomplexemotions,butalsoreflectshisnoblepersonalityandattitudetolifeofthatlife.Itisbasedonthesepoints,hisdrinkingpoetrynotonlyhasitsownuniqueimplication,butalsototheoffspringofTangandSongDynastypoetscholarespeciallydrinkingpoetryproducedprofoundeffect,andinth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occupiesanimportantposition.
Keywords:
Taoyuanming;Drinkingpoetry;Implication;Influence
中国古代文学的作品题材众多,其中以酒作为题材创作出的作品占有着一定的地位,尤其是诗歌。
在诗歌中,到处可以看到酒的影子,闻到酒的醇香。
许多诗人借酒酿诗,以诗喝酒。
可以说中国古代诗人酒缘甚厚,酒作颇丰。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诗词中有酒就是酒诗词。
所谓的酒诗词是指诗人凭借酒力获得主观精神自由而创作的诗词作品,并非诗词中单纯的字面上出现“酒”即为酒诗词。
中国酒诗词经历了由《诗经》滥觞到东晋成熟再到唐宋高峰这样一个发展历程。
酒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作用似乎就是出现的大量的饮酒诗词,而处于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渊明对酒诗词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就是创作了一大批以酒大量入诗的诗歌即后人所谓的饮酒诗。
近人逯钦立先生就《渊明集》(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现存142首统计,涉与酒的有56篇,约占总数的40%。
也正是从渊明饮酒所作的诗歌起,饮酒诗逐步走向成熟。
与现在不同,那时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情趣,一种心境。
渊明在酒文化中的最大贡献就是把酒与诗直接联系起来,而饮酒诗正是这种关系的集中体现。
同样,渊明的饮酒诗也并非为饮酒而饮酒,饮酒诗折射出了诗人归隐后的丰富情感,对待现实生活的人生态度,以与高尚的人格。
本文从饮酒诗产生到成熟,饮酒诗的独特蕴,饮酒诗的地位三方面对渊明饮酒诗作简要分析。
一、饮酒诗的产生与成熟
某种事物的出现总是有着深刻的背景,饮酒诗也不例外。
谈即饮酒诗就不得不先了解酒这一生活元素。
酒最早产生于上古时期,后来经一代又一代人的发展酿造,种类越来越多,直至今日。
在古代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经常用来宴请宾客、送别友人、消除愁苦等。
正是由于酒在古代的普与,许多文人也开始饮酒作诗。
《诗经·七月》早就描写过醉酒的场面“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到了先,酒虽然被慎重对待,但是仍提倡适度饮用。
到了晋,饮酒更是成为了时尚,有许多文人墨客借酒挥毫泼墨,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诗句。
例如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等名句更是流传至今,“竹林七贤”因常集于竹林之下“恣意酣畅”地饮酒而闻名。
自东汉至六朝被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随着人性的觉悟,饮酒开始被看作是一种名士风度,为世人所效仿。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酒与文人产生了联系,而文人往往在饮酒之后会以诗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酒就与诗歌产生了联系。
诗酒之缘应从古典诗歌产生以后就开始了,《诗经》中有之,《楚辞》中有之,《汉乐府》中有之,《古诗十九首》中有之。
为什么诗人爱在饮酒后作诗呢?
历代文人学子胸藏万卷书,饱览千秋史。
匡时济世,立身扬名,报效国家几乎是他们一致的理想。
但悲剧时代决定了他们大多数人只能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1]因此他们苦闷、忧郁、惆怅、激愤,“何以解优,唯有杜康”,借助酒力得以抛弃现实的烦恼,灵魂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从而得到一种暂时的解脱。
诗人喜欢在饮酒后“辄题数句自娱”,这也许是为了把自己难于诉说的情感融入到诗中,把现实中不能说的言语含蓄委婉的转换为诗的语言吧。
而此时的酒正好充当了这种转换的诱因和媒介。
诗的情感是一种反思的情感,是对某种强烈的却难以定性的情绪作反复体味和审美观照。
也正是这样融情于诗成为常态,饮酒诗这类饱含情感的诗歌就慢慢的产生并发展起来了。
尽管在渊明之前饮酒诗已经出现,但是它还不够成熟,仅仅是单纯的提到饮酒,并未真正把诗和酒直接联系起来。
例如,《诗经》中涉与酒的诗大部分只是关于酒的功能,而非与饮酒相联系的情感。
到东汉末,文人饮酒题诗渐渐地多起来。
东汉末期社会秩序混乱、道家思想抬头,加重了人们对生命的悲观态度,生死问题以不同寻常的分量注入人的大脑。
为追求生命的密度,文人们多数产生了与时行乐的思想。
《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中写道“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
”可见,这时诗的艺术触角已开始探入饮酒者的心灵和情感。
汉代文人对生命、前途的悲观心态和与时行乐的非常普遍,同时这对后代酒诗词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建安时期的操在《短歌行》中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句子。
晋文人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爱纵酒谈玄,以酒解忧避祸。
可惜他们饮酒所得的境界多见于行动而罕见于诗歌。
将酒诗歌推向成熟的应该说是东晋的渊明。
渊明“性嗜酒”,却不像“竹林七贤”那般“昏酣”。
他“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并序》)。
大概也是因为他认为饮酒有延年益寿之企望,所以能为我们留下在微醉状态下,精神解放,情感自由,想像力驰骋而成的一首首精美的诗句,从此饮酒诗不断得到发展甚至在唐宋时期盛极一时。
二、渊明的明镜——饮酒诗
渊明的诗歌,现存一百四十余首,其中谈到饮酒的有数十首。
绝大部分饮酒诗都是在他饮酒时写的。
“有疑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2]渊明所写的饮酒诗,正是属于这种类型。
他的饮酒诗容相当广泛,既有诗人人格的展示,又有对污浊现实的揭露与批判;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闲适情志的叙写;既有反映诗人与朋友、田父交往的,也有表现他心矛盾的;既有诗人人生态度的彰显,也有构建理想精神家园的向往,特别是他所作的《饮酒》二十首组诗是最好的代表。
笔者认为饮酒诗就好比是诗人的一面镜子,它将诗人的个人情感、现实的的人生态度和人格折射的淋淋尽致。
(一)多元化的个人情感
渊明的很多诗在描写和情感上显得平平淡淡,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我们在诗中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诗人的情感像一股清泉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平静而又朴素的表现生活。
但通过诗人的饮酒诗,我们会在诗人平淡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感之外,体会到这种感情深处积聚着火一般的情感。
可以说,诗人的饮酒诗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是复杂的、多元化的。
1、抒写对世道的愤慨不满之情
晋六朝四百多年间,社会环境变得相当的黑暗和混乱。
统治阶级部的斗争十分尖锐,依附于统治阶级的文人学者们身不由己的卷进了一场场较为残酷的部斗争里,稍与政治沾边、言行不慎就难免有杀身之祸。
在这个混乱自危的时代环境里,一部分文人名士就因此产生了一种好酒之风,像末的阮籍在酣饮逃祸方面是出了名的。
渊明是一个关心国家政治命运,同情百姓疾苦的人,当他看到社会的动荡不安,黑暗腐败,他的心充满了对统治阶级的愤慨;当他看到统治者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相互残杀时,广大人民却遭受非人的苦难而流离失所时,他的心是非常痛苦的。
但是,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他又是无能为力扭转乾坤的。
因此,他只能借酒以寓言,借酒以消愁,借酒来抒发自己心的愤懑之情。
如《饮酒》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壶酒,日夕欢相持。
”这首诗主要通过“衰”与“荣”的相互交替,“寒”与“暑”的往来更换来揭示一个普遍的历史规律即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在诗的开端,诗人便发出“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和“寒暑有代,人道每如兹”的议论,这是有诗人的深意的,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现状,其言外之意就非常的明了了。
这首诗创作于晋宋两朝换代的前夕,正当东晋王朝处于即将灭亡的政治大乱时,社会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如果结合了这样的时代背景,我们就可以明确的感受到诗人针对的是晋宋易代,诗人只是因为惧怕政治祸害,不便言说出真正的事实和情感罢了,但是通过这首诗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而诗人感到无奈,只有满肚子的愤懑了。
又如《饮酒》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作者仅以喝醉酒的醉客自居,对趋炎附势之徒进行了极力的讽刺。
由于作者没有办法改变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只好退隐、逃避、躬耕、自责,然而他最终却难以平静心里的愤懑之情,所以借酒抒发。
2、表达对人生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感慨之情
从汉末到南北朝这段时间,汉朝的灭亡,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统治阶级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外部征战连续不断,饥莩遍野。
这时人为的因素会不自然地充当利刃,威胁到人的生命,使人感到前途模糊不清,甚至具有雄才大略的操也大唱“人生几何”。
渊明恰恰生活在晋宋交替之际,诗中类似这样的感慨就有很多。
如《饮酒》其三曰: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持此欲何成”。
在渊明的诗集中随处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感叹。
其感叹也是那个时代的共鸣,渊明面对人生如烟的现实,他把“饮酒”作为唯一解脱的方法,来自我麻醉。
“忽与一觞酒,日夕相欢持”而“不觉知我”,这种解脱方式确实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由于诗人已经心怀忧患之感,他在追求短暂解脱的同时,心充满着悲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
“潜总不能超于尘世,于朝政还是留心的”。
[3]但虚伪、污浊的现实并不允许他去顾与时事,因而他感到悲愤、痛苦、借酒消愁,这实在是一种不得已的痛苦事。
借用饮酒抒愤,赋诗泄忧,达到诗酒相济,这确实是《饮酒》绝唱。
其诗序说: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用“长夜难尽”比喻当时社会的的黑暗;借用“无夕不饮,顾影独尽”表达胸中不能排泄的一段积郁。
面对这样的情境,诗人只好借酒梳理;借赋诗以自娱,表达自己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也用来自我安慰和放松。
在一定程度上,饮酒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情趣,冲淡着渊明心极大的痛苦,减轻他的人生重压。
“酒中有深味,酒能祛百虑”是渊明的道白。
人生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感慨之情也自然地借酒来表达出来。
3、归隐后的悠闲雅致之情
总的来说,诗人归隐后的生活还是比较宁静的。
诗中除了反映诗人对社会现实不满之外,还写了一些有关他归隐山林后的悠闲生活的诗句。
如《饮酒二十首》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远离尘世,听不到车马喧哗之声。
避开官场,排除人事纷扰,这是何等的悠闲雅致。
这首诗开篇两句叙述了虽然结庐居于尘世,却不闻车马之喧嚣。
他也许因为会料想到读者的疑惑,所以继而阐明原因即“心远地自偏”。
日夕飞鸟归巢,自己的精神借此有了凭依,而这种精神层面的愉悦与宁静,已悄然进入了微妙的境界,远远地超出了语言的表达功能。
同时,渊明自从过上隐居生活后,参加了一些轻微的躬耕劳动,这样就使得他与下层文人和劳动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对农村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
诗人能够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与父老、乡朋可以毫无顾与地倾心畅谈,饮酒作歌,既用不着担心把话说走了边,也无须去注意官场上的那些大礼小节,这种生活充斥着欢声笑语。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这里的“味”是诗人对官场生活感到厌恶而获得自由的曲折心理的表露。
《饮酒二十首》中出现了许许多多自然的意象,如鸟、菊花、清水和流云等,诗人借助这些物象表露出的是重返自然所获得的闲情雅致之情。
(二)任情求真的人生态度
人生在世,其言行与其人生态度有着很大的关联,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对其社会行为有着直接影响。
而这种影响在渊明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因此,要了解渊明,不能不了解渊明的人生态度。
从人格角度讲,可以说渊明一生都坚持着自然率真的基本原则。
真即真怀,抱真性情,任真就是任情自然,顺应自然,不违感情,不违心境,不强而后为。
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中,渊明始终抱定任情求真的人生态度,去迎接人生的风雨和挑战。
元代著名诗文家雨有一首咏写渊明的诗,称“渊明真率人,出处端不欺。
饥来乞一餐,有酒斟酌之。
乘兴庐山招,篮舆亦迟迟。
闻钟便回首,更用一攒眉。
”[4]渊明任情真率,想仕就仕,想隐就隐,饥来乞食,有酒辄饮,兴未赴招,兴阑而返,一切都任情自然,不违心志。
纵观渊明的一生,始终体现出一个“真”字,不管做什么事情,他从来都不故意掩饰,因此也很少顾与他人的看法,至于身后之名,就更不在考虑之中了。
渊明的一生是由仕到隐的一生。
入仕后,渊明虽然身在官场,但是因为他办事坦诚、不同流合污、心系百姓、心系国家,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不懂得趋炎附势,故被邪恶势力所不容,这种结果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晋书·潜传》所说: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渊明自然率真、毫不做作的人生态度。
出仕归隐于山林,渊明依然保持着这种人生态度。
他留传下来的《饮酒》组诗,诗文清新悠远,韵味恬淡,正是他在这一阶段的得意之作。
正如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所言: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淳真。
”。
[5]诗人脱离世俗,超脱忧烦琐事与物欲诱惑,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如《饮酒二十首》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中描写了山、菊、鸟、日组成的淡远优美的景象,有诗人悠然自得的情致,有对“心远地自偏”和“真意”的哲理感悟。
诗人在纷杂、喧闹的人境,却听不见“车马喧”,是因为“心远”的缘故。
落花无语,人淡如菊,人虽处身于尘世之间,但此刻心却已超脱了世事,与东篱、野菊、远山、飞鸟、日夕汇成了一个平淡幽远的意境。
诗人把对自然的观赏体验,与领悟社会“真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真率自然、任真唯美,既显得浅近而又悠远,似平淡实则淳厚,通俗却不庸俗。
明人许学夷说诗真率自然,确实如此。
无论是入仕也好,出仕归隐也罢。
渊明始终恪守着任情任真的人生态度,而恰恰是这种态度不仅使渊明被官场小人所不容,而且让自己树立了刚正不阿的高尚人格,也正是这样的态度和人格让后人充满了对渊明的崇敬之情。
(三)高洁坚贞、任真自得、固穷守志的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性格作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是在其哲学思想、人生观以与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它与气质、能力、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渊明所生活的朝代背景、诗人的人生态度塑造了他高尚的人格。
1、高洁坚贞的人格
《饮酒》二十首组诗,最突出的表现了诗人高洁坚贞的人格。
诗人从事实角度上肯定了自己的归隐,对门阀士族持轻蔑不屑的态度,甚至放弃当权者的征招,大有出淤泥而不染之气概。
如《饮酒》组诗第八首: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继尘羁。
”诗中“青松”就是诗人的自我比喻。
西晋著名诗人左思有: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的诗句。
左思在其诗里用“涧底松”与“山上苗”相对照,渊明则以“青松”与“众草”作对比,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揭露门阀制度的贤愚不分。
但是诗更侧重于人性性格的流露。
“众草没其姿”,但一经霜雪的霜打,众草它就枯萎了;而此时的“青松”却井然不同,方显出了它高洁的品格,卓然见高枝。
诗人就恰如青松,傲岸一切,不甘为众草所掩藏。
诗人除了用“青松”自比外,还与“萧艾”、“幽兰”相映衬。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饮酒》之十七)。
“幽兰”和“萧艾”本是《楚辞》中经常写到的两种花草。
“幽兰”比喻正直有为的人,“萧艾”比喻小人之心。
渊明把这两种花草用到这里,恰好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而“幽兰”生长在幽僻之处,生性坚贞高洁,这便是诗人高洁坚贞的人格彰显。
2、任真自得的人格
所谓的任真自得,就是指性格直率,以真心、真情、真意对待所有的人和事,同时又能够顺应自然,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悠然自得,一片纯真。
渊明总是以平和自然的心情对待待人接物或进退出处,也就是说诗人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人和事。
如果具备这一性格特征说起来很容易,要真正做到却非常难。
没有对人生和宇宙的旷达认识,没有超脱尘世的思想品质,是无法做到的。
萧统说: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2]约也指出了渊明“真率”(《宋书•渊明传》),他们都明确指出了渊明任真自得的人格。
渊明的心是悲痛的,因此渊明的诗多是借酒来追求和享受一个在的“真的境界”。
酒可以使他摆脱一切功名利益的束缚。
当人脱离了社会的关系之后,人就很有可能拥有像儿童赤子一般的纯真境界。
试看渊明《饮酒》组诗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欢。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恋,酒中有深味。
”写酒后渊明感受到的一种“真的境界”。
而“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欢。
”这种任放不拘,酒后失态,天真忘情的举动;这种亲切、热烈的声音气氛,就更加深了诗人与万物冥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他已经忘记了旧我的存在,认为世间还有另一个自己在微笑着,感受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这对他来说,功名利禄的官场是另一个世界,它是那样的遥远、轻微,简直就像污垢谷糠一样微不足道。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无我之境”,道出了诗人饮酒后的真情和闲情逸致。
3、固穷守志的人格
渊明继承了“君子固穷”的优良传统。
他清楚地知道坚持退隐,坚守君子之道在当时的社会肯定会给自己带来困境,但是他依然选择远离官场,归隐于山林,躬耕于田野,这是何等的大度和刚毅。
诗人一直所坚守的人格是“固穷守志”,这充分的体现在他的饮酒诗里。
如“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饮酒》组诗其二)“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饮酒》组诗其十六)都集中体现了他效法古贤、固穷守节的贞操和傲骨。
动乱的社会,艰难的躬耕生活,无奈流逝的时光,悲痛于老大无成,后代不肖的绝望,世无知音的孤独,都使诗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固穷之志能否坚守下去,躬耕之路能否走到尽头,对于仅靠几亩薄田,没有俸禄和其他收入的诗人来说这一切都是严峻的考验。
但最终事实证明诗人经受住了现实生活的考验。
渊明归隐于田园后,尽管他亲身经历了辛勤的农业劳动,并饱尝了艰困的生活,但是他却能毫不动摇的坚持固穷之志。
再如《饮酒》组诗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褛茅檐下,未知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感此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旦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在这首诗里我们除了感受到诗人的纯朴可亲之外,通过他对田父斩截的回答,还可以感受到他固穷意志的坚决。
这种恪守善道而坚贞不渝的精神,正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高尚品质的体现,其对后代文人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三、渊明饮酒诗的影响
从渊明的饮酒诗,可以发现其诗歌所存在的“真生命”、“真性情”。
他借饮酒抒发诗情,傲视世俗的诈伪,追求自然的本真,表现出了不同流合污、趋之若俗、刚正不阿、任情求真的人生态度。
他的饮酒诗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东晋以来大批的文人骚客,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饮酒诗的艺术特色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渊明是第一个大量创作饮酒诗的人,他的饮酒诗在其创作的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的饮酒诗立意超拔,取象新鲜,平淡自然,真实婉转,在诗歌意象艺术的创造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并且在艺术上,饮酒诗也同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饮酒诗给人的最鲜明的印象是平淡自然,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诗人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笔者认为,渊明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平淡与自然的结合
在诗里我们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
一切按事实说出来,平平淡淡。
然而,诗在平淡的字面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正像渊明的为人,因此他的诗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优美。
如上文提与的《饮酒》组诗之五,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
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它们好像具有了灵性,而这时作者的心境是不能用语言描述的。
寥寥数字就将人对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