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国际金融研究期末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6642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国际金融研究期末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国际金融研究期末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国际金融研究期末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国际金融研究期末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国际金融研究期末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国际金融研究期末总结.docx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国际金融研究期末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国际金融研究期末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国际金融研究期末总结.docx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商学院国际金融研究期末总结

欧债危机:

一些欧洲国家无力偿还以自己国家主权担保的外债带来的债务危机.

量化宽松:

当短期利率接近于0时,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

财政悬崖:

税收增加的同时财政支出又大幅削减.会使政府财政开支被迫突然减少,使支出曲线上看上去状如悬崖,故得名“财政悬崖”。

“财政悬崖”(FiscalCliff)一词由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最初使用,用以形容2013年1月1日这一“时间节点”上,自动削减赤字机制的启动,会使政府财政开支被迫突然减少,使支出曲线上看上去状如悬崖,故得名“财政悬崖”。

短期贷款拍卖:

短期贷款拍卖机制是一种“创造性实践”。

根据美联储的最新举措,投资银行等机构可以用抵押贷款证券作抵押,向央行换取国债,并以后者筹措现金,来缓解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压力。

与以往注资措施不同的是,央行不仅接受政府担保的优质抵押证券,而且接受普通AAA级抵押证券。

抵押品门槛的降低,显然是为了在信贷危机的源头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该机制的建立使商业银行有了从中央银行获得短期贷款的新途径,美联储希望这一机制能刺激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活动以及商业银行面向个人和企业的放贷活动。

 

一.国际收支理论

1.弹性论

马歇尔-勒纳条件

(1)四个假设:

贸易商品的供给弹性几乎为无限大;

不考虑资本流动,贸易收支等于国际收支;

其他条件(包括收入、其他商品价格、偏好等)不变;

贬值前贸易账户处于平衡状态,即出口等于进口。

(2)内容: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如果一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该国货币贬值会带来贸易收支账户的改善。

(3)实质:

马歇尔-勒纳条件实质是指通过本币贬值实现贸易账户净差额增加的必要条件。

毕肯载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

2.乘数理论

(1)假设:

经济已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即汇率和价格固定不变而收入可变;

不考虑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

(2)结论:

自主性支出的变动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变动,进而影响进口支出的变动,影响程度取决于一国边际进口倾向和进口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以及一国开放程度的高低。

(3)政策含义:

Ø一国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当局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国民收入减少,从而减少进口支出,改善国际收支;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盈余时,当局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使国民收入增加,从而增加进口支出,使国际收支盈余减少。

Ø本国货币贬值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也受到两国进口乘数的影响,乘数分析法表明,贬值效果的实现比马歇尔-勒纳条件要求的更高,贬值改善贸易逆差的可能性更小。

3.吸收理论

Ø来源:

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理论

Ø内容:

以有效需求的变化来影响国民收入和支出行为,从而调节国际收支

Y=C+I+G+X-M

定义总吸收A=C+I+G,贸易总额B=X-M,并把吸收与收入联系起来,则有

Y=A+B或B=Y-A①

设A=A。

+aY

其中a=dA/dY,指边际吸收倾向

A。

指独立于收入之外的自主吸收

可得,B=(1-a)y-A。

dB=(1-a)dY-dA。

1式表示,国际收支盈余是吸收相对于收入不足的表现,而国际收支赤字则是吸收相对于收入过多的反映。

1)贬值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1闲置资源效应

2贸易条件效应

2)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

1现金余额效应

2收入再分配效应

3货币幻觉效应

4其他直接效应

税收效应

预期效应

Ø政策含义:

吸收理论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在采用货币贬值的同时,若国内存在闲置资源,应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增加收入;若国内各项资源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经济处于通胀时,应采用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从而使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同时达到平衡。

4.货币学派

(1)货币理论的基本观点:

国际收支完全以货币失衡为基础,即是由人们希望持有的货币量与货币当局供给量之间存在的差异造成的。

(2)货币理论的假设前提:

1经济处于长期充分就业均衡

2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稳定函数

3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国民收入实物量

4分析对象为开放的小国经济

5外汇储备水平变动导致的货币供给变化,不由货币当局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抵消

(3)货币理论的基本理论:

名义货币供给量=名义货币需求量即Md=Ms

其中,Md=pf(y,i)

Ms=D+R(假设货币乘数为1)

(D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R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

∵Md=Ms∴Md=D+R,则R=Md-D

R=Md-D表明:

1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

2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D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

3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于实际经济变量所决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相一致时,国际收支便处于平衡。

(4)货币理论的对贬值的分析:

当“一价定律”成立时,Md=pf(y,i)便可改写为Md=EPf(y,i)

E为本币衡量的外币价格(直接标价法),P为国外的价格水平。

Md=EPf(y,i)归结为:

本币贬值贬值国内价格上升、实际货币余额减少对经济有紧缩作用。

要想通过货币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则在贬值时,国内名义货币供应不能增加。

原因:

R=Md-D,若D与Md同时增加,并且D的增加等于甚至大于Md的增加,则贬值不能改善国际收支,甚至可能恶化国际收支。

(5)货币理论的政策含义:

1国际收支失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

只要一过不是严重依赖于通胀式的货币供给增长来为政府支出融资,那么一过就不会出现长期逆差。

2国际收支失衡可以通过国内货币政策进行纠正。

3只要国民收入增加引起的货币需求变动不被国内信用的扩张所抵消,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会通过货币需求的上升而改善国际收支

4如果一价定律成立,那么中央银行必须在汇率稳定与本国价格稳定之间作出政策选择。

二.汇率制度

1.汇率制度:

(1)定义:

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波动及汇率维持方式等问题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2)包括:

确定货币汇率的原则

维持与调整汇率的方法

管理汇率的法令、体制与政策等

明确维持与管理汇率的机构

2.固定汇率制度:

(1)定义:

指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选择一个基本参照物,并确定/公布和维持本国货币与该单位参照物之间的固定比价.

(2)特点:

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对本币都规定有平价,或金平价,或对某一外国货币的平价;汇率水平相对稳定,市场汇率围绕平价波动的幅度很小。

(3)货币局制:

1定义:

指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国可兑换货币保持固定的交换率,并对本国货币的发行做特殊限制以保障履行这一法定义务的汇率制度。

货币局制是一种特殊的固定汇率制度。

2与普通固定汇率制的区别:

Ø货币局制对汇率水平做了严格的法律规定,极难改变汇率水平。

Ø对储备货币的创造来源做了严格的法律限制,遵守“后备原则”。

后备原则:

货币局只有在持有外国货币作为后备的时候才能发行货币。

Ø货币局制对货币局为财政赤字融资做了严格的限制。

要求货币发行必须以一定的该外国货币作为准备金,并且要求在货币流通中始终满足这一准备金要求。

3名为“货币局制”的原因:

货币发行量不取决于货币当局的主观意愿或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而是取决于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作准备金的外国货币的数量。

4香港的货币局制—联系汇率制度

5评价:

货币局制在处理汇率的灵活性与可信性这一主要问题时采用了将可信性推至极端的做法。

采用货币局制的一般都是将外部均衡的目标摆在突出重要地位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如HK,新加坡,阿根廷等。

3.浮动汇率制度:

(1)定义:

指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

当今世界上,由于政府力量强大和对经济生活日益加深的干预,各国政府同样也或多或少对汇率水平进行干预和指导.当干预程度较高时,浮动汇率制就成为管理浮动汇率.

(2)分类:

按政府是否干预划分:

自由浮动管理浮动

按被钉住货币的不同划分:

盯住单一货币浮动钉住合成货币浮动

按汇率浮动的形式划分:

单独浮动联合浮动

(3)浮动汇率制相对固定汇率制的特点:

①浮动汇率形成多样化,各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汇率浮动形式

②现实中纯粹的自由浮动汇率制是不存在的,各个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都会进行干预,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③汇率波动频繁且幅度大

④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复杂化

⑤“特别提款权”等“一篮子”汇价成为汇率制度的组成部分。

4.中间汇率制度:

(1)定义:

指汇率运行的基本特征介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之间的汇率制度。

(2)爬行钉住制:

指一国货币与另一主要储备货币(或综合货币单位)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固定比价,但每隔一段时期进行小幅度调整的汇率制度。

(3)汇率目标区制:

①定义:

指将汇率浮动限制在一个区域内的汇率制度.

②汇率目标区相对于管理浮动汇率制有两点不同:

Ø当局在一定时期内对汇率波动有比较确定的区间限制.

Ø当局要更为关注汇率变动,必要时要利用货币政策等措施将汇率波动尽可能的限制在目标区内.

③汇率目标区相对于可调整钉住制的区别:

Ø在目标区制度下,以政府公布的中心汇率为基准,汇率允许波动的范围更大

Ø在目标区制度下,政府并不严格承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只有当汇率变动超过上下限时,政府才会干预。

三.资本完全流动

传统的国际资本主要借助国际商品贸易/国际生产活动/国际资金融通三种载体流动,并且相应形成国际商品资本/国际生产资本/国际金融资本.

鼓励和推动国际商品资本/国际生产资本/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动、有效控制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将是开放经济共同的抉择。

国际资本经历了由一般投资资本演变为过剩资本,再由过剩资本演变为投机资本的过程。

世界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推动国际资本发展和推动形成新的国际资本流动形态的根本及内在动力。

1.国际资本流动的阶段及其特征:

(1)国际资本流动第一阶段:

1870-1914

资本输出国:

英、法、德;

资本输入国:

比较富裕、资源丰富、与输出国“亲源”比较近的北美和大洋洲

(2)国际资本流动第二阶段:

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

资本输出: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最大资本输出国

资本输入:

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成为最大借款国

这时的资本流动动因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是追求高回报和超额利润,现在是寻求资本的安全避难地。

(3)国际资本流动第三阶段:

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

国际资本市场活动停留在“欧洲市场及欧洲货币”的范畴

资本流动形式集中体现为官方援助和直接投资

在主导官方资本流动时,美国也成为私人资本流动的主体

1973年后石油美元的产生对国际资本的流动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4)国际资本流动全球化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

①经济全球化具有以下特征:

信息技术革命是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动力;

贸易自由化进程进入新阶段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

金融国际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运行机制;

跨国公司构建的国际生产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达到新水平。

②经济全球化最实质性的内容:

金融全球化

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如下新格局:

国际融资成本随国际资本市场供小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而相应提高;

国际资本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则主要集中在部分国家和地区。

国际投资高级化特征愈加明显,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际投资的重点。

国际投资形式多样化;

国际资本流动由过去以政府间行为和国际金融组织行为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私人部门行为为主。

2.国际资本流动的宏观机制是指国际资本的供给与需求、国际资本在金融市场的流动规律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对开放经济体国际收支平衡的效应分析。

3.国际资本的实质是国内储蓄的“流出”。

所以从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的相互关系角度看,国际资本流动又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国内资本与国际资本的相互转化,第二层次是国际资本在各个国际金融中心的流动。

在整个世界资本运动中,国内资本流动是根本原因和动力。

4.国际投机资本

(1)国际投机资本是指脱离实体经济、以逐利为目的、以货币金融形态存在于国际间的流动资本。

(2)按获利的类型分类:

套利型资本流动、其他投机资本

(3)流动特点:

对经济各种变动极为敏感,资本流动反复无常,具有较强的投机性;受心理预期因素的影响。

(4)形成机制:

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为国际投机资本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世界上主要国际货币间的汇率不稳定,是国际投机资本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更加便利,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资本证券化趋势,提高了资本的流动效率。

 

四.资本完全流动时的政策国际传播

固定汇率制度下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

1.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本国LM曲线右移→本国利率↓,本国产出↑如图140

(1)收入机制(如图141)

本国产出↑→本国进口↑=外国出口↑→外国IS曲线右移→外国产出↑,外国利率↑

(2)利率机制(如图142)

本国货币扩张→本国LM右移→本国利率↓

外国IS右移→外国利率↑

→本国资本流向外国

→外汇市场本币供给↑,外币需求↑

→政府干预稳定汇率

→本国外汇储备↓,货币供给↓→本国LM左移

外国外汇储备↑,货币供给↑→外国LM右移

→本国利率↑,外国利率↓→两国利率相等

本国收入↓,外国收入↑

(3)结论(如图143):

2.财政政策的国际传导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本国IS曲线右移→本国利率↑,产出↑(如图144)

(1)收入机制(如图145)

本国产出↑--边际进口倾向→本国进口↑→外国国民收入↑

此时,通过收入机制传递带来的外国国民收入增加的幅度<本国因财政扩张的收入增加幅度

 

(2)利率机制(如图146)

本国利率↑,外国利率↑,且本国利率↑>外国利率↑

→资本从外国流入本国

→本国货币供给↑→本国LM右移→本国国民收入↑,本国利率↓

外国货币供给↓→外国LM左移→外国国民收入↓,外国利率↑

与此同时

本国LM右移→本国国民收入↑--收入机制→外国国民收入↑→外国IS略右移→外国利率↑

→两国利率水平相等

此时,世界货币存量不变,两国利率水平相等时确定的世界利率水平>财政扩张前的利率水平,两国产出>财政扩张前的产出

(3)结论:

(如图147)

浮动汇率制度下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

1.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

(1)收入机制(同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收入机制)

(2)利率机制(如图148)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本国LM右移→本国国民收入↑

---边际进口倾向→外国IS右移→外国国民收入↑

此时本国利率<外国利率,本国资本流向外国

→本国货币贬值,外国货币升值(浮动汇率制)

→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国IS右移,本国产出↑,本国利率↑

外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外国IS左移,外国产出↓,外国利率↓

→两国利率相等

此时,经济平衡时,世界货币存量↑,本国国民收入↑,外国国民收入↓,世界利率水平低于原来水平。

(3)结论(如图149)

2.财政政策的国际传导

(1)收入机制(同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收入机制)

(2)利率机制(如图150)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本国利率↑>外国利率↑→外国资本流入本国

→本国货币↑,本国IS左移,本国利率↓

外国货币↓,外国IS右移,外国利率↑

→两国利率相等

此时,世界利率水平高于起初水平,本国国民收入↑,外国国民收入↑。

(3)结论(如图151)

开放经济之间的政策传导小结:

五.IS-LM-BP模型(开放条件下)

1.固定汇率下调节

 

2.浮动汇率下调节

六.内外均衡冲突时如何处理(丁伯根原则)

丁伯根原则:

为实现n个政策目标,需采用至少N个政策工具

1.内部均衡指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

外部均衡指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或是与一国经济内部均衡相适应的国际收支结构.

开放经济内外均衡的相互影响:

外部不均衡会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的运行,内部不均衡也会影响到外部均衡目标的实现.

内外均衡冲突的原因:

国际间经济波动的传递;

国内经济条件的变化;

与基本因素无关的国际资本的投机性冲击

2.经济内外均衡与政策搭配

(1)斯旺的政策搭配原理

利用支出变更政策谋求内部均衡,利用支出转换政策谋求外部均衡.

(2)米德冲突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无法运用汇率变动这一政策工具,只有支出变更政策一种工具可以使用,政府只能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经济,这样难以实现内外同时均衡的目标.

(3)蒙代尔的政策搭配与调节路径

蒙代尔认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只要适当搭配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可以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

蒙代尔的政策搭配论:

只有把内部均衡目标分派给财政政策,外部均衡目标分配给货币政策,才能达到经济的全面均衡.

七.IMF近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发达国家提供短期贷款,以解决其短期的资金短缺。

 该组织宗旨是通过一个常设机构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为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和协作提供方法;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把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实际收入的高水平,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避免竞争性的汇价贬值;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基金组织向成员国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按照以上目的,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等。

5.IMF责任

制定成员国间的汇率政策和经常项目的支付以及货币兑换性方面的规则,并进行监督;  对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在必要时提供紧急资金融通,避免其他国家受其影响;  

为成员国提供有关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等会议场所;  

促进国际间的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  

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维护国际间的汇率秩序;  

协助成员国之间建立经常性多边支付体系等。

6.IMF改革

IMF的改革:

 IMF的上一次份额改革是2008年改革,2011年3月3日生效。

2008年的改革通过特别增加54个国家的份额,提高了有活力经济体的代表权,并通过将基本票(basicvotes)增加至原来的近3倍,提高了低收入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权。

份额以IMF的记账单位特别提款权(SDR)计值。

IMF最大的成员国是美国。

而新一轮改革(即第14次份额总检查)将会带来意义深远的变化:

一方面,IMF份额将翻番,另一方面,超过6%的份额将从代表性过高的成员国转移到代表性不足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份额比重的显著调整对中国的影响格外明显。

改革后,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994%大幅上升至6.390%,跃身为IMF第三大份额国。

提高发展中国家话语权

扩大IMF贷款资源,增强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进行份额和话语权改革

增加发展中国家工作人员比例

2011年IMF的改革四领域:

首先要重新评估IMF的职权领域,以便能够同影响全球稳定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相协调。

  其次,要评估如何在“灵活信贷额度”的基础上为更多国家提供保障,充当最终贷款人;第三,要评估灵活信贷额度等加强型融资工具是否能够帮助解决全球失衡问题,减少各国为应对危机而建立巨额储备以寻求自我保险的需要。

  第四,要协助20国集团(G20)进行政策互相评估,并批准G20商定的关于治理层面的重要步骤:

在2011年1月之前将份额转给充满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即把至少5%的份额从被过度代表的国家转向代表不足的国家。

针对IMF存在的问题,G20伦敦峰会上重点促进两方面的改革。

一方面,IMF目前的可利用贷款资源不过2500亿美元,很难应对类似于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

因此,伦敦峰会提出,要将IMF的贷款资源最终提高到7500亿美元;另一方面,IMF目前的份额与投票权机制严重低估了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因此需要进行份额与投票权方面的改革。

伦敦峰会至今,IMF在可利用资源方面取得的进展卓著,但在份额与投票权改革方面进展迟缓,可谓冰火两重天。

IMF之所以能够在扩大可利用资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关键在于它获得了几乎所有成员国的强有力支持。

2009年2月,IMF获得了日本提供的1000亿美元贷款。

在2009年8月至9月,IMF向成员国分配了规模高达283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SDR)。

2009年9月2日,IMF宣布,中国央行将购买价值500亿美元(320亿SDR)的以SDR计价的IMF债券,此外巴西和俄罗斯也有意购买100亿美元的IMF债券。

通过获得贷款、发行债券以及分配SDR等手段,IMF能够获得更多的信贷资源,也有助于增强发展中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相反,在IMF份额与投票权问题上,主要成员国之间存在明显分歧。

在目前IMF的份额结构中,美国约占17.1%,欧盟国家约占32.4%,而金砖四国累计仅占9.7%。

与各主要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欧盟国家的份额被严重高估了,而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被严重低估了。

因此,在2009年9月召开的金砖四国峰会提出,发达国家应在2011年前将IMF份额中的7%转让给新兴市场国家。

为换得新兴市场国家在其他方面的合作,美国也在幕后向欧洲施加压力。

然而,份额改革遭到来自欧盟,尤其是欧洲小型开放经济体的强烈反对。

各主要国家的意见分歧可能造成在匹兹堡峰会上IMF的份额改革进展有限。

IMF的份额之争生动地说明,即使世界经济格局已经改变,但由于制度惯性以及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全球货币金融秩序的演进注定是缓慢而艰难的。

7.发展中国家怎样在IMF取得更大发言权?

IMF发行债券,发展中国家买入

改变IMF计算特别提款权份额的公式,改变发展中国家在IMF的份额

向IMF提供资金援助,提高向IMF的注入资金,提高投票权

改革IMF的投票权配额,充分体现当前的国际经济状况

八.WEO,GSF结论。

怎么看?

我国货币政策如何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