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大坝除险加固设计论文10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6207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库大坝除险加固设计论文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水库大坝除险加固设计论文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水库大坝除险加固设计论文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水库大坝除险加固设计论文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水库大坝除险加固设计论文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库大坝除险加固设计论文10篇.docx

《水库大坝除险加固设计论文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库大坝除险加固设计论文10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库大坝除险加固设计论文10篇.docx

水库大坝除险加固设计论文10篇

水库大坝除险加固设计论文10篇

第一篇1工程概况经过30多年的运行,水库存在老化、渗漏等安全隐患,2007年10月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核定为三类坝,2009年6月开始进行除险加固,2012年10月通过竣工验收。

大坝为75号埋石混凝土重力坝,原坝顶宽4m、长272.0m,除险加固后坝顶加宽至6.5m,坝顶高程241.9m,防浪墙顶高程243.1m,最大坝高68.66m。

溢流堰采用开敞式实用堰,总堰宽100m,有效净宽95m,堰顶高程235.24m。

溢流坝段增设8跨交通桥。

2大坝渗流观测设备布置大坝廊道内原有坝基扬压力管42根,106个坝基排水孔。

经多年运行,部分测压管已经失效,部分不够灵敏,结合本次除险加固工程进行了清洗及灵敏度试验,不能恢复使用的重新打孔安装扬压力管。

大坝渗流监测布置主要有坝基扬压力管及渗压计22套,渗压计选用美国基康公司生产的振弦式GK4500S型渗压计,其中ZS1~ZS16布置在灌浆廊道内,每坝段1只,ZS17~ZS22布置在横向观测廊道内。

坝基扬压力管共14根,新增绕坝测压管及渗压计12套,左右两岸各布置了6个测点。

3大坝渗流观测资料分析总体来说,测压管水位变幅很小,波动很小,过程线平缓,表明坝基帷幕防渗效果正常。

各测压管水位比较平稳,没有上升的趋势。

以2012年7月3日库水位接近正常蓄水位(库水位235.16m,下游水位186.95m)为例,计算各测压管扬压力系数。

可以看出,各扬压力系数较小,其中河床段测压管(ZS6~ZS13)扬压力系数介于0~0.17,小于0.2;岸坡段各测压管扬压力系数介于0~0.24,均小于0.3。

各测压管扬压力系数均在设计及规范范围内。

3.1绕坝渗流观测资料分析绕坝渗流测点在左右岸各布置了6根测压管,共12根测压管。

观测结果显示,左岸绕坝测压管RC1~RC6水位随库水位的变化而波动。

而右岸绕坝测压管RC7、RC8两管水位随库水位的变化而波动;其中RC7、RC8水位在库水位较低时接近库水位且曾高于库水位,表明受山体地下水影响显著,其余测压管RC9~RC12水位变幅很小,过程线平缓,与库水位相关性不明显。

基于上述统计回归模型,对自动化开始正常采集2011年2月17日至2012年9月30日的观测值进行了回归。

由表5可知,测压管水位与库水位、降雨量两者关系呈正相关,并受时效因素影响。

从图3回归过程线来看,总体上,测值拟合效果一般,复相关系数不高,表明测压管水位受山体地下水影响显著。

从测值回归的时效分量来看,时效分量很小,RC2、RC6曲线平缓近视为一水平线,时效分量近视为0;其余6个测压管目前时效分量为负值,表明经过1年半的运行观测,测压管水位有所下降。

3.2坝基排水量观测资料分析坝基排水量是通过观测灌浆廊道排水孔的渗流量,将各排水孔的渗流量累计值为坝基排水量,灌浆廊道内排水孔布置在廊道中心线下游侧50cm处。

从过程线来看,在相同的坐标系下,加固前排水量过程线在库水位线上方;加固后排水量过程线在库水位线下方,加固后排水量明显减少。

4结语本工程大坝渗流观测设置了坝基扬压力管、绕坝渗流观测、坝基排水量观测、库水位及降雨量观测等项目,并安装了自动化观测系统。

自动化采集系统安装后,每天采集一次或多次,取得了较完整的观测资料。

坝基测压管水位变幅小,过程线平缓,河床段测压管扬压力系数较小,表明坝基防渗帷幕及排水工作正常,防渗效果良好。

扬压力系数均在设计及规范范围内。

绕坝测压管水位受山体地下水影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测值没有增大的趋势。

通过除险加固前后测压管扬压力系数及坝基排水量的比较,均有明显的减少,坝基防渗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表明除险加固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第二篇1水库大坝防渗加固范围①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坝身土0+000~1+435及2+135~2+735为中等透水性,坝基土0+135、0+839、0+935、2+035~2+335剖面处存在中等-强透水的砂壤土层,应采取防渗加固措施;②大坝施工时为冻土上坝,施工质量较差,水库蓄水后沉陷和渗漏现象不断;③根据现场检查,整个坝体多处渗水,坝址近区长年呈沼泽状;④羽山水库兴利水位为49.00m,50a一遇设计洪水位为49.28m,1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为49.68m,几个特征水位差别比较小,水库长期处于高水位运行状态。

综合地质资料、安全鉴定、现场勘查以及水库自身的运行特性,确定做防渗处理的范围为0+035~2+535。

1000a一遇校核洪水位为49.68m,加上安全超高,防渗墙顶高程取50.50m。

2加固方案比选2.1方案一———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墙方案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墙即采用钻机造孔,然后把带有喷头的灌浆管下至土层的预定位置,以高压把浆液或水从喷嘴中喷射出来,形成喷射流冲击破坏土层,土粒从土体中剥落下来后,一部分细小土粒随着浆液冒出地面,其余部分与灌入的浆液混合掺搅,在土体中形成凝结体。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流作用切割掺搅地层,改变原地层的结构和组成,同时灌入水泥浆或混合浆液形成凝结体,借以达到加固地基和防渗的目的。

通过高压喷射灌浆形成防渗墙,完成对坝身、坝基的防渗加固处理,形成一道完整的防渗体,解决坝身与坝基的渗透稳定问题,最大深度20.09m。

高压喷射防渗墙喷射方式有三种:

高压定喷、高压旋喷、高压摆喷。

高压定喷形成薄板状凝结体,高压旋喷形成圆柱状凝结体,高压摆喷形成哑铃状凝结体。

由于高压定喷形成的防渗墙厚度较薄,施工较难控制,所以本次不采用此方法防渗。

另外,高压摆喷造墙施工中控制不好容易对坝体稳定造成影响。

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采用旋喷防渗墙比较适宜。

方案布置:

沿坝轴线方向做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墙,墙顶高程50.50m。

优点:

高压喷射灌浆是在地基应力不释放的情况下实施形成的防渗体,属逐渐过度型,墙体厚度虽然较薄,但两侧能形成渗透胶结层,帷幕弹模为10-3MPa,能适应土体的变形,与原地层结合紧密,防渗效果较好,而且具有施工速度快、固结体强度大,可靠性高等优点。

2.2方案二———混凝土防渗墙方案混凝土防渗墙技术是在松散透水地基中连续造孔,以泥浆固壁,往孔内灌注混凝土而建成的墙形防渗建筑物。

它是对闸坝等水工建筑物在松散透水地基中进行垂直防渗处理的主要措施之一。

防渗墙按分段建造,一个圆孔或槽孔浇筑混凝土后构成一个墙段,许多墙段连成一整道墙。

墙体底部嵌入基岩或相对不透水地层中一定深度,即可截断或减少地基中的渗透水流,对保证地基的渗透稳定大坝安全,充分发挥水库效益有重要作用。

它也可作为土石坝中的防渗心墙,还可用以加固渗漏严重的土石坝。

混凝土防渗墙的设置,减小了坝下承压水头,大大降低了下游坝体浸润线,增强大坝下游坝坡抗滑稳定性。

方案布置:

沿坝轴线方向在坝中布置混凝土防渗墙,防渗墙墙顶高程50.50m,形成一道完整的防渗体系,以控制坝体坝基渗流,降低坝体浸润线,防止坝体产生渗透破坏。

优点:

①适用性广:

几乎可适应于各种地质条件,从松软的淤泥到密实的沙卵石,甚至漂石和岩层;②适用性强:

深可达100m左右;③与其它防渗措施相比,混凝土防渗墙耐久性较好,防渗效率较高,安全、可靠。

3设计内容3.1方案一,高喷防渗墙方案3.1.1高喷防渗墙厚度根据以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时实验数据表明,高压旋喷灌浆的间距为0.80~1.20m时,高喷防渗墙厚度方可达到0.30m。

因此本次高压旋喷的间距取1.20m。

3.1.2高喷灌浆孔顶高程旋喷墙顶取水库校核洪水位或设计洪水位加0.30~0.60m的超高中大值,通过计算旋喷墙顶高程按校核洪水位取值为50.28m,实际施工取50.50m。

3.1.3高喷灌浆孔底高程帷幕的底部深入相对不透水层宜≥5m,据此确定各桩号高压喷射灌浆高程为强风化片麻岩向下5m。

3.2方案二,混凝土防渗墙方案混凝土防渗墙墙底宜嵌入基岩0.50~1.00m,据此确定各桩号处混凝土防渗墙底高程为伸入强风化片麻岩0.50m。

综合以上分析,最终采用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方案解决羽山水库大坝防渗问题,一方面造价省,为高喷防渗墙造价的50%,另一方面在解决水库大坝防渗问题上技术是可行的。

4坝体加固前后渗透稳定成果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考虑地形、地质及坝高等因素,选取大坝桩号0+835、1+335和1+635作为典型断面,利用渗流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加固前后的坝坡渗透坡降以及坝体、坝基渗流量。

由计算结果可知,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处理后,防渗效果显著,大坝渗透安全满足相关要求。

第三篇1工程概况松木塘水库位于广西兴业县蒲塘镇炉岭村附近,库区位于西江水系北合江支流上,距兴业县城区约36.0km。

水库于1957年建成投入运行,水库集水面积0.255km2,总库容26.66万m3,设计洪水位87.55m,校核洪水位87.67m,正常蓄水位87.19m,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养殖等利用的小

(2)型水库。

枢纽工程由1座主坝、1座副坝、溢洪道、放水设施等建筑物组成。

副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89.31m,坝顶长55m、宽8.2m,最大坝高8.5m。

水库放水设施位于副坝左坝端,属梯级穿坝涵管,全长41m,为无压拱形涵管,现状管口尺寸为0.4m×0.5m(宽×高),管身采用浆砌石结构,进口底高程80.59m,最大放水流量为0.20m3/s。

2工程地质松木塘水库副坝为均质土坝,坝体填筑土层为砾质黏土,厚度0~8.5m,土体稍湿—湿,上部硬塑,下部可塑,局部呈软塑;土质较均匀,仅局部夹有较多碎石、砾石和砂粒。

副坝坝基主要为全风化砂岩层,推测下限埋深为15~22.0m,厚约10.0m。

全风化砂岩为紫红色,土状,夹较多风化碎、砾石。

库周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库周围山坡自然坡度约10°~20°,山顶高程一般为100~105m,未见大的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

库区地层主要为第三纪邕宁组(EY)砂岩和第四系填土层等。

3原加固设计方案由于原放水涵管运行至今已有53年,梯级涵为浆砌石砌筑,现已老化,砂浆脱落,造成严重渗漏;穿坝水平段涵管施工质量较差,已沉陷断裂,涵管出口两侧及底部均有渗漏水,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必须对旧放水涵管进行加固设计。

新建的放水涵管设在副坝右坝端,通过新建钢筋混凝土箱涵分别与梯级放水设施和穿坝顶管相连接,涵管出口接原灌溉渠道。

放水涵管为无压管,全长57m,其中箱涵段为12m,穿坝顶管段长45m,采用DRC1200mm×2000mm的预制钢筋混凝土管,进口箱涵设C20钢筋混凝土闸门1扇,叠梁门1道,顶管外壁采用回填灌浆处理,顶管施工完成后需对旧涵管进行封堵。

放水涵管进出口高程分别为80.59、80.29m。

根据本工程地质条件,顶管采用人工顶管施工方法。

4设计方案的优化4.1方案优化原因由于前期工作滞后,施工队进场已是4月中旬。

水库放干水后经现场勘察发现,水库经多年运行已淤积严重,进水口抬高,不利于顶管施工。

大坝地质条件较差,土质松散,原穿坝涵基础为淤泥,且原穿坝涵管位置较低,出口略低于外侧地面(农田)高程,地下水位较高,不利于顶管施工及顶管防渗。

且顶管施工周期长,汛期将至,为确保放水设施施工安全及质量,施工队提出穿坝放水设施由原人工顶管法施工改为破坝现浇混凝土箱涵。

4.2新方案设计放水涵管为钢筋混凝土箱涵,箱箱为破坝重建的施工方法。

放水箱涵设在原放水涵管处,全长51m,其中梯级放水段长9m,穿坝段全长42m;进口设C20钢筋混凝土闸门1扇,叠梁门1道,出口两边为浆砌石挡墙,为明渠,接原灌溉渠。

箱涵结构尺寸为1000mm×1600mm,混凝土厚300mm,进出口高程分别为81.50、81.26m。

新涵管施工完成后不需对旧涵管进行封堵。

保证,且施工期相对较短等优点,因此为推荐方案。

5结语经业主同意,施工队边按新的施工方法做好准备工作边上报原审批部门。

由于施工方案优化后投资比原审批的投资少,审批主管部门很快批复同意方案的变更。

由于及时变更施工方案,施工队在5月下旬放水涵管施工抢出了水面以上,为水库安全度汛赢得了时间。

小型水库大坝坝高一般不高,大部分为5~8m之间,放水设施在原涵管位置破坝重建更能解决旧涵管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大坝安全运行。

第四篇1概况1.1工程概况中峡水库位于黔东南州镇远县舞阳镇,是舞阳河梯级规划第七级水电站,坝址位于舞阳河中上游河段,距上游西峡电站1.8km,距下游东峡电站5km,距大菜园水文站300m,是一座以水文径流观测为主、兼顾防洪和发电的实验电站。

水库总库容98.5万m3,装机容量2×630kW,为小型水力发电工程。

工程于1995年1月动工,1997年1月土建工程完工,1997年5月23日电站试运行发电,2000年3月竣工验收。

工程由混凝土砌石重力坝和河床式电站厂房组成:

拦河坝为混凝土砌石重力坝,最大坝高14.8m,坝顶高程467.0m,坝顶宽2.0m,坝顶总长119.2m;非溢流坝段布置在右岸,长16m;溢流坝段位于大坝中部,为开敞式自由溢流,最大坝高8.6m,溢流宽度75m,堰顶高程460.8m;冲砂闸布置在发电进水口和溢流坝段之间,断面尺寸为2m×3m(宽×高);厂房位于左坝段,为河床式,外型尺寸为21m×13.6m×17.55m(长×宽×高),内装两套GDBⅡ-WS-250水轮机和SFW630-8/1180发电机。

1.2工程地质条件库区两岸山体雄厚,无低邻谷存在,未见岩溶管道发育,属岩溶弱发育区;岩层产状缓倾上游偏左岸,库水穿岩层向下游渗漏的可能性较小;两岸地下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为地下水补给河流,库水向两岸渗漏的可能性较小。

坝址区河谷为基本对称的“U”型宽阔河谷,宽高比1∶0.03,坝肩出露基岩为寒武系中统高台组(∈2g)中厚至厚层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1.3存在主要问题自2007年7月坝基出现集中渗漏险情,并进行了应急处理,但处理不彻底。

2012年8月委托贵州省大坝安全监测中心进行了安全鉴定,主要存在:

一是大坝坝顶超高不足;二是对河床坝段基础除险的渗漏险情处理不彻底,坝基仍存在渗漏;三是下游消能防冲存在隐患,河床冲坑底部高程已低于大坝建基面高程;四是冲砂工作闸门存在渗漏,启闭不灵;五是工程未配置基本的监测设施;六是坝体钻孔揭露架空严重,取芯率低,压水试验多为注水。

2除险加固设计2.1现有建筑物泄洪能力复核通过洪水复核,水库在校核洪水位(P=0.5%)时为466.82m,加上安全超高后坝顶高程为467.49m,较现有坝顶高程467.0m高0.49m,现有坝高不满足规范要求。

溢流堰为开敞式折线型实用堰,堰顶高程460.80m,溢流段长75m。

按照2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溢流段长需要80m,现有泄洪宽度不满足泄洪要求。

2.2下游消能防冲能力复核由于大坝下游未设置消能工,在洪水长年累月冲刷作用下,溢流堰下游出现冲坑,对大坝的安全稳定造成了隐患。

按照10年一遇消能设计标准,经计算坝基至冲坑底部高差1.21m;按照《水力计算手册》冲坑底部距溢流堰下游末端约为3~6倍冲刷坑深度;冲坑末端距溢流堰下游距离为冲坑底部距溢流堰下游末端2倍。

2.3水库渗漏复核经踏勘未见库区渗漏现象;左、右坝肩开挖至弱风化岩体,两坝肩均未见明显渗漏;坝体钻孔揭露砌石最大块径约30cm,架空现象严重,取芯率较低,局部取芯为碎石,未见混凝土胶结,压水渗水量大,多为注水;溢流坝段钻孔揭露坝基砂卵石层厚约0~4.3m,堆积较松散,取芯率差,该段注水量大于60L/min,坝基存在严重的渗漏现象。

2.4除险加固设计根据洪水及渗漏复核,并结合水库安全鉴定意见,水库加固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坝顶,进行整平并在坝顶上游增设高1.0m、宽0.5m的防浪墙以提高大坝的抗洪能力;二是溢洪道,拆除右岸非溢流坝段5m,改造为溢洪道,溢流堰宽度拓宽到80m;三是下游消能工,采用C15混凝土回填现有的溢流堰下游的冲坑,并新建护坦防止洪水继续冲刷河床,C15钢筋混凝土护坦长20m、厚1.0m、宽80m,护坦尾部设高1m、宽1m的尾坎,护坦底板高程为454.80m;四是坝基采用高压悬喷固结灌浆,灌浆孔布置于整个坝顶,钻孔深入强风化岩层,沿坝宽宽方向按4排呈梅花形布置,孔、排距均为2m,总进尺1386m;五是帷幕灌浆,采用单排孔,间距1.5m,防渗线长119.2m,钻孔深入新鲜岩体,同时保证透水率小于10Lu,防渗面积1089.1m2;六是坝体补强灌浆,间排距2m,呈梅花型布置,总进尺1023m;七是大坝观测,增设必要的雨量自动测报和简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八是金属结构,新建取水口拦污栅自动清污设备、更换闸门水封。

改造后大坝平面布置见图1,溢洪道改造见图2。

2.5加固后拦水建筑物稳定复核大坝为混凝土砌石重力坝,按照《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及《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2006),稳定复核包括大坝溢流坝段、非溢流坝段、厂房段沿基础面的抗滑稳定。

按照基本组合和特殊组合,采用抗剪断强度公式,经复核相关拦水建筑物的稳定满足规范要求。

3结语中峡水库大坝改造后经受了汛期的考验,治理效果良好。

中峡水库大坝存在的问题与全国其它小型病险水库基本相同,中峡水库的成功治理可为同类型坝体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加固的勘察设计及实施表明:

一是坝体超高和泄洪能力的安全,是大坝安全运行的保障;二是溢洪道下游的消能设施是影响大坝安全的重要因素,应高度重视;三是混凝土砌石施工质量不易控制,常出现架空问题,建议慎重选用;四是坝体与坝基及坝肩接触带是大坝渗漏的主要通道,坝体施工时应进行固结灌浆;五是加强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更换。

第五篇1水库大坝GPS平面控制网建立布设的GPS网使用4台Ashtech双频GPS卫星接收机进行作业,该接收机静态定位精度:

静态基线为,高程为。

野外数据采集完毕后,采用随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转换成Rinex格式后,采用数据后处理软件进行基线解算和网平差,并进行精度评定,通过GPS网数据处理的结果可知,该工程GPS网的精度达到一级GPS网精度要求。

2水库大坝水准高程控制网建立水准测量的方法有几何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工程建设的高程控制网一般按水准测量的方法来建立。

水准路线主要有闭合水准路线、附合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和水准网。

结合碱锅水库大坝加固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大坝测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情况,附合水准路线是该次工程高程控制网的最佳水准路线,如图2所示。

又由于碱锅水库大坝测区已知水准高程较少,测区范围较小,且精度不一,给GPS水准高程测量的应用带来了限制。

鉴于此,该工程的水准高程控制网使用DS3水准仪进行布设。

该工程使用的是双面尺法水准测量,按“后前前后”或“黑黑、红红”的顺序照准水准尺读数。

碱锅水库大坝测区范围较小,各项测量要求相对较低,属于小区域控制测量,所以水准路线的数据处理方法采用闭合水准路线的处理方法。

第一步计算高差闭合差及其容许值。

按第二步高差闭合差调整。

将闭合差反号与距离成比例分配到各段高差中去。

第三步改正后高差计算。

取各测段高差与该测段的改正数的代数和。

第四步各待定点高程计算。

从第一点开始,用已知点高程加第一测段改正后高差,即为第一点高程,以此类推。

3结语结合碱锅水库大坝加固工程实际情况,在加固工程中测绘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施工控制网是大坝加固施工建设的基础,它为大坝加固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控制着坝体的位置。

控制网的准确性无疑影响着施工所需的材料与工程量,这就间接与工程的效益挂钩。

同时高精度GPS控制网也方便了现场的施工建设,减少了施工中不必要的施工,提高经济效益。

第六篇1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输水洞组成。

大坝为均质碾压土坝,最大坝高10m,最大坝底宽64m,坝顶宽9m,坝顶长140m,总库容16万m3,坝下建有一条无压拱涵作为输水洞,1992年将坝顶改为二级公路,加宽加高了大坝。

最大坝高12.62m,坝顶高程432.00m,坝顶宽17.5m,坝顶长140m,上游坝坡1∶2,下游坝坡1∶2,上游坝坡设有干砌石护坡。

输水洞位于大坝左侧,为城门洞型无压涵洞,洞身长48.8m,进口高程425.95m,出口高程425.80m,纵坡1/300。

涵洞底宽0.8m,侧墙高0.8m,拱高0.4m,侧墙、底板为浆砌石结构,拱顶为砌砖拱。

检查时发现大坝迎水坡原有干砌石护坡损坏严重,部分坝面塌陷,上下游坝坡不规整,有几处大的冲坑,其中最大的1号冲坑位于坝顶上游侧坝坡上,坑顶高程433m,坑长4m,宽4m,深5m以上,并与上游坝坡高程428.37m处小的2号冲坑贯通,2号冲坑0.5m×0.5m(长×宽),坑深1.8m。

坝基下存在透水层,下游坝脚外有渗水现象。

输水涵洞进口无控制设施,上游段10m内坍塌。

大坝无观测设施、无管理房。

2011年8月,临汾市水利局对孙曲水库进行了大坝安全鉴定,鉴定结论为3类坝。

2除险加固设计方案此次除险加固内容主要包括大坝整修加固、输水洞维修改造、坝基防渗处理、增设必要的管理观测设施和新建管理房等。

2.1大坝维修加固大坝坝顶改造:

水库坝顶为二级公路,设计坝顶路面宽17.5m,为沥青碎石路面,路面以1%坡度向上下游倾斜,在坝顶上下游侧增设排水沟,排水沟尺寸0.4m×0.3m,采用M10水泥砂浆砌石砌筑,总长度234.19m。

大坝上下游坝坡整治与塌坑处理:

首先对上下游坝坡出现的塌坑进行开挖清理后分层回填夯实;然后将现状坝坡清除厚度0.3~0.5m,上游坝坡按设计断面人工削坡整平,坡比1∶2,下游坝坡进行土料回填,分层压实,培厚至设计断面,坡比按1∶2整治。

大坝上下游坝坡护坡、排水沟、下游贴坡排水工程:

大坝上游坝坡因长期受波浪、水位涨落、雨水及气温变化等因素影响,原有干砌石护坡破坏严重,为加强上游坝坡的稳定,保护底层土料不受水流冲刷,对上游护坡进行改建,改建范围为桩号0+028.523—0+131.36,高程422.18~432.00m,全部采用浆砌C20混凝土预制块护坡,护坡从外到内依次为15cm厚边长30cm六棱体预制块、20cm厚碎石、20cm厚砂砾料。

在坝与岸坡接合处设M10水泥砂浆砌石排水沟与坝顶排水沟相连。

下游坝坡设草皮护坡,下游坝脚设贴坡排水,贴坡反虑高程422.88~421.63m,边坡1∶2,铺设材料自外而内依次为30cm厚干砌石、20cm厚碎石(平均粒径7mm)、20cm厚砂砾料(平均粒径1mm)。

下游坝坡、岸坡及坡脚设纵横向排水沟,排水沟尺寸分别为0.4m×0.3m和1.3m×0.3m,墙厚、底板厚均为0.3m,纵向、横向、坝脚排水沟互相连接形成整体排水系统。

另外,为管理方便,在下游坝面从大坝坝顶至坝脚设人行道踏步两条,宽1.5m,采用M10水泥砂浆砌块石。

2.2输水洞维修改造输水洞位于大坝桩号0+076.40处,由进口、洞身、出口陡坡段组成。

将坍塌的上游段拆除重建,长10m,重建涵洞与原涵洞连接,为圆拱直墙式,高1.2m、宽0.8m。

洞内内衬钢管,钢管规格直径630mm,壁厚8mm,长44.9m,出口设闸阀控制,末端增设消力池。

改建后的输水洞由进口段、洞身段、控制段、出口消力池段四部分组成。

进口段为八字墙进口,底高程425.95m,长2.0m,宽度由2.408m渐变到0.8m,为M10水泥砂浆砌石结构,侧墙为重力式挡土墙,顶宽0.3m,底宽1.0m,墙高2.0m,底板厚0.4m。

洞身段内衬钢管全部封堵,采用泵送C20混凝土封堵方案,具体施工每10m自上游向下游分段施工,各段堵头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砖结构,均为0.24m厚,堵头预埋泵送管道及直径100mm的PVC通气孔,施工完后堵头仍保留并切断泵送管道。

放水由出口闸阀控制,出口设直径600mm蜗轮传动双法兰蝶阀,并设C20混凝土阀门井。

出口消力池段,拆除现状输水洞出口陡坡段,钢管出口接陡坡明渠,坡度1∶3,渠深1.0m,底宽0.8m,末端设消力池,池长6.5m,池深0.5m,宽0.8m,侧墙为重力式挡土墙,顶宽0.4m,底宽0.65~0.9m,底板厚0.5m。

消力池后设长5m、深0.8m、宽0.8m的防冲段。

陡坡明渠、消力池及防冲段均为M10水泥砂浆砌石结构。

2.3坝基防渗处理筑坝土为壤土,坝基有透水层,为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