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5653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

《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升降散临床应用.docx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验案□王业龙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黄泥卫生所  升降散乃清代杨栗山所创,由僵蚕、蝉蜕、大黄、姜黄组成。

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杨栗山谓:

“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名升降,亦双解之义”。

四药相合,有升降相因,表里双解,寒温并调之妙。

其方虽为瘟疫而设,然其应用已超出此范围,兹举验案于下。

  解毒化痰乳蛾消

  陈某,女,4岁。

患儿于4天前发病,初起精神不振、口角流涎、不欲饮食、发热、声音嘶哑,诊断为扁桃体炎,曾用抗生素治疗三日无效,又投玄麦甘桔汤之类无效。

来时症风精神疲倦、昏昏欲睡、口流清涎、吞咽困难、哭音微弱、不欲饮食,大便三日未行,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咽喉充血水肿,肛温40.8℃。

辨为风热上攻咽喉,清窍闭塞。

遂投升降散加减治之,僵蚕、蝉蜕各3克,射干、山豆根各5克,姜黄、大黄各6克,煎取浓汁,蜂蜜为引,昼夜分次徐徐喂服,2剂药完,大便已下,痰涎减少,体温降到39.2℃,咽喉水肿减轻,能饮绿豆稀汁。

前方去大黄,继续治疗三天痊愈。

  

  佐凉血化瘀瘙痒息

  赵某,女,54岁。

以左下肢暗红色瘀块伴瘙痒已年来诊。

症见左下肢粟米大小暗红色丘疹,阵发性瘙痒,受热更甚,心烦,夜寐不安,大便虽如羊屎,然颇通畅。

舌暗红、无苔,脉细涩。

脉症合参,乃瘀热为患,治以活血祛瘀泄热,处方:

僵蚕、蝉蜕各6克,大黄、牡丹皮、赤芍、姜黄各10克。

2剂后瘙痒大减,大便已成条状,丘疹及瘀块消退过半。

效不更方,又服3剂后瘀块已退,但受热后仍皮肤灼热瘙痒。

守方加生地黄25克,5剂药后,痒疹全消,至今未发。

  按:

升降散结构严谨,药味简精,只要切中病机,功效卓著,方中僵蚕、蝉蜕性味辛苦气薄,能祛风除湿,清热化痰,辟疫解毒为君;蝉蜕性味咸寒而甘,为清虚之品,得清阳之真气,祛风渗湿,清热解毒为臣;姜黄性味辛苦,能祛风行气散邪为佐;大黄气味苦寒,苦能泻火,寒能胜热,上下通行,凡阳亢盛之阳,非此莫折故为使。

僵蚕、蝉蜕为轻清之品而为升,姜黄、大黄为重浊之物而为降,四物配合恰当,一升一降,升降有序,方义深长,内外通和,上清下浊,温毒则随药功而消散。

上述病案均是以本方为基础,将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随证施治,灵活化裁而收到的良好的治疗效果。

升降散

彭亚南  陈晓娟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年4月第1卷第1期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方由蝉衣、僵蚕、姜黄、大黄4味中药组成。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升降散加味,治疗一些邪热内郁、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引起的一类疾病,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病历摘要

例1,男,52岁,2000年10月24日初诊。

患者诉5天前不慎受凉,而出现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全身酸痛;自服感冒冲剂后,症状好转,后出现发热、口干、咽痛、咳嗽、咯白黄痰,故来求治。

就诊时患者恶寒发热,测T38.9℃,汗出,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全身酸痛,咳嗽,咯白黄痰,纳呆,小便黄,大便3日未解,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查血常规:

白细胞7.4×109/L;咽部充血,双侧扁桃腺Ⅰ°大。

西医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断:

感冒,辨证为外感风寒,郁而化热。

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降火,方用升降散加味:

蝉衣10g,僵蚕10g,片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荆芥10g,防风10g,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0g,杏仁12g,桔梗12g,板蓝根3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3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口干咽痛、咳嗽、全身酸痛明显减轻,大便已通。

二诊,原方去生石膏、知母,加陈皮12g、炒麦芽15g,改生大黄(后下)3g,续服3剂后咳嗽、咽痛、全身酸痛症状均消失,纳食、大便、舌脉均恢复如常。

本例患者为外感风寒,治不彻底,风寒入里化热,热毒袭咽致口干咽痛;热郁于肺,出现咳嗽、咯黄痰;而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出现大便干结。

治疗时用升降散加味疏风清肺、泻热通腑,宣上与清下并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2,女,30岁,2000年11月17日初诊。

患者因咳喘反复发作5年,加重1周来就诊,就诊时患者咳嗽频作伴喘憋,咯黄痰,口干舌燥,咽痒,气短乏力,纳呆,大便干燥,排出不畅,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滑数;查血常规正常;胸部X线片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

中医诊断:

喘证,辨证为痰热蕴肺,兼气阴不足。

治以清肺化痰为主兼益气养阴,方用升降散合生脉散加味。

方药:

僵蚕10g,片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蝉衣6g,黄芩12g,桑白皮12g,鱼腥草15g,炙麻黄5g,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桔梗10g,杏仁10g,生

甘草5g。

服7剂后咳喘明显改善。

二诊:

原方续服7剂,患者喘憋咳嗽消失,饮食、大便、舌脉恢复正常。

升降散治疗咳喘,既能止咳平喘,祛风解痉,又能调畅肺气,行气活血,对于咳喘属于痰热内郁,气血失调,气机不畅者疗效颇佳;尤其是伴有咽痒、胸闷、憋气等气道高反应状态或过敏性咳嗽,更是效如桴鼓。

例3,女,63岁,2002年6月5日初诊。

主诉:

间断性眩晕、耳鸣2年余,复发1月。

诊见:

头晕、胀痛,眼胀视物模糊,耳鸣,口干苦,失眠多梦,腰酸腿软,纳食欠佳,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测血压165/113mmHg(1mmHg≈0.133kPa),眼科测双侧眼压正常。

西医诊断:

高血压病;中医诊断:

眩晕,辨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治以平肝潜阳、清肝火为主,辅以滋补肝肾,方用升降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处方:

蝉衣6g,片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僵蚕10g,天麻10g,钩藤(后下)15g,菊花10g,生地30g,寄生15g,牛膝15g,石决明(先煎)30g,川芎15g,甘草5g。

服药7剂后,头晕头胀痛、口干苦、耳鸣明显好转,大便已通,测血压135/90mmHg,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

二诊以原方去生大黄加夜交藤30g,连服14剂,除时有耳鸣、视物模糊、腰酸外其余症状消失。

后改用杞菊地黄丸进行调理。

本病例眩晕,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火上炎。

用升降散散郁热,升清阳,降浊邪,升降气机,行气活血,合天麻钩藤饮加减,以清肝火,平肝阳,滋肝肾,标本兼顾、补虚泻实而收效。

例4,男,62岁,2002年4月19日就诊。

主诉:

排尿不畅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1周。

诊见:

排尿不尽,点滴而下,尿量少,少腹痛,会阴部不适,夜尿4~5次,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西医诊断:

前列腺增生;中医诊断:

癃,辨证为气滞血瘀;治以活血行气,通瘀利水,方用:

升降散合沉香散加减。

处方:

酒大黄6g,蝉衣12g,僵蚕10g,姜黄10g,沉香面(冲服)3g,王不留行12g,当归12g,茯苓皮15g,土茯苓12g,冬葵子12g,猪苓12g,香附12g,泽兰15g,炙甘草5g。

服7剂后,小便通,夜尿次数为2次,其余症状改善。

二诊:

原方加牛膝15g,续服14剂,小腹及会阴部不适症状消失,余症悉除。

本病例证属气滞血瘀,水道不利。

方中蝉衣、僵蚕辛散肺气,宣肺利水,以通调水道起到提壶揭盖作用;姜黄、酒大黄破血活血,散结止痛;配以茯苓皮、冬葵子、沉香、泽兰等活血利水,行气止痛,以达气机升降有序,气血得行,水道得通。

2体会

升降散由4味药物组成。

方中僵蚕味辛气薄,能升阳中之清阳,既可祛风除湿,清热解郁,又可化痰散结、解痉;蝉衣甘咸能疏风清热,通散郁热,是祛风解痉、宣肺止咳良药;姜黄辛苦温,能行气散结,活血通络,宣通气血,用于气血不畅的全身酸痛效佳;大黄苦寒,能解毒祛火,攻里通下,活血化瘀,使热去毒解瘀化。

总之升降散一升一降调畅气机,气分血分药物并用,能宣畅卫、气、营、血,调理三焦;既能升清阳又能降浊邪,既宣肺气又散郁火,使邪热去,腑气通。

该方泻热通腑,升降同施,气血并治,调节人体气机出入,使人体气血调和,升降畅通。

临床运用该方以外有表邪,里有郁热,以口干、便干、脉数为辨证要点,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以其他方药,以求标本同治,虚实兼治,收效更速。

现代药理也认为,僵蚕有镇静、抗惊厥,抗凝血,降脂之作用;蝉衣有解热、抗惊厥、镇静、抗过敏作用;姜黄有抗炎、利胆、降脂等作用;大黄有导泻、利胆、抗炎止血、活血等作用,说明升降散用于以上临床诸证有一定的药理依据。

彭胜权教授系广东省名中医,从医从教30余年,勤于临床,精于辨证,用药灵巧,疗效显著。

现将老师运用升降散的经验,介绍如下。

1咳嗽

  雷某,女,30岁,1999年3月21日初诊。

患者因感冒而咳嗽,感冒愈后,咳嗽迁延1月,曾服中西药均罔效。

诊见:

咳嗽频作,说话则咳,声高气急,咽喉痒亦易咳,痰白而粘,纳呆少饮,大便干结,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数。

咽部检查见充血,咽后壁粘膜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淋巴滤泡增生,腭弓充血。

双肺听诊有散在性少量干湿罗音,X线胸透诊为支气管炎。

西医诊断:

咽炎,支气管炎;中医诊断:

咳嗽。

辨证为脾虚痰湿,肺有郁火。

治宜健脾化痰,宣郁散火。

方用二陈汤合升降散加味。

处方:

大黄8g,姜黄、蝉蜕、僵蚕各10g,黄芪、茵陈各30g,法半夏12g,茯苓、生薏苡仁各20g,陈皮6g,黄芩15g。

服3剂后,咳已大减,喉不痒,痰易咯出,大便已通,胃纳欠佳。

原方去大黄、姜黄,减黄芩为10g,加麦芽、山药各30g,续服5剂而愈。

  按:

本例咳嗽,由外感风热之邪,痹阻咽喉,故喉痒难除,咳嗽难平。

又因用抗生素和寒凉中药太过,损伤脾胃,湿浊积滞内停,故纳呆,大便干结,痰白而粘。

用升降散升清可以解表利咽,降浊可以清里之积滞,加用二陈、黄芪、薏苡仁健脾祛湿以治本。

2发热

  彦某,女,25岁,1999年4月28日初诊。

发热、咳嗽、胸痛1周。

诊见:

发热(T38.5℃),恶风,咳嗽剧烈,干咳少痰,汗出,左侧胸部疼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口渴,胃纳差,大便数天未解,舌红、苔少,脉细数。

摄X线胸片示:

支气管肺炎(左下)。

血WBC20×109/L。

西医诊断:

支气管肺炎(左下),中医诊断:

风温。

辨证为气阴两虚,邪热灼金。

治以益气养阴,疏解郁热,润肺止咳。

方用生脉散合升降散加味。

处方:

太子参30g,麦冬、五味子、姜黄各10g,大黄、僵蚕各8g,蝉蜕、薄荷(后下)各6g,紫菀、白前、百部、款冬花各12g。

7剂,每天1剂,水煎服。

服药后第2天热退,咳嗽大减,大便已通,仍有胸闷、口微渴。

上方去大黄、太子参,加丝瓜络20g,枳壳12g以宽胸通络。

治疗3周后,诸症悉除。

X线胸透:

心肺无异常;血WBC9×109/L。

  按:

患者素体气阴两虚,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语声低微,适感风热病邪,袭于肺卫,故见发热、恶风、咳嗽,肺热郁而不宣故胸痛。

方用升降散升清降浊以疏散肺之郁火,用生脉散益气养阴以护本,配紫菀、白前、百部、款冬花等润肺祛痰止咳。

3糖尿病并发症

  吴某,男,70岁,1999年2月14日初诊。

自诉患糖尿病10年,体胖,视朦,耳鸣,四肢麻木,以上肢为甚,右肩皮肤如蚁行感,口渴喜饮,四肢乏力,短气懒言,舌略红瘦小、苔少有裂纹,脉细微。

空腹血糖13.5mmol/L,尿糖(+++),BP20.0/12.3kPa。

西医诊断:

Ⅱ型糖尿病,中医诊断:

消渴病。

辨证为气阴两虚,肺热伤津。

治以益气养阴,泄热存津。

方用玉泉丸合升降散。

处方:

黄芪、葛根各30g,生地黄25g,天花粉15g,蝉蜕、石菖蒲、僵蚕各10g,姜黄、麦冬、谷精草各12g,大黄8g。

7剂,每天1剂,水煎服。

配合用消渴丸。

服药后自觉口渴减,皮肤蚁行感消失,四肢麻木感减轻。

继续服药3个月,视朦、耳鸣均有减轻。

复查空腹血糖7.1mmol/L,尿糖(-),BP20.5/12.0kPa。

  按:

肥胖而患糖尿病者临床多见气阴两虚型,一般用玉泉丸加减合并升降散,既可使肺之郁热得以疏解,又可通降清窍之浊邪。

而僵蚕祛风化痰;大黄活血祛瘀;蝉蜕祛风解毒,明目止耳鸣;姜黄走肩臂,祛风通痹,有降血脂作用。

因此对糖尿病合并视朦、耳鸣、周围神经炎者有效。

4荨麻疹

  吴某,女,28岁,1998年12月11日初诊。

患者1个月前出现全身风疹块,曾在某医院诊为荨麻疹,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可减轻。

此后遇风又起,以头面、颈部为甚。

局部皮肤灼热、红肿、干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干欲饮,舌红、苔少,脉弦细。

西医诊断:

荨麻疹,中医诊断:

瘾疹。

辨证为血分郁热,风邪袭表。

治以清热凉血散郁,疏风止痒。

方用升降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味。

处方:

大黄8g,僵蚕、姜黄、荆芥穗、蛇蜕、蝉蜕各10g,水牛角、生地黄各30g,赤芍、牡丹皮、防风、蒺藜各12g,玄参15g。

3剂后痒大减,12剂后余症悉除,观察半年未见复发。

  按:

本例荨麻疹责之血分伏热,复感风邪。

用升降散散血分之郁火,驱在表之风邪;犀角地黄汤加玄参,清热凉血养阴以治本;防风、荆芥穗、蛇蜕、蒺藜助僵蚕、蝉蜕以祛风止痒。

5头痛

  陈某,男,55岁,1999年3月初诊。

1年前因患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诊治好转,无肢体后遗症,但时觉头痛,眩晕,性情急躁,便秘,舌红、少苔,脉弦细。

BP20.0/12.0kPa。

中医诊断:

头痛,辨证为阴虚阳亢,升降失常。

治以滋阴潜阳,调和气机。

方用升降散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处方:

生地黄25g,白芍、山茱萸、蒺藜、蝉蜕、天麻各12g,女贞子、钩藤、菊花各15g,大黄(后下)8g,姜黄、僵蚕各10g。

服药7剂,头痛除,眩晕减,再服14剂诸症悉除。

  按:

本例头痛,证属虚实夹杂,肝肾阴亏,肝阳上亢,用生地黄、白芍、山茱萸、女贞子养肝肾之阴,天麻、钩藤、蒺藜、菊花以清泄肝火,升降散散郁热,升清阳,降浊邪,标本兼顾,虚实兼治。

6体会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方由4味药组成,既有一升一降调畅气机之功,又有气分药(蝉蜕、僵蚕)、血分药(姜黄、大黄)并用,使气血调和,升降畅通。

临床上外邪束表,里有郁热,以头、面、体表、肢体症状为主者均可用本方治疗,其辨证要点以咽红、口干、便秘、尿黄、脉数者为宜。

运用本方时,可在辨证基础上配合其他方药。

如脾虚痰湿化热合二陈汤;气阴两虚合生脉散;肝阳上亢合羚角钩藤汤;血分有热合犀角地黄汤加减,以求标本兼顾,收效更速。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僵蚕有抗惊厥、镇静、抗血凝、降血糖、血脂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蝉蜕有抗惊厥、镇静、解热作用,有明显抗过敏作用,能治疗慢性荨麻疹;姜黄有抗炎、利胆、护肝、降血脂、抗血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大黄药理作用广泛,对消化系统有导泻、利胆、保肝、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作用,对病原微生物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等作用,还有抗炎止血、降血脂血糖作用,说明升降散用于治疗上述疾病,具有一定的现代药理依据。

作者单位:

张佳扬(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广州市机场路12号大院(510405))

杨栗山与升降散

□马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升降散,一般认为是清代医家杨栗山所创,实际上可能最早见于明代张鹤腾所著《伤暑全书》。

此书收集了历代医家的治暑良方,升降散是其中之一。

张鹤腾指出,“凡患温疫,未曾服他药,或一二日,或七八日或至月余未愈者”,皆可用升降散治疗。

《中医方剂大辞典》云:

“升降散,方源《伤暑全书》卷下……炼蜜为丸,名太极丸。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云:

“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变服法,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

予更其名曰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可与河间双解散并驾齐驱,名曰升降,亦双解之别名也。

”可见升降散并非杨栗山创制,但后世医家对此方的推崇与杨氏的发挥运用是分不开的。

  杨栗山,名璿,字玉衡,今江苏溧阳人。

杨氏学有渊源,上溯《内经》、《伤寒》,于诸家经验亦融会贯通。

在温病病因学上,继承和发挥了吴又可《温疫论》之杂气学说,并且指出杂气的病理特性为毒火兼秽浊,使笼统的杂气概念更加明确具体。

但在阐发温病病机时,杨氏并没有附会吴又可的“膜原说”,大胆指出:

“又可《温疫论》以温病本与杂气,彻底澄清,看得出与伤寒判若云泥……独惜泥在膜原半表半里,而创为表证九传之说,前后不答,自相矛盾,未免白圭之玷。

”杨氏深受《伤寒论·平脉篇》中“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和张璐《伤寒缵论》中“伤寒自气分而传入血分,温病由血分发出气分”的启发,提出“杂气由口鼻而入三焦,怫郁内炽”的病机说,认为“温病得天地之杂气由口鼻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散漫不收,走而复合,受病于血分,故郁久而发。

一发则邪气充斥奔迫,形成脏腑经络、上下内外一切毒火之证。

  杨氏认为,温病怫热在里,由内而达于外,内之郁热为重,外感为轻,治疗上“非泻即清,非清即泻”,若用辛温解表是抱薪投火,轻者必重,重者必死。

因此,杨氏师法刘河间、王安道,以双解散、凉膈散、三黄石膏汤等为主方。

同时他十分推崇吴又可“温病下不厌早”之说,并深得喻昌旨趣,指出:

“温病治法,急以逐秽为第一义。

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他博采前贤经验,结合个人临证体会,创制了以“轻则清之”为法则的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凉膈散、小凉膈散、大复苏饮、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等八方,以“重则泻之”为法则的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等六方,再加上升降散,共十五方。

  升降散“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饮,蜂蜜为导,药味虽少,六法具备,而方乃成。

考诸本草而知,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

其性属火,兼土与木,老得金水之化,僵而不腐,温病火炎土燥,焚木烁金,得秋分之金气而自衰,故能避一切怫郁之邪气……故为君。

夫蝉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出粪土之中,处极高之上,自感风露而已。

吸风得清阳之真气,所以能祛风而胜湿;饮露得太阴之精华,所以能涤热而解毒也。

蜕者,退也,盖欲使人退去其病,亦如蝉之蜕,然无恙也,亦所谓因其气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故为臣。

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蛮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故为佐。

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

盖亢盛之阳,非此莫抑,苦能泻火,苦能补虚,一举而两得之……故为使。

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

令饮冷酒,欲其行迟,传化以渐,上行头面,下达足膝,外循毛孔,内通脏腑经络,逐邪气无处不到……故为引。

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故为导。

盖蚕食而不饮,有大便无小便,以清化而升阳。

蝉饮而不食,有小便无大便,以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

姜黄辟邪而靖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

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引导协力,远近通焉。

补泻兼行,无偏胜之弊,寒热并用,得时中之宜。

”因此,杨氏治疗温疫非常重视升降散的运用,以其为十五方之总方,“轻重皆可酌用”。

  综观杨氏十五方,共用药五十味,均以僵蚕、蝉蜕为主药,取其轻清宣透,以升阳中之清阳;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等苦寒之品仅次于僵蚕、蝉蜕,取其清热解毒、攻下逐秽,以降阴中之浊阴。

后世医家对杨氏温疫十五方尤其是升降散评价甚高。

如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曾云:

“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余治温疫多灵活运用杨氏温疫十五方,而升降散为其总方。

治温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