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古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547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0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古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13古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13古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13古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13古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古诗词鉴赏.docx

《13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古诗词鉴赏.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古诗词鉴赏.docx

13古诗词鉴赏

13古诗词鉴赏

1.(2017辽宁沈阳)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别夔州官吏①

唐 刘禹锡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②联延喧驿步③,白头俯伛④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⑤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⑥。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

②青帐:

指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帐篷。

③步:

码头。

④白头俯伛:

指当地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

⑤《九歌》:

这里指诗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⑥蛮神:

夔州在西南边地,故称当地供奉的是蛮神。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的深切动人。

B.《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三、四两句通 过写人们送行的场面,表现他们对诗人的惜别之情。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花落尽子规啼”和《别夔州官吏》中“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D

解析:

本道题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分析能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别夔州官吏》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诗人叙述自己在巴蜀的经历,以及调任的目的地.第二联写出了离别饯行的画面,第三联写巫山峡谷的秋景,最后写出对夔州朋友的依依不舍和留念之情。

这道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解答。

D项中“《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通过标题“别夔州官吏”可知,这是作者刘禹锡与过去的官员朋友们告别的诗歌,主要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从中看不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其余选项正确。

答案:

D

翻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别夔州官吏》:

我驻守在这巴蜀地区已经三年,现在离开就要到那扬州扬子江畔.青色帐篷绵延到喧嚣的码头,当地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送 到江边.巫山傍晚夜色中夹杂细雨,峡谷秋天时节的水势让人不害怕.只有我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留在里中献给这里的蛮神吧!

 

诗歌赏析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

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2.(2017贵州六盘水)阅读古诗词,完成下面问题。

(4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玻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⑴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 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⑵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2.⑴(2分)C

⑵(2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适)之情。

3.(2017上海)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4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2分)

(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2分)

A. “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 “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 “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3.【答案】

(1)关汉卿

(2)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

解答此题学生要要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熟记名篇及作者。

这是元代伟大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小令。

(2)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学生要熟悉文章表达的中心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感情,逐一辨析选择,这首小令描写了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的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远望,依依不舍之情,情人已走,但送别人却心情难以平复,迟迟不归,再望远方,只有小溪,小路,远山,而情人已远走,再也看不见,想来令人肝肠寸断。

艺术上通过层层设障委婉细腻的抒写了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入木三分的写出了一位女子送别情人时的情态,心绪,给人以言尽而意无尽的艺术感受。

此曲前三句写离别相思之情,用直抒胸臆的方法;后四句,则是以景托情,而景中含情,言尽而意不尽,并不是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译文:

自从那天送别你后,我心里依然是难舍难分,相思之情萦绕在胸何时才能断绝?

记得送别你时,我斜倚栏杆目送你远行,不时用衣袖佛去眼前如雪的扬花,怕它们阻挡了我的视线,我看到一弯溪水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挡住了伸向远方的小路,这时我才想到,你真的离我而去了。

4.(2017黑龙江大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5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诗人自问自答,其中“青未了”三字写出了泰山苍翠和连绵不断的特点。

B.颔联“钟”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

C.颈联写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心胸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D.全诗八句没有一个“望”字,但作者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由远望写到近望,再写到凝望。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3分)

4.

(1)B

(2)示例: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

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5.(2017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

(6分,每小题2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⑴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与“圆”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景象。

B.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以壮景写情的手法。

C.该联景物既为下联人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作者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

D.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象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⑵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手法,以实景写作者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⑶下面诗句不属于边塞诗的一项是(  )

A.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D.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5.⑴【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使至塞上》叙写了作者奉命出使边塞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故C项中“悲观心态”表述有误。

故选C。

⑵【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

“问边”一词,与诗题“使”呼应,故A项正确;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为虚写,故B项不正确;颈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是盛唐边塞诗特有的气象,故C项正确;颔联借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极言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故D项正确。

⑶【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题材属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故为边塞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于岑参第二次出塞阶段,故属边塞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从诗歌意象上来看属于边塞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不属于边塞诗。

6.(2017山东东营)(4分)

盆池

杜牧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注:

“盆池”,即挖地成盆或埋盆于地,引水灌注,种养鱼类与水生花草以供观赏。

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

(2分)

⑵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2分)

6.⑴情感:

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思想:

超尘脱俗(或淡泊宁静,或天人合一)评分:

答出情感或思想中的一种得2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⑵示例:

构思:

总分相承,层次井然。

先写凿池,灌水,映天,然后再写天空中的白云,明月,依序而进。

第二句是总写,三四句是第二句的分写,条理清晰,颇具章法。

写法一:

借助鲜明意象,创造幽淡境界。

以碧绿之“苔”、蔚蓝之“天”、雪白之“云”、清澈之“月”这些淡雅纯净的意象,营造出淡泊雅静之境,体现出诗人超然脱俗、心契自然的思想情怀。

写法二:

融情于景。

诗人将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之情,融于对盆池景物描写之中。

写法三:

借景寄志。

诗人将超尘脱俗的襟怀(或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寄寓在对盆池的描写之中。

语言一:

平中见奇,凝练传神。

示例一,如“偷”字,将池水映现天空想象成盆池把一片天空偷纳自己怀中,可谓奇思妙想,自出机杼。

示例二,如“生”“落”两字,化静为动,平中见奇,情趣盎然,将盆池景色写得栩栩如生,表现诗人对盆池景色的喜爱之情。

语言二:

巧用修辞。

示例,“白云生镜里”,把盆池比喻成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倒映入池如同从镜中浮出的景象。

评分:

答对得2分,共2分。

从构思、写法、语言中任何一个方面答题均可;其中写法、语言答出其中的一个角度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7.(2017辽宁辽阳)选出下列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欣赏有误的一项是(  )(2分)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没有隐居在深山,而是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

B.“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心远”一词,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迷惘的情形,也表达出诗人因辞官归隐后淡泊的忧伤。

7.D

8.(2017黑龙江龙东)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2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