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75269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docx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docx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

2016-2017学年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高三(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包含6道小题,每题6分,共36分.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甲图中Ⅱ、Ⅲ、Ⅳ与乙图有对应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Ⅰ为高等动物的内环境,并且有Ⅱ→Ⅲ→Ⅳ的关系,则Ⅱ是血浆,Ⅳ是组织液

B.若Ⅰ代表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Ⅲ为第一阶段,此阶段在真核细胞中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C.若Ⅰ为可遗传变异,Ⅳ能产生新的基因,则Ⅳ是基因突变

D.若Ⅰ为光反应产物,Ⅱ是O2,Ⅲ是ATP,则Ⅳ是NADPH

2.瓶插鲜花的水分平衡值为吸水量与失水量的差值,它与衰老相关,为负值时鲜花开始衰败.如图表示不同处理方式下,水分平衡值降为0的时间和瓶插鲜花寿命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协同延长插花保鲜的时间

B.细胞分裂素延缓插花衰败的作用比蔗糖明显

C.蔗糖可为水分的吸收提供能量从而延缓衰败

D.脱落酸含量最先快速增加的应该是蒸馏水组

3.除了温度和pH对酶活性有影响外,一些抑制剂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果.图1为酶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示意图,图2为相同酶溶液在无抑制剂、添加不同抑制剂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与高温、低温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同

B.据图可推测,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具有类似结构而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

C.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限制曲线甲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浓度

D.曲线乙和曲线丙分别是在酶中添加了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果

4.若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实验材料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丁个体DdYyrr自交子代会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

3:

3:

1

B.甲、乙图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恰当的揭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C.孟德尔用丙YyRr自交,其子代表现为9:

3:

3:

1,此属于假说﹣演绎的提出假说阶段

D.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揭示基因分离定律时,可以选甲、乙、丙、丁为材料

5.图甲是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图乙表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细胞所示的变异类型发生在图乙对应的CD段的某一时期

B.图乙BC段中DNA易出现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

C.图甲中右图细胞中不具有完整的染色体组

D.若该男子与其妻子眼色均正常但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致病原因与该男子在图乙EF段发生的染色体没有正常分开有关

6.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中,不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原因是液泡的颜色会影响染色后染色体的观察

B.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宜选择过氧化氢酶的原因是过氧化氢的分解与温度有关

C.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用卡诺氏液浸泡根尖的目的是固定细胞形态

D.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的产生情况

 

二、第Ⅱ卷(本部分共包含三道小题,除特殊标注的空之外,其余每空2分,共44分)

7.由于含双酚A材料的广泛使用,致使其释放到环境中产生安全隐患.我国某研究小组进行了探究双酚A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将大小长势一致玉米幼苗均分4等份,分别用3种浓度的双酚A和甲醇进行浸根处理.在昼夜温度分别为25°C/18°C、光照强度1000μmol•m﹣2•s﹣1、光照时间12h•d﹣1处理8天后,分别测定叶绿素总含量、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实验结果见表.

双酚A浓度g•L﹣1

叶绿素总含量mg•g﹣1

气孔导度mol•m﹣2•s﹣1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0

3.00

0.048

11.6

1.5

3.20

0.051

12.8

5.0

3.30

0.044

10.5

10.0

3.22

0.024

5.5

(注:

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回答下列问题:

(1)双酚A应溶解于  中,以得到3种浓度的双酚A溶液.

(2)测定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应取新鲜叶片,用  作溶剂研磨;为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应加入少量  .然后过滤并测定滤液的吸光度,计算得出叶绿素含量.

(3)与对照组相比,1.5g•L﹣1双酚A条件下玉米幼苗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有①  ,促进了光反应;②  ,促进了暗反应.

(4)实验结果表明,双酚A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是  .

8.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产生兴奋,此时神经纤维膜  (填“内”或“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兴奋在神经细胞间通过  形式传递.

(2)神经中枢内,由多巴胺能神经元参与形成的突触,以多巴胺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由胆碱能神经元参与形成的突触,以乙酰胆碱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研究认为,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神经中枢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引起多巴胺含量  ,而乙酰胆碱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持续性起  作用,导致患者出现肌肉不自主震颤及肌肉僵直现象.

(3)研究人员认为帕金森病的发生与机体免疫有关,患者体液免疫产生的自身抗体可能导致帕金森病加重.为此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动物实验,结果见表:

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血清

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血清

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

+

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

+

(注:

(1)MPTP是一种神经毒素,能够破坏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导致实验小鼠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

(2)“+”表示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表示无抗原抗体反应.)

①正常小鼠注射MPTP后,免疫系统的  分泌产生了抗MPTP的抗体.实验显示,该抗体能够与小鼠的  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②实验结果表明,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  (填“发生”或“不发生”)改变;帕金森病小鼠的抗体  (填“会”或“不会”)导致帕金森病加重.

(4)综上分析,帕金森病与神经调节及  异常有关.

9.Rag2基因缺失小鼠不能产生成熟的淋巴细胞.科研人员利用胚胎干细胞(ES细胞)对Rag2基因缺失小鼠进行基因治疗.其技术流程如图1,图2表示目的基因及限制酶切点,图3表示质粒,据图回答:

(1)重组细胞的细胞核来自  细胞.

(2)将基因导入ES细胞而不是导入上皮细胞是因为ES细胞具有  .

(3)步骤②中,重组胚胎培养到  期时,可从其内细胞团分离出ES细胞.

(4)步骤③中,需要构建含有Rag2基因的表达载体.可以根据Rag2基因的  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Rag2基因片段.

(5)对于干扰素基因片段和质粒进行双酶切时,可选用限制酶的组合为  或  .

(6)将步骤③获得的ES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选择发  色荧光的细胞进行体外诱导.为检测干扰素基因是否表达,可以采用  的方法.

 

2016-2017学年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高三(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包含6道小题,每题6分,共36分.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甲图中Ⅱ、Ⅲ、Ⅳ与乙图有对应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Ⅰ为高等动物的内环境,并且有Ⅱ→Ⅲ→Ⅳ的关系,则Ⅱ是血浆,Ⅳ是组织液

B.若Ⅰ代表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Ⅲ为第一阶段,此阶段在真核细胞中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C.若Ⅰ为可遗传变异,Ⅳ能产生新的基因,则Ⅳ是基因突变

D.若Ⅰ为光反应产物,Ⅱ是O2,Ⅲ是ATP,则Ⅳ是NADPH

【考点】E8:

内环境的组成;3J: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3O: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92:

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1、高等动物的内环境主要有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三者之间的成分相互联系,

2、细胞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分解葡萄糖为丙酮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将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和氧气结合为水.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

A、高等动物的内环境主要有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根据题干,无法判断II、III、IV的成分,A错误;

B、有氧呼吸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进行,B正确;

C、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C正确;

D、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水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分解,产生氧气,ATP和NADPH,D正确.

故选:

A

 

2.瓶插鲜花的水分平衡值为吸水量与失水量的差值,它与衰老相关,为负值时鲜花开始衰败.如图表示不同处理方式下,水分平衡值降为0的时间和瓶插鲜花寿命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协同延长插花保鲜的时间

B.细胞分裂素延缓插花衰败的作用比蔗糖明显

C.蔗糖可为水分的吸收提供能量从而延缓衰败

D.脱落酸含量最先快速增加的应该是蒸馏水组

【考点】C7:

植物激素的作用;55: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1、添加蔗糖,目的是提供营养,同时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由四个值对比可知:

植物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用,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

2、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解答】解:

A、据图分析,②③与①相比较可知,②③瓶插鲜花寿命较①长,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分别都能延长插花保鲜功效;④与②、③相比,瓶插鲜花寿命较②③更长,所以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协同延长插花保鲜的时间,A正确;

B、②与③相比较,③水分平衡值降为0所用的时间较②长,细胞分裂素延缓插花衰败的作用比蔗糖明显,B正确;

C、水分子以自由扩散形式被吸收,不需要能量,C错误;

D、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分析图可知,①水分平衡值降为0所用的时间最短,因此脱落酸含量最先快速增加的应该是蒸馏水组,D正确.

故选:

C.

 

3.除了温度和pH对酶活性有影响外,一些抑制剂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果.图1为酶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示意图,图2为相同酶溶液在无抑制剂、添加不同抑制剂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与高温、低温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同

B.据图可推测,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具有类似结构而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

C.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限制曲线甲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浓度

D.曲线乙和曲线丙分别是在酶中添加了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果

【考点】39:

酶的特性.

【分析】分析题图:

图1中的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使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减少,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而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

图2中的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三条曲线中,底物浓度较低时,曲线甲的反应速率最高,表示未加入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加入竞争性抑制剂后酶对底物的结合机会降低,但升高底物浓度后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又会升高,其催化反应速率又升高,可知曲线乙是表示加入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后酶会失去催化活性,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可知曲线丙是表示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

【解答】解:

A、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在低温下酶的空间结构没有改变,A错误;

B、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能够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说明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可能具有类似结构,B正确;

C、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曲线甲中的酶促应速率随着底物浓度的不再增加,表明此时底物浓度不再是限制酶促反应的因素,此后限制曲线甲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浓度,C正确;

D、由以上分析知,曲线乙是表示加入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曲线丙是表示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D正确.

故选:

A.

 

4.若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实验材料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丁个体DdYyrr自交子代会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

3:

3:

1

B.甲、乙图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恰当的揭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C.孟德尔用丙YyRr自交,其子代表现为9:

3:

3:

1,此属于假说﹣演绎的提出假说阶段

D.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揭示基因分离定律时,可以选甲、乙、丙、丁为材料

【考点】87: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据此答题.

【解答】解:

A、丁个体DdYyrr自交,由于有两对基因连锁,所以相当于1对杂合子自交,子代会出现2种表现型比例为3:

1,A错误;

B、甲、乙图个体基因型中只有一对基因是杂合子,只能揭示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B错误;

C、“孟德尔用丙的YyRr自交子代表现为9:

3:

3:

1”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C错误;

D、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揭示基因分离定律时,在实验验证时可以选甲、乙、丙、丁为材料,D正确.

故选:

D.

 

5.图甲是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图乙表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细胞所示的变异类型发生在图乙对应的CD段的某一时期

B.图乙BC段中DNA易出现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

C.图甲中右图细胞中不具有完整的染色体组

D.若该男子与其妻子眼色均正常但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致病原因与该男子在图乙EF段发生的染色体没有正常分开有关

【考点】66: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1、精子的形成过程:

(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

(2)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

(3)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

(4)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2、分析图乙:

图乙中,AB段表示G1期;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解答】解:

A、图甲细胞所示的变异类型分别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分别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分别对应于乙图的BC段和EF段,A错误;

B、图乙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复制,此时DNA分子的稳定性较差,易出现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改变,B正确;

C、图甲中右图细胞中具有2个完整的染色体组,C错误;

D、这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男性色盲患者,可确定母亲的基因型为XBXb,父亲的基因型为XBY,儿子的基因型为XbXbY,儿子的Xb基因只能来自母亲,因此可推断出母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异常,即致病原因与其妻子在图乙EF段发生的染色体没有正常分开有关,D错误.

故选:

B.

 

6.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中,不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原因是液泡的颜色会影响染色后染色体的观察

B.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宜选择过氧化氢酶的原因是过氧化氢的分解与温度有关

C.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用卡诺氏液浸泡根尖的目的是固定细胞形态

D.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的产生情况

【考点】4B: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3A: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3V: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99: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分析】1、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不易作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实验材料.

2、卡诺氏固定液的作用:

杀死细胞,固定根尖形态,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使细胞分裂固定在某一个时期.

3、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解答】解:

A、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分裂的能力,因而不会形成染色体,A错误;B、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宜选择过氧化氢酶,B正确;

C、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用卡诺氏液浸泡根尖的目的是固定细胞形态,C正确;

D、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的产生情况,D正确.

故选:

A.

 

二、第Ⅱ卷(本部分共包含三道小题,除特殊标注的空之外,其余每空2分,共44分)

7.由于含双酚A材料的广泛使用,致使其释放到环境中产生安全隐患.我国某研究小组进行了探究双酚A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将大小长势一致玉米幼苗均分4等份,分别用3种浓度的双酚A和甲醇进行浸根处理.在昼夜温度分别为25°C/18°C、光照强度1000μmol•m﹣2•s﹣1、光照时间12h•d﹣1处理8天后,分别测定叶绿素总含量、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实验结果见表.

双酚A浓度g•L﹣1

叶绿素总含量mg•g﹣1

气孔导度mol•m﹣2•s﹣1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0

3.00

0.048

11.6

1.5

3.20

0.051

12.8

5.0

3.30

0.044

10.5

10.0

3.22

0.024

5.5

(注:

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回答下列问题:

(1)双酚A应溶解于 甲醇 中,以得到3种浓度的双酚A溶液.

(2)测定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应取新鲜叶片,用 无水乙醇 作溶剂研磨;为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应加入少量 碳酸钙 .然后过滤并测定滤液的吸光度,计算得出叶绿素含量.

(3)与对照组相比,1.5g•L﹣1双酚A条件下玉米幼苗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有① 总叶绿素含量高,利于吸收(转化、利用)光能 ,促进了光反应;② 气孔导度大,CO2供给充分 ,促进了暗反应.

(4)实验结果表明,双酚A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是 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或两重性或既能促进也能抑制) .

【考点】3I: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3J: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分析题图:

该实验是探究双酚A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自变量是双酚A的浓度,因变量是叶绿素总含量、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随之双酚A的浓度增大,叶绿素总含量、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先升后降,据此答题.

【解答】解:

(1)据题意可知,该实验是分别用3种浓度的双酚A和甲醇进行浸根处理,即空白对照组用甲醇处理的,故双酚A应溶解于甲醇中,以得到3种浓度的双酚A溶液.

(2)叶绿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故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取新鲜叶片,用无水乙醇作溶剂研磨;为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应加入少量碳酸钙,

(3)与对照组相比,1.5g•L﹣1双酚A条件下玉米幼苗光合作用速率高,据表分析,其原因有①总叶绿素含量高,利于吸收(转化、利用)光能,促进了光反应;②气孔导度大,CO2供给充分,促进了暗反应.

(4)实验结果表明,双酚A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或两重性或既能促进也能抑制).

故答案为:

(1)甲醇

(2)无水乙醇碳酸钙

(3)①总叶绿素含量高,利于吸收(转化、利用)光能

②气孔导度大,CO2供给充分

(4)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或两重性或既能促进也能抑制)

 

8.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产生兴奋,此时神经纤维膜 内 (填“内”或“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兴奋在神经细胞间通过 化学信号(神经递质) 形式传递.

(2)神经中枢内,由多巴胺能神经元参与形成的突触,以多巴胺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由胆碱能神经元参与形成的突触,以乙酰胆碱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研究认为,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神经中枢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引起多巴胺含量 减少 ,而乙酰胆碱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持续性起 兴奋 作用,导致患者出现肌肉不自主震颤及肌肉僵直现象.

(3)研究人员认为帕金森病的发生与机体免疫有关,患者体液免疫产生的自身抗体可能导致帕金森病加重.为此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动物实验,结果见表:

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血清

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血清

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

+

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

+

(注:

(1)MPTP是一种神经毒素,能够破坏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导致实验小鼠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

(2)“+”表示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表示无抗原抗体反应.)

①正常小鼠注射MPTP后,免疫系统的 浆细胞 分泌产生了抗MPTP的抗体.实验显示,该抗体能够与小鼠的 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 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②实验结果表明,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 不发生 (填“发生”或“不发生”)改变;帕金森病小鼠的抗体 会 (填“会”或“不会”)导致帕金森病加重.

(4)综上分析,帕金森病与神经调节及 免疫调节 异常有关.

【考点】E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D9: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都形式进行传导的,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兴奋时变成外负内正,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进行传导.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

(1)由分析可知,兴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