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自考试题及答案二.docx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自考试题及答案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自考试题及答案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自考试题及答案二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自考试题及答案
(二)
卷面总分:
240分答题时间:
120分钟试卷题量:
31题
一、问答题 (共31题,共240分)
题目1:
名词解释:
美术
正确答案: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如绘画用颜料、纸、布、绢;雕塑用木、石、泥、铜等等),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线条、形体、色彩等等)所塑造的静态的、在一定范围内展现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表达作者对主客观世界的情感和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美术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美术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进行,如绘画需要运用笔、纸、墨、颜料、布、绢等等;雕塑需要运用泥、木、石、铜、刀等等。
二、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具体的“空间”(平面或立体)。
三、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线条、形体和色彩。
四、美术形象的感知方式通过“视觉”,即通过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律动,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
题目2:
名词解释:
曼陀罗
正确答案:
曼陀罗(mandalas)在梵语中是“魔圈”的意思。
它常用来指所有那些包括圈形主题的符号图形,有时又特别指那种其中结合着直线的圆圈样式。
曼陀罗是儿童和成人共同喜爱的、具有良好视觉形象的、平衡而协调的图形组合。
这类图形的组合,儿童会将它贮存在记忆中,并在以后美术表现活动中不断地加以重复运用。
荣格把曼陀罗看成是人类大脑的结构及人类的意识和无意识的终极根源,是人类一种最高的、和谐的印象。
里德则把曼陀罗看作是几十万年以来残留在人类内心深处的原型遗迹中的一种。
曼陀罗具有圆满、完整无缺、统合的映象,它包含了自足完满和无限的冥想。
题目3:
名词解释:
建筑
正确答案:
建筑是人们用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场所,如住宅,桥梁,体育馆等等。
广义上来讲,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
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题目4:
名词解释:
表现目标
正确答案: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较少地期望儿童产生预期的行为,而一般希望儿童能独特而富于想象地运用和处理美术材料。
在解决问题以及美术创造方面,也不存在单一的正确答案。
因此,艾斯纳认为,当教师要求儿童想象性地运用技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觉形象的时候,应为儿童设立表现目标。
艾斯纳“发明”了表现目标,以此补充行为目标,而不是取代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使儿童得到了系统的技能训练,使表现成为可能,而表现目标则鼓励儿童运用已有的技能,拓展并探索他的观念、意象和情感。
表现目标关注的是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表现的某种程度上的首创性的反应形式,而不是预期的结果。
它只为儿童提供活动的范围,活动的结果是开放性的。
这种目标可让儿童摆脱行为目标的束缚,鼓励幼儿自己去表现自我,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题目5:
名词解释:
意愿画
正确答案:
意愿画是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由自己独立确定绘画主题和内容,综合地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自由地表达自己情感的绘画形式。
意愿画特别强调儿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维作画,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是自己想象的内容大胆地进行构思、加工,组合成一幅有一定主题情节内容的画面。
意愿画给儿童以充分的心理自由、想象自由、表现自由,从而促进儿童进行积极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题目6:
名词解释:
DBAE
正确答案:
DBAE即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英文缩写),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
儿童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获得,而严格的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玫果的前提。
与艾斯纳的观点相似,格里主张以美术学科的基本内容作为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在他发表的《一种以科目为中心的美术教育:
将美术作为一种科目研究的方法》的文章中引用了“以科目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审美、美术创作、美术批评和美术史,简称DBAE)的术语,反映了60年代提出的,80年代重新强调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思想。
题目7:
名词解释:
绘画
正确答案:
绘画——以色彩和线条在平面上造型的一种美术样式。
即运用笔、刷、刀等工具,将颜料、墨汁、油墨等有色物质,用挥洒、涂抹、拓印、腐蚀等各种手段转移描绘在纸张、纺织物、木板、皮革、墙壁或岩石等二维空间上,以线条、块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素,通过构图形成视觉形象的画面、图像,以表达作者的审美感受的艺美术形式。
题目8:
名词解释:
涂鸦期
正确答案:
大约在1岁半左右,幼儿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所画的随意的线条,这类线条被称为涂鸦线。
画涂鸦线的时期被称作涂鸦期,它可能要持续到3—-4岁。
儿童开始画画时,似乎完全沉湎于自己的动作,满足动觉是最基本的动机。
此时的儿童只是将笔抓握在手中,靠手臂的来回摆动决定线条的方向和长短,虽需经由眼的控制,但无需手腕部做太多的动作。
这种涂鸦动作,与婴儿无意识地摇动手臂,或者用手举着玩具挥舞的动作是相类似的。
在涂鸦过程中,儿童逐渐能够控制涂鸦的动作,进而发展了眼、手、脑的协调能力。
题目9:
名词解释:
情节画
正确答案:
情节画是在物体画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儿童将个别物体与其他物体相配合,表达一定的情节内容的绘画形式,比单一的物体画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小朋友做操”、“小熊过桥”、“快乐的星期天”等。
在情节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儿童进一步表现物体形象,而且还要求儿童根据主题内容,把相互关联的各个形象恰当地安排在画面上,以形成一个情节,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
因此,情节画教学对于培养儿童绘画的目的性、计划性,培养儿童构图、布局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题目10:
名词解释:
雕塑
正确答案:
雕塑——以实体性的(耐磨的或可塑的)物质材料,塑造占有三度空间的立体形象的艺术。
作为造型艺术之一,其用料坚固,传世恒久,又兼具直观性的特点,与观者处于同一空间,极易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按其在空间中呈现的形式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种。
题目11:
名词解释:
意象造型
正确答案:
意向是一种造型样式,它源于感知但比感知表象更概括,更抽象,是一种即能反映事物外在特征有能表现内在意义的心理映象。
在美术创造中的意象更多的来源与审美感知,它所捕捉的是事物中具有情感表现性的一般结构特征,因而,这种由感知生成的意象融合了形与情、记忆表象和创造想象,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与现实中的形象不同,幼儿绘画的形象大多为意象造型,它反映了幼儿感知与表现事物是以情感为媒介的特点,是经幼儿主体反思获得的一种情感符号系统。
题目12:
名词解释:
儿童美术
正确答案:
儿童美术指的是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
3---6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美术活动,从种类上说,大致可以分为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
绘画活动从使用的工具、材料及表现形式上可分成蜡笔画、彩色铅笔画、粉笔画、水墨画、彩色水笔画、手指画、棉签画和水彩画等;从性质上可分为命题画、想象画、故事画、填色画和集体合作画等;从内容上可分为物体画、情景画、意愿画和装饰画等。
手工活动可分纸工和泥工等。
欣赏活动是对各种造型艺术作品和社会、自然环境的观赏。
题目13:
名词解释:
物体画
正确答案:
物体画是由教师确定某一物体,并教给儿童关于该物体形状、色彩、结构的画法,从而使儿童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
物体画是绘画活动的初步训练方式,也是培养儿童造型能力的基础。
对于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提高其绘画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题目14:
名词解释:
工艺美术
正确答案:
工艺美术——通常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包括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具有审美特性的工艺品;以及用特种材料制成的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故通常具有双重性质:
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
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的和文化的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
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日用工艺,即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实用品,如一些染织工艺、陶瓷工艺、家具工艺等;二、陈设工艺,即专供欣赏的陈设品,如一些玉石雕刻、装饰绘画等。
题目15:
名词解释:
过程目标
正确答案:
过程取向的目标关注的不是预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提出的相应目标。
如果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活动的结果,那么过程目标注重的则是活动的过程。
英国学者斯滕豪斯(L.Stenhouse)认为,教育由4个不同的过程构成。
它们是:
(1)技能的掌握;
(2)知识的获取;(3)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4)思想体系的形成。
如果说,前两个过程尚能用行为目标陈述的话,那么后两个过程则是无法用行为目标表述的。
他认为,设计教育活动时不应以事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加以展开。
题目16:
简述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的理论
正确答案:
英国当代著名的艺术教育家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阐释了柏拉图对艺术在教育上的功能的意见,即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
里德认为,人类的不幸,穷本探源,是因为个人的自发创造力受到压制,这种现象是现行教育制度的缺失所产生的后果。
艺术是个人借以达到内心世界和他所生存的社会秩序之间的和谐的过程,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方能解脱人类心灵所受的压制,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为人类的未来带来幸福的机遇。
艺术以两个一般性原则为基础,其一是,成长中的人应该了解存在明显变异世界中的关联性与相似性,这个原则以统合为基础,并且以艺术对于这个统合性的贡献为基础;其二是,用卢梭的话来说,儿童“应该全然依赖具体事物”,这就是说,儿童应该通过感觉的培养来认识世界,应该通过感觉直接接触事物而学习,因为唯有通过这种直接接触,才能为其抽象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里德认定教育不仅是一种完成个人化的历程,而且是一种统整的历程,所谓统整就是个人的独特性与社会的统一性协调,那么,我们不难理解里德的所谓艺术即教育,教育即艺术,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教育应以艺术作为基础的命题。
题目17:
请用“知觉分化”理论解释幼儿的蝌蚪人形象
正确答案:
“人”是儿童美术作品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
儿童早期画的“人”使人联想到蝌蚪,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于是,人们将这一类的图像统称之为蝌蚪人。
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有其合理之处。
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样式十分简略。
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
在早期阶段,儿童用圆表现的不只是人的头部,而往往是整个人体,在儿童的知觉中,人体的各部分尚未分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所画的图形的象征意义才越来越狭窄,越来越具有特定的含义。
3--4岁的幼儿一般都会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人体的一些部位和器官,或者在别人所画的人物中找出这些部位和器官,但是,儿童绘画的样式仍服从于其知觉分化的水平,用圆和最简单的图形表现人体的各个部位。
实际上,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凯洛格所言,儿童画“人”不是根据现实生活,而是儿童从动作到表征发展美术符号系统,并表现自我的一个环节。
题目18:
试分析美术取向与教育取向的幼儿美术教育的不同内涵
正确答案:
美术取向的幼儿美术教育着眼美术本身,即以美术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
作为延续和发展人类美术文化的主要方式,美术教育是伴随着美术的诞生而诞生的。
从原始人类从事美术活动起,人类就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已有的美术活动的经验和知识。
美术文化正是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美术的诸多功能也正是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增强的。
美术取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