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7506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x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费孝通著,人民出版社,2015.4(2016。

7重印)

一、序言

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乡土本色

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土的本意是指泥土,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2、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

(1)每家耕地面积小,小农经营需要住在一起

(2)水利合作的需要

(3)保卫安全的需要

(4)土地平等继承使人口在一地发展累积

3、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产生“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4、两种性质的社会:

(1)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有机的团结”或礼俗社会

(2)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机械的团结”或法理社会

三、文字下乡-—-从空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

1、“文盲”不等于“愚",乡下人只是对于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及城里人,这是成长生活环境使然。

2、乡土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或者说面对面社群,能够直接接触,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气味等等来让对方明白要表达的意义,不一定非要文字来传情达意,因此乡下文盲多。

3、关于语言:

(1)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

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是多数人共认的意义。

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2)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3)“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

4、文字的发生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需要文字来传达。

语言也是如此.

5、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6、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四、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

1、时间上的阻隔有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二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2、“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3、“词"使我们从特殊走向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4、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积累.但人在记忆上的发展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

5、文化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积累。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

6、“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

7、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人们生于斯死于斯,每一代人所会得到的经验是一样的,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在这种社会里,语言就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8、从语言到文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

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

9、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五、差序格局

1、西方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的格局---团体格局:

有若干人组成一个团体,界限分明,团体内部成员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也是先规定的。

如家庭,在英美,家庭包括主人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

2、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格局-—-差序格局(同心圆波纹性质)。

相同的只是体系,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

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认取的社会关系网络就是个别的。

3、伦--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这是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

4、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个人主义:

相对于团体而言,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

自我主义:

一切价值以“己"作为中心。

包括杨朱,也包括儒家。

5、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6、西洋社会中的现代国家观念:

把国家看成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

这在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7、在我们的传统社会里,群己界限从来是不清不楚的,所能着手的只有己,因此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

8、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件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六、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1、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

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从社会观点来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2、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它是一束人和人的关系,是一个控制各个人行为的力量,是一种组成分子生活所倚赖的对象,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

.。

..。

这种“实在”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它、表示它。

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才发生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

3、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

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

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4、每个“人子",耶稣所象征的“团体构成分子”,在私有的父亲外必须有一个更重要的与人相共的是“天父”,就是团体。

-—-—这样每个个人人格上的平等才能确立,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

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

5、“代理者”Minister是团体格局的社会中一个基本的概念。

6、神对每个个人是公道的,是一视同仁的,是爱的;如果代理者违反了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代理者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

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于是发生了权利的观念.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于是发生了宪法。

宪法观念是和西洋公务观念相配合的。

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7、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8、由于团体缺乏具体性,所以“仁"的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因此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观念更为清晰。

---—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9、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在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

七、家族

1、氏族:

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

2、从主要的格局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的重要。

3、家庭:

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

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

4、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

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

家族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

5、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6、中国的家庭具有氏族性。

一方面,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

7、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

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

八、男女有别

1、感情定向:

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

2、对感情:

心理学从机体的生理变化来说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社会学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

3、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

4、OswaldSpengler《西方陆沉沦》--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

(1)亚普罗式(Apollonian),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它超于人力的创在,人只是接受它、维持它,但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了,黄金时代过去了。

—-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

(2)浮士德式(Faustian),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前途是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现代的文化。

5、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

6、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

7、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

在以充分了解来配合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中,这性别的鸿沟是个基本的阻碍。

(男女性别差异→结合基于异→乡土社会是一个充分了解的社会→异的基础上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是一个求同的过程,最后的统一永远不会完成→男女感情激动的发达使生育事业(社会的基本事业)摇摇欲坠,或者说不稳定→乡土社会需要稳定→男女之间不必求同→男女关系需要一种安排来避免激动的感情)

8、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

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9、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

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10、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

九、礼治秩序

1、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2、无政府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要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

3、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礼与法的区别在于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指政治权力,现代国家形成之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维持礼的是传统。

4、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

5、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6、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连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7、法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礼则有甚于道德,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8、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在一个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