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低盐固态发酵工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4009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酱油低盐固态发酵工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酱油低盐固态发酵工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酱油低盐固态发酵工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酱油低盐固态发酵工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酱油低盐固态发酵工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酱油低盐固态发酵工艺.docx

《酱油低盐固态发酵工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酱油低盐固态发酵工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酱油低盐固态发酵工艺.docx

酱油低盐固态发酵工艺

酱油生产工艺

一、低盐固态发酵:

(一)工艺流程:

种曲盐水水

↓↓↓

豆粕+麸皮→润水→蒸料→制曲→成曲→发酵→浸淋→生酱油→加热灭菌→配兑→沉淀澄清→成品

(二)工艺操作:

1.原料质量和比例:

(1)原料(豆粕、麸皮)要求:

豆粕细而均匀,成颗粒状,颗粒大小为2~3mm,通过16目筛不超过5%,不能通过6目筛不超过20%。

水分在7~10%,粗蛋白质在46~51%;麸皮质地疏松,体轻,表面积大,水分在12%左右,粗蛋白质在14%左右。

(2)原料配比:

豆粕∶麸皮=7∶3一般一批料为9t,其中豆粕为6.3t,麸皮为2.7t。

分6锅蒸煮(即每锅加入豆粕1.05t,麸皮0.45t)。

2.曲精处理:

麸皮干蒸冷却麸皮拌曲精

(1)排冷凝水:

先打开蒸汽管的疏水阀,然后打开蒸汽进汽阀门,利用蒸汽压力排净进汽管、蒸料锅的冷凝水,然后关蒸汽阀,关好疏水阀,准备投料。

(2)投料:

投入蒸料锅麸皮150Kg进行干蒸,投好料封盖后,开始旋转蒸料锅,然后打开排汽阀门和进汽阀门,当排汽阀排出蒸气后,将排汽阀关闭。

蒸料锅温度将不断上升,5~10min后,温度升至125℃时,关闭进汽阀。

将蒸料锅垂直放置,开排汽阀放汽,等蒸气压排至常压时,打开蒸球盖,取出麸皮冷却至35~40℃,加入曲精(一般9t料加入曲精2.7Kg),拌匀,并装置在接种漏斗。

3.蒸煮原料

(1)排冷凝水:

先打开蒸汽管的疏水阀,然后打开蒸汽进汽阀门,利用蒸汽压力排净进汽管、蒸料锅的冷凝水,然后关蒸汽阀,关好疏水阀,准备投料。

(2)投料:

将7∶3比例的1.5t豆粕、麸皮相互加入到蒸料锅里,投好料封盖后,开始旋转蒸料锅,然后打开排汽阀门和进汽阀门,当排汽阀排出蒸气后,将排汽阀关闭。

蒸料锅温度将不断上升,5~10min后,温度升至125℃时,关闭进汽阀。

将蒸料锅垂直放置,开排汽阀放汽,等蒸气压排至常压时,打开水阀,直接加入65~75℃的温水1100Kg(根据豆粕、麸皮的水分含量添加温水量,要求熟料的总水量在46~48%),反复旋转20min蒸料锅,然后开进汽阀和排汽阀。

当排汽阀排出蒸汽时,关闭排汽阀,此时蒸气压不断上升,大约15~20min后,蒸气压升至0.2MP时(温度在130℃左右),关闭进汽阀,垂直蒸料锅,开排汽阀。

等气压至常压时,打开蒸料锅盖,再将蒸料锅口旋转朝下,出料。

(出料时应开动出料绞龙、风冷机、接种机、接种绞龙)

关键点:

a.豆粕、麸皮、曲精应合格,无异常现象。

b.加水量应以熟料水份为46~48%为宜,一般一锅料加水量在1100Kg左右。

c.干蒸温度,蒸煮气压、温度,润水,蒸料时间应准确,及时控制。

d.接种时熟料温度应控制在35℃以上,最高不超过40℃。

曲精含量应控制在0.03~0.05%,一般一批9t料加入曲精量为2.7Kg,曲精应均匀分布。

注意事项:

a.旋转蒸料锅时转速应在2~3圈每分钟,正一圈、反一圈反复旋转。

b.出料时,应通过风冷设施控制熟料温度(35℃以上,不超过40℃)。

c.接种时应注意接种口是否有接有曲精的麸皮落至熟料中,中断时应及时补给。

d.开启、封闭蒸料锅盖时应注意防滑,更要主要蒸料锅的剩余蒸气,小心烫伤。

封盖时,应对称上紧螺丝,以防漏汽。

e.出料时,在下料绞龙处拨料时,应注意绞龙绞伤手。

f.开、关各蒸气阀时,应轻开,慢开,且要在蒸气阀侧面开、关,注意烫伤。

熟料的感官检测:

a.(适度变性)色泽呈淡黄色,比蒸料前略深些,质地疏松,手感有弹性,水分高但不觉得湿,捏之不粘手,有香味,无硬心,无不良气味。

b.(过度变性)色泽呈深褐,粘手而结实,吸水性差,手感很湿,无弹性。

这种料易污染杂菌,不易制好曲,消化率低。

加水量的计算:

(X+A×B%+C×D%)÷(X+A+C)×100%=(46~48)%

备注:

X为加水量;

A为豆粕量、B%为豆粕水分;

C为麸皮量、D%为麸皮水分;

(二)制曲:

1.工艺标准

(1)料厚度为25~30cm;

(2)培养温度在28~35℃;

(3)培养时间在36h左右;

(4)成曲酶活力≥1.0(甲醛法),细菌数小于50亿个/Kg,水份在28~32%;

2.操作规程

(1)处理好的熟料投放到6个曲池中(每池1.5t料),曲料的厚度在25~30cm,曲料表面整齐,均匀疏松,四周应摊平,温度控制在32~35℃左右。

(2)子发芽期(接种后5~8h)。

该阶段曲料不散发热量,应做好保温措施(温度控制在30~32℃)。

适量间歇通风(间歇通风指每次开启风机3~5分钟)可以调整曲池空气、湿度、温度、清洁度有助于曲料生长。

(3)丝生长期(接种后8~12h)。

该阶段菌丝生长,释放热量,品温逐渐上升。

此时应使用连续通风(连续开启风机),保持曲料温度在32~35℃。

(4)丝繁殖期(接种后12~20h)。

该阶段菌丝生长极为旺盛,品温猛增,曲料发白并结块,通风阻力增加,曲料上、下层温差较大,风量减小,此时应进行第一次翻曲(翻曲指利用锨等工具,把曲料颠覆均匀,并把结块的曲料打碎)。

第一次翻曲后,品温上升快,需要连续通风,品温控制在30~32℃。

4~6h后,曲料全部发白结块,并产生裂缝,品温难以控制,应进行第二次翻曲。

(5)子着生期(20~24h)。

第二次翻曲后,各种酶大量产生,温度控制在28~32℃。

保持连续通风。

在接种第24h后,曲料呈浅黄色。

接种后28h,蛋白酶活力最高,曲料出现裂缝,应采用铲曲(用锨或其它工具,按照一定的方向铲入曲料)或压曲(将曲池四壁漏风开裂的地方用工具压实)方法控制通风效果。

最终成曲呈嫩黄绿色。

3.成曲质量标准:

(1)手感曲料疏松柔软,具有弹性。

外观成块状,但疏松无硬心。

曲层部菌丝丰满粗壮,并密长着嫩黄色孢子,无杂色,无夹心。

(2)具有正常的曲香,无氨味、酸味及其他异味。

(3)水分含量在28~32%;酶活力在1.0以上(甲醛法)。

(4)成曲细菌总数为5×109个/Kg以下。

4.异常质量现象:

(1)花曲:

熟料接种不均匀。

(2)酸曲:

污染了大量产噗小球菌,粪链球菌。

(3)臭曲:

污染了枯草芽孢杆菌(该菌存在于空气、设备、工具、输送管道及种曲)。

①温度控制不当,原料水分过高,都会引起⑵、⑶两种异常质量状况。

②当温度达到38~42℃时,⑶种状况极易出现。

其中生成氨气,消耗了蛋白质、淀粉,造成曲料发粘、有异味,刺激鼻眼,最大程度地抑制了米曲霉生长。

③产噗性酵母菌是在曲料温度偏低情况下生长,该类菌生长,不产酸、生臭,曲料体现情况为:

熟料入池后,较长时间里曲料呈现与初入池时的状态一样,不长菌丝等。

5.制好曲关键点:

(1)选择新鲜优良的种曲(一般用米曲霉沪酿3.042);

(2)原料润水要适当,熟料水份控制在46~48%。

(3)原料蒸煮蛋白质变性要适度,过度变性会使熟料发粘及产生有碍米曲霉生长的因子。

(4)凡接触熟料的工具、设备、输送设施及环境等,须清洁卫生,以防止杂菌污染。

(5)接种要均匀,注意种曲与熟料流量均匀,防止种曲中断现象。

(6)制曲温度,湿度要严格按照每个阶段的要求控制。

(7)制曲时的翻曲过程要严格要求,应尽量保持曲料疏松,防止曲料板结和裂缝跑风现象。

(8)每次制曲完毕,都要做好曲室、曲池及输送管道、工具等的清洁、卫生工作。

6.制曲技术技巧:

“一熟”、“二大”、“三低”、“四均匀”、“五清洁”;

(1)一熟:

指原料蒸熟,达到蛋白质适度变性,无夹生现象。

(2)二大:

指大水分、大风量。

(3)三低:

进池料温低(30~32℃);制曲品温低(前期30~35℃,后期28~32℃);进风温度低。

(4)四均匀:

原料混合均匀及润水均匀;熟料接种均匀;曲料入池疏松均匀;曲料厚薄均匀。

(5)五清洁:

曲室清洁;制曲工具清洁;接种器清洁;熟料输送设备、工具清洁;周围环境清洁。

(三)发酵:

1.工艺标准

(1)盐水浓度在12~13Be。

(2)盐水温度55~60℃;酱胚温度40~45℃。

(3)盐水用量应通过成曲水分计算加入,使酱醅水分达到48~50%。

(4)发酵周期在22天左右。

(5)酱醅成熟后,AN含量应≥0.90(头油)。

2.操作规程

(1)盐水的配制:

盐水浓度为12~13Be

成曲量×(酱醅要求水分%—成曲水分%)

盐水量=

(1—氯化钠%)—酱醅要求水分%

按照每批料9t计:

每次加水量在5900Kg左右,加盐量在850Kg。

盐水温度控制在55~60℃。

备注:

成曲量以原料计×1.15。

(2)制醅:

①拌曲出曲时应控制好加盐水的速度,盐水与成曲应拌和均匀,不得有过湿、过干现象。

保证酱醅的含盐量在7%以上,酱胚温度控制在40~45℃。

②捣池用天车将下料池拌好盐水的酱醅移入发酵池,要求松散无块,并将余量未加的盐水均匀地加入酱胚中,注意操作安全,卫生。

③封池酱醅移入发酵池后,将其表面摊平,踩实,表面平整后,在表面散铺定量的盐(一般每次150Kg盐),目的是防止氧化,要求均匀地覆盖酱胚表面。

再用塑料布盖在发酵池表面,要求覆盖整个酱醅表层,并在发酵池四周接口处用盐封实。

④发酵前7天,酱醅温度应保持在40~45℃。

第八天进行移池,移好池后再按c步骤进行封池。

此时酱醅温度应控制在45~50℃,注意保温。

(3)控制点:

①运输成品曲料,设备,工具,发酵池应干净,卫生。

②大块成品曲料应轧碎。

下料时,曲料拌盐水应均匀,无干块。

③盐水温度控制在50~55℃,浓度在12~13Be,盐水量根据成品曲的水分大小,计算后添加。

④酱醅盐份控制在7%左右,水分控制在49%左右(用手紧握,有水滴挤出为宜),品温控制在前7天为40~45℃,7天后为45~50℃。

⑤拌曲的盐水应在发酵池体现“上多下少”,有助于发酵过程中酱醅水分的均匀。

⑥保温过程;水浴保温时,水温每次加热不得超过60℃,应分多次低水温(55℃左右)给酱醅保温。

7天移池后酱醅升温,应保证一天提高酱胚温度1℃。

(4)酱醅的质量要求:

①呈红褐色,有光泽,不发乌,醅层颜色一致。

②酱醅柔软,松散不粘,不干燥,无硬心。

③有酱香,味鲜,酸度适中,无苦、涩等异味及不良气味。

④酱醅pH不低于4.8。

⑤酱醅的全氮含量在4%(干基)以上,氨基酸态氮在2%(干基)以上,细菌总数不超过3×105个/g。

(四)淋油

1.工艺标准

(1)头淋水温在95~100℃,体积在20m3,浸泡时间为8h。

(2)二淋水温在80~90℃,体积为拔去头淋的体积,浸泡时间为2h。

(3)三淋水温在常温,数量盖过酱醅表面就即可。

(4)苯甲酸钠含量在0.7~0.9%。

含盐量控制在15%左右。

2.淋油流程

 

三油四油

↓↓

加热加热水水

↓↓↓↓

成熟酱醅→第一次浸泡→头渣→第二次浸泡→二渣→第三次浸泡→三渣→酱渣

↓↓↓

第一次滤油第二次滤油第三次滤油

↓↓↓↓

头油二油三油四油

(1)操作流程

①浸淋用天车将发酵成熟的酱醅,均匀地装入淋油池后,将准备好的头淋水,浇至淋油池,上淋过程中注意检查各管道及淋油池阀门,严防溢淋,浸泡8小时后,拔头淋,注意出油速度,应缓而匀,保持酱醅疏松状态。

一般头淋出油量在见到酱醅表面为止,大约8m3左右。

②淋后,注入二淋水,体积在8m3左右(上淋出多少油,该淋加多少淋油水,一般头淋、二淋、三淋都在8m3左右),二小时后出二淋,上三淋,出完三淋上四淋,四淋油可完全淋出。

③化盐淋油完毕后,开启化盐泵,进行化盐,最终生酱油含盐量控制在15%左右。

④淋油池酱渣应及时清理,淋油箅以及淋油池都应清理干净并铺整齐。

(2)注意事项

①水的温度以及浸泡时间都应按照标准进行,否则将影响淋油过程以及生酱油产出量。

②头油、二油、三油出油时应掌握好出油速度,切勿太快,淋至酱醅刚露液面时关闭排油阀,切勿淋干。

③三淋、四淋水一般用于下批酱醅的浸泡,若放置时间长,因其含盐量少,易腐败变质,故应及时加热灭菌,并保持在70℃以上,以免影响下批的酱油质量。

④每使用一次淋油池都应将池箅、池壁清理干净,并定期消毒。

铺箅子时应整齐,池四周无漏缝,防止漏渣。

(五)灭菌、配兑

1.工艺标准

(1)灭菌温度控制在93~98℃,并在85℃以上,保温30min。

(2)灭菌保温后应及时将冷却至60℃以下,方可进入沉淀罐。

(3)苯甲酸钠使用量≤0.1%。

(4)配兑时,应严格按照配方要求,通过计算添加各种辅料。

2.加热过程

(1)将配好的生酱油通过列管式加热器(注意开启、关闭各配兑罐相关管道阀门),对生酱油进行加热。

温度控制在93~98℃。

(2)通过调节进油阀的酱油流速以及蒸汽阀的蒸汽压力,控制加热温度。

(3)加热后酱油在灭菌罐保温30分钟后,通过冷却器,降温至60℃以下,方可交至沉淀罐沉淀。

3.加热的目的

(1)杀菌:

对酱油进行93~98℃的加热过程,可以杀灭酱油中多种微生物,增长了酱油的贮存时间。

(2)灭酶:

加热可以分解酱油中分解氨基酸的酶类物质,减少了氨基酸物质的后期分解,保证了酱油质量。

(3)调和香气和风味:

通过加热,酱油中多种有机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一些芳香族物质,醇类物质等,使酱油变得醇厚柔和,改善了口味,除去了霉臭味。

(4)增加色泽:

生酱油色泽较浅,通过加热使部分糖类物质转化为色素,增加了酱油的色泽。

(5)促进沉淀:

酱油中的细微悬浮物质或杂质,通过加热,少量高分子蛋白质凝结成酱泥,易于沉淀,沉淀后酱油澄清、有光泽。

4.配兑

(1)定义:

将生产中的头油、二油、三油等,或按氨基酸含量不等的原油,按统一的质量标准进行配兑,使产品达到生产成品的理化指标以及感官特性的要求。

(2)按照各种酱油风味的不同,对各成品油添加定量的助鲜剂、甜味剂、焦糖色素以及香辛料等物质,对酱油品质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理想风味。

(3)配兑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配制得当,不仅可以保证质量,而且可以起到降低成本,节约原材料,提高产品生成率的作用。

(4)配兑酱油时应先知各类原油的基本理化指标:

氨基酸态氮、全氮、盐份、总酸、无盐固形物、沉淀物等,以利于配制合格的成品酱油。

例:

现有原油A,15立方,氨基酸态氮为0.72g/100ml,全氮为1.5g/100ml。

另有原油B的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43g/100ml,全氮含量为0.9g/100ml。

问要加入多少原油B可以配制出二级成品酱油(氨基酸态氮0.62g/100ml,全氮1.3g/100ml)?

0.72g/100ml

A原油氨基酸生成率==48%

1.5g/100ml

0.43g/100ml

B原油氨基酸生成率==47.78%

0.90g/100ml

B原油的氨基酸生成率均小于50%,应以氨基酸态氮进行计算配制成品油。

设加入原油B为X立方:

15立方×0.72g/100ml+X立方×0.43g/100ml

=0.62g/100ml

15立方+X立方

计算得原油B用量为

酱油生霉(长白毛)

主要原因:

1.酱油质量有关。

酱油质量好,浓度高,盐份大,含有较多的脂肪酸和醇类,醛类,酯类等成份,对杂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反,酱油质量不好,则本身防腐性差,易生白霉。

2.工艺方面。

发酵不成熟,灭菌不彻底或盐份过低,防腐剂添加量不足(未全部溶解或搅拌不均匀)都将引起酱油生霉。

3.外界因素。

贮油容器不清洁或容器有水,给杂菌侵入创造了条件。

4.在温度高,湿度高的地方容易生白霉,在干燥低温的环境较为安全。

生霉的后果:

产生令人厌恶的菌膜,使酱油香气减少,口味淡而发苦,酸味增长,甜味和鲜味减少,甚至产生臭味,营养成分被杂菌所消耗,从而降低了酱油的质量。

防措施:

(1)改进生产工艺,提高酱油质量。

(2)加强管理,注意生产卫生,对过生产设备,生产工具以及生产人员的卫生,应对清洁度加强。

(3)成品加热灭菌、温度、时间应严格控制,消耗在因素。

(4)正确使用防腐剂,防止杂菌丛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