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3794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docx

《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docx

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

小学语文所有的修辞方法加例子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

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

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甲(本体)如(喻词:

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甲是(喻词:

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

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

“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如:

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如:

这七人端的是谁?

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常见关联词可分为以下几类复句:

1.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

2.假设关系

如果……就……、即使……便……、要是……那么……、倘若……就……、既然...就...

3.条件关系

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即使...也...

4.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之所以……是因为……

5.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既……又……

6.承接关系

一……就……、起先……后面……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还……、虽然……但、不仅……而且……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补充

1并列句

概念:

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例句:

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关联词:

又……又……、既……又……、既……也……

一边……一边……、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那么……那么……、

是……也是……、不是……而是……、

不是……是……、是……不是……、

也、又、还、同时

2承接句

概念:

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

例句:

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关联词:

最初……后来……、先……接着……

便、又、才、就、于是、接着、然后、

3递进句

概念:

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

例句:

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关联词:

不但(不仅)……而且……、不但(不仅)……还……

更、而且、并且、甚至、况且

4选择句

概念:

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

例句:

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关联词:

不是……就是……、或者……或者……

是……还是……、要么……要么……

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

或、或者、还是

5转折句

概念:

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例句:

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关联词:

虽然……但是……、尽管……可是……

……然而……、……却……等

但是、但、可是、然而

6假设句

概念:

前一个分句提出假设的情况,后面的分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的结果。

①假设与结果相一致

例句:

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关联词:

如果……就……、假如……就……

要是……那么……

就、要、便、那么

②结果不一假设与致

例句:

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关联词:

即使……也……、即便……也……

哪怕……也……

纵然、纵使

7条件句

概念:

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例句:

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关联词:

只要……就……、只有……才……

无论(不管、不论)……也(都)……

凡是……都……、除非……才……

8因果句

概念:

分句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例句:

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关联词: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之所以……是因为……

既然……那就(就、便)……

缩句实例

第一组:

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原句: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A:

灯照耀着建筑。

B:

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C:

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分析:

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

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灯”怎么样,A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C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B句是正确的。

如果原句是“广场上的千万盏灯”如何如何,“广场上”后面加了一个“的”字,情况就不一样了,主语肯定是“灯”了。

第二组:

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原句:

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A:

老人们钓鱼。

B:

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C:

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分析:

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原句是说“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

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爱到树阴下钓鱼”表示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

C句是正确的。

第三组:

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

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缩句A:

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

B:

鸬鹚站在船舷上。

C:

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分析:

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

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B句把原句砍掉了一半,当然更不行;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

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

第四组:

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

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A:

海棠树上开满了花。

B:

海棠树开花。

C:

海棠树开满了花。

分析:

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

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

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

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谓语动词“开”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

A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B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句改换了主语。

第五组:

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原句:

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缩句A:

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

B:

柳树挂满了冰条儿。

C:

柳树上挂冰条儿。

D:

柳树挂冰条儿。

E:

树挂冰条。

分析:

这组句子同第四组相仿,简评如下:

A句,正确;B句,改换了主语;C句,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D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E句,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第六组:

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原句:

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句A:

鲸是鱼类。

B:

鲸不是鱼类。

分析:

原句是否定句,缩句时要保留否定词。

如果把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了。

A句不妥,B句正确

扩写句子有三种具体的方法:

(1)想象扩句法。

想象扩句法,就是抓住句子中叙述的人或事物,想象他们(它们)的形象,有比喻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描述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例如:

“你要爱护它”可扩成“你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它”。

(2)描述扩句法

描述扩句法,就是抓住句子要说的人或事物进行具体的描写、叙述。

例如:

“水珠飞腾着”可扩成“(一串串晶莹的)水珠飞腾着”。

(3)说明扩句法

说明扩句法,就是对句子中所说的人或事物的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性的叙述,使句子的意思更详细、明确。

例如:

“李明珍是药物学家”可扩成“李时珍是(我国明朝一位伟大的)药物学家”。

另外,要把句子扩充好还应注意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比如:

‘我们热爱徐州’如果扩成‘我们(十分)热爱徐州(的云)。

 

修辞手法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小学阶段,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问、设问等。

比喻:

明净的河水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拟人:

石榴裂开了小嘴,乐呵呵地唱起了丰收的歌。

排比: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

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对偶: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反问:

难道你不是一个少先队员吗?

设问:

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对,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拟物: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还有,扩句缩句也很简单,缩句就是把所有跟在名词前面的定语(形容词、副词)去掉,保留主谓宾,扩句就是把那些形容词副词都加上,就这些了

、比喻(即"打比方"):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1>明喻(甲象乙)

<2>暗喻(甲是乙)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1>拟人:

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三、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或短语)组成一对句子,把两方面的意思突现出来。

四、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

五、对比:

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六、反复:

为了强调某事物或感情,使同一词语或句子再次出现。

七、夸张:

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八、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

九、反语:

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十、引用:

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己的文章里。

十一、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

十二、反问:

即反诘。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问而不答,让读者从话中找到答案)

十三、顶真:

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十四、通感:

五官功能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

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小学语文期末复习(修辞方法)

一、设问和反问:

1、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科学技术的力量。

2、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愿。

例如: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3、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二、排比和对偶:

1、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2、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例: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

对偶必须对称,而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三、夸张:

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它能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例: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夸大)

例: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缩小)

例:

农民们都说:

“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超前)

四、拟人和比喻: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它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例: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2、比喻就是“打比方”。

既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例:

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

比喻和拟人的不同点。

(1)拟人是仿照人的特征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拟人中,本体必须出现,人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五、综合练习:

1、读下面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点着头;杨树爷爷哈哈地笑着。

()

(2)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3)赶超,关键是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

(4)为什么人们称猫头鹰是捕鼠能手呢?

因为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季竟能消灭上千只田鼠。

()

(5)梧桐树的枝丫像鹿角一般向外伸展着。

()

(6)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党汇报呢?

()

(7)小草悄悄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人间。

()

(8)毛主席说道:

什么“老”,什么“身体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

()

(9)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10)井冈山的毛竹多,有的修长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 )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特务很狡猾。

(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

(改为比喻句)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

(改为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流着。

(改为拟人句)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

(改为夸张句)

(6)考场上静得很。

(改为夸张句)

3、下列哪些是比喻句,请打上“√”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

(3)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

(4)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5)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

(6)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

(7)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

(8)敌人用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

4、对对联。

(1)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改后为: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

读好书乐趣无穷。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

学子论古今

小学语文课文修辞方法举隅

前几天,办公室里的几位老师因为“引用”是不是修辞方法而发生了一场争执。

其实,稍微有点修辞知识的人就应该知道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在小学课文中比比皆是。

下面笔者想就此问题拾人慧牙,谈谈小学语文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见修辞方法,以供参考。

  

一、比喻  

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比喻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法。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比喻有四种:

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

  

1.明喻。

在比喻句中,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用“像、好像、如、如同、似的、仿佛”之类。

明喻的基本格式是“甲像乙”。

例如: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  

这里把“桂林的山”比作“翠绿的屏障”,又比作“新生的竹笋”,形象地描绘出桂林的山连绵不断、色彩艳丽的风姿。

  

2.暗喻。

即暗中打比方,把比喻关系隐藏在判断句中,本体、喻体虽然同时出现,但比喻词换成“是、成了、等于、当作、化作”等判断词。

暗喻的基本格式是“甲是乙”。

例如:

  

①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

②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燕子》)  

例①用“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来比作小兴安岭,突出了它的景色美丽和物产丰富;例②把“燕子”说成是“音符”,生动贴切,形象鲜明。

  

3.借喻(也叫隐喻)。

借喻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没有喻词。

例如:

①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

(《琥珀》)  

②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猫》)  

虽然借喻在表面上没有本体何比喻词,但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是可以找出来的。

例①直接用“泪珠”代替了“松脂”,同时也调侃的语气表达了对两只小虫“悲惨”命运的“同情”;例②直接用“小梅花”代替了“猫爪子印”,既富有美感,又巧妙而不露痕迹地表达了对猫儿的喜爱之情。

  

4.博喻。

博喻就是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描绘、说明同一个喻体。

例如: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

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只小小的火把。

  

这个比喻句,把鲁迅刻在桌子上的“早”字比作“花骨朵”,又比作“小小的火把”,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充满希望,预示着鲁迅先生从小就非常注意意志的磨练。

  

二、比拟  

比你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着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

是将描写的事物赋予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特征。

例如:

  

①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匆匆》)  

②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凡卡》)  

例①用“太阳有脚”、“挪移”,写出了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例②“快活地”、“眨着眼”,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美好,衬托出凡卡现实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拟人的修辞方法在低年级语文课文中运用最多,主要表现在童话、寓言中。

  

2.拟物。

就是使描写的人具有物的属性特征。

例如:

  

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这个句子形象地刻画了敌人的畏惧心理,说明其彻底失败。

  

三、借代  

借代是这样一种修辞方法:

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用借体(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例如:

  

①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②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

《(小英雄雨来)》  

③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菩萨蛮.大柏地)》  

例①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例②用“雪亮的刺刀”代替日本鬼子,这些人的特征、标志用在课文中,具有替代人物称呼的作用。

例③是用已经掌握的事实、资料等代替本体,即“弹洞前村壁”是客观事实,反映了当年鏖战的情况。

  

四、夸张  

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是为了突出事务某方面的特征,使读者获得鲜明的印象,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有意夸大。

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夸张。

  

夸张可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

是把事物的属性、特征有意夸大的方法。

例如:

  

晏子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