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3569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docx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docx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夏朝时,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制被制所取代。

2.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根据甲骨文记载当时统治者通过方式神话王权。

3.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

4.分封制

(1)分封对象: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和,

(2)诸侯的权利:

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

诸侯的义务:

、、、。

(3)作用:

、。

(4)破坏: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5.宗法制

(1)核心:

(2)与分封制的关系:

(3)作用:

,。

6、自我国的第一个王朝秦朝到最后一个王朝清朝这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始终存在着

两组矛盾:

(1)第一组矛盾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统治者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集权不断,地方权力不断。

(以下内容是对历朝关于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总结。

A:

秦朝

内容:

在地方上实行,郡的长官是,县的长官是,其长官由任命。

作用:

B:

汉朝

背景:

汉初实行、并存,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

内容:

武帝时,实行,分割诸侯土地,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

宋朝

内容:

军事上:

、政治上:

、财政上:

作用:

改变了局面,加强了。

D:

元朝

内容:

元朝在地方实行制度,除、、由中央直接管辖。

边远民族地区设

进行管理。

作用:

行省制度便利了对的管理,加强了,是中国的开端。

(2)第二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历代的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不断削弱丞相或者是宰相的权力,从而使君主权力不断,宰相的权力不断,最终加强了君主专制。

(以下是对历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总结。

A:

秦朝

内容:

秦王嬴政自称,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特点是和,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特征。

在中央实行,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管、、。

作用: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军政大权

操纵在手中,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最终加强。

B:

汉朝内容:

武帝时在中央设置,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参与国家大事,以削弱相权。

C:

唐朝

内容:

唐朝实行制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权,

三省的长官都是,分散。

作用:

三省相互和,削弱了,提高行政效率,保证了的独尊。

D:

宋朝

内容:

设立作为最高的行政机构,增设、、,分割宰相的

政权、军权和财权。

这样就削弱了的责权,皇帝得以。

E:

明朝

内容:

太祖朱元璋废除了,权分,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明成祖时形成了,阁臣与皇帝通过“票拟”和处理政务,君主专制得进一步的强化。

F:

清朝

内容:

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大臣的职责是、。

影响:

标志着我国古代发展到顶峰。

7、选官制度

(1)汉朝选官主要实行,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仕途被世家大族子弟垄断。

(3)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形成。

作用: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扩大、提高,大大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

两者实质是保护的利益。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雅典民主政治的三次改革

(1)梭伦改革

内容:

把公民划分等级;成为最高的权力机关;建立;建立

废除。

作用:

保障了公民的,为雅典民主政治。

(2)克里斯提尼改革

内容:

建立十个;设立;组成;继续扩大

等.实行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作用:

基本铲除了的政治特权,雅典的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

内容:

所有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成为最高的权力机关,商定城邦重大事务;是日常最高的权力机关;成为最高的司法与监察机关。

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政府向公民发放,为吸引公民观剧,发放。

影响: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

4.在古希腊、外邦人、广大的,不享受民主的权利。

5.古罗马习惯法发展到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用于)发展到万民法(适用于)是的必然结果。

6.《》(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公元6世纪)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7.罗马法的核心思想是

8.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1)调解了当时的,稳固了。

(1)欧洲历史上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和产生了重要影响。

(3)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推进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的两种类型是和。

四种政体分别是英国的、美国的、法国的、德国的。

2、英国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

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新兴和两个阶层。

经过:

1688年爆发了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

确立标志:

1689年颁布,内容是限制,保证的权力。

发展:

1832年,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721年,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制开始逐步形成,首相是议会多数党的,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

首相掌握、首相和内阁对负责,议会掌握和财政权。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统而不治,权力至上。

核心:

3、美国代议制(总统共和制)的确立

(1)背景:

美国独立后,实行,实际是13个州组成的松散联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2)标志:

颁布,美国宪法所体现的三大原则:

一、,体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二、,突出联邦政府权力的相互制约;三、,体现了选民行使国家权力。

(3)影响:

A、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

B、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突出原则。

C、宪法的颁布促进了美国的发展

D、对后世国家的法制建设有借鉴作用。

(如中华民国颁布的。

(4)局限:

允许的存在,不承认、和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权利。

(5)两党制: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特点是:

、,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两党本质都是:

4、法国代议制(议会共和制)的确立

(1)标志:

1875年颁布。

(2)内容:

法国民主共和制下,总统掌握,议会掌握。

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选出,法国总统对负责,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5、德国代议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

德意志统一的方式是。

(2)标志:

1871年颁布。

(3)内容:

德国君主立宪制下,掌握国家大权,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议会是立法机构,由和组成,帝国议会作用权利很小。

和美国的国家结构一样,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国家。

(4)特点:

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保留浓厚的,是实,是虚.

(5)影响:

A、德国的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之列。

B、德意志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和,保留了大量的和。

6、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及其在西方发展中的作用。

(《百家讲堂》P19)

(1)特点:

A、都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是一种民主方式。

B、都实行和的原则。

C、都实行资产阶级的。

(2)作用:

A、它体现了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和的成果。

B、它是对政体的否定,表明国家权力归于由公民选举产生的掌握。

C、它对于人类社会的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本单元要旨:

近代史前期(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A、重要历史概念理解: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

B、重要历史分水岭:

近代史、标志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C、重要内容:

列强4次侵华战争的原因、5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条约危害。

D、中国人民抗争史实;太平天国运动二个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评价;

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评价。

E、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近代史以来列强侵华客观上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近代史后期(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A、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比较。

B、中共重要会议:

“一大”、“二大”、“八七”会议、“遵义会议”。

C、1927年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D、国共两党的二次合作。

E、中共所犯的“左”右倾错误。

F、近代史日本侵华的史实,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G、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意义。

自我检查:

1.英国为扩大海外,掠夺生产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扭转中英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目的。

3.在《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口岸和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

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联军火烧圆明园。

5.太平天国运动首次肩负起、的双重任务,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6.1853年,颁布的《》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7.1856年,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8.1859年不是太平天国的产物,是洪仁玕个人智慧的结晶,没有得到实施的原因是没有必要的社会条件。

9.1894年7月,丰岛海战标志中日甲午战争开始,1895年初,日军占领标志甲午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日军在旅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10.1895年,《马关条约》开始,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以输出为主的阶段,其中最明显的体现是《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在通商口岸投资。

11.19世纪末列强进入帝国主义,对外表现是和输出。

12.义和团运动口号“”,是一场运动。

13.惩办反帝官员,禁止中国人成立、参加反帝性质组织,表明了清政府成为了。

14.1894年,成立的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1905年成立的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5.同盟会十六字纲领“,,,”。

1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制,有效的限制了总统的权力。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7.五四爱国运动是革命的开端,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18.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转移到嘉兴的南湖举行。

19.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一大”。

20.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基本推翻了的统治

21.国民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共最深刻的教训,。

22.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3.1927年9月,秋收起义中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

24.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

武装斗争、(核心)和根据地建设。

25.长征是一次战略转移,直接原因是第次反围剿的失败,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在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26.国共第二次合作主要原因是,加深,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是1937年。

27.正面战场: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最大的胜利)、武汉会战;敌后战场:

(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取得胜利)、百团大战;海外战场:

远征

28.抗战的中流砥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

29.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1947年春开始的重点进攻对象是

和__解放区。

30.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1.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3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本单元要旨: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巴黎公社建立的背景、公社的措施、结果、原因、意义(巴黎公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以说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意义。

4.通过其国际意义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自我检查: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英、德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表明了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的指导。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的发表。

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是:

德意

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

3.《共产党宣言》内容:

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指出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4.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是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5.巴黎公社革命脱离了广大的农民,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还处于上升期。

6.俄国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制度,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掌握实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7.《四月提纲》提出了争取以方式取得政权,七月事件表明和平夺权的破产,局面结束。

8.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建国初期初创:

(1)政治前提:

___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立法: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通_________________,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_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3)建立民主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________年初步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__________________职能;_______年,政协职能变化,主要职能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1956年,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针,进入新阶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________年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______________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1947-1965年,、新疆、

广西、宁夏、自治区先后成立。

2.曲折:

“文化大革命”严重践踏__________________。

“文革”的原因及教训分别是什么?

3.新时期健全完善:

(1)健全法律制度:

1987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方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979年以后,加紧全面立法工作,构建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完善民主制度;

重开两会;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制度;1984年颁布施行《》;1998年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加强扩大民主。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提出:

为早日解决问题,20世纪80年代出,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内涵:

在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_____内,大陆实行_______________制度,港澳台保留_____________制度。

3.成功实践:

中国对香港、澳门分别于年和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

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年,两岸停止炮击,实现真正停火。

(2)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长期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3)1990年台湾海基会成立,1991年大陆海协会成立,1992年达成“”。

(4)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访问团访问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

(5)2008年,两岸“”实现。

【难点突破】

近现代中国主要宪法比较

内容

原则

意义

1912年

《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和三权分立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从根本上否定了两千年来君主专制政体

1949年

《共同纲领》

规定国家性质、基本方针和政策,确定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年方式等

新民主主义

(人民民主主义)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1954年宪法

确立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人民民主

和社会主义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等各项建设奠定基础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中国已同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一个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

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1953年中国与、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该原则。

(2)内容:

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3)意义: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两次会议

(1)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会议。

(2)1955年,在会议(亚非会议)上提出了“”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会后,更多亚非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2)在年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

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2)过程:

1972年,总统访华,中美在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两国很快建交。

4.、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西方国家也纷纷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外交政策的目标: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坚持独立自主和不结盟原则。

2.外交活动

(1)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达成“”。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倡导成立组织。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

1.形成原因

(1)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2)二战改变各国力量对比,、日本普遍衰落,美苏势均力敌。

(3)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美苏战时同盟瓦解。

(4)美苏两国在和方面的根本对立。

2.形成过程

(1)美国推行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

①政治上,1946年,丘吉尔发表“”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1947年,美国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②经济上,实施“”。

③军事上,1949年成立以美国为首的组织。

(2)苏联的应对措施:

①政治上,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上,1949年联合东欧部分国家成立。

③军事上,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组织。

(3)和的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出现,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后果和影响

(1)直接后果:

造成、的分裂,引发导弹危机。

(2)积极影响:

①客观上避免了新的的爆发。

②客观上有利于科技的进步。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消极影响:

①加剧世界的紧张局势。

②恶化国际关系。

③美苏两国人为把世界分为两半,不利于全球化。

4.瓦解

(1)背景:

模式使苏联国内政治生活僵化,经济机制活力衰退,发展速度下降,社会矛盾丛生。

改革走进了死胡同。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因自身积重难返的政治经济困难,也先后发生剧变。

(2)标志:

1989年开始的和1991年的。

(3)影响:

世界进一步加强。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之路。

两国的和解为西欧联合铺平了道路。

②过程:

1951年建立;1958年和建立;

1967年这三个机构正式合并为。

③影响:

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增强了欧洲对抗美国和苏联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较大的变化。

(2)日本的崛起:

①原因:

战后进行改革,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基础;制定符合国情的外向型经济战略,重视科教;充分利用的扶植和援助,把握朝鲜战争等有利契机。

②表现:

20世纪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大国的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①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互相支持。

②兴起:

1961年,在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正式形成。

③影响:

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中国成为世界

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当今格局的特点:

呈现“”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表现:

①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并极力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

②多个国家或联盟力量中心的出现:

的成立,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地位的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影响:

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抑制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