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人是万物的尺度 教案 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2474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1人是万物的尺度 教案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61人是万物的尺度 教案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61人是万物的尺度 教案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61人是万物的尺度 教案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61人是万物的尺度 教案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1人是万物的尺度 教案 3.docx

《61人是万物的尺度 教案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1人是万物的尺度 教案 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1人是万物的尺度 教案 3.docx

61人是万物的尺度教案3

《人是万物的尺度》文献资料

1.原始资料

“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

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

……

“根据自然,我们大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并且无论是蛮族人,还是希腊人,都是如此。

在这里,应当适时地注意,所有人的自然需求都是一样的。

──安提丰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要想成为有教养的人,就应当应用自然的秉赋和实践;此外还宜于从少年时就开始学习。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

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戈拉

2.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在希腊原始社会时期就已产生,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征服自然的愿望。

这些神话长期口头流传,内容不断充实丰富,形成一整套神话故事。

众神各有分工,宙斯是最高天神,海神、冥神、农神都是他的兄弟姊妹,太阳神、智慧女神、爱情女神、文艺女神、命运女神、战神、火神、酒神都是他的子女;各地还有自己的神。

这些神都具有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许多神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英雄传说以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为中心,他们往往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为了造福人类,见义勇为,敢于同恶势力搏斗。

希腊神话为希腊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也是欧洲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

3.古代雅典

雅典位于希腊中部的阿提卡半岛,是古代希腊最重要的城邦之一。

在迈锡尼文明时代,雅典就有人居住,这里原来是古代伊奥尼亚人的故乡,公元前12世纪时,多利安人侵入这里。

公元前700年左右,阿提卡形成了以雅典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8世纪,王权衰落,氏族贵族开始执掌政权。

公元前7世纪时,雅典的执政官有9名,分别执掌国家最高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事务。

当权的贵族非常富有,欺压、剥削贫穷的平民,平民非常不满,经过多年的斗争,公元前594年,贵族和平民双方选出的仲裁人梭伦推行改革,废除了债务奴役,提高了公民大会的权力,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此后,又经过了多次改革,氏族贵族的势力不断被削弱,改善了作为公民主体的小农的经济地位,促进了雅典经济、文化的发展,雅典民主政治逐渐发展起来。

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波斯侵略希腊,雅典和希腊其他城邦一道英勇抗击波斯侵略,经过几十年的坚决斗争,打败了波斯侵略军。

雅典也成为希腊各城邦的首领。

公元前5世纪中叶,伯利克里进行了改革,剥夺了贵族议会的权力,把权力移交给公民大会、民众法庭和五百人议事会,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此后,雅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都发展到极盛,成为左右希腊世界局势的霸主和主要文化中心。

公元前431年,雅典及其同盟者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一些城邦发生了战争,雅典战败,屈从于斯巴达。

公元前4世纪上半期,雅典的势力一度恢复,国内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和文化都有发展。

公元前323—前322年,雅典与新兴的马其顿爆发战争,雅典战败,成为马其顿的属国。

罗马兴起后,雅典于公元前2世纪中期并入罗马的版图。

雅典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对希腊城邦和罗马以及后世的西欧世界都有着重要影响。

4.奴隶制民主政治

在古代希腊的许多城邦国家中,奴隶制民主政治广泛存在。

在这种制度下,公民享有比较广泛的权利,他们享受国家的津贴,有权选举和被选举国家管理人员直至最高长官,可以广泛地参与国家大事,同时,他们也有义务为国家走上战场。

但是,享有公民权的只有占统治地位族群的成年男子。

外来移民或奴隶以及妇女是没有公民权的,他们不能享受公民的种种权利。

当然,在奴隶制民主政治制度下,真正掌权的仍然是那些上层份子。

5.伯利克里

前495—前429,出身贵族,拥有大量地产,并同工商业有密切利益关系,成为工商业奴隶主的代表人物。

当时,雅典的领导机构是十将军委员会。

公元前443年起,伯利克里连任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15年,成为雅典的最高统治者。

执政期间,主张扩大雅典海上势力和平民的权利;大兴土木,修建雅典卫城和比雷埃夫斯港;加强海军,扩建三层桨座舰达400艘;奖励学术,提倡文艺,一时雅典人才辈出,文化昌盛。

同时,他进一步改革政治制度,规定一切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执政官用抽签法产生;公民大会成为最高的权力机构,十天召开一次会,决定内政、外交、战争、和平等重大问题,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能参加;陪审法庭由每个部落在30岁以上公民中用抽签方式各选出60人,共600人组成,是最高的司法机关;十将军由公民大会举手选出,是最高的政府官员,统率军队,掌握实权。

为了使贫穷公民出任官职,他规定“公职津贴”制度,并给一般公民“观剧津贴”,以吸引公民参加社会活动。

他把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推进到高度发展阶段,但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外邦人和妇女都被剥夺了政治权利。

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他采用陆地退守、海上进攻的策略,把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的居民移至雅典城内避难,以致城里人口过度集中,发生瘟疫,居民大量死亡,公元前429年,伯利克里也死于瘟疫。

本课中选用的插图《伯利克里》是一座古希腊时期的雕塑作品,伯利克里头上戴的是头盔,头盔上有两只望孔,作战时,头盔拉下,既可以保护头部,又不妨碍视线。

6.智者学派

公元前5世纪是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繁荣的时代。

奴隶主民主制虽然有很多局限,但它和僭主政治与贵族奴隶主专制比较,毕竟要优越一些,它吸引了更多的公民(奴隶主)参加到政治生活中来。

在奴隶主民主制下,例如在雅典,当时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是每月举行二至四次的公民大会,凡享有公民权的人都应参加大会,大会负责决定国家一切重大事情,选举或罢免政府官吏。

除此以外,雅典还有由六千人组成的“陪审法庭”,处理公民的诉讼案件。

在公民会议和陪审法庭上,人们常常要发表意见,要和自己的对手辩论,雅典法庭并规定每个公民须替自己辩护,不许旁人代辩。

由于社会的需要,出现了一批“教授智慧的教师”、即“智者”。

他们向人传授说话的艺术──修辞学,争辩的艺术──雄辩术,据理论证的艺术──辩证法(辩证法一词是就它的古代意义说的,是从对立意见中发现真理的方法)。

智者们是古希腊最早的一批职业教育家和哲学家,他们周游希腊各城邦,招收学生传播知识,同时接受他们的报酬。

他们不像伊奥尼亚哲学家和德谟克里特那样重视自然界,重视万物从何开始的问题,他们的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他们注意的是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

他们之所以注意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是和他们本身出现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严格地说,智者派并不是一个以一定的学说为基础的统一的哲学学派,他们只不过是应同样的社会要求产生出来做着类似活动的一批人而已。

因为他们自命为能够使人智慧的智慧教师,因此获得了“智者”的名称。

但是到了后期,由于某些智者不顾事实地玩弄概念,把哲学蜕化为概念游戏、颠倒是非的“方术”,于是,“智者”这个词又获得了一种贬义,即“诡辩者”的意思,所以,也有人把智者派称为诡辩派。

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高吉亚和安提丰等。

普罗泰戈拉(约前481—41

(1)是智者学派的最重要代表人物,奴隶主民主派的思想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他积极支持伯里克利,曾参加雅典在意大利南部殖民城邦图里伊制定法律的工作,并认为民主制是最好的国家制度。

他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希腊文化以人为本的特色。

由此出发,他认为国家的好坏应看其是否对人有利或符合人性,因此他主张民主政治;在认识论上,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感觉,而且感觉就是知识,进而否定神的存在,因为凭感觉知识,人既不知神是否存在,也不知神是何形状。

这种怀疑论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它以一破到底的精神打击了宗教迷信。

由此他倾向于万物皆有其物质根源和皆处于运动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然而,应该看到,普罗泰戈拉的上述观点也很可能导致将人的主观感觉和思维看得高于一切的危险,从而在哲学命题上滑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

高吉亚甚至提出怀疑世界是否存在的结论。

他提出三条原则:

首先,无物存在;其次,如果有某物存在,这个东西也是人无法认识的;最后,即使这个东西可以被认识,也无法将它拿出来告诉别人。

可见,智者学派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这种相对主义和怀疑论,对当时和后世西方颇有影响。

但总的来看,智者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启蒙开导和解放思想的作用,特别是他们那种勇于探索、敢于否定传统的精神具有积极意义,有些智者甚至得出奴隶制度违反自然,因此不合理的结论,这在古代思想中可谓独步。

正因如此,这些智者的著作和言论也遭到类似德谟克利特的命运,被摧残湮灭而传世极少。

7.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约前480—前40(8)原来是一个木材搬运工。

有一次,德谟克利特遇见他,交谈之后,对他的智力感到惊讶。

由于德谟克利特的鼓励和帮助,他开始学习哲学。

他是第一个收费的教师。

学生入学时,约定先付一半学费,待学成并打赢第一场官司后再付另一半学费。

有一次,他向一个叫优安塞隆的学生收另一半学费,这个学生说:

“我还没有打赢一场官司。

”普罗泰戈拉马上说:

“不行,如果我跟你打官司,我赢了,你必须付给我钱,因为我赢了;你赢了,你也必须付给我钱,因为你赢了。

普罗泰戈拉的著作有《论神》、《论真理》和《论相反论证》等。

《论神》开头第一句是:

“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

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如问题晦涩、人生短促等。

”他的这些话触怒了雅典人。

他的著作从抄录收藏的人那里收集起来,在广场上当众烧毁。

他自己也被驱逐出城邦。

他在去西西里时,由于乘船沉没而身亡。

普罗泰戈拉留传下来的最主要的哲学名言就是在《论真理》中说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他这里说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觉。

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

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

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

风本身无所谓冷热。

同样地,一个人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

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觉得坏,它就是坏的。

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

普罗泰戈拉的这句哲学名言在当时具有反传统的意义。

在当时的希腊,传统观念是以神为万物的尺度;事物存在还是不存在,是好还是坏都是由神决定的。

普罗泰戈拉在怀疑神的存在以后,让人取代神的地位,这在希腊哲学史上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是,在我们今天看来,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存在和性质并不以人是否感觉它们和感觉他们怎样而发生什么变化。

他把事物的性质,如冷热,看成是主观感觉的产物,否定了事物性质的客观性,这就很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之中。

8.辩护的悖论

这是一个有关辩护的古老故事:

有一次,古希腊智者派诉讼师普罗泰戈拉招收了一个叫欧提勒士的学生,教他学习法庭辩论之术。

师徒事先签订有合同,规定欧提勒士先付给普罗泰戈拉一半学费,剩下一半,等欧提勒士以后打赢了第一场官司再付,如果第一场官司打输了,则证明普罗泰戈拉教学效果不佳,那么欧提勒士剩下的另一半学费就可以免去不交。

欧提勒士毕业后并不出庭打官司,也不去交剩下的另一半学费。

普罗泰戈拉等得不耐烦了,就向法院提出了诉讼。

在法庭上,普罗泰戈拉的理由是:

“如果你欧提勒士这次官司打赢了,那么按照合同,你应付我另一半的费用;如果你输了,那么按照法庭的裁决,你也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这次官司或者打赢,或者打输,你都得付我另一半学费。

谁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欧提勒士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如果我打赢了这场官司,那么按照法庭裁决,我不必付给你另一半学费;如果我打输了,那么按照合同规定,我也不必付给你另一半学费,不管是赢还是输,我都不必付给你学费。

面对这个“半费之讼”,法官真不知所措。

这确实很难裁决。

姑且不论其中是非,它所提出的问题是:

在人类庄严的法庭上,谁是真正的强者?

有人设想,只要愿意,双方会永远平衡地对峙下去。

然而,争讼双方在事理上从来不曾同时有过真正的平衡──论辩使之失衡。

双方不断地向自己一边的天平上增加砝码,这种竞赛的结果最终会区分出“胜诉”与“败诉”。

9.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

生于雅典。

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

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

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终身信奉。

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早年学过雕刻手艺,后弃而从事探索伦理哲学,坚持“认识自己”是人类的第一要务。

关于他的前半生,人们所知不多。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阿里斯托芬的《云》上演(前42(3),剧中将苏格拉底描写为开“思想店”的诡辩家,据此可知当时他已有名。

传说特尔斐阿波罗神托所有言:

世间不再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

他自奉俭约,招收弟子,但不收学费。

常在雅典街头与人辩论诸如正义、勇敢、德性、节制、真善美等课题,旨在寻求和确定其一般的概念。

反对智者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

每以揭露矛盾、诘问对方将论辩引至他所要达到的结果;这种方法便得名为苏格拉底的讽刺或反诘法。

他主张德性就是知识,所谓“知道合一”。

苏格拉底还鼓吹灵魂不死或灵魂轮回。

他所说的概念在本质上并非来自具体事物,勿宁说是具体事物来自概念(灵魂中所固有的东西);人的认识即知识的获得,只不过是对此概念的回忆,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唯心论先验论。

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不遗余力地加以攻击。

被以安尼托为首的民主派控告,罪名有二:

一是不信官方宗教、企图另立新神(他的“灵迹”),二是败坏青年。

在法庭上虽否认他犯有任何罪行,但终被判处死刑(饮鸠)。

他在逻辑学方面的贡献是:

首次提出归纳和定义的方法。

苏格拉底本人无著作,其事迹主要见于柏拉图、色诺芬等弟子的记述;亦柏拉图大部分“对话”的中心人物。

他的思想言行深深地影响了柏拉图等,并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10.关于苏格拉底的趣闻轶事: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

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苏格拉底困窘不堪。

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

“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

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

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

“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11.孔子与苏格拉底

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做希腊的孟子。

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有多少类似之处。

第一、他们俩出生的时代很接近。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我国周元王七年),正是中国孔子死后十年的光景,两人活的岁数几乎相同,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479年);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周安王三年),七十岁的时候被迫服毒而死。

第二、他们的容貌都谈不上好看。

据说孔子名丘,因为他生来就有一个高耸突出的前额而得名,这一个不大相称的面庞,谈不上英俊和潇洒;至于苏格拉底的相貌,据威尔杜兰在其所著《西洋哲学史话》里的记载,说他有光秃秃的头,大大的圆脸,深陷的眼眶,宽阔而朝天的鼻子,活像一个挑夫。

有的书上更说他有一个便便的大腹,如此这般的一幅古怪相,再配上蹒跚的脚步,自然是够难看的了。

第三、他们生的时代也很相似。

孔子适在周室衰微的春秋时代,五霸跋扈,诸侯兼并,动乱频仍,民不聊生,他寝不安席,栖栖遑遑,周游列国,思所以行其道。

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当时的希腊半岛,也是城邦纷立的时代,较强的是雅典和斯巴达,如果没有外侮的入侵,各城邦间的纷争总是接连不断。

第四、他们都是伟大教师的典型。

孔子那种忧道不忧贫的精神,和正人心辟邪说的毅力,深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苏格拉底在世时,经常批评政治,攻击诡辩学派,那种至死不屈的精神,同样深为世人所景仰。

孔子的“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苏格拉底终日苦口婆心教导雅典青年的热忱,都不愧是古今教师的楷模!

第五、他们本身都未曾留下著作,其理论皆散见于学生的著作中。

12.美德就是知识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

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对当时流行的四种美德即:

智慧、正义、勇敢、节制都进行了论述,并认为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

他认为,智慧是一种美德,但有智慧的人必须善于思考,而思考离不开知识,这种知识就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

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

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

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因此,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共性,是所有美德中共有的东西,任何一种美德都不能离开知识而存在,故得出结论“美德即知识”。

知识是什么?

苏格拉底对智者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他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尺度”。

人之可贵在于人有理性、有智慧,可以思考,所以那些经过感性得来的经验或对事物个别的、特殊的认识不是完全的认识。

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所以从教育而言,知识就是哲学和道德哲学。

哲学是对宇宙的理解,道德哲学是对人生的理解,人只有理解了宇宙和人生的知识,才能懂得为人和做人的道理。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虽然现在看来,其知识的内涵是片面的、狭窄的,然而,这一命题的哲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对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却有重要的启示。

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以下两种关系进行认真思考:

其一,美德与知识的关系。

人的美德和人所具有的知识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否能成正比,人的知识越多其美德就会越好,换句话说,在今天学历社会中,人的学历越高,其道德水平就越高;而没受过教育的人,或者说没有知识的人就没有美德,这些问题当然都不能肯定回答。

但长期形成的错觉,有时却使我们不能全面地、认真地处理好这种关系,以至于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高分低德”、“高分无德”和“高德低分”的现象。

其二,美德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传授美德,美德由教育而来,这已经形成共识。

然而为什么在教育实践中会出现有人受了很高的教育道德却败坏,而很少受过教育的人有的却很有美德。

所以说,美德与教育的关系不是简单地成正比,美德是教育的目的,不一定是结果;教育是美德的来源,却不是唯一的来源。

苏格拉底所以主张“美德就是知识”,这和他的政治、哲学观有很大关系。

在政治立场上,苏格拉底倾向于奴隶主贵族统治,他认为治理国家只有极少数优秀人物才能胜任,而只有这些少数优秀人物才具有“思想力”,因而才能具有美德。

他不相信大众的政治理解力和能力,认为大众缺乏理智,只能冲动和盲从。

所以,在社会动荡时期,只有少数奴隶主贵族才具有“思想力”才有知识。

出于这种政治观点,苏格拉底在哲学思想上的名言就是“要认识你自己”,他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无论谈话还是演讲都以此立论。

在他看来,神创造了人,而人的灵魂是人的最高品质,灵魂指导着人的身体和行为,因此,一切美德都必须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

他说:

“神在人的身体中安排了能思考的灵魂,人有了灵魂就知道靠锻炼来获得力量,靠劳动来获得知识。

”所以,所谓认识自己在他看来,就要是提高自己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灵魂、有理性的人,人应该觉悟到人所具有的尊严,应该能够运用思考,对事物做出独立的判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论,苏格拉底确定教育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美德的人。

由此看来,“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的主要哲学依据,他所提倡的通过认识自己去获得知识,完善道德的教育模式,在今天素质教育中,对于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增加自我理性认识以及自我个性和人格的养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也正是把美德看成是知识,以及知识是美德本质的思想成为西方教育思想中人性自然、和谐发展、个性解放、人权天赋教育轨迹的理论源头之一。

美德既然是知识,那么美德和知识从哪里来?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为:

“美德由教育而来”。

美德不是天生的,知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实现人的美德,必须使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而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离不开教育。

这样,苏格拉底就把教育看成了美德的来源,从而也就突出了教育对于人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苏格拉底强调教育的重要,不是指社会、哲学家和教育者对大众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他认为哲学家和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臆造和传授知识真理,而应当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去接生新的思想,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发现自己内心的知识真理以达到认识自己实现美德的目的。

因此,他在讲学和辩论时经常采用谈话、问答、讨论或提问等方式来揭露对方的矛盾、讽刺对方的错误,他并不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观点。

在争辩中,使对方不得不承认自己观点的错误,从而接受苏格拉底的观点。

他的这种方法后来被人称为“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正是运用这种方法,苏格拉底在辩论中又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美德就是知识”、“要认识你自己”和“美德从教育中来”的命题。

他的“美德从教育中来”的认识,对于后世人们重视教育的作用,以及重视教育对于美德的培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的教育命题,有其阶级的局限性,方法上有一些片面性,在哲学依据上有一些主观色彩,但作为教育思想的起步时期无疑是后来西方哲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源头。

也正是基于这些萌芽时期的认识,后来教育家们都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认识道德和知识,以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扛起复兴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大旗,倡导自然人性观、和谐发展观和个性解放的理论,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我们探讨苏格拉底的教育命题,就是要使我们正确地认识教育思想中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科学地分析美德和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使人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美德,使任何一种美德都具备科学知识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