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综合测试题1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2409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综合测试题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综合测试题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综合测试题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综合测试题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综合测试题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综合测试题12.docx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综合测试题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综合测试题1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综合测试题12.docx

高三历史第二轮知识点综合测试题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原创题)图片反映了苏俄某一时期农民上缴全部余粮,对这一事件正确的评述是(  )。

A.苏俄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取得了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D.确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解析 注意关键信息“苏俄”、“上缴全部余粮”,图片反映的是余粮收集制,这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的实施,使苏俄取得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故选C项。

A、B、D三项均发生在斯大林时代,皆排除。

答案 C

2.(2013·杭州模拟)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 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 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后所描述的“社会主义的化合物”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以后实行新经济政策),联系各选项,①②④项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③项“按劳分配”说法错误,实施“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答案 B

3.(2013·厦门六中月考)“(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

”材料强调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有效性

B.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

C.二战前苏联的体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D.国民收入水平低是苏联解体的原因

解析 材料强调了二战前苏联工业化的发展,而这时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是由于斯大林体制完成的,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4.(改编题)影响下图曲线②变化的因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D.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解析 1921~1923年期间,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时间是1918~1921年,排除A项;斯大林经济体制中的工业化开始于1925年,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7年,排除C、D两项。

答案 B

5.(2013·黄山模拟)“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对上述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

D.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解析 从材料中的“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可知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利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此即让步)发展生产力,故选B项。

答案 B

6.(原创题)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到:

“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

这一“思想”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国家工业化政策的推行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列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暂时恢复资本主义发展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 B

7.(2013·烟台模拟)西方一经济学家认为:

国家必须有计划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

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进而避免了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避免了毁灭一切人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经济模式是(  )。

A.斯大林模式

B.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C.美国凯恩斯经济模式

D.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该经济学家主张,通过国家制定经济目标,有计划地实施计划,会造成企业成为官府意志的奴隶,企业家缺乏自主性,剥夺了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这是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批评。

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体现,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8.在所有制问题上,列宁提出俄国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农民经济;

(2)小商品生产(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

(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

这种经济思想表明(  )。

A.俄共(布)认为无需过渡即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当时俄国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绝对优势

C.把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D.俄国国民经济恢复并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俄国占有一定的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应为新经济政策时期,俄国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答案 C

9.(2013·福建六校联考)有学者认为:

“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

”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  )。

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

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

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修修补补,洋务运动是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两者都未彻底改变旧体制。

答案 C

10.(2013·福建六校联考)“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D.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解析 苏联历史上的“蛮干政治家”是赫鲁晓夫,他在位期间,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A、C两项分别是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

答案 B

11.(2013·无锡模拟)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对1953、1958、1963、1973、1978、1983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

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解析 根据题干提示苏联的工业化完成的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卫国战争爆发之前。

苏联的工业化具有强烈的国防色彩,重工业发展特别的迅速,高度集中和计划化,故A项所给时间错误;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64年,而且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的原因应该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是在1985年,1978年苏联的领导人是勃列日涅夫,故应排除D项;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答案 C

12.(原创题)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

“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故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

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

材料二 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材料三 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

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

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

多得很呢!

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

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

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

实行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6分)

(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4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经济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有何启示?

(4分)

答案 

(1)严峻形势:

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货币贬值,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原因:

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2)措施:

新经济政策。

出发点: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根本目的:

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苏俄经济迅速恢复,物资(商品)开始丰富,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4)实质: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启示:

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14.(2013·宣城模拟)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

2013年是苏联解体22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目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数(单位:

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

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

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化的比重:

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14.9

33.6

87.4

99.1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

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

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

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1)材料一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

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4分)

(4)指出材料四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

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4分)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

(4分)

解析 第

(1)问,从表格看1918~1937年苏联农庄的数量迅速增长,基本实现集体化,由此概括其特点,目的从当时的背景分析。

(2)问,从材料二赫鲁晓夫主张“第一个十年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超过美国”,第二个十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可以判断其错误所在,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即可。

第(3)问,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不断下降,从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方面分析。

第(4)问,依据材料有效信息“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可以判断。

最后一问从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谈启示。

答案 

(1)特征:

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

主要目的: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3)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任答三点即可)

(4)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

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5)启示:

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

(任答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