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知识积累7112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2402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版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知识积累7112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课标版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知识积累7112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课标版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知识积累7112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课标版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知识积累7112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课标版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知识积累7112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标版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知识积累7112学案.docx

《课标版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知识积累7112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版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知识积累7112学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标版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知识积累7112学案.docx

课标版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知识积累7112学案

文言文阅读

1.爱

·喜爱,宠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

·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

·吝啬,吝惜。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

·爱慕,欣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通“

(ài)”,隐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静女》)

故事巧记: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予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欣赏)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其竟爱(隐藏)而不见。

2.安

·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全。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罗贯中《失街亭》)

·安适,安逸。

然后得一夕安寝。

(苏洵《六国论》)

·安抚,抚慰。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司马光《赤壁之战》)

·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罗贯中《失街亭》)

·疑问代词。

哪里,哪儿。

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养。

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

故事巧记: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知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3.被

读音一 bèi

·受,遭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

·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司马迁《屈原列传》)

·覆盖。

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读音二 pī

·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司马迁《陈涉世家》)

·披散,散开。

被发行吟泽畔。

(司马迁《屈原列传》)

故事巧记: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犹不为苦也。

4.倍

·通“背”,背离。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司马迁《鸿门宴》)

·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苏洵《六国论》)

·越发,更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故事巧记: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倍(更加)思亲。

5.本

·草木的根。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

盖亦反其本矣!

(《齐桓晋文之事》)

·本来。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李密《陈情表》)

·版本,底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若止印三二本。

(沈括《活板》)

·推究。

抑本其成败之迹。

(欧阳修《伶官传序》)

故事巧记: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书,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

·边疆,边远的地方。

可以活用为动词,译为“把……当作边邑”。

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表自称的谦辞。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浅陋,鄙陋,可引申为目光短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

(司马光《训俭示康》)

故事巧记: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

“鄙(表自称的谦辞)贱之人,当其求谅。

”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

“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7.兵

·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贾谊《过秦论》)

·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兵法。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贾谊《过秦论》)

·动词,伤害,杀伤。

左右欲兵之。

(司马迁《史

记·伯夷列传》)

故事巧记: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起事,灭秦。

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8.病

·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毛病,缺点。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司马光《训俭示康》)

·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

(《论语·卫灵公》)

·责备,羞辱。

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司马光《训俭示康》)

故事巧记:

蔡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

后人以为此事非左右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羞辱)之。

9.察

·观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苏轼《石钟山记》)

·考察。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

·明察。

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察察,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司马迁《屈原列传》)

·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孟子·梁惠王上》)

·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考察和推举。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李密《陈情表》)

故事巧记:

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太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10.朝

读音一 cháo

·朝见。

序八州而朝同列。

(贾谊《过秦论》)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读音二 zhāo

·早晨。

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故事巧记:

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

齐王纳其谏。

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

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景仰。

11.曾

读音一 cénɡ

·曾经。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通“层”,重叠。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读音二 zēnɡ

·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家属。

面峰府君,余祖之曾祖也。

(戴名世《先世遗事记》)

·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却”“简直”。

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故事巧记:

愚公自曾(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家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

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

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层”)云,笑之。

愚公笑曰:

“何曾(竟)不若孩儿?

世代移山,而山不加曾(通“增”),则终有竟日。

12.乘

读音一 chénɡ

·乘坐。

独与迈乘小舟。

(苏轼《石钟山记》)

·登。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诗经·氓》)

·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贾谊《过秦论》)

·顺应,顺随。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冒着,顶。

自京师乘风雪。

(姚鼐《登泰山记》)

读音二 shènɡ

·用作量词,辆。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贾谊《过秦论》)

故事巧记:

陶渊明手握《左传》,乘(登)彼垝垣,阅至“公与之乘(乘坐)”,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凭借)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乘(冒着)风雪,互家,心乃定,居家乘(顺应)化以归尽。

13.诚

·诚心,诚意。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确实。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果,果真。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司马迁《屈原列传》)

故事巧记: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之赵,后秦诚(果真)如此。

14.除

·台阶。

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拜官,授予官职。

除臣洗(xiǎn)马。

(李密《陈情表》)

·消除,除掉。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

·治,整理。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

·除了,除非。

除吾死外,当无见期。

(袁枚《祭妹文》)

故事巧记: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

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除掉)其东屋之除(台阶)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

太子除(授予官职)其官职,令其刺秦王。

荆轲曰:

“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

15.辞

·言辞,文辞。

其辞微,其志洁。

(司马迁《屈原列传》)

·托词,借口。

动以朝廷为辞。

(司马光《赤壁之战》)

·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司马迁《鸿门宴》)

·古代的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推托,推辞。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司马迁《鸿门宴》)

故事巧记:

屈原德高,作《离骚》,其辞(文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借口)除之。

屈原曰:

“死且不辞(推辞),何惧之有?

”后为楚王所逐,辞(辞别)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16.从

·跟随,跟从。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顺从,听从。

臣从其计。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靠着,挨着。

樊哙从良坐。

(司马迁《鸿门宴》)

·参加,参与。

弟走从军阿姨死。

(白居易《琵琶行》)

·用作介词,由,自。

问所从来。

(陶渊明《桃花源记》)

·通“纵”,特指合纵。

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贾谊《过秦论》)

故事巧记:

樊哙从(参加)军,从(跟随)刘邦征伐。

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听从)良计,斥项王。

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由,自)来,欲杀之,樊哙不顾。

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挨着)良坐。

17.殆

·大概,恐怕,表示揣测的语气。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归有光《项脊轩志》)

·近,接近。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苏洵《六国论》)

·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故事巧记:

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危险),物件殆(接近)尽,唯余项脊轩。

归有光以为殆(大概)有神助,后重修之。

18.当

读音一 dānɡ

·把守。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应当,应该。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掌握,主持。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任,充当。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

·判决,判罪。

当死,赎为庶人。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在(某处、某时)。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司马迁《鸿门宴》)

·将。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孔雀东南飞》)

读音二 dànɡ

·抵押,相抵。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班固《苏武传》)

·合适,恰当。

甚善。

名我固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故事巧记:

李斯为秦相,当(掌握)政。

当(在)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把守)关隘。

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判决)死。

李斯念其功,以功当(相抵)罪,于其当(将)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任)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

“此事,予我固当(恰当)。

吾定效力,不负君望!

19.道

·道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主张,学说。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贾谊《过秦论》)

·方法,策略。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贾谊《过秦论》)

·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司马迁《鸿门宴》)

·说,讲,谈论。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道理,规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故事巧记:

苏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主张),以为六国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

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

人道(谈论)此事:

孰闻道(道理)多也?

20.得

·获得,得到。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欧阳修《伶官传序》)

·心得,收获。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司马迁《鸿门宴》)

·适宜,得当。

此言得之。

(苏洵《六国论》)

故事巧记: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获得)一书,乃安石所著,曰:

“吾得(应该)珍宝事之。

”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心得),以为安石所言得(得当)之。

21.度

读音一 dù

·尺码。

吾忘持度。

(《郑人买履》)

·量词。

次,回。

物换星移几度秋。

(王勃《滕王阁诗》)

·制度,法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

(贾谊《过秦论》)

·谱写,创作。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姜夔《扬州慢》)

·渡过,越过。

一夜飞度镜湖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限度。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读音二 duó

·衡量。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贾谊《过秦论》)

·推测,估计。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考虑。

度义而后动。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故事巧记:

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越过)之,至市方忆忘度(尺码),徘徊几度(次)欲反,度(考虑)之再三,则度(估计)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限度),责其不知以脚度(衡量)鞋之大小。

后人度(创作)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法度),岂不谬哉?

22.非

·没。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贾谊《过秦论》)

·反对,指责。

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司马光《训俭示康》)

·错误。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故事巧记: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

“陈涉非(没)有兵家之能而灭秦。

”少者非(反对)之,曰:

“此言非(错误)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23.复

·答复,引申为辩解。

不敢出一言以复。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恢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韩愈《师说》)

·重叠,复杂。

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再,又。

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故事巧记:

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

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复(重叠)荡漾。

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恢复)如初。

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答复)。

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

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

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

两人喜,相约明日复(再)往。

24.负

·倚仗,凭借。

负其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承担。

宁许以负秦曲。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背。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背弃,违背。

决负约不偿城。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辜负,对不起。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失败。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苏洵《六国论》)

故事巧记:

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倚仗)强以城十五求之。

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使承担)秦曲。

赵王召相如负(背着)和氏璧往之。

相如临行曰:

“必不负(辜负)赵。

”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背弃)约,令从怀藏璧归赵。

后人评曰:

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失败)不难算计。

25.盖

·遮盖,掩盖。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

·胜过,超过。

力拔山兮气盖世!

(司马迁《项羽之死》)

·大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伞。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通“盍(hé)”,何,怎样。

善哉!

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故事巧记:

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遮盖),其叶如盖(伞)。

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超过)世,又登之。

见一古物,上纹如新无损,盖(大概)古人遗之。

姚鼐叹曰:

“其远盖(通“盍”,何)至此乎?

26.故

·原因,缘故。

何故而至此?

(司马迁《屈原列传》)

·交情。

君安与项伯有故?

(司马迁《鸿门宴》)

·旧的。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苏洵《六国论》)

·所以。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司马迁《鸿门宴》)

·故意,特地。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司马迁《鸿门宴》)

·仍旧。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孔雀东南飞》)

故事巧记:

项伯与张良有故(交情),遇项王欲杀刘邦,故(所以)前往告良。

良初见,问之:

“公何故(原因)至此?

”伯具言所闻。

良听之,急告刘邦。

刘邦故(仍旧)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27.顾

·还。

顾反,谏怀王曰。

(司马迁《屈原列传》)

·回头看,望见。

顾野有麦场。

(蒲松龄《狼》)

·探望,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照顾,关心。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不过,只是。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事巧记:

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拜访)孔明之庐。

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童仆曰非也。

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回头看)之,后顾(还)反,再求之。

如此再三,乃见。

孔明因顾(关心)家人,则曰:

“顾(不过)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

”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

28.固

·坚固,牢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贾谊《过秦论》)

·坚持,坚守。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定,坚决。

蔺相如固止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顽固。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杜牧《阿房宫赋》)

·本来。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故事巧记:

齐据险地之固(坚固),敌攻,将欲战。

齐将田忌固(坚决)止之,以敌将屡有建树,有自满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田忌故固(坚守)壁不战,方胜之。

史论:

齐固(本来)有胜之势,加之田忌有谋略,岂不胜哉?

29.归

·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归有光《项脊轩志》)

·回来。

相如既归。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归附,归向。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司马光《赤壁之战》)

故事巧记:

曹操进犯孙吴,而此时大小乔来归(女子出嫁),周瑜雄姿英发,加之吕蒙既归(回来),使江东之属归(归附)之,孙权兵强马壮,曰:

“吾纳贤进士,必胜之。

30.国

·国都,京城。

去国怀乡。

(范仲淹《岳阳楼记》)

·泛指地方。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诗经·硕鼠》)

·国事。

等死,死国可乎?

(司马迁《陈涉世家》)

·国家。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

故事巧记: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国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地方)。

筑堤浚池,于国(国家)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国事),亦足尽心焉耳矣。

31.过

·经过。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杜牧《阿房宫赋》)

·超过。

还,不过三十日。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拜访。

可别过之。

(司马光《赤壁之战》)

·责备。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司马迁《鸿门宴》)

·过错,过失。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过分。

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李密《陈情表》)

故事巧记:

信陵君过(经过)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拜访)之。

令仆从访之,未果。

信陵君瞥过(责备)之,仆从以为过(过分)矣。

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超过)几日便归。

信陵君见侯生曰:

“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过错)也。

32.何

·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欧阳修《伶官传序》)

·为什么。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什么。

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故事巧记: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左右以为美,邹忌自以为不及徐公之美,则曰:

“吾何(怎么)能及徐公也?

”邹忌上朝,齐王曰:

“卿上朝何(什么)事?

”恶谓齐王之蔽。

齐王闻之,叹道:

“何(为什么)者?

寡人之蔽,何(多么)其甚也!

33.恨

·遗憾,悔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愤恨。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孔雀东南飞》)

·怨恨,愁恨。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故事巧记:

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为焦母所拆,别时真乃“生人作死别,恨(愤恨)恨那可论”,此恨(遗憾)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

34.胡

·泛称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疑问副词,为什么。

胡取禾三百廛兮?

(《诗经·伐檀》)

·疑问代词,什么。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班固《汉书·食货志》)

故事巧记: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泛指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人,后受困降于胡。

皇上诛其族。

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为什么)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之,大臣皆不敢言。

35.患

·担心,忧虑。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祸害,灾难。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范晔《张衡传》)

·毛病,弊病。

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

(班固《汉书·高帝纪》)

故事巧记:

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

其徒学之,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诩于人前。

其师患(担心)其未得要领。

一日,率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未得。

归之,训曰:

“人之患(毛病)在自诩,此或终为患(灾难)也。

36.或

·通“惑”,迷惑。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倘若。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李白《蜀道难》)

·有人。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有时。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有的。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韩愈《师说》)

·或者,也许。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故事巧记: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迷惑)于嬉,嗜玩,或(有时)逃。

愈惩其四:

“为学,贵在恒也。

为学或(倘若)匪恒,则或(有的)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

众人以为愈之功。

后或(有人)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其自然,后功或(或者)未易量。

37.疾

·疾病。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扁鹊见蔡桓公》)

·痛苦。

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强,指声音宏大。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痛恨,厌恶。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范晔《张衡传》)

·通“嫉”,嫉妒,妒忌。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快。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

故事巧记:

蔡人有足疾(疾病),不能疾(快)走。

家人寻医。

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痛苦)苦。

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

“乡间有庸医,尝疾(嫉妒)尔术,所幸未听之也。

”医曰:

“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也。

38.及

·赶上。

以故汉追及之。

(司马迁《项羽之死》)

·比得上。

才能不及中人。

(贾谊《过秦论》)

·至,到。

农人告余以春及。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等到。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王羲之《兰亭集序》)

·牵连到。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班固《苏武传》)

·和,与。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

·趁,趁着。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触龙说赵太后》)

故事巧记:

陈留为人善,才能非及(比得上)友人。

一日,与友山中狩猎,见一兔,猛追之。

殆及(赶上)之,忽见一蛇,兔脱,陈留为蛇所伤而不知所措,及(等到)友至,而毒已入心矣。

陈留将死之时,曰:

“此事及(牵连到)友,及(到)家不宜扬。

愿及(趁)吾未去之时托子于汝。

清明及(与)中元,于吾墓焚纸而已。

”言毕遂死。

39.即

·立刻。

权即遣肃行。

(司马光《赤壁之战》)

·就是,便是。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就。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诗经·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