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前数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1010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前数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考前数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考前数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考前数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考前数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前数学知识点.docx

《中考前数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前数学知识点.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前数学知识点.docx

中考前数学知识点

中考前数学知识点

【篇一:

中考前数学知识点】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其一般形式为ax^2+bx+c=0,当把方程化简到……

【篇二:

中考前数学知识点】

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

代数部分

第一章:

实数

基础知识点:

一、实数的分类:

1、有理数:

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的形式,其中p、q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

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二、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1、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实数a的相反数是-a;

(2)a和b互为相反数a+b=0

2、倒数:

(1)实数a(a≠0)的倒数是;

(2)a和b互为倒数;(3)注意0没有倒数

3、绝对值:

(1)一个数a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次方根

(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设a≥0,称叫a的平方根,叫a的算术平方根。

(2)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3)立方根:

叫实数a的立方根。

(4)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三、实数与数轴

1、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称为数轴。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的点和实数的对应关系:

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而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唯一的点来表示。

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五、实数的运算

1、加法:

(1)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可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1)两数相乘,同号取正,异号取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n个实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若n个非0的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为奇数个时,积为负。

(3)乘法可使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4、除法:

(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2)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0不能做被除数。

5、乘方与开方:

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6、实数的运算顺序:

乘方、开方为三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加、减是一级运算,如果没有括号,在同一级运算中要从左到右依次运算,不同级的运算,先算高级的运算再算低级的运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运算。

无论何种运算,都要注意先定符号后运算。

六、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

2、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精确度的形式有两种:

(1)精确到那一位;

(2)保留几个有效数字。

例题:

例1、已知实数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且。

化简:

分析:

从数轴上a、b两点的位置可以看到:

a<0,b>0且

所以可得:

解:

例2、若,比较a、b、c的大小。

分析:

;;c>0;所以容易得出:

a<b<c。

解:

例3、若互为相反数,求a+b的值

分析:

由绝对值非负特性,可知,又由题意可知:

所以只能是:

a-2=0,b+2=0,即a=2,b=-2,所以a+b=0

解:

例4、已知a与b互为相反数,c与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是1,求的值。

解:

原式=

例5、计算:

(1)

(2)

解:

(1)原式=

(2)原式==

代数部分

第二章:

代数式

基础知识点:

一、代数式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

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值:

用数值代替代数里的字母,计算后得到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3、代数式的分类:

二、整式的有关概念及运算

1、概念

(1)单项式:

像x、7、,这种数与字母的积叫做单项式。

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次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系数。

(2)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都叫多项式的项。

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

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

升(降)幂排列:

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大)到大(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降)幂排列。

(3)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2、运算

(1)整式的加减:

合并同类项: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添括号法则:

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整式的乘除:

幂的运算法则:

其中m、n都是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

;同底数幂相除:

;幂的乘方:

积的乘方: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用它们系数的积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用它们的指数的和作为这个字母的指数;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除单项式:

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乘法公式: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概念: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因式分解。

2、常用的因式分解方法:

(1)提取公因式法:

(2)运用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3)十字相乘法:

(4)分组分解法:

将多项式的项适当分组后能提公因式或运用公式分解。

(5)运用求根公式法:

若的两个根是、,则有: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

(2)提出公因式或无公因式可提,再考虑可否运用公式或十字相乘法;

(3)对二次三项式,应先尝试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不行的再用求根公式法。

(4)最后考虑用分组分解法。

四、分式

1、分式定义:

形如的式子叫分式,其中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

(1)分式无意义:

b=0时,分式无意义;b≠0时,分式有意义。

(2)分式的值为0:

a=0,b≠0时,分式的值等于0。

(3)分式的约分:

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方法是把分子、分母因式分解,再约去公因式。

(4)最简分式:

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分式运算的最终结果若是分式,一定要化为最简分式。

(5)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分式相等的同分母分式的过程,叫做分式的通分。

(6)最简公分母:

各分式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

(7)有理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2、分式的基本性质:

(1);

(2)

(3)分式的变号法则:

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运算:

(1)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把它们通分成同分母的分式再相加减。

(2)乘:

先对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约分后再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

(3)除:

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上它的倒数式。

(4)乘方:

分式的乘方就是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五、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的概念:

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1)最简二次根式: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式的二次根式叫最简二次根式。

(2)同类二次根式:

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之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3)分母有理化:

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4)有理化因式:

把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常用的有理化因式有:

与;与)

2、二次根式的性质:

(1);

(2);(3)(a≥0,b≥0);(4)

3、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

将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乘法:

(a≥0,b≥0)。

(3)二次根式的除法:

二次根式运算的最终结果如果是根式,要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例题:

一、因式分解:

1、提公因式法:

例1、

分析:

先提公因式,后用平方差公式

解:

[规律总结]因式分解本着先提取,后公式等,但应把第一个因式都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往往需要对分解后的每一个因式进行最后的审查,如果还能分解,应继续分解。

2、十字相乘法:

例2、

(1);

(2)

分析:

可看成是和(x+y)的二次三项式,先用十字相乘法,初步分解。

解:

[规律总结]应用十字相乘法时,注意某一项可是单项的一字母,也可是某个多项式或整式,有时还需要连续用十字相乘法。

3、分组分解法:

例3、

分析:

先分组,第一项和第二项一组,第三、第四项一组,后提取,再公式。

解:

[规律总结]对多项式适当分组转化成基本方法因式分组,分组的目的是为了用提公因式,十字相乘法或公式法解题。

4、求根公式法:

例4、

解:

二、式的运算

巧用公式

例5、计算:

分析:

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使分式运算简单化。

解:

[规律总结]抓住三个乘法公式的特征,灵活运用,特别要掌握公式的几种变形,公式的逆用,掌握运用公式的技巧,使运算简便准确。

2、化简求值:

例6、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x=-1y=

解:

[规律总结]一定要先化到最简再代入求值,注意去括号的法则。

3、分式的计算:

例7、化简

分析:

-可看成

解:

[规律总结]分式计算过程中:

(1)除法转化为乘法时,要倒转分子、分母;

(2)注意负号

4、根式计算

例8、已知最简二次根式和是同类二次根式,求b的值。

分析:

根据同类二次根式定义可得:

2b+1=7-b。

解:

[规律总结]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是中考必考内容,特别是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及性质的运用是中考的主要考查内容。

代数部分

第三章:

方程和方程组

基础知识点:

一、方程有关概念

1、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3、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或方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方程的增根:

在方程变形时,产生的不适合原方程的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二、一元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a≠0)

(2)一玩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

ax=b(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a≠0)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为1。

(4)一元一次方程有唯一的一个解。

2、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其中x是未知数,a、b、c是已知数,a≠0)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3)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选择顺序是:

先特殊后一般,如果没有要求,一般不用配方法。

(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分析:

设乙连的速度为v千米/小时,追上甲连的时间为t小时,则甲连的速度为(v-28)千米/小时,这时乙连行了小时,其等量关系为:

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30

解:

例3、某工厂原计划在规定期限内生产通讯设备60台支援抗洪,由于改进了操作技术;每天生产的台数比原计划多50%,结果提前2天完成任务,求改进操作技术后每天生产通讯设备多少台?

分析:

设原计划每天生产通讯设备x台,则改进操作技术后每天生产x(1+0.5)台,等量关系为:

原计划所用时间-改进技术后所用时间=2天

解:

例4、某商厦今年一月份销售额为60万元,二月份由于种种原因,经营不善,销售额下降10%,以后经加强管理,又使月销售额上升,到四月份销售额增加到96万元,求三、四月份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分析:

设三、四月份平均每月增长率为x%,二月份的销售额为60(1-10%)万元,三月份的销售额为二月份的(1+x)倍,四月份的销售额又是三月份的(1+x)倍,所以四月份的销售额为二月份的(1+x)2倍,等量关系为:

四月份销售额为=96万元。

解:

例5、一年期定期储蓄年利率为2.25%,所得利息要交纳20%的利息税,例如存入一年期100元,到期储户纳税后所得到利息的计算公式为:

税后利息=

已知某储户存下一笔一年期定期储蓄到期纳税后得到利息是450元,问该储户存入了多少本金?

分析:

设存入x元本金,则一年期定期储蓄到期纳税后利息为2.25%(1-20%)x元,方程容易得出。

例6、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低成本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

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分析:

设每件衬衫应该降价x元,则每件衬衫的利润为(40-x)元,平均每天的销售量为(20+2x)件,由关系式:

解:

代数部分

第五章:

不等式及不等式组

知识点:

一、不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

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

(表示不等关系的常用符号:

≠,<,>)。

2、不等式的性质:

(l)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改变,如a>b,c为实数a+c>b+c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如a>b,c>0ac>bc。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如a>b,c<0ac<bc.

注:

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实数时,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就是先确定该数的数性(正数,零,负数)再确定不等号方向是否改变,不能像应用等式的性质那样随便,以防出错。

3、任意两个实数a,b的大小关系(三种):

(1)a-b>0a>b

(2)a-b=0a=b

(3)a-b<0a<b

4、

(1)a>b>0

(2)a>b>0

二、不等式(组)的解、解集、解不等式

1、能使一个不等式(组)成立的未知数的一个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一个解。

不等式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

2.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三、不等式(组)的类型及解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

(l)概念: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法:

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要特别注意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l)概念:

含有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解法:

先求出各不等式的解集,再确定解集的公共部分。

注:

求不等式组的解集一般借助数轴求解较方便。

例题:

方法1:

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判断正误:

(1)若a>b,c为实数,则>;

(2)若>,则a>b

分析:

在(l)中,若c=0,则=;在

(2)中,因为>,所以。

c≠0,否则应有=故a>b

解:

〔规律总结〕将不等式正确变形的关键是牢记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含有字母的式子时,要对字母进行讨论。

方法2:

特殊值法

例2、若a<b<0,那么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a、b、ab<0c、d、

分析:

使用直接解法解答常常费时间,又因为答案在一般情况下成立,当然特殊情况也成立,因此采用特殊值法。

解:

根据a<b<0的条件,可取a=-2,b=-l,代入检验,易知,所以选d

[规律总结〕此种方法常用于解选择题,学生知识有限,不能直接解答时使用特殊值法,既快,又能找到符合条件的答案。

方法3:

类比法

例3、解下列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8-2(x+2)<4x-2;

(2)

分析: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主要步骤有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成1,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解:

[规律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类似,但要注意当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类比法解题,使学生容易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方法4:

数形结合法

例4、求不等式组:

的非负整数解

分析:

要求一个不等式组的非负整数解,就应先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再从解集中找出其中的非负整数解。

解:

方法5:

逆向思考法

例5、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集是x>3,求a的值。

分析:

因为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集为x>3,与原不等式的不等号同向,所以有a-2>0,即原不等式的解集为,解此方程求出a的值。

解:

[规律总结]此题先解字母不等式,后着眼已知的解集,探求成立的条件,此种类型题都采用逆向思考法来解。

代数部分

第六章:

函数及其图像

知识点: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内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和有序实数对之间建立了-一对应的关系。

2、不同位置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有如下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x>0,y>0;

点p(x,y)在第二象限x<0,y>0;

点p(x,y)在第三象限x<0,y<0;

点p(x,y)在第四象限x>0,y<0。

(2)坐标轴上的点有如下特征:

点p(x,y)在x轴上y为0,x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轴上x为0,y为任意实数。

3.点p(x,y)坐标的几何意义:

(1)点p(x,y)到x轴的距离是|y|;

(2)点p(x,y)到y袖的距离是|x|;

(3)点p(x,y)到原点的距离是

4.关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点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

(2)点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

(3)点p(a,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

二、函数的概念

1、常量和变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函数:

一般地,设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1)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是:

①解析式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的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②解析式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分式的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实数。

③解析式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偶次根式的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非负的实数。

注意:

在确定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如果遇到实际问题,还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2)函数值:

给自变量在取值范围内的一个值所求得的函数的对应值。

(3)函数的表示方法:

①解析法;②列表法;③图像法

(4)由函数的解析式作函数的图像,一般步骤是:

①列表;②描点;③连线

三、几种特殊的函数

1、一次函数

直线位置与k,b的关系:

(1)k>0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2)k<0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3)b>0直线与y轴交点在x轴的上方;

(4)b=0直线过原点;

(5)b<0直线与y轴交点在x轴的下方;

2、二次函数

抛物线位置与a,b,c的关系:

(1)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2)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c>0图像与y轴交点在x轴上方;c=0图像过原点;c前项,比的后项:

两条线段的比a:

b中。

a叫做比的前项,b叫做比的后项。

说明:

求两条线段的比时,对这两条线段要用同一单位长度。

3、比例:

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

4、比例外项:

在比例(或a:

b=c:

d)中a、d叫做比例外项。

5、比例内项:

在比例(或a:

b=c:

d)中b、c叫做比例内项。

6、第四比例项:

在比例(或a:

b=c:

d)中,d叫a、b、c的第四比例项。

7、比例中项:

如果比例中两个比例内项相等,即比例为(或a:

b=b:

c时,我们把b叫做a和d的比例中项。

8、比例线段:

在四条线段中,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9、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

b=c:

d那么ad=bc逆命题也成立,即如果ad=bc,那么a:

b=c:

d

10、比例的基本性质推论:

如果a:

b=b:

d那么b2=ad,逆定理是如果b2=ad那么a:

b=b:

c。

说明:

两个论是比积相等的式子叫做等积式。

比例的基本性质及推例式与等积式互化的理论依据。

11、合比性质:

如果,那么

12.等比性质:

如果,(),那么

说明:

应用等比性质解题时常采用设已知条件为k,这种方法思路单一,方法简单不易出错。

13、黄金分割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线段,使较长的线段是原线段与较小的线段的比例中项,叫做把这条线段黄金分割。

说明:

把一条线段黄金分割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在线段ab上截取这条线段的倍得到点c,则点c就是ab的黄金分割点。

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它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格式:

如果直线l1‖l2‖l3,ab=bc,

那么:

a1b1=b1c1,如图4-l

说明:

由此定理可知推论1和推论2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格式:

如果梯形abcd,ad‖bc,ae=eb,ef‖ad,那么df=fc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格式,如果△abc中,d是ab的中点,de‖bc,那么ae=ec,如图4-3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说明: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问定理的特殊情况。

3.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说明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

如图4-4

说明2:

图4-4的三种图形中这些成比例线段的位置关系依然存在。

4、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5、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