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545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数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数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数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数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数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数学知识点.docx

《中考数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数学知识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数学知识点.docx

中考数学知识点

中考数学知识点

1.实数的运算

(1)实数的运算和在有理数范围内一样,值得一提的是,实数既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又可以进行开方运算,其中正实数可以开平方.

(2)在进行实数运算时,和有理数运算一样,要从高级到低级,即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到有的顺序进行.

另外,有理数的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规律方法】实数运算的“三个关键”

1.运算法则:

乘方和开方运算、幂的运算、指数(特别是负整数指数,0指数)运算、根式运算、特殊三角函数值的计算以及绝对值的化简等.

2.运算顺序:

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在同一级运算中要从左到右依次运算,无论何种运算,都要注意先定符号后运算.

3.运算律的使用:

使用运算律可以简化运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度.

 

2.规律型:

图形的变化类

图形的变化类的规律题

首先应找出图形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直接利用规律求解.探寻规律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善用联想来解决这类问题.

 

3.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1)幂的乘方法则:

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m)n=amn(m,n是正整数)

注意:

①幂的乘方的底数指的是幂的底数;②性质中“指数相乘”指的是幂的指数与乘方的指数相乘,这里注意与同底数幂的乘法中“指数相加”的区别.

(2)积的乘方法则:

把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ab)n=anbn(n是正整数)

注意:

①因式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积的乘方,法则仍适用;②运用时数字因数的乘方应根据乘方的意义,计算出最后的结果.

 

4.同底数幂的除法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am÷an=am﹣n(a≠0,m,n是正整数,m>n)

①底数a≠0,因为0不能做除数;

②单独的一个字母,其指数是1,而不是0;

③应用同底数幂除法的法则时,底数a可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但必须明确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

 

5.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相乘,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a+b)(a﹣b)=a2﹣b2

(2)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②右边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

③公式中的a和b可以是具体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④对形如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运用这个公式计算,且会比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简便.

 

6.分式的化简求值

先把分式化简后,再把分式中未知数对应的值代入求出分式的值.

在化简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算顺序和分式的化简.化简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规律方法】分式化简求值时需注意的问题

1.化简求值,一般是先化简为最简分式或整式,再代入求值.化简时不能跨度太大,而缺少必要的步骤,代入求值的模式一般为“当…时,原式=…”.

2.代入求值时,有直接代入法,整体代入法等常用方法.解题时可根据题目的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当未知数的值没有明确给出时,所选取的未知数的值必须使原式中的各分式都有意义,且除数不能为0.

 

7.负整数指数幂

负整数指数幂:

a﹣p=1ap(a≠0,p为正整数)

注意:

①a≠0;

②计算负整数指数幂时,一定要根据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计算,避免出现(﹣3)﹣2=(﹣3)×(﹣2)的错误.

③当底数是分数时,只要把分子、分母颠倒,负指数就可变为正指数.

④在混合运算中,始终要注意运算的顺序.

 

8.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的意义:

能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又因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这个方程的根,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一元二次方程一定有两个解,但不一定有两个实数解.这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实数根,则下列两等式成立,并可利用这两个等式求解未知量.

ax12+bx1+c=0(a≠0),ax22+bx2+c=0(a≠0).

 

9.根的判别式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b2﹣4ac)判断方程的根的情况.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与△=b2﹣4ac有如下关系:

①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两个实数根;

②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两个实数根;

③当△<0时,方程无实数根.

上面的结论反过来也成立.

 

10.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全面、系统地申清问题的已知和未知,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出并全面表示问题的相等关系,设出未知数,用方程表示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11.分式方程的应用

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设、列、解、验、答.

必须严格按照这5步进行做题,规范解题步骤,另外还要注意完整性:

如设和答叙述要完整,要写出单位等.

2、要掌握常见问题中的基本关系,如行程问题:

速度=路程时间;工作量问题: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等等.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一定要审清题意,找相等关系是着眼点,要学会分析题意,提高理解能力.

 

1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1)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解不等式可以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2)列不等式解应用题需要以“至少”、“最多”、“不超过”、“不低于”等词来体现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因此,建立不等式要善于从“关键词”中挖掘其内涵.

(3)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①弄清题中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②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③解不等式,求出解集.

④写出符合题意的解.

 

1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2)解不等式组:

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一般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

方法与步骤:

①求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②利用数轴求公共部分.

解集的规律: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

 

14.函数的图象

函数的图象定义

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一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注意:

①函数图形上的任意点(x,y)都满足其函数的解析式;②满足解析式的任意一对x、y的值,所对应的点一定在函数图象上;③判断点P(x,y)是否在函数图象上的方法是:

将点P(x,y)的x、y的值代入函数的解析式,若能满足函数的解析式,这个点就在函数的图象上;如果不满足函数的解析式,这个点就不在函数的图象上..

 

15.一次函数综合题

(1)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的面积问题

首先要根据题意画出草图,结合图形分析其中的几何图形,再求出面积.

(2)一次函数的优化问题

通常一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首先由不等式找到x的取值范围,进而利用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在前面范围内的前提下求出最值.

(3)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从已知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求出函数值、函数表达式,并解答相应的问题.

 

16.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双曲线;

(2)当k>0,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当k<0,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注意: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没有交点.

 

17.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反比例函数y=k/x(k为常数,k≠0)的图象是双曲线,

①图象上的点(x,y)的横纵坐标的积是定值k,即xy=k;

②双曲线是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分支上的点也是关于原点对称;

③在y=k/x图象中任取一点,过这一个点向x轴和y轴分别作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是定值|k|.

 

18.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顶点坐标是(﹣

),对称轴直线x=﹣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具有如下性质:

①当a>0时,抛物线y=ax2+bx+c(a≠0)的开口向上,x<﹣

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x>﹣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x=﹣

时,y取得最小值

,即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

②当a<0时,抛物线y=ax2+bx+c(a≠0)的开口向下,x<﹣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x>﹣

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x=﹣

时,y取得最大值

,即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

③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的图象向右或向左(右)平移|﹣

|个单位,再向上或向下平移|

|个单位得到的.

 

19.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是抛物线,顶点坐标是(﹣

).

①抛物线是关于对称轴x=﹣

成轴对称,所以抛物线上的点关于对称轴对称,且都满足函数函数关系式.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或最低点.

②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是函数解析中的c值.

③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关于对称轴对称,设两个交点分别是(x1,0),(x2,0),则其对称轴为x=

 

20.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常见形式:

①一般式:

y=ax2+bx+c(a,b,c是常数,a≠0);②顶点式:

y=a(x﹣h)2+k(a,h,k是常数,a≠0),其中(h,k)为顶点坐标;③交点式:

y=a(x﹣x1)(x﹣x2)(a,b,c是常数,a≠0);

(2)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在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关系式时,要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设出关系式,从而代入数值求解.一般地,当已知抛物线上三点时,常选择一般式,用待定系数法列三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或对称轴时,常设其解析式为顶点式来求解;当已知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时,可选择设其解析式为交点式来求解.

 

21.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性质定理

定理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定理2:

两条平行线被地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定理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判定条件.

(2)在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要注意三角形间的公共边和公共角,必要时添加适当辅助线构造三角形.

 

23.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矩形的性质

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都具有;

②角: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边:

邻边垂直;

④对角线: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⑤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它有2条对称轴,分别是每组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3)由矩形的性质,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4.正方形的性质

(1)正方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①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③正方形具有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④两条对角线将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时,正方形又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

 

25.垂径定理

(1)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垂径定理的推论

推论1: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2:

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3:

平分弦所对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26.圆周角定理

(1)圆周角的定义: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注意:

圆周角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①顶点在圆上.②角的两条边都与圆相交,二者缺一不可.

(2)圆周角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3)在解圆的有关问题时,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构成直径所对的圆周角,这种基本技能技巧一定要掌握.

(4)注意:

①圆周角和圆心角的转化可通过作圆的半径构造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和底角的关系进行转化.②圆周角和圆周角的转化可利用其“桥梁”﹣﹣﹣圆心角转化.③定理成立的条件是“同一条弧所对的”两种角,在运用定理时不要忽略了这个条件,把不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错当成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

 

27.切线的性质

(1)切线的性质

①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②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③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2)切线的性质可总结如下:

如果一条直线符合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两个,那么它一定满足第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

①直线过圆心;②直线过切点;③直线与圆的切线垂直.

(3)切线性质的运用

由定理可知,若出现圆的切线,必连过切点的半径,构造定理图,得出垂直关系.简记作:

见切点,连半径,见垂直.

 

28.圆锥的计算

(1)连接圆锥顶点和底面圆周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锥的母线.连接顶点与底面圆心的线段叫圆锥的高.

(2)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一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的周长,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

(3)圆锥的侧面积:

S侧=

•2πr•l=πrl.

(4)圆锥的全面积:

S全=S底+S侧=πr2+πrl

(5)圆锥的体积=

×底面积×高

注意:

①圆锥的母线与展开后所得扇形的半径相等.

②圆锥的底面周长与展开后所得扇形的弧长相等.

 

29.作图-轴对称变换

几何图形都可看做是有点组成,我们在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时,也是先从确定一些特殊的对称点开始的,一般的方法是:

①由已知点出发向所给直线作垂线,并确定垂足;

②直线的另一侧,以垂足为一端点,作一条线段使之等于已知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的长,得到线段的另一端点,即为对称点;

③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0.几何变换综合题

几何变换综合题.

 

31.比例的性质

(1)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常用的性质有:

①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若ab=cd,,则ad=bc.  ②合比性质.若ab=cd,,则a+bb=c+dd.

③分比性质..若ab=cd,则a﹣bb=c﹣dd.  ④合分比性质..若ab=cd,则a+ba﹣b=c+dc﹣d.

⑤等比性质..若ab=cd=…=mn(b+d+…+n≠0),则a+c+…+mb+d+…+n=mn.

 

3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1)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特殊情形,它沿袭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从对应边的比相等和对应角相等两方面下定义;反过来,两个三角形相似也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2)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一直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应注意利用图形中已有的公共角、公共边等隐含条件,以充分发挥基本图形的作用,寻找相似三角形的一般方法是通过作平行线构造相似三角形;或依据基本图形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或作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事可单独使用,有时需要综合运用,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综合运用,都要具备应有的条件方可.

 

33.作图-位似变换

(1)画位似图形的一般步骤为:

①确定位似中心;②分别连接并延长位似中心和能代表原图的关键点;③根据位似比,确定能代表所作的位似图形的关键点;④顺次连接上述各点,得到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借助橡皮筋、方格纸、格点图等简易工具可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借助计算机也很好地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注意:

①画一个图形的位似图形时,位似中心的选择是任意的,这个点可以在图形的内部或外部或在图形上,对于具体问题要考虑画图方便且符合要求.②由于位似中心选择的任意性,因此作已知图形的位似图形的结果是不唯一的.

 

34.解直角三角形

(1)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要用到的关系

①锐角直角的关系:

∠A+∠B=90°;

②三边之间的关系:

a2+b2=c2;

③边角之间的关系:

sinA=∠A的对边斜边=ac,cosA=∠A的邻边斜边=bc,tanA=∠A的对边∠A的邻边=ab.

(a,b,c分别是∠A、∠B、∠C的对边)

 

35.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

(1)在辨别方向角问题中:

一般是以第一个方向为始边向另一个方向旋转相应度数.

(2)在解决有关方向角的问题中,一般要根据题意理清图形中各角的关系,有时所给的方向角并不一定在直角三角形中,需要用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或一个角的余角等知识转化为所需要的角.

 

36.用样本估计总体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从一个总体得到一个包含大量数据的样本,我们很难从一个个数字中直接看出样本所包含的信息.这时,我们用频率分布直方图来表示相应样本的频率分布,从而去估计总体的分布情况.

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主要数据有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一般来说,用样本去估计总体时,样本越具有代表性、容量越大,这时对总体的估计也就越精确.

 

37.频数(率)分布表

1、在统计数据时,经常把数据按照不同的范围分成几个组,分成的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称为组距,称这样画出的统计图表为频数分布表.

2、列频率分布表的步骤:

  

(1)计算极差,即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组数与样本容量有关,一般来说样本容量越大,分组就越多,样本容量不超过100时,按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3)将数据分组.

  (4)列频率分布表.

 

38.频数(率)分布直方图

画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1)计算极差,即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组数与样本容量有关,一般来说样本容量越大,分组就越多,样本容量不超过100时,按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3)确定分点,将数据分组.(4)列频率分布表.(5)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

  注:

①频率分布表列出的是在各个不同区间内取值的频率,频率分布直方图是用小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来表示在各个区间内取值的频率.直角坐标系中的纵轴表示频率与组距的比值,即小长方形面积=组距×频数组距=频率.②各组频率的和等于1,即所有长方形面积的和等于1.③频率分布表在数量表示上比较确切,但不够直观、形象,不利于分析数据分布的总体态势.④从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分布的总体态势,但是从直方图本身得不出原始的数据内容.

 

39.中位数

(1)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中位数代表了这组数据值大小的“中点”,不易受极端值影响,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3)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出现,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40.众数

(1)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

(2)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

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3)众数不易受数据中极端值的影响.众数也是数据的一种代表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众数可作为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41.概率公式

(1)随机事件A的概率P(A)=事件A可能出现的结果数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2)P(必然事件)=1.

(3)P(不可能事件)=0.

 

42.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1)当试验中存在两个元素且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较多时,我们常用列表的方式,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再求出概率.

(2)列表的目的在于不重不漏地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结果求出n,再从中选出符合事件A或B的结果数目m,求出概率.

(3)列举法(树形图法)求概率的关键在于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列表法是一种,但当一个事件涉及三个或更多元素时,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通常采用树形图.

(4)树形图列举法一般是选择一个元素再和其他元素分别组合,依次列出,象树的枝丫形式,最末端的枝丫个数就是总的可能的结果n.

(5)当有两个元素时,可用树形图列举,也可以列表列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