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0767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审旗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乌审旗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乌审旗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乌审旗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乌审旗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乌审旗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docx

《乌审旗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审旗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乌审旗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docx

乌审旗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

乌审旗:

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

乌审旗始终坚持生态建设是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观和实践观,深化发展乌审旗特色的生态治理模式,以大生态理念部署乌审旗经济社会全局,实现“黄金乌审,绿色满旗”。

一是深化乌审旗特色的生态治理模式,实现了个体治沙向产业治沙的历史性转变。

既在“绿”上下功夫。

乌审旗从最初的种树、种草、种柠条,到建小草库伦、小水利、小流域治理、小农牧机具、小经济林种植;到家庭牧场“家庭牧场”、“封沙育林育草”、“封、飞、造”;再到产业化治沙,乌审旗一步一步不断深化生态治理模式,生态建设与保护以每年100万亩以上的规模快速推进,实现了生态状况由严重恶化向整体好转的历史性巨变。

目前,全旗98%的草场实现网围,70%的牧户实行季节性休牧和轮牧,培育了3000亩以上造林大户240多户,已累计完成治理任务80万亩;按照每年封育60万亩、飞播20万亩、人工造林15万亩的速度安排治理进度,稳步提高封育区林草覆盖率;培育10多家生态企业和4家集体治沙公司,成为了全旗防沙治沙的一支重要力量,全旗森林覆盖率和林草植被综合覆盖度分别达到30.6%和77%。

同时引进林沙产品加工企业,逆向拉动生态建设,每年治理荒漠20万亩,提供2.1亿度绿色电力和4000个相关就业岗位,农牧民人均从林沙产业中增收2100元,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取得新成效。

在深入开展主体改革“回头看”的同时,旗委政府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并下发了做好集体林权制度和进一步明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职责的通知专职,强力推进林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全旗已完成集体林确权827万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89%。

发放林权证面积339万亩,发放本数6723本,发放宗地8643宗,拿到林权证户数6723户,完成了85%的任务量。

已完成51万亩商品林外业工作,内业工作整理结束。

全旗六个苏木镇分别完成了一个试点嘎查村的集体林改外业工作,内业工作即将结束。

林业综合服务中心正在筹备,已上报政府,正在审批中。

(进一步释放活力)

又在“水”上谋文章。

水源地工程。

无定河,还有“大漠明珠”巴图湾、“塞外江南”纳林河都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胜地。

乌审旗水资源丰富,多年来,一直坚持先建水源工程,后实施生态项目的做法。

主要是协调水利、水保等农口部门在有条件的荒沙边缘地带实施打井配套工作,或者是取用荒沙周边现成的湖群水源,采取由外向内,锁边蚕食,逐步推进的治理模式。

水源工程的规划实施,为在沙漠地区实施生态项目提供了先决条件,使有限的苗木实现栽得上、保得住、绿起来、不反弹的目标,确保了苗木的成活率,有效避免了劳民伤财。

近年来,我们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乌审旗拍卖荒沙土地使用权实施方案》、《乌审旗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决定》、《乌审旗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暂行办法》、《中共乌审旗委员会乌审旗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扎实推动林业生态建设。

一是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政策,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全年禁牧,牧区季节性休牧,以草定畜,让草原休养生息。

二是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加大草牧场建设力度,提高森林植被综合覆盖度;三是加快推进生态移民、扶贫移民、劳务移民、教育培训移民等建设进程,通过人的主动退出,实现生态的自我修复和平衡。

四是优化国土布局,制定实施农牧业经济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三区”发展规划,重点将占全旗国土面积46%的生态环境恶化区域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启动建设5400平方公里生态自然恢复区,让地于生态。

现在,全旗生态建设以每年百万亩的速度快速推进,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到78万亩,退牧还草面积达到602万亩,建成2460平方公里生态自然恢复区,大风扬沙天气由25天降至15天,河流和水库均未污染,达到三类水体标准,环境空气达到二级标准。

二是严格落实三区政策,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草地覆盖率,生态意识深入人心。

“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决定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取消地方配套,中央财政对中央投资的项目实行全额补助;大幅度提高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和社会保险补助标准,并将进行动态调整;将森林经营纳入天保工程,增加中幼林抚育和森林改造培育补助政策。

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紧紧围绕调整林业结构、提高建设水平和实现增收富民,抓紧编制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两个双百万亩、五区绿化、文冠果基地建设、减碳林等地方生态建设工程,

一方面加大三区规划政策落实。

在林草生长幼苗期,实行全程禁牧。

在流动、半流动沙地实行围封禁牧。

在丘间滩地和下湿草场实行划区轮牧。

目前,全旗98%的草场实现网围,70%的牧户实行季节性休牧和轮牧。

农区和半农半牧区重点推广舍饲圈养,实行全年禁牧。

另一方面加大生态移民力度。

按照减少农牧民、致富农牧民的整体思路,该旗将生态坏境极度恶化,人均水浇地不足2亩、沙化面积超过60%的嘎查村确定为自然恢复区,实行“生态移民”。

对迁出区全面封禁,形成“无畜区”、“无人区”,共涉及到嘎查户农牧民,

建成369万亩生态自然恢复区,完成林业生态建设244万亩,实施水土保持治理103万亩;

双管齐下,

多年来,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保持了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的发展水平。

林沙产业。

紧紧依托毛乌素沙漠治理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工业化治沙进程,逆向推动全旗沙产业产、学、研相结合,形成工业用沙、取沙还林、林沙创收的良性循环,创建世界工业治沙先导区。

要以华原风积沙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利用选矿后的硅砂、长石和多种矿物质进行精细加工,构筑工业化治理风积沙产业链;利用采沙后生态自然恢复区留存的生产要素,依托“樟子松种苗基地建设中心”,全力打造毛乌素沙地樟子松种苗供应基地;凭借“沙地灌木类柏树基因研发中心”,引导企业进行工厂化生产,重点开展沙地柏苗条扩繁,建设蒙陕宁城市绿化沙地柏苗条供应基地。

要通过工业化治沙推动林沙产业发展,最终形成涵盖风积沙选矿、浮法玻璃、金属薄膜光伏电组件、粉煤灰综合利用高标号水泥熟料、绿坭建材等为一体的沙产业基地,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高度契合和有机统一。

仅毛乌素生物质发电厂一家每年治理荒漠20万亩,提供2.1亿度绿色电力和4000个相关就业岗位。

目前,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纯收入占总收入的25.1%,人均达到2300元。

三是乌审旗在生态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的基础上,着力在本土特色物种结构和追求生态多样性之间寻求平衡,不断提高生态建设品质。

乌审旗境内有全区最大的天然沙地柏自然保护区,郁郁葱葱,连绵起伏;生命力旺盛的子母柳也具有极强的生态宣传价值和观赏价值。

在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推广林药、林菌、林菜、林牧等立体开发、循环利用的模式,实现长中短有机结合、上中下综合利用、林农牧复合经营,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

要继续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力度,加快推进苗木繁育、生物质能源林、经济林和饲料原料林等基地建设,特别是要立足毛乌素沙漠的实际,进一步加大樟子松造林基地建设力度,由低端防御向打造精品转变,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

要坚持把森林经营作为重要内容,加大资金投入,科学经营森林,精心抚育森林,不断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和产业延伸能力,实现生态改善、生产发展和生活提高。

生态之于乌审旗,已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毛乌素沙漠治理上,以改善林份结构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实现了生态的产业化发展。

科技与生态互动,经济效益随之而来。

全旗重点建设以沙柳、旱柳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以杨柴、柠条、紫穗槐为主的饲料原料林基地、以沙棘、枸杞、葡萄、红枣等为主的经济林基地、以文冠果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基地。

四是利用独特丰富的生态物种,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形成“主导明显,基础扎实”的大生态格局。

乌审旗委、政府将林木种苗产业列为旗委书记的头号工程来抓,做为全旗林沙产业发展第一大产业,摆上当前林业工作重点,列入了全旗林业“十二五”规划,利用3-5年时间,建成祖国西北部最大的种苗生产、繁育、销售、科研基地的目标,运用“政府引导、行业(部门)管理、农牧民参与”新理念,建立“企业+协会、协会+基地、基地联农牧户”新机制,采取“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新举措,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开展一场林木种苗革命,打品牌、建基地、发苗财,取得了初步成效。

目前,全旗现已建成自治区保障性苗圃2处,建设面积达到1万亩。

全旗现有以针叶树种苗木近5亿株,全旗以樟子松为主包括各类乡土树种的种苗繁育面积累计达到了4万亩。

同时,进一步创新理念,突出特色,推进由核心苗圃育小苗为主,结合城乡统筹辐射到迁出去的农牧户,使之成为农牧民转岗创业、兴林增收的绿色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富民产业,把乌审旗打造成为祖国西部地区占地规模最大、苗木品种最多、规格最全、建设档次最高、综合实力最强、苗木生产最稳定的高科技现代化种苗繁育基地。

今年4月,乌审旗人民政府今年被自治区林业厅评为“全区种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以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为目标,以推进生态、产业两大建设为主体,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三大生态建设项目为带动,通过深化改革、强化责任、广泛动员,加快造林绿化进程,重点抓好50万亩樟子松基地、10万亩种苗基地、文冠果和沙棘基地、“五区”绿化、农字号企业、村屯、学校绿化等造林绿化工程。

截至目前,全旗累计完成林业生产建设任务29.85万亩,其中完成人工造林28.85万亩(补植造林11.82万亩),封育1万亩。

完成义务植树135万株,“五区”绿化1.87万亩,完成村屯绿化6个,农字号企业绿化3家,学校绿化3个,农牧户庭院绿化50个,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

开工建设了拥有1万亩研发基地的中心苗圃、10万亩种苗繁育基地和50万亩樟子松基地,全力把乌审旗打造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种苗繁育基地。

林沙产业化是治理沙漠必由之路。

为了更好的利用林沙资源,乌审旗旗委托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进行乌审旗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示范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按照规划有步骤地推进了以风积沙转化利用为主的华原风积沙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转化利用沙柳为主的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发电厂等一批林沙企业投建达产,形成生物热电、玻璃制品、光伏电组、陶瓷制品、金属材料多个产业链条。

五是依托大幅提高的生态水平,构筑多极支撑生态城镇,凸显城市气质。

独特的低密度城市规划。

以街道绿化、小区绿化、庭院绿化和大环境绿化为重点,打造生态级园林城镇。

按照“大环抱、组团式”的总体布局和“三低一高”(低层、低建筑密度、低容积率和高绿地率)的建设理念,加强嘎拉图城镇核心区建设,加快乌兰陶勒盖、图克、乌审召、纳林河等重点产业镇建设,构筑城市核心区、重点产业镇、农村牧区特色服务社区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格局。

嘎啦图镇突出生态景观工程建设,外围重点打造生态屏障带、森林景观带、田园风情园、草原风情园、湿地公园和城郊森林公园,城内重点打造三线,即:

以鸿沁湖公园、萨拉乌苏体育公园和生态园为东线、以生态文化园和马头琴文博苑为中线、以中心森林公园为西线,实现城郊一体化,内外环抱和贯通的大生态园林景观体系。

以城市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综合治理,走“园艺化”“精品化”城镇绿化之路,全力营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林相映”的宜居城市园林景观。

细化设计,以精致生活提升乌审旗城市品位,有机融合蒙元文化、现代文文明、民族文化于城市建筑风格之中,打造人工景观水系、马头琴文博苑等一批精品工程,精心布局城市节点文化橱窗、书报厅和城市艺术小品,扩大绿化面积,增加人工水系,体现城市生机与灵气。

到2012年,全旗各单位和居民小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0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

打造商贸、旅游、流通、服务业、物流等多极支撑的生态城镇。

形成独特的

中国人居环境与新城镇发展推进工程委员会,正式将乌审旗列入“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城镇”,这是中国县域首家示范城镇。

六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

乌审旗秉持着“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整体经济‘大循环’”的理念,提出打造“西部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杜绝污染源,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在乌审旗,“既要黄金白银、又要碧水蓝天”的经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只要是和环保有关的事,大到《环境功能区划》的编制,小到环保热线的开通,均被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重视环评,就针对水源地、大气污染、城镇噪声、生态破坏等突出问题,实行重点地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坚决杜绝高载能、重污染企业上马。

先后拆除镇区小锅炉103台,将7家水泥制品生产企业迁出镇区,依法关闭12家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影响水源地的小型企业。

全旗各河流断面和水库经监测达到三类水体标准,环境空气均可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2397.33吨,完成上级目标的266.3%。

整旗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双认证,成为迄今自治区首家、全国行政区域覆盖面积最大的一家通过该体系认证的旗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