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785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docx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分值:

150分)

注意:

将1~6题和12~14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1~9上,其它试题的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一、论述类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

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

《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

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

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

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

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

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

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牡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

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

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

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

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

“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

”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

“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

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

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

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表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

“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

”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1.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含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

这从南北翱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可信。

B.秦统一至汉朝历代帝王对山川祭祀的重视及当时各地开山建刹的助推,使重阳登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

C.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也。

平有器干,颇览书记。

仕周,释褐卫王侍读。

时卫王逼于宇文护,谋与平诛之。

及护伏诛,拜乐部大夫。

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

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

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弼果不从,平麾壮士执弼,送于京师。

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

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因上书曰:

“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

去年亢阳、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栗,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

然经国之道,义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

”上深嘉纳。

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

后数载,转工部尚书。

时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

平进谏日:

“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

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

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之,臣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

”上于是赦绍。

其后突厥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相攻,各遣使请援。

上使平持节宣谕,令其和解。

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岁馀,除汴州刺史。

其后历许、贝二州,俱有善政。

邺都俗薄,旧号难治,前后刺史多不称职。

朝廷以平所在善称,转相州刺史。

甚有能名。

在位数年,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

俄而念平镇淮南时事,进位大将军。

仁寿中卒官。

(节选自《隋书·长孙平传》)

【注】高祖龙潜:

指隋文帝杨坚未登基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褐卫王侍读释褐:

担任官职.

B.遣平驰驿往代之驰驿:

兼程而进。

C.自是州里丰衍丰衍:

充足富裕。

D.百姓大戏大戏:

大玩游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B.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C.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D.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孙平颇有才干,深得上司信任。

他在北周为官时,就受到当时丞相杨坚的礼遇;及至尉迥等人起兵作乱时,他果断擒拿了贺若弼,解除了杨坚的大患。

B.长孙平深谋远虑,应对各地灾荒。

他倡建义仓,请求皇帝下令各家各户,每到秋收时节,不管贫富,都要交出粮食,储存在村巷的公共粮仓中。

C.长孙平为人正直,敢于犯言进谏。

当皇帝想要杀掉被人诬告的大臣邴绍时,他能站出来晓之以理,劝谏皇帝要宽宏大量;否则,恐今后有损仁德之名。

D.长孙平为官称职,善于排忧解难。

他曾受皇帝派遣,成功地调解了突厥两部落的争执;也因为广受称誉被调任相州刺史,去管理历来“难治”的邺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卫王逼于宇文护,谋与平诛之。

及护伏诛,拜乐部大夫。

(2)然经国之道,义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江城子  病起春尽

陈子龙[注]

   一帘病枕五更钟。

晓云空,卷残红。

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

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

恋芳丛,绕游蜂。

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

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

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9.“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O.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两句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两句是,。

(3)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两句是:

“    

  ,。

(4)《》一文中,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原因的两句是"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原因的两句是:

,,国恒亡。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大医精诚妙手仁心

“相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生,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黄凯钧《友渔斋医话》

2008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5O周年,亦是罗征祥教授从事心血管病研究56周年。

祥和的面容,儒雅的风度,神情中透着成熟与稳重,眉宇间充满平和与慈祥——这就是罗教授给大家的印象。

罗教授1952年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毕业,几乎没有多少犹豫地选择了当时在医学领域里最难最复杂的专业——心脏外科学。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几乎无人涉足的禁区:

除了专业技术的难度外,还有众多的不解和怀疑。

罗教授经过与广大患者的接触后,深信心血管疾病并不是少见病、富人病,他就是要到这个没有路的地方闯一闯,为数以万计的病人闯出一条新路来!

他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图书馆,从摸清心脏基本结构开始,不畏艰难,披荆斩棘,在心脏外科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心脏手术要求极高,罗教授从最基本的止血练起。

大血管不慎破了,满视野都是涌出的鲜血,触目惊心,罗教授眼睛看着无影灯,一按、一压、一捏,大弯针缝合创面,气定神闲的几下子:

好了!

瓣膜要一针针依次缝合,重复的动作简单却枯燥,1小时,2小时……有些医生已经站酸了腿,看花了眼;罗征祥依然目不转睛,一双手不紧不慢,对生命精雕细琢。

经过多年的探索,禁区的大门终于向这个不服输的突破者缓缓打开。

1974年,为发展中国心血管事业,周总理推荐阿根廷专家到广州、北京、上海选定交流医院及团队。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罗教授现场演示心脏手术准确无误,动作干净利落,旁观者叹为观止。

考察结束后,阿根廷决定邀请以罗教授为团长的7名心血管病专家赴阿学习考察。

在国内,手术间是他人生拼搏的战场,他努力地做好每一台手术;在国外,他的字典里没有节假日,争分夺秒地学习心血管领域的新知识,常常带着面包等简单方便的食品,泡在手术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