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安全校本教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7839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5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安全校本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小学安全校本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小学安全校本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小学安全校本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小学安全校本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安全校本教材.docx

《小学安全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安全校本教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安全校本教材.docx

小学安全校本教材

目录

 

第1招

用刀不慎伤自己,急救方法要知晓

第2招

湿手不要触电器,湿布谨慎擦电器

第3招

高压电标要认得,平时生活要远离

第4招

闭门安坐地震来,沉着坚强有生路

 

第5招

户外活动防中暑,喝水降温备齐药

第6招

热身完毕再运动,运动创伤远远离

第7招

韧带关节扭伤时,活动马上要停止

第8招

乘车莫要伸出头,循规蹈矩保安全

第9招

水深人稀莫游泳,抽筋连忙揉肌肉

 

第10招

拐卖多用麻醉剂,人送饮料不可喝

第11招

独自在家锁好门,敲门不要轻易开

第12招

防人之心不可无,生人搭话要小心

第13招

校园暴力伤害人,畏惧吞声伤更多

 

第14招

健康游戏快乐玩,沉迷游戏会害人

第15招

上课意识易溃散,多找原因多放松

第16招

朋友稀少要警惕,陷入孤僻危害大

第17招

看到好物缺克制,小偷小摸害自己

 

 

第1招用刀不慎伤自己,急救方法要知晓

“都是我不好,削完水果没把刀放好。

”小明看着5岁的小表弟受伤的手指,自责不已。

事情是这样的,小明的小表弟今年刚满5岁,淘气可爱,小明放寒假回来,小表弟一直缠着表哥。

这天中午,小明刚给小表弟削完苹果,正好有同学来找。

小明起身去接待同学。

淘气的小表弟,趁小明走出去见同学,玩起了茶几上的水果刀,一不小心,左手的食指就被割出了一道深可见骨的口子。

小表弟嚎啕大哭,吓坏的家人连忙打车,送小表弟去治疗,一路上,小明紧张极了。

看着大哭的表弟,他既自责粗心,又担心小表弟的伤势。

幸好,到了医院,医生说:

“没什么大碍,伤口缝合一下就可以了。

”全家人这才松了口气。

家居生活,时常需要使用菜刀、水果刀、剪刀等刀具,这些刀具锋利、尖锐,使用不慎,就可能对大人造成伤害。

对年龄比较小,身体协调能力较差的小孩子来说,更加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

所以,孩子们掌握自救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自救自护措施

通常从失血量及伤口面积可判断伤势是否严重。

割伤如果出血不多,说明不是十分严重。

刺伤或戳伤,表面伤口虽然很小,出血也不多,但是,实际上伤势可能很重。

这时,经过紧急处理后,一定要去看医生。

1.轻微割伤,除非伤口发炎,或者伤人利器污秽生锈,一般不用看医生。

这时不需要太担心伤势。

只要在伤口上贴上创可贴,血就会自动止住。

止血之后,换上新的创可贴,伤口就会渐渐痊愈。

2.被小刀、菜刀等尖锐的利器割伤或刺伤时,血一直流,无法自动止血,这就是伤势严重了。

虽然,看到血会令人慌张,但这时,应保持沉着冷静,尽可能止血。

割伤出血时,如果血液是慢慢渗出,这时应该以包扎止血为主。

首先,如果伤口不干净,要用清洁的水来冲冼。

另外,为了保护伤口,要裹上纱布。

没有纱布,可以把干净的衣服撕成布条来包扎。

把纱布或者布条稍微包厚一点,并在伤处扎紧。

然后把受伤的部位置于比心脏高的部位,即可止血。

要记住,在完成上面的急救措施的时候,要尽可能打120电话呼救。

如果家中有大人在,要赶快呼救,让家人送到医院。

3.如果血液大量喷涌而出,或者伤害极严重,造成肢体分离破损,应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

同时,用布条或者绷带包扎伤口,阻止血液流出之外,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包扎用品,用塑料袋、塑料布、塑胶手套,甚至一片可折叠的铝箔纸盖住伤口。

在救护车到来以前,还要压住受伤处接近心脏的血管,接着再施以下列的指压法:

(1)手指出血:

以另一只手用力压住受伤手指的两侧。

(2)手、手肘出血:

以四只手指用力压住上臂内侧隆起的肌肉。

要是仍然出血不止,那是因为没有压住出血的血管,应该重新改变手指的位置,再做一次。

(3)上臂、腋下出血:

这种情形必须靠家人的帮忙,用拇指向下、向内用力压住锁骨下凹处。

(4)脚、胫部出血:

这种情形也需要家人来协助。

受伤的孩子仰躺、脚部微微垫高,施救者用两根拇指压住受伤者的股沟、腰部、阴部问的血管。

上述的指压法,不能够长时间施行,但若把手放开,血还会继续流出。

如果只有一个人,在接受正规治疗之前,只好先用止血带止血。

这种方法是在伤口血管距心脏较近的部位,用手帕或橡皮管绑住,再插入铁筷子、钢笔之类的棍状物扭紧,即可止血。

但是血液会因此无法循环,使组织坏死。

所以每隔20分钟,必须松开一次。

宽大的止血带容易影响创伤处的血液循环,使肌肉组织无法得到足够的血液供给,导致永久性伤害。

所以控制伤口出血的最好方法,还是直接压迫。

止血带法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方法。

4.伤口如果化脓,人会很不舒畅,而且治愈后,伤口也会很难看。

可以在止血后,用双氧水在伤口周围消毒,伤口处则没有必要涂抹。

此外,伤口里进了异物,为了避免化脓,自己还是不要随便取出较好,应请医生帮忙。

 

被割伤、戳伤都是很痛苦的事情,所以平时要注意使用事项:

1.使用刀具时应当注意力集中,不用刀具比划、打闹,更不能拿着刀具互相开玩笑,以免误伤别人或自己。

2.刀具暂时不使用时,要妥善保存起来,放在安全稳妥的地方,不要使刀具的尖和刃部突出、暴露在外,以防止刀具被碰落或不慎触碰而受伤。

自救自护第1招

流血不止是重伤,包扎指压打电话。

用刀时候不戏耍,用完收好永平安。

第2招湿手不要触电器,湿布谨慎擦电器

一天晚上,小南洗完澡后,觉得有点热,就随手去开电风扇,谁知刚摸到电风扇的开关,她就被一阵强大的电流击倒在地,整个房间顿时漆黑一片。

小南过了10多分钟才清醒过来。

原来小南用潮湿的手触摸到风扇,造成漏电,然后触电。

虽然没有出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严重后果,却给她造成了严重的惊吓,这之后,她看到电风扇都会感到害怕。

小穆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一向品学兼优。

这天她放学回家,见到家里的电视机上面有一曾薄薄的灰尘,她就想为家里做点清洁的家务。

于是,她打来一盆水,取来一块抹布,用湿润的抹布来擦抹电视机。

但是,她没有注意到,电视机是处于待机状态的。

湿漉漉的抹布接触到电视机的外壳,水滴进电视机里面,电视机的电路板当即“啪……”的一声烧坏了。

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小穆家的电视机却坏掉了。

购买家用电器时,使用说明书都会告戒用户千万不要用湿布去擦拭,也不要用湿的手去触摸电源开关。

这是什么原因呢?

先从导体说起吧,从电的角度来看,可以将物质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能让电流通过的物质,这些物质被城作导体。

导电性比较好的金属包括铜、铝、银等。

导体既可以用来做电线,又可以传导电流。

另一类是不能让电流通过的物质,这些物质被称做绝缘体。

如木头、塑料、橡胶、陶瓷等就是好的绝缘体。

绝缘体,既可以用做电线的外包皮和电器的外壳,又可以避免漏电和发生触电事故。

那么人体,属于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当皮肤干燥的时候,即使不能像橡胶和陶瓷等物质那样,彻底隔绝电流,但是也是算得上绝缘体。

当然,在电压高的情况下,电流还是会穿过人的身体的。

而水,在很纯净的情况下,也可以算是种绝缘体;但因为平常使用的自来水,根本不可能是完全纯净的,总是会有不同种类的杂质溶解在里面,这样,如果皮肤沾上了水,就变成了一个好的导体,所以电流就可能通过人的身体,因此,用湿布去擦拭电器,或用湿手去开动开关是很危险的。

 

电是“老虎”,只有将这只“老虎”驯服,才能不让它“咬”到。

要想不让触电的悲剧出现,就要在用电细节上时刻注意。

1.使用电器时,切忌用湿手接触灯口、开关和插座等。

连接电器的电线有两条,一条是火线,另一条是地线,只有两条线都接通时,电流才能从电器中通过,电器才开始工作。

人湿润的身体是导体,,可以通过电流,当电流从身体一部分通过时,比如通过手,手指尖的肌肉会收缩,感到麻木。

如果一只手摸着火线,站在地上,那就十分危险了。

因为等于同时又接通了地线,两条线都接通后,电流会从人身体通过。

电流通过心脏,心脏会被电击,人会因此而死亡。

2.不要站在潮湿的地面上,触动带电物体;或用潮湿抹布擦拭通电的家用电器。

因为这样的情况也会导致火线和地线接通,形成电流,通过人体。

3.灯泡等电热器具不能靠近易燃物,防止灯泡难以散热导致温度升高起火。

4.台扇、落地扇以及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插头,要用安装了接地保护线的三相插头,切忌用两相插头。

5.需要擦洗电器的时候,最好先把电源拔出来。

然后在把湿布上的水分拧干,标准是拧到没有水滴出来为止。

擦过的电器,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再通电,防止有水意外进入到电器里面,引起爆炸。

 

1.使用电器时,要保持双手的干燥。

有水要擦干净,夏天出汗,也要注意擦干净。

然后才能开合电器的开关。

2.要遵守家电安全使用守则。

这些安全注意事项,可以在家电附有的说明书中找到。

不能为了一时的方便,枉顾人身安全。

自救自护第2招

开关不要湿手碰,地火相交会伤人。

清洁电器宜干燥,水分致爆要注意。

 

有一次上课时,老师突然看到一位学生右手绑着石膏,于是就问:

“才几天不见,你的手怎么了?

学生:

“断掉了!

老师:

“阿?

怎么会断掉的?

学生:

“因为我太懒了,所以就断掉了……”

老师:

“太懒了,手也会断掉?

学生:

“不是啦,因为前几天我走在路上,走着走着,有一个小石头就跑到我的鞋子里,因为懒得把鞋脱下来倒石头,就用右手扶着电线杆,左脚在半空中摇啊摇,想把石头摇下来,结果后面突然跑来一个人,用棍子把我的手打断了……”

老师:

“为什么?

学生:

“唉,他以为我触电了。

 

第4招高压电标要认得,平时生活要远离

王阿姨家新买了房子,一家人高高兴兴大法搬到了新居家里面,看到窗明几净,大家都很开心。

于是,开心的日子没过多久,这个家就发生一系列不好的怪事。

有一次,王阿姨在家里用锅煮水,汤煮好后,王阿姨准备掀锅盖盛汤,可刚一接触到锅盖,手便被电打到了。

此外,家里的菜刀上也都有电,一碰到手就会发麻。

现在,王阿姨已被电打怕了,做饭时都提心吊胆,更糟糕的是,王阿姨年仅6岁的儿子居然长出来白发,经常发烧,体质虚弱,不能上幼儿园,多数时间都待在家里养病。

王阿姨怀疑,这些怪事缘自距离自家只有17米远的高压电线。

事实上,她的怀疑是有道理的,在工业上,电压为380V或以上的电压被称为高压电。

高压电要用专门的高压电线来传输。

高压电线中传输大电流,大电流产生的磁场对人的健康有影响。

高压电线产生的磁场安全值为0.4微特斯拉(磁感强度,在物理学中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基本物理量)。

高于该值,孩子将面临患病风险。

高压电线对孩子的影响大,对成年人的影响小。

据英国流行病调查人员的结论,居住在有电磁辐射环境下的孩子,其白血病发病率为七百分之一,比居住在无电辐射环境下的孩子发病率(一千四百分之一)高出一倍。

国际卫生组织(WHO)已经确认高压输电产生的电磁场,是可疑致癌物。

大量研究还证明了电磁场与另外一些人类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的关联性。

居民,尤其是孩子和老人对电磁场更为敏感,更容易受到伤害。

科学研究还表明,220KV高压电线周围40米~300米范围内,孩子患白血病、癌症的几率是其他地区的数倍。

从生物效应的角度来看,过强的电磁波,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也会产生障碍,在瑞典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结果证明生活在高压区50米以内的孩子,白血病的发病率,是正常孩子的2.9倍。

此外,美国加州健康科学评价机构的结论是:

“电磁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罹患孩子白血病、成人恶性脑瘤,肌肉缩侧索硬化症、流产等的危险性的增加,可能引起自杀和成人白血病。

所以,为了保证高压线路的安全运行,保障生活的正常用电,要在高压电线左右划出一定的保护区域。

在厂矿、城镇、集镇、村庄等人口密集地区,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距离建筑物的水平安全距离如下:

1千伏以下1.0米,1~10千伏1.5米,35千伏3.0米,66~110千伏4.0米,154~220千伏5.0米,330千伏6.0米,500千伏8.5米。

很多高压电线离居民区还是比较近的,危险比较容易发生,所以孩子们要牢记自救自护的措施。

 

1.认识高压电流的标志,并且要牢牢记住。

2.平时要尽量避开有类似标志的地方,不可在这些地方追逐打闹,或者长期滞留在这些地方。

3.绝对禁止攀爬高压电塔。

因为除了产生强烈的磁场,危害健康之外,高压电塔产生的数万伏以上的电压,很可能电死人。

 

1.孩子们要加强安全教育,认识到高压电流的危害。

2.平时生活、活动和玩耍,要尽量远离有高压电线的地方。

3.不要因为追逐打闹而无视高压电流标志,而走近这些有高压的危险地方。

自救自护第4招

高压电标要牢记,高压电塔莫攀爬。

房子远离高压线,平平安安无烦恼。

 

某乡长正在为儿子操办喜事,恰巧赶上抢修故障,停了电。

乡长便不耐烦地问前来贺喜的秘书:

“怎么没有电?

”秘书回答说:

“刚才电话联系过了,听说是高压线路出故障,电工正在抢修呢。

“真是胡说八道,我们用的是低压电,高压出故障与我们有什么相干!

传我话,叫他们先把低压电送上,然后在修高压。

第5招闭门安坐地震来,沉着坚强有生路

小明是班长,他在发生地震的时候,沉着冷静,组织自救。

因为教师不在一楼,小明让同学们不要着急往外跑,也没有让同学往外跳。

而是组织大家趴在地上,同时用书包遮住脑袋,钻到桌子底下躲起来,过了一分钟后,小明才带着大家有组织地离开教室。

因为组织得当,同学们在离开教室之后,维持着良好的秩序,发生踩踏等其他事故。

所以,这个班的所有学生全部生还。

小明的机制冷静挽救了大家。

地震是可怕的恶魔,我无法逃避的。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壳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大地震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汶川地震突如其来地发生,造成了异常惨重的伤亡,举国震动,事实上,中国处于太平洋地震带上,因此时有地震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所以,了解地震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

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震动最早的部分。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震后很有可能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距震源很近的位置。

所以学习自救是地震发生时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近震常一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

远震却没有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

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总结有以下几点:

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十分重要,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挤压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惧中“扼杀”了自己。

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尘烟,易造成窒息,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2.抓紧时间紧急避险。

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旁边就可以。

大地震从开始到震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3.选择合适的避震空间。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

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

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4.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5.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我们,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他容易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噪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救援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使用。

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

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预防地震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救灾,减轻地震的破坏。

根据不同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

1.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

熟记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要走熟这些路线。

在地震来袭的时候,就可以有条不紊地撤离。

2.学会并掌握基本的自我医疗救护技能,如止血、包扎等。

3.要知道家里准备好的紧急备用品(饮用水、食品、急救医药品、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干电池、现金、贵重品、毛巾、手纸等)的摆放位置。

自救自护第5招

地震袭来莫紧张,冷静避震逃出门。

被困坚强不害怕,等待救援活下来。

 

一个地震幸存者被外国救援队救出后,记者采访问他感觉怎样。

幸存者想了半天说:

“好凶猛的地震噢!

老子被挖出来后看到都是外国人,还以为把老子震到国外去了!

 

第6招户外活动防中暑,喝水降温备齐药

暑假里,孩子们都热衷于出门远游。

小笑和同伴出发上山,参加一个登山活动。

一路上他们有说有笑,虽然阳光猛烈照射,大家的兴致都很高。

但是,小笑渐渐觉得口渴、头晕,因为不太严重,他也没当回事,还是继续和大家一起走,只是不太说话了。

因为很高兴,同伴们也没有注意到小笑的不对劲。

当小笑和同伴走了半小时,接近半山腰时,他感到耳鸣、恶心,刚要开口说话,就直挺挺地倒下了。

这下,同伴们都吓坏了,连忙采取急救措施,扶小笑到树荫下,掐人中,涂风油精。

经过急救,小笑终于醒来了。

原来小笑是中暑了。

中暑,俗称发痧,古称中暍,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中暑,可以分成三种:

第一种是在闷热的房间里容易出现的热射病,病人会感觉到头痛、头晕、口渴,然后体温迅速升高,脉搏加快、面部发红,甚至昏迷。

第二种事日射病,在海滨、登山或在炎热的夏天进行运动时,由于在阳光下暴晒过久,头部缺少防护,突然发生高烧、耳鸣、恶心、头痛、呕吐、昏睡、怕光刺激等现象,这便是日射病。

严重的日射病也能致死,千万不可粗心大意,应采取紧急处理。

第三种叫热痉挛,人在高温环境中,身体会大量出汗,丢失大量盐分,引起腿部甚至四肢及全身肌肉痉挛。

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这就是中暑的先兆症状。

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中暑症状,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重症中暑症状,顾名思义,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

中暑症状有轻有重,但是,都应该谨慎面对。

否则,轻症也会转重,乃至威胁生命。

 

1.如果有头晕、恶心、心慌等症状,很可能就是中暑了。

此时,应立即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比如树荫下,房间里休息。

2.维持呼吸道的通畅,要把衣服的领口扣子、领带、皮带等解开,方便呼吸。

可以用手在口鼻处煽动,加快空气流通,保持身体周围通风。

3.每隔十到十五分钟,喝一些不含咖啡因的清凉饮料,比如柠檬汁、橙汁等。

但有时呕吐时,不可以喝清凉饮料,只能喝加淡盐的温开水。

补充水分,要注意小口慢饮,以防加重心脏负担。

4.还可以涂抹或服用解暑药物。

比如,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药物。

5.在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若症状不减反增,应及时就医。

6.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经脉滴注盐水。

 

盛夏时节,环境温度过高,空气湿度大,人体内热量不易散发,热量积存过多,这样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失控而发生中暑,因此,防暑除了注意物理降温之外,还要注意在饮食方面的调理。

1.多喝汤。

当人出汗比较多,体液损耗比较大的时候,多喝汤既能及时补充水分,又有利于消化吸收。

2.多饮茶。

温茶能降低皮肤温度1-2摄氏度,而冷饮只能使口腔周围变冷。

喝茶会感觉清凉舒适,渴感全消。

而喝冷饮,周身不畅,渴感未消。

如能在温茶中适当加点盐,以弥补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对预防中暑更有裨益。

3.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

充足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

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23时。

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6时30分。

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iuhe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4.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

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

自救自护第6招

丽日照射易中暑,河水涂药能医治。

多喝茶汤能预防,休息出门要注意。

 

 

纽约街头。

一个乞丐中暑躺在地上,路人围拢过来,议论纷纷。

“这个人真可怜,给他一点威士忌吧。

”一位老太太说。

“还是把他抬到阴凉的地方,让他歇歇。

”好几个人说。

“让他喝点威士忌保管就没事了。

”老太太坚持己见。

“应该送他到医院去才对。

”另外有人提出。

“给他点威士忌,没错!

”老太太还是这句话。

中暑的人突然翻身做起,大喊道:

“你们别多嘴!

怎么不听老太太的话呢!

 

第7招热身完毕再运动,运动创伤远远离

小玉晚上在学校寄宿,因为宿舍里有个同学是练舞蹈的,大家便都跟着学做起了舞蹈动作。

小玉觉得那些动作看起来轻而易举,没有做热身动作,就跟着学起来。

不料她却没支撑住,重重地摔在床上。

小玉感到腿疼,但不敢告诉老师,忍痛睡下了,却疼得翻来覆去也睡不着,于是下床去上厕所。

等生活老师发现,准备带她到医院时,小玉的双腿已麻木无知觉,摊倒在地上了。

令人担忧的是,近来,许多孩子在不适当的运动中受到伤害,而且在暑假里有增长的趋势。

在医院坐诊的教授说,他们每天的门诊高达200人左右,其中近10%是10岁以下儿童,最小的只有四五岁,运动受伤正呈现低龄化趋势。

有很多运动损伤,都是孩子急于求成,忽略了热身运动而引起的。

热身运动,是指在运动以前,用短时间、低强度的动作,让待会儿运动时将要使用的肌肉群,先收缩活动一番,以增加局部和全身的温度以及血液循环,并且使体内的各种系统,能逐渐适应即将面临的较激烈的运动,来预防运动伤害的发生。

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不可能在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因而需要通过热身调整运动状态。

同时,热身能满足人在心理上的需要,热身过的人,在运动中会较具信心。

缺乏足够的热身运动,是引起各种运动伤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冰冷的肌肉中,肌血流不佳,但经热身运动后,肌血流增加,可改善肌肉黏滞性及关节活动范围,进而肌腱、韧带和其它结缔组织的伸展性也随之提升。

在体温低的情况下,结缔组织一旦过度伸展,极可能发生伤害,而在运动中,用力过度的情况很常见,所以不热身就很容易受伤。

由于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幼嫩,承受运动伤害的能力较低,所以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