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的要领 作文指导.docx
《现代文阅读的要领 作文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的要领 作文指导.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的要领作文指导
现代文阅读的要领 作文指导
2009年5月28日天朗公益报告会讲稿
孙长江
现代文阅读的要领
①文章的第一段(开头),其目的不过就是: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作出铺垫,或者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②如果是在文章中间设置问题,其目的也不外乎是要求你回答他在文章中的作用。
什么作用,说穿了,就是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③在文章中找两句话,画上线,让你回答其中的含义。
此时,只要你找准阅读的区域(那区域一般就是画线句的前后),然后
所谓承上启下,就是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内容的叙写
④结尾部分,不就是照应前文,呼应题目,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升华主旨吗。
但一定要记住,决不能脱离开原文,空对空地来作答。
我平生最“佩服”的就是所谓的“专家学者”,他们的最大的本领就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凡夫俗子如我者,总是觉得一个老师的看家本领应该是“把看似复杂问题简单化,明朗化,曙光化”。
古文阅读及翻译的注意事项
①首先要读懂文章的大意,然后去看题。
②我作古文题的第八题,实话实说,一般是可以不看原文的;但你们也还是先看看原文为好。
③古文以单音节词居多,所谓翻译就是把它变成现代汉语的复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但不管怎么说都得在读懂了古文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的。
④今年尤其要注意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
凡是固定格式都有其固定的翻译方法。
如“不亦……乎”(“亦”是个助词,不译;若翻译成“也”就有可能丢分);准确的翻译应该是:
不是……吗?
语气重一点,就翻译成:
岂不是……吗?
再如“其……之谓也”(必须翻译成“大概说得就是……吧”)
晋侯复假道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
“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岂可再乎?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宫之奇谏假道》)
“得无(“无”还可写作“毋”“微”“亡”等)……乎”(必须翻译成:
“恐怕……吧”,或者“莫非……吧”,抑或翻译成“该不会……吧”)
文公之时,宰臣之炙而发绕之。
文公召宰人而谯之,曰:
“汝欲寡人之哽邪?
奚为以发绕之?
”宰人顿首再拜,请曰:
“臣有死罪三:
援砺砥刀,利犹干将也,肉断而发不断,臣之罪一也;援锥贯脔,而不见发,臣之罪二也;奉炽炉,炭肉尽赤红,炙熟而发不焦,臣之罪三也。
堂下得微有嫉臣者乎?
”公曰:
“善。
”乃召其下而谯之,果然,乃诛之。
(《韩非子》)
作文
作文,应该是广大考生最为关注的一个热点了!
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法国寓言大师拉封丹讲过的一个故事:
一只蜈蚣,有七十二条腿,本来行动自如。
可是有一天,有一只癞蛤蟆突发奇想,问道:
“亲爱的蜈蚣先生,我总想知道,当你的第三十六条腿动的时候,您的第七十二条腿是怎样一个姿态。
”蜈蚣说:
“这我可从来没想过。
我试试。
”于是,它活动第三十六条腿,认真地体会此时此刻,第七十二条腿应该是怎样一个姿势。
结果他不会走路了。
我担愿我的指导,收获的是大家从此行动自如,而不是相反。
先送给大家几个有关“点”:
关注热点,别冷淡了冷点,应密切留意不冷不热点;开掘深点,语言美点,写出亮点。
时间关系,今天只能说说关于如何才能写出“亮”点这一方面。
“亮点”,至少有六个地方,可以出“亮点“,今天只能讲三个,但愿能对你有帮助。
(可以给我的邮箱里发个东西,两个字:
求助。
《009年大考之前最后的叮咛》《四个命题的解析与范文》、“《优秀作文选》。
我就会把你需要的东西发过去。
我的邮箱是:
孙长江全拼52爱特。
)
一.题目“狠”点
为自己的考场作文拟一个漂亮的题目。
一个好的题目就如同一双漂亮的大眼睛,笑眯眯地望着评卷老师,让他快乐,让他轻松。
有三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用文章中自己最得意的一句话,作为题目。
笔者平时也老是禁不住动动笔墨,写写这,写写那。
在阿坝州,有一个叫卓玛的女孩上了我们的旅游大巴,给我们唱歌,给我们留下了很深也美好的印象。
回来后,我就一直想写点东西。
可是由于事务性的工作太多,就耽搁了。
去年的此刻,那里发生了8级地震,不知为什么,我是心里老是在惦记着她——卓玛,于是我在那篇散文结尾处这样写道:
有人对我说,5·12,地裂了,这么大的事,你写什么东西了吗?
我只能摇一摇头,每摇一次,都摇出一串酸楚无奈的泪来。
我是在为谁流泪?
在汶川我是没有任何亲人的,甚至没有一个朋友被压在瓦砾堆中……但我的泪,就是止不住。
莫非我是在为你——卓玛,一个萍水相逢,只匆匆复匆匆见了一面的藏族小姑娘吗?
想想,应该是,看着电视上几乎被恶魔般的天灾毁灭掉了的阿坝州,被毁坏到了已经不成样子了的茂县,被摧毁到了已经不复存在了的北川……所有的巴蜀大地上给了我——一个发誓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感千万种风情,写百态人生”的人,以快乐,以满足,以风情,以知识,以……啊,知道吗——卓玛,你,和你生活在其中的那块大地,给了我多大的一个惊喜,又给了我多少弥足珍贵的收获吗?
可现在,美丽、开朗、大方,能一嗓子把山唱绿了,把水唱蓝了,把我的心唱醉了,把阿坝州的所有藏民们对我们的情谊倾泻了个净尽的卓玛,你好吗?
于是,我就把结尾中的话,稍加概括,就给那篇散文起了个名字叫“卓玛,现在你好吗”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一个看图作文,漫画的内容是中国象棋中的一个小“卒”,在抱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都是木头做的,凭什么我就只能做一个小卒,凭什么我就只能一步一步的走,凭什么我就不能后退……”
拿破仑曾经讲过: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诚然是对的,但我和我的那些学生们总是有一些很新奇的发现的,一个学生就将这句名言窜改成了“当不好士兵的小卒也永远当不上将军。
”
在结尾处,那个同学这样写道:
安心地做你的小卒吧!
从一步一步地移动开始,去圆你那凌云壮志的梦!
用你那一往无前永无退路的脚步,走出一片人生的霞光吧!
于是,这最后的一句话就成了这篇文章的题目:
《走出一片霞光》。
至此我还真想再多叨咕几句。
“走出一片霞光”,这是一种被我和我的学生们称做“超常搭配”的写法。
比如“多少次风风雨雨,多少个日日夜夜,枝头上终于结出了一个稚嫩的希望”。
(结出的应该是“苹果”、“鸭梨”。
)
再比如,“在漫漫人生路上,我愿用一颗不羁的心,采撷足够多的霞光,去造就一个朝晖四射的晨”。
(采撷的应该是“茄子、辣椒、菇茑”。
)
再如:
“妈妈抬手,拍去我一身的狼狈”(拍去的应该是“灰尘”)
2.化用前人的名句、诗句。
老话说“人不能白来世上走一遭。
”挺好的了,可是如果你有足够的积累,换上一句:
“人生不得行心志,虽寿百年犹夭也。
”
我们老是说“困难吓不倒我们”,多俗气啊,若用一句古语“不向人间浪敛眉”,评卷老师看到这一题目,就会感到你是一个很有修养的学生,对你作文他就绝不敢怠慢了。
现在我们也总愿意说“人应该淡对名利”,写文章,你就起一个题目叫“淡对人生”,是远不如运用一下明朝的洪应名在《菜根谭》一书的名句“花看半开,饮酒微醺”的。
我曾经将自己的一篇写给学生们看的文章,内容大致是希望同学们保持一种“征战的情绪”,于是就选用了刘禹锡的两句诗,命题为《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盼青云睡眼开》,是不是比“永葆征战的情绪”要漂亮多了。
有时我们甚至可以化用一些很健康的流行歌曲的歌名,来为自己的考场作文拟题目。
如,在2006届毕业生三中的第二次模拟考试,我出的话题是“利诱与做人”,就有同学将“把根留住”,这首歌的歌名化用了一下,就一下,“再谈把‘根’留住”,就很有效果。
材料如下:
浙江省唯一的脑外科博士郭品正,在工作期间有两个课题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可他却因为反对拿高额回扣,所以决不给患者滥用药;于是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最差,并且在后来的所谓“优化组合”中,被迫离开了他钟爱的医院;以后,其他医院想用他,却因为听说他不会做人而最终放弃。
再后来,美国加州大学脑科中心到上海来面试,以优厚的待遇聘用了他……郭品正博士就这样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祖国。
对于郭品正博士的离岗,社会各界议论纷纷。
有人说,他“死性”,有人说他真的是不会做人,还有人说他太书生气;也有人说,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以“利诱与做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赵本山有一年唱了一支歌,叫《一个“情”字活一生》,一个同学就将自己的文章题目拟为《一个“正”字或一生》,应该说相对于许多直接就用话题本身作为题目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很亮的题目。
为大家提供点名言警句,以备不虞之需:
莫嫌荦确坡头路(写不惧怕艰难困苦)
一箪食·一瓢饮·一辉煌(写甘于平淡才能获得辉煌)
风狂雨急立得定(写一定要站稳脚跟)
富不润屋德润身(写修养自己的品德)
满川风雨看潮生(写人要胸怀广阔)
不向人间浪敛眉(写不向困难低头)
竹密何妨水过(改一个字,竹密何妨湍过;写没有谁能阻挡我们的豪情万丈)
山高不碍云飞(即使人生多艰,也阻碍不了我们的心志)
未淡者美酒三杯(写把根留住)
路危马步疾,岭峻壮人心(写激励是一种力量)
青山正补墙头缺(写人与人之间是互补的)
艺花可以邀蝶(写经过艰难困苦,人才能获得成功)
太多了。
如: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梅尧臣《东溪》)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秋瑾《鹧鸪天》)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杜甫)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
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唐寅)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如雪。
(南朝·梁范云)
我与青山是旧游,青山能识旧人不?
(清宋湘)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杜甫《春末怀李白》)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刘禹锡《台城》)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岑参《山房春事》)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世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骅骝(huáliú,赤色的马)圈跼(jū,曲)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李白)
古今名联
苦读有恒好学无时
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挥毫列锦绣,落纸如云烟。
世事催开卷,人情逼杜门;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吟哦出新意,坦率见真情。
高论明秋水,新诗动洛川;雪夜书千卷;花时酒一瓢。
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学识靠积累,聪明寓勤奋。
长行何怕千里,恒学焉畏万册;县管端由心正,生花还觉梦奇。
有志宜师逸少,多才肯效班超;听曲能生万感,作文不放一丝。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知识在于积累。
才能在于忍耐。
放开眼孔观书,抖起脊梁立行。
自有高明将学讲,且教童子抱诗来。
无尽波涛归学海,长春花木在词林。
尽日相亲惟有石,长年可桨莫如书。
读破万卷诗愈美,行尽千山路转赊。
梦里花仙觅奇句,山中木客解吟诗。
春天诗思行花径,月夜书声坐竹楼。
大力可能通纸背,尖毫仍觉吐花香。
玉露磨来浓雾起,银笺染处淡云生。
几番磨琢方成器,十载耕耘自见功。
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
观书到老眼如月,得句惊人胸有珠。
梅月横窗成画本,兰风度槛入情诗。
常吟卷里相酬句,自画湖边归住山。
爱看春山疑读画静研古墨试听香。
一帘花影云拖地,半夜书声月在天。
深院著书桐叶雨,曲栏联句藕花风。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淡妆浓抹调新色,顽绿痴红发古香。
四壁墨花飞丽藻,一帘佳句占阳春。
好书不厌百回读,佳客时来一座倾
天机所到都成趣,人力非关别有神。
论古不外才识学,博物能通天地人。
长大知才须有用,平常莫等指无名。
书城高大能藏道,心地光明始爱才。
文当妙处风行水,夜正中时月满天
行文若师心自得,守道如国书为城。
灯火迄深书有味,墨花晨湛字生光。
学海无涯勤是岸,云程有路志是梯
登高而尽四野所有,著书以成一家之言。
千里长堤溃于蚁穴,万丈高台始于一石。
思考乃攀登书山之路,毅力是游渡学海之舟
长吟玉海诗兴动江山皆入句,大开春酒会醉余天地总为家。
3.主谓倒装一下,有时也会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的名篇。
毛泽东就没说《司徒雷登,再见》,也没说《司徒雷登,拜拜》,偏说《别了,司徒雷登》。
读这题目,就让人觉得过瘾。
美国的侵华政策彻底失败,真也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而中国人民“敲锣打鼓送瘟神”!
有一年高考,考题给定的是这样一个材料:
“某杂志社搞了一次无记名投票。
问的是当别人遇到麻烦事时,你会怎么办?
结果,回答‘默默走开’的人占绝大多数。
”命题者要求考生针对这则材料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笔者的一个学生,就将自己的题目拟为“别走开,社会需要你”。
当年这篇文章成为了上海的高考优秀作文,刊登在《新民晚报》上。
二.开头“俏”点
为文章开一个漂亮的头。
这很重要
笔者在2003年前曾经接待过一个外班的学生,高高大大的一个大男孩,见了我浑身得瑟着。
我问他:
“怎么了?
”他说:
“不会写作文。
”我安慰他:
“没事,老师就会写作文。
”我又问他:
“最怕的是哪?
”他说:
“开头。
”我又安慰他:
“没事,老师最会的就是开头。
”于是我就对他说:
“文章开头,如果找不到更好的突破了,就看看窗外。
天是蓝的,树是绿的,草是青的;如果幸运,还会有一队白鸽响者鸽哨滑过湛蓝的晴空……看到这一切,你至少会知道:
‘真好,我还活着!
’既而,你就让它们作出点‘牺牲’;说这些还不够,你还完全可以由眼前的“蓝天”、“绿树”、“小草”,推而广之,联想到“高山”、“小溪”、“森林”、“流泉”、“飞瀑”、“雄鹰”,多着那,让它们作为类体,他们是很‘乖’的,是从来也不会反抗的;采用‘类比切题’的方法。
”他懂了。
于是在那年的高考,面对着“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时,他就这样做了,于是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太阳的心中没有亲疏,把它的光辉洒到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幽兰的心中没有亲疏,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同样要跋涉到深谷,才能感受到它的芬芳;博爱之人的心中也没有亲疏,亲疏关系也不能影响到他们对认知的判断,于是人们称他们为智者为圣人。
那一年他的高考作文,他得了58分,事后他告诉我:
如果他今后不再写作文,邪路作文不再有人给他评卷的话,这是他一生中作文分数的最高记录。
有心的同学此时此刻,真的不妨做一下这样的工作,事先有意识地锤炼一些“意象”,比如“小草”、“涓涓细流”,真的他们是“万能”的!
比如写“小狗也应大声叫”这个话题,你就可以这样写:
一茎小草,并不因为大树的参天而放弃那要用自己的一抹油油的新绿去装点春色的梦;一汪清泉,也决不会因为大海的壮阔而黯淡了自己那汪汪一碧的清纯;人,也应当清醒地认识自己,是巨人就迈开自己巨人的脚步,是凡人,也无妨学学那“如米小”的“苔花”,勇敢地去做“牡丹开”的精神。
写“空谈与实干”这样一个话题,我们还用“小草”、“涓涓细流”,看看是不是还能产生新的魅力:
小草一茎,默默无语,却用它那油油的一抹新绿,像模像样的装点出三分春色;涓涓细流,并没有大呼小叫,却也与他的同伴们一起流啊流,流淌出一条浩浩汤汤的万里长江……鲁迅先生曾经讲过: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么来的!
”由此可见,哪怕是一个微小的成功,都不可能是在空谈着它的甜蜜中变成现实的。
我们还可以锤炼一下,大山、流湍、瀑布,雨燕、苍鹰、白鸽……
一个学生,在写“利诱与做人”这一话题时,就有意识地采用了“大山”这一意象,当老师的眼睛与下面的文字一接触,立刻就有了一种感觉:
就是它,我一直盼望着的就是它。
她这样写道:
敢问祁连,是什么铸就了你的雄浑?
敢问昆仑,是什么成就了你的伟岸?
敢问珠穆朗玛,是什么筑起了你的挺拔?
敢问啊尼玛卿,是什么使你变得如此威严?
山虽无语,我已知晓,是它们正直的体态,使它们崇俊与豪迈。
做人,就应像一座山,不为利诱所惑,永葆正直。
笔者的又一个学生在写一个材料作文时,也运用这种方法,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那则材料是:
一个叫库丁的美国人,他是一个嗜毒成瘾的人,最终因为杀人被判终身监禁。
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重蹈覆辙,也被判终身监禁;可是他的小儿子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家大公司的董事。
当记者采访他们的时候,让记者吃惊的是,他们的回答竟然是那般的一致:
“有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怎么样?
”
可以说两个儿子都处在了他们人生的困境之中,被命运丢弃在了人生的“盐碱地”上,那么大儿子自暴自弃,而小儿子却能够在绝望之中,奋起。
我的一个学生,在写这篇作文的时候,就采用了类比切题的方法,一下子就夺人二目,用今天时髦的话讲,就是很是“刺激”了一下老师的“眼球”。
他这样写道:
幽兰并不因命运将自己安排到了人迹罕至的深谷而自馁自弃,仍旧散发着它那奇异的芬芳;荷花也不因命运将其安排到了泥淖之中而自暴自弃,仍旧“出淤泥而不染”,绽放它那“映日”“别样红”;苍松更没有因为命运为它选中的是一角危崖而自卑自弃,仍旧用它的根紧紧的抓住崖壁,用它那“咬定青山不松口”的倔强幻化成了大山深处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