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比较教育研究的视域转向.docx
《21世纪以来比较教育研究的视域转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世纪以来比较教育研究的视域转向.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世纪以来比较教育研究的视域转向
21世纪以来比较教育研究的视域转向
摘要:
任何一门学术研究都是紧随其历史背景发展的,比较教育研究也不例外。
文章回顾了自比较教育产生以来的研究文献,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梳理了比较教育在方法、议题及对象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了21世纪以来比较教育在这几方面的视域转向,最后通过梳理文献对比较教育研究的未来做了简单的探讨,目的为了更好的促进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
通过梳理与探讨,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的比较教育也同样面临机遇与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
21世纪;比较教育研究;视域转向
自比较教育成为一名独立的学科以来,它的研究视域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侧重。
但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受到数字化、全球化的冲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
世界各国无不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把教育改革与创新作为应对时代挑战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同样比较教育也不甘落后,为了跟着时代的步伐比较教育研究针对新世纪新问题也不断变革,从而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视角及方法。
1回顾历史(21世纪以前):
根在西欧,方法单一
1.119世纪的比较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不仅起源于欧洲,而且在发展之初的19世纪它的研究对象也主要是在欧洲国家的教育。
19世纪初,朱利安在其《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中,提出了于调查外国教育的项目、资料整理的方式和体系化的方法等。
因而19世纪的比较教育研究着重于对外国教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叙述性比较,还没有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
1900年,萨德勒在其《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实际价值的东西?
》的演讲中,提出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与应注意的事项,强调比较教育的研究要通过文献分析,以直觉及历史的方式,探究教育制度背后的影响因素。
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高涨,民族国家纷纷独立。
为了维护民族意识和增强国家实力,各国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许多国家开始兴办公立学校。
欧洲许多国家从普鲁士举办公共教育和学校世俗化方面得到启示。
这引起了世界各国纷纷学习德国教育经验,许多教育形式为英国、法国、美国学者开始介绍普鲁士教育,为本国教育提供借鉴,以帮助发展本国教育。
但是,这个时期的比较教育学是以全盘借鉴为主要特征的阶段,随之比较教育的研究开始发展起来。
1.220世纪的比较教育研究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后,震惊了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研究和进行教育改革,以便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取得科学技术的进步,试图通过教育发展本国的实力。
教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因此,各国对教育的重视也是空前的。
于是,20世纪也就成为比较教育研究最有生机的年代。
正如霍尔姆斯所说的:
“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有趣的比较教育研究是如何被激起的。
当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美国变得更加关注其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
基于当时的美苏关系,这个危机激起了美国学者对比较教育的兴趣。
英法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激起了激起了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兴趣。
”
在20世纪后2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比较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他们研究的对象也主要是发达国家的教育,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借鉴。
发展中国家对比较教育研究的热情很高,一方面总是想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善本国的教育。
同样,中国的比较教育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主要是学习前苏联的教育经验,还谈不上进行比较教育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前十多年主要研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前苏联、日本的教育。
2审视当前(21世纪以来):
面向世界,方法多样
21世纪以来比较教育研究已凸现出学科发展的新视域,并在诸多方面发生着明显的转向:
研究的视野从宏观转向微观;研究的对象从主要关注英美等发达国家转向全球化;研究的层次从描述移植转向深入研究、本土化;研究的方法从传统方法转向多元化。
随着社会发展和研究议题的变化、研究视野的开阔,比较教育研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2.1研究主题:
与时俱进
与早期比较教育研究主题局限于学校和学校制度、教育现况、教育目的等教育内部问题所不同的是,当前比较教育的研究主题主要针对当前的新问题新形势所提出的,与整个世界的发展更为紧密。
2001年3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了北美2001年比较教育年会,会上讨论的有关教育领域的课题主要有:
国际与比较教育领域自身的发展及实践问题,全球视角下语言教育问题,公民、价值教育,文化、宗教与教育,全民、民族、性别教育,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科技、全球问题与教育,学者、学术自由与交流问题,教育政策、财政与管理,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与教育等。
2001年7月,第11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在韩国首都汉城召开,会上讨论比较教育相关的课题主要有:
比较教育的理论及其变迁,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或全民教育,全民的和平与公正教育,文化、本土知识及学习,教师教育,教育政策,终身教育等。
2010年2月,由“北美国际比较教育协会”主办、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第54届“北美国际比较教育年会”在美国举行。
此次年会以“重塑教育”为主题,强调在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文化多元发展的背景下,各国教育在政策制定、研究方法、教师培养、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应该如何回应社会变迁。
从这几个比较教育年会的议题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期,根据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出相应的议题。
比较教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世界比较教育论坛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主办的高水平国际会议,旨在推进我国比较教育学科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推动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
该论坛自2002年开始每三年举办一届,是我国比较教育学者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展示我国教育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
2002年第一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的主题为:
全球化与教育改革。
2005年第二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于年此次论坛的主题为:
教育全球化:
政府、市场与社会。
2008年第三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的主题为“教育全球化:
和谐、差异和共生”。
2011第四届比较教育论坛的主题为:
全球教育改革:
公平•质量•发展。
从这四次世界比较教育论坛的主题可以看出比较教育是紧随整个世界及国家的发展,针对新问题提出新对策。
2.2研究方法和对象:
方法多样,放眼世界
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权威杂志――英国的《比较:
比较教育杂志》(compare:
AJournalofComparativeEducation)和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从这两国杂志近几年的目录可以看出关于比较教育这一学科研究的对象不仅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逐渐转向印度、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而且,从主要研究学校教育,教育制度等转向了国家教育政策的研究,使得教育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介绍别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理解本国的教育。
注重通过个性把握共性,弄清了各国的个性,才有可能更好地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
也只有同时抓住个性和共性,才能使认识更为全面,结论更趋于准确,才能抓住本质。
我国的比较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迅速,但也只是重点研究了西方几个发达国家的教育。
到了21世纪以来研究的视域也由原来的几个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转向了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以及它们的教育政策。
随着研究对象的扩大以及研究议题的变化,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也由传统的描述法、移植法转向了归纳与演绎、定性与定量等多元方法。
这些方法的使用,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特点倾向与使用不同的方法。
由于现在交通的便利以及英语语言的国际化,有些实证主义比较教育学者亲自去外国做研究也是不无可能的,因此,他们采用访谈法、问卷法统计法等多种方法。
还有学者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人类学的方法及民族志的方法。
2.3研究深度:
不断提升
比较教育研究深度的提升受学科本身发展的直接推动。
在过去的40多年的发展时间里,西方比较教育学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理论纷纷被运用于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诸如社会学意义下的比较教育研究等论题,从而促成了比较教育研究的深化。
研究方法和重建研究路径也正如比较教育学者所说,“任何一个学术领域的健康与活力确实依赖于其思想史的周期性检讨、理论框架的演进和主题转换”。
新一代的比较教育研究者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开始了新的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针对旧问题提出新问题。
2000年英国《比较教育》期刊出版了另一专辑,题为“21世纪的比较教育”。
此专辑评价了自1977年该刊特别专辑以来比较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发展。
第一篇论文的作者克罗斯利和贾维斯做了如下评论“这一专辑的论文和许多观点重复着很多于1977年首次提出,至今任然基本的问题”这说明比较教育研究中延续过去传统的重要性。
近200多年来世界比较教育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学者或教育官员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探索或创造出不同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来达到其目的和解决其问题。
因此,比较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张与创新之中,想一劳永逸地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和方法,似乎不太可能。
世界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着,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目的和方法也会随之而发展和变化。
比较教育这一研究领域,从朱利安提出这一概念之后,不断发展壮大。
比较教育所研究的问题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3展望未来:
有喜又有忧
比较教育学者沃森认为:
“比较教育研究使我们对于世界不同地方的教育制度和过程,对于无线丰富的教育目的与目标、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对于全世界教育决策者所面对的越来越相似的问题,极大地增进了认识和加深了理解。
”比较教育研究不只是研究和介绍外国教育经验,还包括运用国际视野、比较视野对国内教育问题的分析研究。
研究者不仅要了解国外教育及其社会、历史、政治、经济背景,还必须熟悉国内的教育历史、现状、社会背景和影响因素,做到既了解别人,又要了解自己。
在比较教育研究快速发展的今日,出现了不少的新的理论与成果。
但如果一旦在方法论上使用不当,比较教育研究就会存在一定的危险。
正如比较教育学者萨德勒的经典名言:
“我们不能像一个孩子徜徉于花园那样流连与世界的教育制度――在一束花从中采一支花,再到另一束花从中摘些叶子――然后期望将这些采摘的花束种在自家的土地里就能长出一个生机勃勃的花园。
”同样在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内也不能忽视质量,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同样这也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生命线。
由于全球化、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大发展,有些比较教育学者通过网络可以查找大量国外的教育资料来介绍国外教育,但不能忽视的是网络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有一些虚假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这些错误的网络资料从而导致错误的结果。
学术的严谨不足就会导致比较教育领域的研究就显得不够专业,这不但令人遗憾,而且可能贻害无穷。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网络化使得各国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很快传遍全世界,各国学者交流更加便捷。
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在新世纪里同样任重道远,但也将大有所为,应该以一种更乐观但也更充满疑问的心态看待比较教育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知识经济时代比较教育的使命[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全球化与教育改革专刊,P1-5.
[2][3][4]贝磊,鲍勃,梅森.比较教育研究:
路径与方法[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5,P304,P305.
[5]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当代比较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6]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姜峰,王旭升.当代比较教育学的内涵、价值和视野――回应比较教育学的身份之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7.P128-132.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