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7183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5课《三大改造》

一、教材分析

《三大改造》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节课由“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和“公私合营”两部分组成。

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如下:

1.教材编写改变了传统的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突出了“公私合营”中的赎买政策。

2.在降低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加强了主体内容的表述,特别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内容。

3.大量使用《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相关的历史图片、增强学生直观性学习内容;

4.课后自由阅读卡北京同仁堂的公私合营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5.本课主要叙述我国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以赎买的方式,对资本家的财产进行回收。

6.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八年级学生对新知识十分感兴趣,但对被动接受的知识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就本课来说,学生对“公私合营”一定是不理解,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预知这一结果。

运用大量的资料,层层递进、让学生由表及里地去了解。

八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太多的理论和符号学生还是难以接受的,好的做法是运用多媒体影音资料呈现出来。

例如:

本课的三大改造过去多用表格来呈现,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多媒体播放《同仁堂的公私合营》。

让学生由抽象学习到具象地学习。

(二)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八年级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了一些有关“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关历史知识,特别是通过书籍、电影、电视和多媒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都有了一些认识。

同时,通过七年级对中国古代历史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以,要正确指导学生懂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证明我国已经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赎买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创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

(2)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3)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排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引导学生观赏小组展示、对比图表、查阅相关资料等,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运用小组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4)通过公私合营──“同仁堂”的发展,帮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更好地了解建国后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

(5)按照“知、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

(2)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让学生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3)在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上,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中国国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2.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二)解决方法

1.三大改造的形式

所谓的三大改造:

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们学习的重点问题就是: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

第一,“农业走合作化道路”。

教师展示图片《毛主席“关于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传达到广东省中山县》、《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合作运动中的模范生产小组》。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改造的关键。

同学们可以回顾一下,我们讲过土地改革,中国已经消灭了封建剥削,农民分到了土地。

但是,当时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所以,共产党引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有近97%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教师展示图片《北京实现合作化后,农民向主席报喜》。

第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

教师展示图片《1953~1956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图表》,建国后,全国城乡手工业工人和手工业独立劳动者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53年开始,全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展示图片《哈尔滨市各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上海一家绸布商店庆祝公私合营》。

1954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的途径是走公私合营的道路,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

政府实行赎买政策: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

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通过和平的方式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创造了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过渡的新途径。

2.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师展示图片《上海庆祝公私合营》,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大改造的实质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此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则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补充:

导课方式不是唯一的。

1.问题导入法:

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

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大改造。

2.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图片。

《毛主席“关于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传达到广东省中山县》、《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和《农村合作运动中的模范生产小组》。

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

有人评价说:

“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地、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不要忽视了我们的国情,那就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这就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看图上的农民在干什么?

3.探究导入法:

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

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好吗?

(二)讲授新课

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

教师展示图片:

《毛主席“关于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传达到广东省中山县》、《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和《农村合作运动中的模范生产小组》。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改造的关键。

同学们可以回顾一下,我们讲过土地改革,中国已经消灭了封建剥削,农民分到了土地。

但是,当时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所以,共产党引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有近97%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教师展示图片《北京实现合作化后,农民向主席报喜》。

问题:

①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

②既然知道是这三方面的问题,谁又知道国家是怎样进行改造的呢?

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党和政府对农业进行改造,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方式引导农业走生产合作化道路,同时对手工业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农业走合作化道路。

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中国是个农业国,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和发展造成了占绝对优势的个体经济。

这一情况使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对高度的公有制缺乏思想准备。

历史的经验表明,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在对农村和城市的个体私有制经济改造过程中,必须本着有利于国家建设,又能够满足广大劳动者根本利益的原则,采取稳妥的步骤。

为此,党的政府采取了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方针,即继续保留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通过合作生产的方式,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逐步进行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手工业合作化

教师展示图片:

《1953~1956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图表》,建国后,全国城乡手工业工人和手工业独立劳动者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53年开始,全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有90%的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教师过渡:

在轰轰烈烈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改造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改造。

2.“公私合营”

(1)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展示图片《哈尔滨市各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上海一家绸布商店庆祝公私合营》。

1954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的途径是走公私合营的道路,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

(2)赎买政策

政府实行赎买政策: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

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通过和平的方式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创造了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过渡的新途径。

引导学生理解:

这是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一次伟大的创举。

(3)三大改造的完成

三大改造的实质就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巩固练习

见本课随堂练习

六、参考资料

1.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

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

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

在我国历史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是封建的、买办的、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是在无产阶级国家的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并受工人监督的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

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2.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

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

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情况下,通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

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

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会议,加强了对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领导。

这时,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最后地断绝了资本主义和农村的联系,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条件已经成熟。

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

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接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一系列指示,对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业者在不太勉强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

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意义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功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按照中国的特点有步骤地进行的。

实践证明,这个改造是必要的、是成功的,创造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我们党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1)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过渡形式,通过这些形式,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和《法德农民问题》这两篇著作中,首先提出了和平赎买的思想。

但是通过什么形式赎买,他们没有进一步阐述。

列宁也提出了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这一途径,来对文明资本家进行赎买。

然而,列宁的设想在俄国也没有来得及变成现实。

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发,创造了从低级(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到高级(从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并抓住了公私合营这个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和主要环节,成功地实现了对私营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而且,在整个改造期间,社会稳定,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

中国的成功实践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2)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坚持了既改造企业,也改造资本家个人的方针,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把民主革命时期“两个联盟”的经验,成功地运用到社会主义革命中来,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加强和发展工农联盟,继续保持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进行的。

党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结合起来。

对资本家,在政治上给予适当安排,思想上给予充分关心,经济上给予较高的福利。

并且有计划地培养一部分眼光远大的、愿意和共产党合作的进步资本家,通过各个渠道(民建会、工商联等)吸收他们参加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实践,并以他们为榜样去影响、教育大部分资本家,把资产阶级分子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实践证明,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地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奠定了基础。

我们取得的经验是丰富的,成就是伟大的。

但在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

如,在改造高潮中,把一些小业主、小商贩都改造合并,造成商业网点太少,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再比如,对少数资本家的使用安排不当,未能充分发挥他们经营和技术的专长。

4.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长春回首20世纪50年代,那场对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几年间改变了全国所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企业的性质,改造和消灭了当时的资产阶级,而且这场深刻的社会变动是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即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顺利实现的,的确是一场伟大的社会改革。

应该怎样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把它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呢?

中国共产党在进行这场改造运动之前,作了比较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思考。

但是,今天我们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来重新审视,特别是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大量兴起的事实面前,应该承认当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在认识上仍存在一些盲点,以致引起了理论界的争论。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理论探索的盲点和历史对逻辑思维的否定,从中得出符合规律的正确结论呢?

我们认为:

首先,政治原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只在本质意义上、最终意义上体现,在历史的某一点上可能其他因素更具决定意义。

20世纪50年代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正处在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点上。

当时社会主义生机勃勃、凯歌高奏,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从它的种种危机、诸多社会矛盾以及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

历史上惨遭各个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感到失望和愤恨,不会赞成在中国搞资本主义,而对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突出成就,又极大地增强了广大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既然确立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又认定搞资本主义没有前途,加上西方国家封锁禁运,社会主义国家大力援助,中国不能骑墙走第三条道路。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既有外在的压力,也有内在的动力,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从现实情况看,新中国的政权基础很不巩固,国际上西方国家虎视眈眈,国内在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已经出现,城乡资本主义势力有日益扩大之势,危及新生共和国政权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把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放在突出的位置,必然对危及政权统治基础的私有制进行限制甚至消灭。

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不能从纯经济的角度考虑,必须从政治的角度思考。

苏联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不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而是战争的迫切需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新生的苏俄政权来说是必要的、合理的,但事实证明它是暂时的、救急的政策。

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环境与苏俄相比具有某些相似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中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其次,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推行计划经济的必然要求。

要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合理的、必然的,则要说明计划经济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计划经济的创始人列宁曾主持制定了《全俄电气化计划》,并于1920年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是苏联第一个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长期计划。

斯大林把计划经济理论化、系统化,并从1927年开始通过制定国民经济的五年发展规划,把整个国家经济生活纳入到计划经济的轨道。

计划经济在苏联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只用两个五年发展计划,其经济实力就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我国解放初期,由于受国际局势的影响,经济建设环境相对封闭,物资严重匮乏,形成短缺经济时代,国家必须大量投资搞建设。

同时,国民经济生活比较简单,推行计划经济,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统筹规划,进行大规模的国民经济建设,从理论上来说,计划经济与工业化时代是相适应的。

事实上,计划经济在我国也产生了奇效。

50年代我国仿效苏联模式推行计划经济,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基础,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

而推行计划经济必然要求把私营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对私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整体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

第三,赶超西方国家的强烈愿望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主观动因。

1840年以后处于全面衰退的中国,又惨遭西方列强的侵略,连年战争,赔款割地,国民经济千疮百孔,人民生活已穷困不堪。

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对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建设强大国家的渴望更加强烈。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诗句,就鲜明地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愿望。

为了迅速地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然要求确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其制度保障就是计划经济,其可行途径就是对私营企业的改造,使其能迅速地为国家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服务。

总之,从巩固政权的客观需要,到国家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中国人民赶超西方国家、建设强大祖国的主观意志,必然要做出对私营经济进行改造的正确选择。

5.赎买政策

赎买政策是指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

实行国有化的政策。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提出过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本进行赎买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根据对我国政治经济条件和民族资本特点的分析,以及历史上同民族资产阶级有过统一战线的关系,确定了通过对私人资本主义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

这种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对资本家分配利润的办法是“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制度,即按合营时的资本家股份资产,由国家在一定年限内,每年付给资本家一般为资产总额5%的利息,同时对资方从业人员保留高薪。

“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6.图画说明

(1)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公布后,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农民踊跃参加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2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