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考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7138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考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考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考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考研.docx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考研.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考研.docx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考研

中国古代文论学习纲要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文论教程》,蒋凡、郁沅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中华书局2005年8月第1版。

(本纲要主要据此书编写)

2《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4《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5《中国古代文论史》,赖力行著,岳麓书社2000年11月第1版。

6《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基本知识:

1.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2.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3.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4.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5.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

基本知识:

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8.“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9.《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0.“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1.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2.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3.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14.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15.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16.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17.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思考题:

一.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二.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

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

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

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等,则是《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

《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

(2)通变入神。

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想的日新,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文体的代有兴盛,都是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

“神”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严羽、司空图、王渔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

(3)中和之美。

《易》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发了后世“中和”的美学观。

孔子的“诗无邪”说、《礼记》的“温柔敦厚“说等,都受此影响。

(4)言意之辩。

《易传》认为言和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但言可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

言意的局限可通过“立象”来解决。

庄子、陆机、刘勰的理论都深受其影响。

这一审美趣味影响创作,形成了追求含蓄蕴藉、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

三.《尚书》“诗言志”。

《尚书•尧典》:

“诗言志,歌永言。

”诗言志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在先秦,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

朱自清《诗言志辩序》中指出,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四.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1)文学批评的标准:

“思无邪”。

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论语•为政》: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

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孔子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2)文学的社会作用:

兴观群怨。

孔子认为: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观群,可观怨。

”(《论语•阳货》)。

兴指“感发意志”,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是“考见得失”,指诗的认识作用。

群是指诗的团结作用。

怨是批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3)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质彬彬,文质并重。

《论语•卫灵公》:

“子曰:

辞达而已矣。

”形式的目的是体现内容,不必过于华丽。

《论语•雍也》: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并重。

五.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1)“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上》。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2)“知人论世”。

出自《孟子•万章下》。

孟子的愿意是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

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六.墨子“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七.庄子的文学观

(1)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

“心斋”、“坐忘”。

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

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功利影响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坐忘”。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庄周梦蝶”即是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2)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

“自然”、“素朴”。

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提倡天籁,反对东施效颦。

(3)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

“得意”、“忘言”。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庄子认为:

“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八.《毛诗序》的诗歌理论。

(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

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毛诗故训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2)指出诗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3)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

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

“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4)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提出“六义”说。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赋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成为古代进行诗歌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准则。

朱熹认为,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九.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

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十.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

意思是:

诗人的赋华丽而符合原则,辞人的赋华丽而过分铺张。

(2)“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

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

(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

十一.王充的《论衡》主要论述了那些文学方面的理论?

(1)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

认为文学作品要有益于世,“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自纪》)。

(2)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相辅相成。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论衡•超奇》)。

(3)关于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反对贵古贱今。

《论衡•案书》:

“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

(4)关于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

作家要有诚实的写作态度。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论衡•超奇》)。

整部《论衡》的宗旨就是“疾虚妄”。

(5)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

主张通俗易懂,“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论衡•自纪》)。

但对文学作品中的想像夸张持批判态度(见《艺增》),忽略了文学艺术的特殊性。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基本知识: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是:

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

2.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

3.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

4.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6.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

7.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8.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

9.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气说”。

“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作品的风格三点。

10.陆机撰写《文赋》的目的是想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

11.陆机用比喻的方式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12.陆机《文赋》中的“体”是体裁与风格的总称。

13.陆机《文赋》共分析了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

这十种文体是:

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14.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声律论和四声八病之说。

15.李登的《声类》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

16.汉字的四声最早是周颙发现的。

而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则是沈约。

17.最早提到声律说“八病”(部分)的是梁代钟嵘的《诗品序》。

唐代的《文镜秘府论》才将“八病”完整列出。

18.所谓“八病”是指:

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19.刘勰的思想和《文心雕龙》的思想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20.鲁迅说:

“东则由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21.“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

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22.《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

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

23.刘勰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

24.刘勰的《神思》篇位列创作论之首,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

本篇集中论述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辞,即物、情、辞三者的关系。

这三者关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是刘勰创作论的核心,故也是其创作论的总纲。

25.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体性》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

26.刘勰认为风格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

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

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

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

27.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说:

一是黄侃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说,一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骨即事义之说。

而现在一般认为,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

28.通指会通,变指适变。

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

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

29.《物色》主要论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

《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在追溯历史的情况下,总结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规律。

30.刘勰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为《知音》篇。

31.刘勰提出的正确的文学批评的方法,即六观:

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32.钟嵘《诗品》原称《诗评》,明清以后才以《诗品》定名。

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著作。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

“《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

33.《诗品》全书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

共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诗作家。

34.钟嵘从建安到刘宋时期的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作了具体论述,认为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是高峰,并各以曹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为代表,尤其推崇建安诗歌,称之为“建安风力”。

35.滋味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为审美快感,进入文艺领域。

嵇康首先把滋味引入艺术理论。

钟嵘是第一个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

36.钟嵘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源头:

《国风》、《小雅》、《楚辞》。

37.钟嵘最推崇的诗人是曹植。

思考题:

十二.《典论•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

(1)《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2)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指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立言”的重要性。

(3)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

提出“文气说”,认为“文以气为主”。

“气”既作家的气质,又指作家的才性,也指作品的风格。

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

(3)文体论和文学批评论。

提出文章“本同而末异”的观点。

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认为不同文体各有其不同风格。

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体现了对文学特点的认识的提高,也是魏晋文学观念的时代特点的反映。

(4)曹丕把品人与评文结合起来,批评了“文人相轻”的不良倾向,对建安七子进行了客观评价。

十三.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

(1)陆机《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2)《文赋》论述了文学创作各个方面的问题,论述的中心是:

意与物的关系;艺术想象的重要性;强调创作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反对抄袭;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述了自然景物之多变与文体多样性的关系;分析了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几种毛病。

(3)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

“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

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

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十四.葛洪文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葛洪文论主要见于他的《抱朴子》一书,他所谓文,主要是指学术著作。

(2)反对贵古贱今,主张今胜于古。

(3)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

(4)强调著书立说要有助于教化。

十五.声律说及其沈约的相关理论。

(1)六朝的一些音韵学著作已发现了汉字字音的五声,以及反切等注音方法。

(2)南朝受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的影响,又发现了汉语四声。

陈寅恪的《四声三问》一文对此作了发明。

(3)四声的发现和应用,形成了最初的诗歌声律,并产生了相应的永明体诗歌。

沈约是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并撰有《四声谱》。

(4)沈约的主要理论就是“四声八病”之说。

声即四声,用以定韵;病即八病,用以求和。

八病是建立在四声基础上的,四声八病说也称为永明声病说。

(5)沈约把四声分为两类:

浮声和切响,即平声和仄声(上、去、入)。

他要求五言诗一句中,除了双声叠韵词之外,不能出现同声或同韵的字,如有不合,即称为“病”。

而一联之中,前后句平仄声调应该错开。

(6)沈约的声律理论既有正面的立说,又有反面的破说,既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又结合了相关的创作实践,是唐代近体诗的先声。

十六.《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1)《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巨著,全书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

(2)总论也可称为“文之枢纽”,指从《原道》到《辨骚》五篇;文体论也可称为“论文叙笔”,指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创作论和批评论合称“割情析采”,其中《神思》至《总术》十九篇为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可称为批评论,《时序》、《物色》两篇兼而有之;《序志》篇相当于后序。

(3)刘勰的文学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也吸取了不少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十七.文心雕龙》“文之枢纽”包含哪五篇?

其间的关系怎样?

(1)“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

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2)《原道》是理论体系的构建从物自有文的自然之道出发;《征圣》是因为圣人体道并因道垂文;《宗经》以儒家经典作为作文之法则;《正纬》是斟酌参考纬书中有益于文章的部分;《辨骚》是以楚辞作为新变的榜样。

这五篇的实质是对文学的本原和发展的归结和概括。

(3)“枢纽”五篇是一个整体,有其内在的联系。

它从原道出发,经征圣、宗经而继续发展。

一方面,文学从远古的质朴到商周时期出现五经,标志着文学从体裁到手法已初步完备,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另一方面,文学的发展是不会停息的,而且会出现一些弊端,所以从理论上说,应该做到“执正驭奇”,从不合经典的有关著作中吸取有利于文学创作的东西。

(4)刘勰“枢纽”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是以儒家为主,但也相当重视文学艺术美的自身属性。

十八.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把当时出现的文体都论及了。

(2)刘勰把所有文体分为“文”与“笔”两类。

文是指偏向抒情言志、文学性较强的文体;笔是指学术性较强而又不重音韵文采的作品。

体现了当时对文字作品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区分。

(3)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

具体地说,即叙述文体的源流演变,解释文体名称的内涵,选出某一文体的代表性作品,总结某一文体的写作要求。

四者结合,形成了文体论史、论、评三者合一的写作特色。

(4)刘勰的文体论全面总结了历代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是刘勰全部文学理论的基石。

十九.刘勰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以“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为主线,论及艺术构思、风格的形成、风骨的铸造、作品的篇章结构、熔意裁辞以及表现手法与技巧、继承与革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1)“情”与“采”的关系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

刘勰并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

情主要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采主要作品的艺术形式,情与采有时也用“文”与“质”的概念来代表。

情与采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形式离不开内容,另一方面内容也需要有美的表现形式,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废。

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勰要求写作文章要以“述志为本”,应该“为情而造文”,而反对“为文而造情”。

刘勰批评齐梁文风的浮艳,也是从这一理论出发的。

(2)刘勰艺术想象论的主要内容。

刘勰的《神思》篇位列创作论之首,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

本篇集中论述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辞,即物、情、辞三者的关系。

这三者关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是刘勰创作论的核心,故也是其创作论的总纲。

刘勰认为艺术想象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始终不离感性的特8点,它受到感情和语言的制约。

想象力的培养既虚静的精神境界,也需要通过积累学问、增长才干、深入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