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7119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政治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政治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政治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政治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读书笔记.docx

《政治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读书笔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读书笔记.docx

政治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有人说: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

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

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

《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

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

全书共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

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

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

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

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

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

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

③第4、5、6卷,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

④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

《政治学》主要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和谐发展教育观和教育年龄分期。

在书中,他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把教育视为奴隶主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教育的政治意义,要求由国家创办并管理学校教育。

他还把心理学引进教育学的讨论中。

他首次提出的教育须依靠并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的思想,开启了后代资产阶级遵循自然教育思想之先河。

他最早依据儿童发展顺序作了划分教育年龄阶段的尝试,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

他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身心具有作人的某种特性。

因而只有遵循这种特性,教育才能卓有成效。

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21岁期间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

从初生到7岁为第一个时期;从7岁到14岁(青春期)为第二个时期;从14岁到21岁为第三个时期。

他把课程分为有用和文雅两类的文雅教育思想支配欧美中等和高等教育达两千年之久。

亚里士多德及他的《政治学》,既影响了阿拉伯的文化教育,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学校教育的发展,又对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发展,起了相当大的启示作用。

他对幼儿教育的专门论述及在道德教育中注重躬行实践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借鉴作用。

须指出的是,他的整个教育体系,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

中充满了阶级的偏见和反动思想,这些都要需要批判的。

这也正是说明了在该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取之处。

不过这大部分体现在他对政治体制方面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提出了“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的动物”的命题,阐述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和活动原则,提出了关于公共权力、政体、法治等方面的理论。

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四种:

寡头制、民主制、混合政体、僭主政体。

例如在谈到奴隶制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亚里士多德不是一个信仰平等的人。

纵使承认了奴隶与妇女的服从地位,但所有的公.民.在政治上究竟应该不应该平等,还仍然是个问题。

他说有些人认为这是可以愿望的,根据的理由是一切革命的关键都在於财产的规定。

他反对这种论证说“最大的罪行乃是由於过多而不是由於缺匮;没有一个人是因为要躲避冻馁才变成为一个暴君的”。

在我看来,他的诸多观点也是矛盾的!

比如:

亚里士多德说,选举行政官的办法是寡头制的,而用抽签来任命行政官才是民主的。

在极端的民主制裏公民大会是高於法律之上的,并且独立地决定每一个问题。

雅典的法庭是由抽签选出来的大量公民所组成的,而不需任何法学家来帮忙;这些人当然易於被雄辩或者党派的感情所左右。

所以当他批评民主制的时候,我们必须理解他所指的是这种东西。

他强调要以统治政党的经济地位来区别寡头制与民主制:

当富人完全不考虑到穷人而统治的时候便是寡头制,当权力操在贫困者的手裏而他们不顾及富人的利益时便是民主制。

君主制比贵族制更好,贵族制比共和制更好。

但是最好的一腐化就成为最坏的;因此僭主制就比寡头制更坏,寡头制就比民主制更坏。

亚里士多德就以这种方式达到了一种有限度的为民主制进行辩护;因为绝大多数的实际政府都是坏的,所以在实际的政府中,民主制倒也许是最好的。

民主的政府比寡头制更不容易有革命,因为寡头们彼此之间可以起纠纷。

寡头们似乎都是些精力旺盛的家伙们。

他告诉我们说,在有些城邦里寡头们宣誓说:

“我要做一个人民之敌,我要竭尽全力设法来对他们加以一切的伤害”。

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的整体是建立在社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上,在此基础上探讨国家的问题,他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认为人按照其本醒必须结合成共同性才能生存,国家也由此产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人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的。

哲学最大的魅力就是它能把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复杂的世间万物抽象成具体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体制并非完美无暇的,它有一个致命的硬伤,他在国家的必备条件里说过,一个国家只有广阔的土地是没有什么益处的,但广阔的土地又是必要的条件,他眼中国土的最大限度是:

能让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互相了解,能够在一起召开并便于管理会议。

这不仅让人有点失望,他所提出的政治理论尽限于雅典这么一个小城邦,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但是不具有一般性,根本不可能进行推广的。

具体后人有没有借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学说付出实施我也不知道的,即便是有我敢肯定也是失败的,因为这一些的理论看似和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很是雷同。

但二者存在质的差别,那就是两种看似相同的政治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

前者是建立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奴隶制生产方式上,后者建立在高速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

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亚里士多德天才地指出人类与政治的内在相联性,并精确地预言了政治的基本主题——公正,精辟地指出了社会中法律、正义、智德的作用。

但是,他也只是指出了政治研究的方向,未能深入剖解古代西方政治生活。

时迁势易,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生活复杂性的充分显示,人类的政治认知水平大大提高。

现代政治学以社会科学的深入发展为借助,已能较为清晰地给我们展现人类政治生活画卷。

古人的政治探索为现代化政治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在《政治学》中我们也受益匪浅,从教育到政治。

不过对我而言,我们从中学习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探索精神。

怀有他一样的执着,我们也定当有所成。

中国需要理性务实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且需采取一种政治上适当集中、经济上向市场体制迈进的改革策略

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相适应,因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这一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讲得十分明确。

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民更加幸福和更有尊严的必由之路。

政治体制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人们有着不同的主张。

一种主张是,应借鉴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实践经验及体制架构,在中国实行普选制和多党制,军队国家化,新闻自由等。

另一种主张是,中国现行政治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政治体制改革只需在现有框架内进行即可,无需吸收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成果。

对于前一种主张,赞成的人不多。

据前述环球网的调查,仅有15.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要推行西方式民主政治体制。

究其原因,一是人们担心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可能会发生“水土不服”的情况;二是激烈的变革容易使现行社会秩序和运作陷入混乱,进而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对于后一种主张,人们主要担心的是其改革的力度和成效是否能充分到位,是否能满足中国向现代强国和公民社会转型的民主与正义需求。

种种迹象表明,围绕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争论有意识形态化的趋势。

而这种趋势蔓延下去,势必会延误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增加未来改革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为了使政治体制改革在可控、有序的前提下进行,我们主张,遵循现代民主政治的一般规律,本着实事求是原则,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务实地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现实国情,要求我们采取一种政治上适当集中、经济上向市场体制迈进的改革策略。

我们认为,在未来30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内,要使经济在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健康快速成长,中国应实行适当集中的政治体制与较为分散的经济体制相搭配的发展模式。

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都曾经实行过这样的模式。

我们的考虑是:

第一,实行较为集中的政治体制,是解决二元结构转型时期复杂经济社会问题(如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等)的保证。

第二,较为集中的政治体制是保证国家平衡发展和加强民族亲和力的制度条件。

第三,较为集中控制而又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

第四,政治体制的构建,要融于基本国情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文明之中。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在推进执政党自身改革、加强人大政协的地位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顺应社会期待,破解改革难题,我们可以设想,下一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在以下方

面不断取得突破。

推进执政党自身改革。

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适应建立一个适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

在此前提下,党要着力推进自身改革,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在这方面,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

要确保党的活动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党的政策和主张通过合法途径上升为国家意志。

理顺党与公共权力的关系,努力实现科学执政。

其次,要推进党管干部的科学化。

要从对干部个体管理的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更多地转向通过政策导向来保证干部队伍的质量。

第三,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的领导。

尊重新闻自身发展的规律,通过法律手段引导和保障新闻媒体健康有序发展,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第四,要发展党内民主。

重点是完善党内差额选举制度。

加强人大、政协的地位。

从实际运作看,全国人大如何更充分地行使权力,充分体现其宪法规定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有许多问题需要破题。

包括:

精简代表名额、逐步推行人大代表专职化、政府和检察院、法院代表逐步减少并退出人大、建立人大会议辩论制度、以差额选举的方式产生代表等。

人民政协制度是体现协商民主的先进制度。

遵循协商政治的一般规律,提升政协组织的地位,需要在以下方面大胆探索:

逐步引入竞争选举机制,增强政协委员的民意代表性;调整政协的组织构成,容纳地区、民族的代表,发挥政协解决区域纷争、促进地区和谐稳定的作用;赋予政协一定的立法权,硬化政协的地位。

实现立法的民主化。

立法民主化是时代的潮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距离立法的民主化还有很大差距。

实现立法的民主化,需要对现行立法原则和程序加以调整和完善。

如扩大提出议案的主体范围;法律法规的制定要公开、透明、民主;消除部门立法的弊端;强化立法的法律监督。

推进政府的改革。

其重点是: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改革财政预算制度,形成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公共预算以及向人民公开透明的阳光预算。

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既保证中央的权威和国家的统一,又发挥地方的活力,调动其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积极性。

推进司法独立。

我国现行司法体制存在的弊端,概括起来,是司法的等级化、司法的行政化、司法的商业化和司法的地方化。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增强司法的独立性,需要建构符合司法内在规律的法官和检察官管理制度,实现法官和检察官制度的现代化;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执行机制;实现法院、检察院人事和经费垂直管理。

大力发展社会组织。

发展社会组织,是落实公民结社自由权利的具体体现。

从政治角度看,执政党发展社会组织的导向已经十分明确。

推动社会组织发展,需要在体制政策、发展环境、结构治理等方面予以突破。

具体来说,一是要突出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各类工商技术协会、社区自治组织、慈善组织、中介服务组织。

二是要创新发展环境。

包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从一些社会领域退出;放宽准入条件,加强监管;增强社会组织的民间性和自治性等。

三是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

四是完善社会组织立法,保证社会组织的法定地位。

政治体制改革是民意所向、大势所趋。

清醒地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坚持务实渐进的改革策略,有利于中国平稳地走上民主政治的坦途。

对此,我们坚信不疑。

篇二:

国家间政治读书笔记

《国家间政治》读书笔记

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和其他现实主义理论家的著述,构成了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的主要内容,而且使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而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

《国家间政治》一书在国际关系课程中持续得到使用的事实足以证明自身的不朽价值,曾有人指出,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研修不外是摩根索和信服其见解的人与转而求助于其他学派的人之间的一场对话。

作为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阅读本书,自然是我们了解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

一、《国家间政治》概述

《国家间政治》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

正如副标题“权力斗争与和平”所标示的那样,本书揭示了国际政治的本质——权力斗争,并探索缔造世界和平的途径。

作者阐释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利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权威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

二、读书心得

1.理解“无政府状态”

无政府状态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立论前提,也是国际政治的核心概念之一。

摩根索认为,“国际政治始终处于无政府环境,因此,各国之上不存在拥有权威和权力去确定法律和解决争端的机构。

在这种状态下,各国可以做出承诺,缔结条约,但没有任何最高权力保证遵从和惩罚背离”。

现实主义者从悲观主义的人性观出发,认为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冲突,即无政府状态下争夺权力的斗争。

在这样的推论下,无政府便构成了“战争状态”,安全考虑成为国家政策中至高无上的。

或者说,无政府环境中的共存要求自助。

但是由于一国的所作所为部分地取决于别国的所作所为,从这个意义来说,国家行为是互动的。

(1)例如每个国家都经受的“安全两难”,会导致军备竞赛的发生。

而解决无政府状态和安全两难的唯一途径就是均势。

就其根源而言,无政府状态源于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思想———自然状态学说。

国内权威机制的存在是克服人与人之间无秩序状态的主要原因,而在主权国家之上不存在着超级权威机构,因此国家之间是一种混乱的无政府状态,这种状态决定各个国家自行其是。

(2)

我们在开始了解无政府状态时最容易把它等同于绝对的混乱和无序,但稍加了解国际关系的发展我们就不难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不断深入的全球化更是推动了无政府状态有序化的进程。

国家间不断加深的相互依赖使得各国越来越青睐于协调相互之间的行动。

英国国际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尔就提出了所谓“无政府社会”的概念。

(3)对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后果的不同理解则成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重要分歧。

与现实主义者的“自助”思想不同,新自由主义者

认为通过国际制度可以消除或者至少是减轻无政府状态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他们对合作的前景持有更加乐观的态度”。

2.对“利益”概念的思考

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诸原则把权力界定为人对人的控制。

(4)他的六原则可以概括地解读为:

一、政治有如总的社会,由根治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支配,而人性不变;因此,有可能形成一种反映这些客观法则的理性理论。

二、政治现实主义的主要路标是依据权势界定的利益概念,它将理性条理注入政治考察对象,从而使得对政治的理论性理解成为可能。

政治现实主义强调理性的、客观的和不受情感左右的东西。

三、现实主义设定,依据权势设定的利益是各个普遍成立的客观范畴,但它并不具有一种恒定不变的含义。

权势即是人对人的控制。

四、政治现实主义明白政治行为的道德意义。

它也明白道德命令与成功的政治行为的要求之间的紧张。

五、政治现实主义拒绝将一个特殊国家的道德意愿等同于支配世界的道德法则。

正是按照权势界定的利益概念,使得我们避免道德上的过错和政治上的愚蠢。

六、政治现实主义者坚持政治领域的独立性。

3.对“权力”概念的认识

“权力”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主要概念之一,然而对于这一概念的明确定义,正如罗伯特·吉尔平所说,“有关权力的定义如此之多,这是令政治学家们感到尴尬的事情。

”(7)综合能够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我借用一些资料中的观点,把权力描述为:

第一,权力是一种能够影响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能力;第二,在某种程度上,权力可以等同于实力;第三,权力既是目标又是手段;第四,权利具有普遍性和永存性。

(8)

摩根索认为人类具有某种“权力意志”,这在政治、特别是国际政治中尤为明:

“政治是争夺统治人的权力之斗争,无论其最终目的如何,权力是其直接目标,获得、维护和宣示权力的模式决定了政治行为的技巧。

”因此,国际政治被现实主义者首先描述为“权力政治”:

它是国家间对立、冲突和战争的舞台。

(9)

摩根索宣称外交政策的终极目的可能源自法律与道德原则。

他并非认为理想主义观念对决定目标无足轻重,而是认为权力是外交的必要手段,所谓“即时的目标就是权力”(10),因此,在外交政策的分析中可以将理想因素忽略不计。

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这种论调的缺陷在于,权力的形态绝非是单一的,对“权力的追求”也形态各异,其特点部分取决于行为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也取决于施加影响时的具体情境。

(11)

4.其他问题

在有关国际法的章节中,摩根索旗帜鲜明地提出“国际社会是否做出努力采取执行国际法的行动,以及这种努力能否奏效,主要并不是基于法律考虑,也不取决于法律执行机构的公正行动。

这种努力及其效果取决于政治考虑,以及在特

(12)定条件下权力分配的实际情况。

”p328

而具体到主权问题时摩根索更是直言“主权不是在国际法面前权利和义务的平等。

重大的不平等可以与主权并行不悖。

”(13)p347这一观点被基欧汉等人广泛地接受,被用来说明在没有中央权威的情况下谈判的功效问题,有时它也被专门用于国际关系研究中。

“事实上主权原则确立的责任规则,就是将外部性的负担加于收到他们伤害的那些人身上的。

”(14)因为在与确定主权类似的科斯定理的假设下,即使责任规则有利于外部性的制造者而不是受害者,也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

(1)《国际政治常在概念和当代问题》(美)罗伯特·j·阿特,罗伯特·杰维斯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的再诠释》,王刚,cnki

(3)无政府状态与复合相互依赖,聂军,cnki

(4)《国际政治常在概念和当代问题》(美)罗伯特·j·阿特,罗伯特·杰维斯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国家间政治:

权力斗争与和平》(美)汉斯·摩根索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p508

(6)《霸权之后》(美)罗伯特·基欧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p100

(7)《美国的实力和跨国公司》(美)罗伯特·吉尔平北京大学出版社p24

(8)《论国际政治中权力与合作的关系》薛亚梅,赵长峰cnki

(9)《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一种经久不衰的主流范式》洪邮生cnki

(10)《国家间政治:

权力斗争与和平》(美)汉斯·摩根索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p25

(11)《霸权之后》(美)罗伯特·基欧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p84-85

(12)《国家间政治:

权力斗争与和平》(美)汉斯·摩根索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p328

(13)《国家间政治:

权力斗争与和平》(美)汉斯·摩根索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p347

(14)《霸权之后》(美)罗伯特·基欧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p88篇三:

比较政治学读书笔记

读《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姓名:

孙嘉平

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

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

一.作者简介

阿尔蒙德是当代比较政治学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并创立了比较政治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他用于比较政治学的结构—功能主义深受英国人类学结构—功能主义奠基人马林诺夫斯基以及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和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等人思想的影响。

在比较政治学的研究中,阿尔蒙德认为其核心概念是“政治体系”,它包括环境、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等部分的系统。

主张政治发展就是政治功能的发展,强调政治结构必须适应功能以实现功能,把结构分化当做功能发展的基本方式,通过结构分化达到政治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功能的完善,最终实现政治发展。

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是20世纪晚期一代政治学家对人类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结晶。

二.本书简介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教授和小g.宾厄姆·鲍威尔教授合著的《比较政治学》先后出过八版。

本书是根据美国利特尔-布朗公司于1978年出版的《比较政治学:

体系、过程和政策》这个版本翻译的。

它在比较政治学研究中着重于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在学术上具有异常重要的地位。

三.文章摘要与评价

由于时间关系与个人水平有限,在研读本书的过程中,对前部分章节进行了细心的学习和研究,一些章节进行了简单的浏览的学习,对该书的体系和对作者阿尔蒙德在政治学领域提出的新思路、新概念有了深入的了解。

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结构的分化达到政治体系的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功能的完善,最终实现政治的发展。

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启示读者,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这样能使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更加的客观实在。

第一部分导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体系

1.主要概念

政治体系:

相对于旧的术语“国家、政府、民族”,局限于法律和机构的意义。

“政治体系”这一词不仅是词语上的变化,而且体现了一种考察政治的新方法。

国家一词,具有机构特性、权威性以及合法性等含义。

政府一词,则具有略微不同的正

式的法律的—机构的含义。

民族是具有同一历史本源和同一历史命运感的人民组成的政治体系。

(p4)

但是,政治体系这一概念可使人们注意到社会内部政治活动的整个范围,因而现在已使用得非常广泛。

(p4)

政治体系也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因为它强调了政治领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p4)

2.政治的特征

大多数定义中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把政治体系同合法的人身强制联系在一起。

(p4)所有这些定义都包含了存在一种实行惩罚、强迫和强制的合法权力的意思。

(p4)政治体系不仅包括政府机构,如立法机关、法院和行政部门,而且包括所有结构中与政治有关的方面。

其中有亲属关系、社会等级集团等传统结构,还有诸如动乱之类的社会非正规现象,以及政党、利益集团和大众传播工具之类的非政府性组织等。

(p5)

政治体系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并没有取代之前的国家、政府、民族、政党等等旧词汇。

反而政治体系这一词几乎囊括了所有政治生活中与其相关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单元。

将原来狭隘的政治单元进行整理、汇合,都称之为政治体系。

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使政治学研究的眼光、角度放大变宽,许多曾认为与政治无关或关系不密切的领域都加入到了比较政治学研究的领域中来。

但是,政治体系制定的规章及其实施是靠强制来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