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6487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11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docx

《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docx

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授课内容

01春

授课月日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2.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

2.通过各种感觉,有感情地描写景物。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小结

(课后填写)

作业

语文作业本、创新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成果展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     )  wǎn(     )转  酝酿(     )(     ) 

 liáo(    )亮 hōng(    )托 应和(     )(     )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               )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

 (3)、比喻姿态优美。

    (               )

 (4)、舒展、活动。

     (               )  

3、本文作者(     ),字(      ),是我国现代著名(    )家、诗人,民主战士。

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

  

答案:

1、润 宛 yùnniàng 嘹 烘 hè  

2、欣欣然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舒活   

设题意图:

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朗读  

2、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

 _______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_______春  

宏观勾勒(第2段):

 

具体描绘(第3—7段):

春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

     第三部分(第8—10段):

_______春 

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

  

提示:

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

人(物)+事件  

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

  

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提示:

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入手。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反复、排比等,优秀词语可以找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

  

3、小结:

  

排比的作用:

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反复的作用: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四、课尾检测:

  

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答案:

1、反复:

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

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

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

“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3、“散”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

“眨”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随风摇动的明丽之态。

  

4、排比:

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2、背诵优秀段落。

  

学习过程:

 师生互动小组讨论

一、朗读课文,选择段落进行写景简析。

  

1、春风:

  

(1)、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作者从哪些感觉写春天的风?

   

(3)、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

  

2、春雨: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

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

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呢?

  

(3)、春雨有什么特点呢?

  

小结:

写景时,要抓住事物特点,饱含感情,多方位调动感官,多使用多种修辞,才能写得生动形象感人。

  

二、小组展开朗读竞赛, 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三、课尾检测:

  

(一)、课内阅读: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

_______,本文指___________________,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_______________,杨柳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整个诗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方法,“杨柳风”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方法。

  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

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并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

  答:

 ① ② ③ ④

  4、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     ) 和(      ) 的特点。

  

答案:

1.造酒 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逐渐达到成熟  

 2.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 吹动杨柳的春风 引用 借代   

3.①‖②‖③④ 触觉 嗅觉 听觉

 4.和煦 温暖  

 

(二)、古人描写景物,由于观察入微,写了许多佳句。

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

试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写的。

  1、春风又绿江南岸(     )   2、两个黄鹂鸣翠柳(     )

  3、踏花归来马蹄香(     )   4、一枝红杏出墙来(     )

  5、处处闻啼鸟  (    )   6、天街小雨润如酥(     )  

四、背诵并默写课文

授课内容

02济南的冬天

授课月日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自然、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3.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小结

(课后填写)

作业

语文作业本、创新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大家知道日本第一个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是谁吗?

对,是川端康成。

1969年的一天,日本的许多知名人士都在为川端康成庆祝他的成功,包括许多外国使节,只有一位瑞典大使走道川端康成面前没有说祝贺的话,而是说,“你知道吗,这次得奖的本不应该是你,是一位中国作家,只可惜他已去世,而这个奖项只颁给健在的作家。

”大家想知道是谁吗?

对,他就是我们的老舍先生。

他的语言很独到洗练却又韵味无穷。

老舍曾经在山东济南和青岛生活过,写出了大量的文章。

现在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别样的“济南的冬天”吧。

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老舍的资料

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与《春》比较阅读)

1、分段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3、把握课文字词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济南()伦敦()镶上()奇迹()宽敞()

看护()贮蓄()水藻()澄清()髻儿()

解词:

⑴响亮:

⑵温晴:

⑶出奇:

⑷安适:

⑸慈善:

⑹镶:

⑺贮蓄:

⑻澄清:

⑼空灵:

如果用画来比喻《春》和《济南的冬天》,那么《春》像什么画?

而《济南的冬天》又是一幅什么画?

学生讨论体会明确:

《春》像油画,像一位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在诉说对春的喜爱赞美。

而《济南的冬天》像一幅水墨画,又像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在给我们讲故事。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用了什么写法?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九幅)把握思路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学生思考明确:

温晴:

 

对比:

北平(大风) 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e.不可以。

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4、学生互相质疑问难,然后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精读课文,加深理解自己选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朗读体会对济南的冬天的的喜欢之情。

教师小结:

本文随着老舍先生欣赏了济南冬天的美欣赏了一幅幅水墨画,就象听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在给我们讲故事。

不愧是人民的语言艺术大师。

课下希望同学们多读老舍的文章,再次体会老舍的语言独特之处。

作业:

基础作业:

在摘抄本上摘抄优美的语句。

拓展作业:

课下搜集老舍的文章,阅读品味其语言特色

预习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品味赏析“妙”在何处?

重点品读:

第3小节和第5小节,体会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从总体上欣赏了一幅幅水墨画,这节课我们共同合作看看这些画“妙”在何处。

研读赏析 

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学生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找出自己组喜欢的图来谈喜欢的理由) 

[明确] 

a.小山摇篮图——温静;雪后初晴图——秀美;空灵水晶图—一绿、活。

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c.学生讨论找图谈感受。

合作探究

谈完感受后,每个小组就自己组喜欢的图来探究为什么写的好,写的妙?

每个小组的发言人把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或疑惑告知大家

阳光朗照图

1、小组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

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

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雪后初晴图

1、小组朗读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学生抓住“妙” 字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这段文字为什么写雪后的山景这么“妙”?

  

    讨论并归纳:

运用修辞。

  

    

(1)比喻:

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雪后远山图

小组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

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空灵水晶图

小组读第5自然段,讨论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1、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

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

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

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提问:

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研读思考

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

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这是张小水墨画”。

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最后满含深情的道出了“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虽没赞美济南,但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学生互相质疑问难,教师归纳本课所学。

拓展延伸

我们共同体会了《济南的冬天》的魅力所在,学习了写景方法,我们青岛的夏天最美,最有魅力的季节,能否抓住青岛的夏天的特征,来写〈青岛的夏〉。

学生共同讨论青岛的夏天的特征,抓住最能体现青岛夏的特征的景物来写。

教师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

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

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

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作业

1、基础作业:

“读一读,写一写”生字,注解中的词语。

2、拓展作业:

写青岛的夏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

3、预习作业:

 预习《秋天》,熟读,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后记

学生对《春》的印象很深,刚学完,正好借此热身,《春》像油画,像一位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在诉说对春的喜爱赞美。

而《济南的冬天》像一幅水墨画,又像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在给我们讲故事。

用《春》的方法来教冬天,也可以,要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其中之美。

先在总体上把握文章,学生明白老舍先生画的是一幅画。

先画山,有远景近景,有阳光朗照下的山,有薄雪覆盖的山,还有城外的远山。

最后一幅空灵水晶图,把整个济南的景色都画出来了。

让学生体会其美。

授课内容

03雨的四季

授课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

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小结

(课后填写)

作业

语文作业本、创新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

今天,我们进行一个“联想与想象”的训练。

所谓“联想与想象”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章中的情与景,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与丰富。

就让我们利用这种鉴赏方法来品读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吧!

三、作者介绍

刘湛秋,当代诗人。

1935年10月生。

安徽省芜湖市人。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四、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一)朗读课文

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二)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不必强求一致):

春雨:

美丽、娇媚

夏雨:

热烈而又粗犷

秋雨:

端庄而又沉思

冬雨:

自然、平静

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三)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刘湛秋先生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

现在,请大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交流、讨论,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体味到的四季的雨。

(注:

此处可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春雨,但也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操作,不给定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个基本要素是课文原句、修辞方法、画面描述、艺术技巧等。

学生可读、可写、可朗诵自己心目中的雨景,不拘一格。

(四)师生在充分欣赏了四季雨不同的美景后,再来想象,作为一个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身边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该有怎样的一种胸怀?

你觉得象你所知的哪一位作家?

(注:

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强调发散性思维,学生可回答如李乐薇、席慕容等人,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己鉴赏散文的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课本是为我们自己以后能够独立地鉴赏文章服务的。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答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美文,鉴赏美文。

六、作业

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夏雨过后的情景,不少于300字。

七、板书设计

因为本课教学设计为多媒体教学,因此,本课板书主要设计为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要体现简洁、实用的原则。

板书如下:

雨春雨:

美丽、娇媚

赞美

的夏雨:

热烈、粗犷

喜爱

四秋雨:

端庄、沉思

之情

季冬雨:

自然、平静

授课内容

04古代诗歌四首

授课月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教学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小结

(课后填写)

作业

语文作业本、创新练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2、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