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村城市化建设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631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家村城市化建设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家村城市化建设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家村城市化建设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家村城市化建设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家村城市化建设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家村城市化建设报告.docx

《三家村城市化建设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家村城市化建设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家村城市化建设报告.docx

三家村城市化建设报告

三家村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

城镇作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集散地、中小企业规模经营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场所,既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实现规模效应;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扩大内需,启动民间投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近几年来,朝阳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我市的小城镇建设有了新的进展,陆续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这对拉动我市经济增长,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启动农村市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镇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等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在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三家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三家村城镇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家村小城镇建设的定位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步伐也进一步加快。

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家村小城镇化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使得三家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态势良好,取得的成绩也是比较明显的。

1、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2007年,三家村小城镇镇域面积达5.18平方公里,比2001年扩大了19.9%。

人口不断集聚,2008年三家村城镇化率达52.51%,比上一年提高1.11个百分点。

2、经济实力大幅增加。

2007年,三家村所在乡镇财政总收入达4749万元,是2002年的2.99倍。

可支配收入2412万元,是2001年的1.69倍。

3、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三家村城镇化过程中比较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道路硬化、通自来水、通车、通程控电话。

据农普资料显示,2007年三家村小城镇拥有汽车站3个,是2001年的1.5倍;三家村小城镇绿化覆盖面积166公顷,是2001年的2.1倍。

二、用发展的思路客观评价三家村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三家村两委对小城镇建设予以高度重视,调整了小城镇建设的思路。

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等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使小城镇建设在推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市小城镇建设与发达地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小城镇建设根本性目标还不明确,在小城镇建设问题上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

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

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忽视了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基层干部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抓工业和服务业,小城镇建设似乎与经济工作无关;有的认为城镇建设是只投入无产出的福利型事业,只是城建部门的事,或者认为投入大,见效慢,回收期长,不合算,有的还认为抓小城镇建设,是“形象”工程。

目前主要有四种模糊认识。

一是无关紧要论。

认为建设小城镇不是主要的,重点应该放在经济建设上。

把建设小城镇作为一项纯事务性的卫生工程,认为建设小城镇仅仅是搞搞卫生,换换环境,改改市容而已。

二是无暇顾及论。

认为目前传统产业普遍不景气,如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小城镇建设上,就没有多少资金去搞经济建设,会制约经济发展,还是等以后有了钱再说吧。

把建设小城镇作为一项应景工程,完全出于被动应付,得过且过。

三是无所适从论。

搞也想搞,但由于指导思想和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如何建设才好。

分工副职去抓,他搞一阵,你搞一阵;出去考察,这边也好,那边也好。

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把建设小城镇作为自己树立政绩的“贴金”工程来抓,免不了拆了又建,建了又拆,随意性太大,造成市域经济布局中的重复建设。

四是无所作为论。

由于受多方面条件限制,特别是有些镇(街道)还是吃饭财政,忙着过日子,发工资,终日忙于应付“几大难”。

把建设小城镇作为一种“修补”工程,满足于小打小闹,修修补补。

因而,一些地方多年“山河依旧”,面貌难改。

2、小城镇规模小,难以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

小城镇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

理论研究表明:

当一个小城镇人口在5万人以上,镇市人口在2-3万人时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

小城镇比较密集。

往往造成了“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城又像村,村又像城”的现象。

小城镇的密集与规模过小,导致了以下后果:

一、支撑城镇发展的能力减弱。

每一个小城镇都有与其相对应的支撑其发展的“紧密圈”,过于密集的城镇使紧密圈缩小,城镇发展的支撑力不足。

二、镇市规模难以扩大,小城镇难以形成。

小城镇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集聚效应。

据分析,小城镇的镇市人口应在2-3万人以上,而目前我市平均每个镇(街道)小城镇镇市的人口大多在1万人以下。

这就影响了小城镇功能的健全和辐射作用的发挥,制约了第二、三产业集中市的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小城镇的就业机会减少。

三、加重财政和农民的负担。

不论镇(街道)大小一般都设有全套的机构,此外还有市级有关部门的派出机构,这造成了庞大的乡镇干部队伍,一个镇(街道)少则几十人,多则100多人。

这些干部都要由镇(街道)财政负担,而且镇(街道)规模越小,农民人均负担的人员越多。

财政负担的加重,影响了镇(街道)的建设;农民负担的加重,负面影响就更大。

3、小城镇建设与企业发展结合不紧密。

目前我市多个企业和个体户绝大部分分散在广大农村,真正在小城镇的所在地的不多。

三家村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乡镇企业(个体)职工90%以上分布在广大农村,仅不到9%分布在小城镇所在地。

这种“遍地开花”的分布状况,既制约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布局,也使小城镇发展规模受到影响,无法形成集约发展的优势。

4、小城镇的政府管理功能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一,在小城镇设立的各类机构虽多,但大部分属市级部门垂直领导,镇(街道)政府只有一部分管理权,镇(街道)政府的职能不健全,使镇(街道)政府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降低,难以有效地组织实施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规划。

第二,镇(街道)政府的机构设置不适应城镇管理的要求,大部分机构与乡政府基本没区别,没能按照城市管理的要求来设置机构,不利于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

   5、小城镇发展的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其深入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市小城镇建设普遍面临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

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

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

于是,一些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商品批发市场等,但是当他们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6、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导致小城镇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形成于50年代后期的户籍制度是传统计划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仍然依靠僵化的户籍制度限制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小城镇发展的需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现行户籍制度下,能够进城经商的农民仍然是“农业户口”,形成了城乡两栖的既非市民又非农民的游离阶层。

这些农民户口仍在原籍,并且承包着土地,而就业和日常生活又在城镇,在农村和城镇都拥有生产和生活设施,实际上既无心又无力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业粗放经营甚至出现土地抛荒,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又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身份和待遇,工作和生活都难以稳定。

这就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二是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必然就近发展非农产业,造成农村非农产业的分散化。

近年来虽然提倡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但新建企业由于追求低成本和避税效应,集中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而老企业集中的难度更大。

缺乏非农产业的支撑,小城镇发展就失去了产业基础。

三、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末,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接受城市辐射,增强农村田园聚集的功能,既有城市化的文明程度,又有田园化的特点。

要站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来抓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作为舞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摆在推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位置,构造农村工业化、市场化载体。

   1、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小城镇的第一要务”。

   三家村作为乡镇的主要村,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而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

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

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应提高以下几种认识:

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

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熟悉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

要积极引导农民进小城镇做工、经商、办企业。

一切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评得失,以发展论英雄。

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

学习先进经验,“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做再议论”,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精神。

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改革不动摇,面对议论不争论,允许试,允许闯,争取时间发展,让实践作结论。

坚持正确的,完善不足的,引导扭曲的,改革错误的,宽容失误的。

真正做到创新不跟风,争先不争论,依靠不依赖,引导不误导,使大家立足镇情心系群众,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把思想集中到发展上来,把精力用到改革上去,招商引资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三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

在农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小城镇建设。

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则表现为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小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坚持千政策、万政策,引导群众致富就是好政策;大干部、小干部,领导群众致富就是好干部。

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定位的标杆、做事的标准、干事的标尺,解放思想就有形化、具体化了,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有了思想基础。

   2、努力提高城镇规划的科学水平,为发展小城镇作奠基工程。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进小城镇要靠市场吸引。

但是,小城镇不是完全自发能够形成的,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

小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

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而目光短浅的规划会给老百姓和社会留下无尽的遗憾和痛苦。

所以,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从根本上说城镇化水平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没有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流通的活跃,就不可能有农村城镇化。

同时,城镇发展还受人口、资源、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制约。

因此,发展小城镇,要有合理的布局和分工,重点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城镇。

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因地制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