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6010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及练习题.docx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

”安陵君说:

“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

”秦王知道后不高兴。

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

“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

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

”唐雎回答说:

“不,并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

“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回答说:

“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

“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

”唐雎说:

“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秦王说:

“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

我明白了:

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1、作者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史学名著,主要记载当时各国策士们游说诸侯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

《战国策》又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其一大特色,著名的寓言“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等都出自《战国策》。

2、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斗争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坚定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揭露了秦王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3、艺术特色

本文通过对话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4、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

同“措”

2.仓鹰击于殿上仓:

同“苍”

3.轻寡人也与:

同“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2)一词多义

1.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动词,派遣

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2.徒

免冠徒跣动词,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

3.以

以大易小介词,用

以君为长者介词,把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徒以有先生也连词,因为

4.若

非若是也动词,像

若士必怒连词,如果

若为佣耕代词,你

5.是

非若是也代词,这样

安能辨我是雌雄表判断的动词,是

6.许

安陵君其许寡人动词,答应

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约数

(3)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广: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2.轻寡人与轻: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3.天下缟素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流: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4)古今异义

1.岂直五百里哉直古义:

只,仅仅;今义:

不弯曲

2.休祲降于天休古义:

吉祥;今义:

休息

3.长跪而谢之谢古义:

道歉;今义:

感谢

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古义:

交换;今义:

容易,简单

5.唐雎不辱使命使命古义:

两个词,使,出使;命,任务;今义:

重大的责任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2.省略句

挺剑而起

3.倒装句

受地于先王

5、练习题

(1)填空题

1.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

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易地”要求。

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列举了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挺剑而起”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

2.阅读全文,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某一特点。

安陵君:

知人善任(善于辞令)

秦王:

恃强凌弱(色厉内荏、骄横狂暴、阴险狡诈)

唐雎:

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献身)

3.秦国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长跪而谢之”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4.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诸葛亮(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2)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以大易小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B.受地于先王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虽千里不敢易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轻寡人与我孰与徐公美

解析:

A介词,用/介词,把;B介词,从/介词,向;C均为表假设,即使;D语气词,表疑问/介词,跟......相比。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记叙了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的过程,最终使秦王折服,唐雎完成使命。

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一个委婉的反诘句,也表示了唐雎对秦王强烈的轻蔑。

C.文章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其作用是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作者充分运用对比艺术手法来烘托气氛,成功地刻画出唐雎不畏强暴的鲜明个性。

解析:

“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错误,应该是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A.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解析:

A语气词,还是/代词,他的;B出使/派;C均为帽子;D在/比

4.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

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解析:

例句和C项中的“之”均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B中的“之”均为代词;D句中的“之”结构助词,的。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且秦灭韩亡魏”一句中的“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壮士不死即已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存者且偷生

解析:

例句中“且”意思为况且。

A将近;C并且;D暂且。

6.下面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B.第三段中的人物对话写出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C.第四段“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秦王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

D.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诸葛亮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能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解析:

A项“最高潮”错误。

(3)简答题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是包藏祸心的。

他已消灭了韩国、魏国,对于小小的安陵,企图不费一兵一卒,以“换”为名,达到强取豪夺的目的,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

2.从文章看,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的“士之怒”是怎样体现的?

语言上:

针锋相对,威慑秦王;行动上:

拔剑而起,以死相拼。

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语言(或“对话”)描写。

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

请简要分析。

①反击秦王:

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②表达决心:

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识的人,设置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5.结合文章第一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实际是包藏祸心,以强凌弱?

请简要分析。

秦王易地并非真心,意在吞并:

①秦王“使人谓”,并以“寡人”自称(只有对下,诸侯才可以自称寡人),可见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②“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的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③“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6.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写出这句话的“潜台词”。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不堪设想。

7.结合文章内容,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

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语言(对话)描写。

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8.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地斗争。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不畏强暴的人。

9.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10.文中描写秦王从“怫然怒”到“色挠”的脸色变化有何作用?

反衬作用。

(或:

侧面表现唐雎不畏强暴、正义凛然的形象。

11.唐雎如同晏子、张仪、蔺相如一样,极善外交辞令,试举例分析唐雎的语言技巧。

(有理有据的说出一点即可)

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言辞委婉,言之有节,分析扣住“宁守弗易”即可;针锋相对,言之有据,分析扣住第三段秦王与唐雎一问一答即可;以行证言,言之有力,分析扣住“与臣而将四矣”和“挺剑而起”即可。

12.请写出你知道的古诗文中能够表现唐雎英雄气概的句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很多。

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蔺相如完璧归赵。

烛之武退秦师

晏子使楚,令楚王自取其辱。

(4)对比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且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且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且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且不辱使命》)

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今齐地/方千里

C.与臣而/将四矣

D.此/庸夫之怒也

解析:

C与臣/而将四矣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臣之妻私臣(偏爱)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讽刺)

C.臣未尝闻也(曾经)

D.今日是也。

(这样)

解析:

B(“面刺寡人”的“刺”意思为“指责”)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公开指责(摘)、议论过失,被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也不过脱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乙】两文中,邹忌和唐且都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是古代臣子忠君爱国的代表。

B.【甲】【乙】两文中,邹忌婉言进谏,唐且化险为夷,他们的机智善辩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讲究方式。

C.【甲】文运用设喻的方法,以事喻理,以小喻大,形象生动。

D.【乙】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对白,步步紧逼,针锋相对,扣人心弦。

解析:

A甲文未体现不畏强权。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

[乙]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2)公将鼓之击鼓

(3)虽千里不敢易也交换

(4)今日是也这样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解析:

A项,前一个“也”表示疑问语气,后一个“也”表示判断语气;B项,两个“者”都是“……的人”的意思;C项,前一个“安”是“养”的意思,后一个“安”是“怎么,哪里”的意思;D项,前一个“于”是“从”的意思,后一个“于”是“在”的意思。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B)

A.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 

D.下视/其辙

解析:

A项,正确停顿应该是“此/庸夫之怒也”;C项,正确停顿应该是“臣/未尝闻也”;D项,正确停顿应该是“下/视其辙”。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但是他(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5.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

认真阅读甲、乙两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人物

人物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曹刿

深谋远虑(远谋)

语言描写

唐雎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语言描写

解析:

概括人物形象要注意抓住文章字里行间体现出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出来。

曹刿的主要性格特点是有深谋远虑,而唐雎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两篇文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都是语言描写。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唐雎①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②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③;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④;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⑤。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⑥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⑦,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释】①唐雎(jū):

人名,是安陵国的臣子。

《唐雎不辱使命》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

②怫然(fú):

盛怒的样子。

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④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⑤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仓,通“苍”,苍鹰。

⑥休祲:

吉凶的征兆。

⑦挠:

屈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寡人反取病焉侮辱

(2)王曰,何坐?

犯罪

(3)圣人非所与熙也同“嬉”,开玩笑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曾经

2.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D)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吾欲辱之

B.挺剑而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徒以有先生也吾欲辱之,何以也?

D.于土墙凹凸处生于淮北则为枳

解析:

A选项中“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中的“之”是作结构助词,译为“的”,“吾欲辱之”中的“之”是作代词,代“他”;B选项中“挺剑而起”中的“而”,连词表修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中的“而”,连词表示转折。

C选项中“徒以有先生也”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吾欲辱之,何以也?

”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只有D选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4.甲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乙文中唐雎“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

请从乙文中找出所对应的语句进行回答。

行是“秦王怫然怒”;言是秦王说的“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5.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唐雎靠他的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和凛然正气;而晏子则主要靠他的聪明机智,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和其高超的口才及应变能力。

【甲】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

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

③[陛]殿前的台阶。

④[少]通“稍”。

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

⑥[发]打开。

⑦[揕]用刀剑等刺。

⑧[绝]挣断。

⑨[还]通“环”,绕。

⑩[卒]“猝”,突然。

11[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长跪而谢之道歉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介词,从、由

(3)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4)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完结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4.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使毕使于前。

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5.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