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乡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5413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乡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乡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乡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乡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乡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乡愁》.docx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乡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乡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乡愁》.docx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乡愁》

《乡愁》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九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

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①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理念:

“语文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

”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下,借助多媒体资源,将文章内容以图片的方式呈现出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达到资源整合、优化课程结构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学习的重点首先放在朗读上,借助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其次,多角度的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增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再次,通过对《乡愁》及拓展阅读《相思》的学习,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乡爱国之情,明确祖国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的内容。

这是一首抒情诗,它的特点是精炼、形象,富有激情,讲究音韵。

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音韵,读出感情。

其次,要引导学生感悟诗中之情,情中之理。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知识、生活阅历的增长,思维能力已有所提高,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感悟能力。

但由于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却不容易。

此外,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差,主要原因是学生不好意思释放自己的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以配乐朗读、听录音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

课堂上多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使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敢于直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②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

③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2.方法与途径

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读中品,读中悟。

3.情感与评价

感悟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情”中蕴含着两岸沟通、祖国统一的“理”。

教学重点:

①品味诗歌精练、形象的语言。

②感悟作者的思想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感情层次与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①制作《乡愁》的多媒体课件

②下载背景音乐为配乐朗诵做准备。

一.导语:

出示幻灯片展示于右任临终诗《国殇》

《国殇》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

于1949年被裹挟到台湾孤岛,而他的妻子和长女还留在大陆,政治的凄风冷雨让他与妻女分离,远离大陆、远离故乡,晚年的他倍感孤寂,十分思念大陆与故乡。

在1962年的一个夜晚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用楚辞的古韵,写下了这首心灵的悲歌——《国殇》,强烈的表达了自己对大陆的眷恋之情。

将近十年之后,一位和他有着共同的历史与记忆、共同的敬畏与孺慕、共同的眷恋与不舍的诗人,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呼唤,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吧!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展示)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河》、《石室之死》等。

梁实秋评价余光中说: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三、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

《乡愁》写于1971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

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

“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指名学生读)

教师补充:

诗人自己说:

“虽然只用20分钟写出来,这种感情却在我心中酝酿了20年。

四、朗读,整体感知 

余光中说:

“诗本身是有音乐性的,诗人就是一个作曲家、钢琴家。

”下面就让我们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还要注意语速,节奏,轻重音。

幻灯片展示《乡愁》整首诗。

1.生自由读。

2、同学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语速来读这首歌?

语速----缓慢

语调---悲伤、惆怅、深沉

3.指导朗读

(1)我后便要停顿,时间的停顿就是空间的距离。

(2)“这头”“那头”应读“zhèi”nèi

(3)、注意“啊”应读为“Ya(呀)”

4.听录音朗读余光中的《乡愁》,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五、分析诗歌

1、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教师小结: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余光中说:

这首诗是“蛮写实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四个人生阶段,作者又因什么而愁?

第一小节:

(幻灯片展示第一小节,指名学生读)

1940年抗战期间,余光中那会儿12岁,就读于四川的教会学校,住在借用在民宅的校舍里头。

父母亲因为工作忙,不能常常来看他,余光中孤零零一个人,特别想家,尤其想念亲爱的妈妈。

于是他就开始写信,每封信贴上一张邮票,好像向母亲倾诉了所有的思念之情。

这是一种怎样的愁?

生:

少年的清愁。

第二小节:

长大后的余光中又因什么而愁?

(幻灯片展示第二小节,指名学生读)

余光中婚后第二年就赴美求学,那时候从台湾到美国一般人都是搭轮船去,几千里的海上距离,单程就一个月,他怎能不思念自己的妻子?

他的乡愁怎能不浓烈?

怎能不刻骨铭心?

这是一种怎样的愁?

生:

夫妻的离愁。

第三小节:

(幻灯片展示第三小节,指名学生读)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

抗战期间全家流亡在江苏、安徽一带的沦陷区里,1938年跟着母亲逃往上海住了半年,又乘船经过香港、越南,然后又到了昆明、重庆,绕了一大圈,最后在重庆跟父亲重聚。

所以,余光中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感情至深。

游子与母亲别后重逢,母亲却是坟墓一座。

生离且死别,一别成永诀。

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呢?

生:

这是丧母的哀愁。

余光中在痛失母亲之后写了许多纪念母亲的诗。

幻灯片展示余光中献给母亲的诗《母难日》,让三名同学分小节配乐朗读。

《母难日》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晓得 我都记得

第四小节:

(幻灯片展示第四小节,指名学生读)

诗人说: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故土…我离开大陆时才21岁,再回来时已是64岁。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再回首时已是雪满白头。

”一湾浅浅的海峡,成了诗人心中的断沟,也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愁呢?

思归的浓愁。

3.同学们,有了这样一番体悟之后,我们再来读这首诗。

生齐读,配乐朗诵。

4、乡愁是一种抽象的、说不情道不明的情感,那么,诗人将这种抽象的情感寄托在什么上呢?

 

明确:

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

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六、品味诗歌

导入语;诗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殿堂。

朱光潜说: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下面就让我们来揣摩《乡愁》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一>时间词美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的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二>叠词美

1.乡愁应该是一份很有份量的感情,是非常浓郁的,诗人却用“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形容词,大家看看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明确:

这些词我们可以称为叠词。

余光中对这些叠词情有独钟,为什么用这些叠词。

 请大家读屏幕上的诗句:

(幻灯片展示)

乡愁是一枚小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海峡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生:

用叠词诗的感情更强烈了,重叠的感觉乡愁就重了。

 生:

叠词非常简单却让我们读到了诗歌的延绵之感。

3.这几个字声调有什么特点?

都是三声。

声音上有什么感觉?

声音拖长了情感就浓了,乡愁就更浓重。

让我们一起把乡愁的浓厚读出来。

<三>量词美

生: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师补充:

那么小的东西却能承载那么重的感情,体积从小到大也把这个乡愁一点一点扩大。

诗人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

<四>方位词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五>另外,“乡愁…”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小结:

诗歌的语言必须精炼准确,必须能够保证在简短的篇幅之中最大限度的释放情感的浓度。

七.拓展阅读:

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

《相思》 

高雨秀

打开电视机 

台湾——雨 

台湾——雨 

几乎天天如此 

雨多得出奇 

说奇,倒也不奇 

人类四分之一的相思泪 

倾泻在这里

1.《乡愁》一诗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寄托自己的乡愁,本诗中作者把自己的乡愁寄托在什么上

生:

“雨”

2.怎样理解最后一句“人类四分之一的相思泪倾泻在这里”?

生:

指的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华夏儿女的相思泪

教师补充:

是啊!

思恋人、思亲人、思友人之泪都倾泻在这里。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连绵不断的“雨”,就是中华儿女盼统一、思回归的“相思泪”,是“愁语”。

 

教师补充:

虽然大陆和台湾之间隔着浅浅的海峡,但是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的形势在逐渐缓和,余光中老人从92年开始先后多次踏上大陆的这片热土。

他在2011年4月24日福建泉州群山村举行“华光文化名人村”奠基仪式的致辞中为39年前写的“乡愁”续写了新的篇章:

(大屏显示)

v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

八.诗意地仿写(小试牛刀)  

《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

(生自由说)

九、小结: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生深情朗诵《乡愁》

十、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搜集有关“愁”的诗句。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乡愁》是一首抒情诗,它的特点是精炼、形象,富有激情,讲究音韵。

所以在教学上,我坚持“美文美读美教”的原则,在课堂上力求体现诗意,为学生创设情境,用情去浸润学生的心灵。

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

在讲这首诗时我用我们三原的文化名人于右任的临终诗《国殇》导入,具有地方特色让学生体会于右任那种爱国浓愁的同时更真切的体会余光中那种思归的浓愁。

3.通过朗读,对孩子进行审美熏陶,进行情感陶冶。

所以在朗读时我分层次有目的的来读,并对学生的朗读技巧加以指导。

如第一次自由读:

人人出声,形成课堂气氛初步感知诗歌。

第二次读:

感知每小节具体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主要训练朗读第三小节,教师示范,学生学读。

第三次读:

学生对内容及情感有了体悟之后诗意朗读,读得有情有境。

第四次读:

深情朗读,在浓浓的乡愁中结束本课。

这样小步迈进,层层推进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4.拓展部分用台湾诗人高雨秀的《相思》,再次让学生体会台湾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

5.仿写部分让学生学以致用,把自己对乡愁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感觉学生读的时间还是不够多,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读。

2.由于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难以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所以朗读时缺乏情感,不能读出诗歌的情韵。

3.由于赶时间,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讨论的时间太少。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