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汉简本《道德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3315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汉简本《道德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大汉简本《道德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大汉简本《道德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大汉简本《道德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大汉简本《道德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汉简本《道德经》.docx

《北大汉简本《道德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汉简本《道德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大汉简本《道德经》.docx

北大汉简本《道德经》

北大汉简本《道德经》

凡例

1.[]中為原簡文殘缺根據他本補出的文字。

2.()前為通假字,中為正字。

3.<>前為訛字,中為正字。

原文见知北游的博客

老子下經

第四十五章(王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殹(也);名可命,非恒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無欲以觀其眇(妙),恒有欲以觀其所僥(徼)。

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有(又)玄之,眾眇(妙)之門。

第四十六章(王本二章)

天下皆智(知)美之為美,亞(惡)已;皆智(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短長之相刑(形),高下之相頃(傾),言<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辤(始),為而弗侍(持),成功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四十七章(王本三章)

不上(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恒使民無智(知)無欲,使夫智(知)不敢、弗為,則無不治矣。

第四十八章(王本四章)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

淵旖(兮)!

佁(似)萬物之宗。

㭫(挫)其脫<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袗(塵)。

湛旖(兮)!

佁(似)或存。

吾不智(知)其誰子?

象帝之先。

第四十九章(王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閒,其猶橐籥虖(乎)?

虛而不屈,動而揄(愈)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第五十章(王本六章、七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緜虖(乎)若存,用之不墐(勤)。

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無私虖(乎)?

故能成其私。

第五十一章(王本八章)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靜)。

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五十二章(王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梪(揣)而允(捃)之,不可長葆(保)。

金玉盈室,莫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五十三章(王本十章)

載熒(營)魄抱一,能毋離虖(乎)?

槫(摶)氣致柔,能嬰兒虖(乎)?

脩(滌)除玄鑑,能毋有疵虖(乎)?

愛民沽(治)國,能毋以智虖(乎)?

天門啟閉,能為雌虖(乎)?

明白四達,能毋以智虖(乎)?

故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四章(王本十一章)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挻殖(埴)器,當其無,有殖(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五十五章(王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盳(盲),敺(驅)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方(妨),五味令人之口爽,五音令人之耳聾。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被(彼)取此。

第五十六章(王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

寵為下,是謂寵辱。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橐(託)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

第五十七章(王本十四章)

視而弗見,命之曰夷;聽而弗聞,命之曰希;搏而弗得,命之曰微。

參(三)也,不可致計(詰),故運(混)而為一。

參(三)也,其上不杲(曒),其下不沒(忽)。

台台微微,不可命,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沒(惚)芒(恍)。

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以智(知)古以(始),是謂道紀。

第五十八章(王本十五章)

古之為士者,微眇(妙)玄達,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頌(容)曰:

就(蹴)虖(乎)其如冬涉水,猶虖(乎)其如畏四鄰,嚴(儼)虖(乎)其如客,渙虖(乎)其如冰之澤(釋),杶(敦)虖(乎)其如樸,沌虖(乎)其如濁,廣(曠)虖(乎)其如浴(谷)。

孰能濁以靜之?

徐清。

孰能安以動之?

徐生。

抱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敝不成。

第五十九章(王本十六章)

至(致)虛極,積正督(篤)。

萬物竝作,吾以觀其復。

天物云云(芸芸),各復歸其根,曰靜,靜曰復命。

復命,常也;智(知)常,明也。

不知常,忘(妄)作,兇。

智(知)常曰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而不殆。

第六十章(王本十七章、十八章、十九章)

大(太)上,下智(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侮)之。

信不足,安(焉)有不信!

猶虖(乎)其貴言。

成功遂事,百姓曰我自然。

故大道廢,安(焉)有仁義。

智惠出,安(焉)有大偽;六親不和,安(焉)有孝茲(慈);國家捪(昏)亂,安(焉)有貞臣。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民棄義,民復孝茲(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參(三)言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第六十一章(王本二十章)

絕學無憂。

唯與何(訶),其相去幾何?

美與惡,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以不不畏人。

芒(荒)虖(乎),未央哉!

眾人巸巸(熙熙),若鄉(享)大(太)牢而萅(春)登臺。

我𥙃(泊)旖(兮)未佻(兆),若嬰兒之未䀭(孩)。

絫旖(兮),台(似)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我蜀(獨)若遺(匱)。

我愚人之心也,屯屯(沌沌)虖(乎)!

猷(俗)人昭昭,我蜀(獨)若昏;猷(俗)人計計(察察),我獨昏昏。

沒(忽)旖(兮),其如晦;芒(恍)旖(兮),其無所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抏(頑)以鄙。

我欲獨異於人,而唯貴食母。

第六十二章(王本二十一章)

孔得之容,唯道是從。

道之物,唯(恍)唯沒(惚)。

沒(惚)旖(兮)(恍)旖(兮),其中有象旖(兮);(恍)旖(兮)沒(惚)旖(兮),其中有物旖(兮)。

幽旖(兮)冥旖(兮),其中有請(情)旖(兮)。

其請(情)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說(悅)眾父。

吾何以知眾父之然哉?

以此。

第六十三章(王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或(惑)。

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

不自見,故明;不自視(是),故章(彰);不自發(伐),故有功;弗矜,故長。

夫唯無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邪?

誠全歸之也。

第六十四章(王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剽(飄)風不終朝,趨(驟)雨不終日。

熟為此?

天地弗能久,而兄(況)於人虖(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得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故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安(焉)有不信。

第六十五章(王本二十四章)

炊(企)者不立,自見者不明,自視(是)者不章(彰),自發(伐)者無功,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斜(餘)食叕(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第六十六章(王本二十五章)

有物綸(混)成,先天地生。

肅覺,獨立而不(改),偏(徧)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智(知)其名,其字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慸(逝),慸(逝)曰遠,遠曰反(返)。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或(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灋地,地灋天,天灋道,道灋自然。

第六十七章(王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趮(躁)君。

是以君子冬(終)日行,而不遠其輜重,唯(雖)有榮(縈)館,燕處超若。

奈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

輕則失本,趮(躁)則失君。

老子上經

第一章(王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無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乃(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忠信之淺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被(彼)取此。

第二章(王本三十九章)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精(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正。

其致之也,天毋已精(清)將恐死<列>;地毋已寧將恐發(廢);神毋已靈將恐歇;谷毋以盈將恐渴(竭);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厥(蹶)。

是故必貴以賤為本,必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邪?

非也?

故致數輿(譽)無輿(譽)。

不欲祿祿(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三章(王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也,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章(王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堇(勤)能行;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

明道如沬(昧),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谷,大白如辱(𪑾),廣德如不足,建德如榆(偷),桎(質)真如䩱(渝),大方無隅,大器勉(晚)成,大音希聲,天(大)象無刑(形),道殷無名。

夫唯道,善貣(貸、始)且成。

第五章(王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抱陽,中(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

是故物或損而益,或益而損。

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

故強粱(梁)者不得死,吾將以為學(教)父。

第六章(王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于無閒。

吾是以智(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第七章(王本四十四章)

身與名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臧(藏)必厚亡。

故智(知)足不辱,智(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八章(王本四十五章)

大成如缺,其用不敝。

大盈如沖,其用不窮。

大直如詘(屈),大巧如拙,大盛如絀。

趮(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政(正)。

第九章(王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產於鄗(郊)。

故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智(知)足,咎莫(惨)於欲得。

故智(知)足之足,恒足矣。

第十章(王本四十七章)

不出於戶,以智(知)天下;不規(窺)於牖,以智(知)天道。

其出𡓭(彌)遠,其智(知)𡓭(彌)少。

是以聖人弗行而智(知),弗見而命(名),弗為而成。

第十一章(王本四十八章)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損]之有(又)損之,至於無[為。

無為無不為。

取天下者恒以]無事,及其有事,有(又)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二章(王本四十九章)

聖人恒無心,以百生(姓)之心為心。

善者虖(吾)亦善之,不善者虖(吾)亦善之,直(得)善也。

信者虖(吾)信之,不信者虖(吾)亦信之,直(得)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也,匧匧(歙歙)然,為天下渾心。

而百姓皆屬(注)其耳目焉,聖人而皆晐(孩)之。

第十三章(王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姓(生)生焉,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

以其姓(生)生也。

蓋聞善聶(攝)生者,陵行不避𧰽虎,入軍不被兵革。

虎無所錯(措)其蚤(爪),𧰽無所椯(揣)其角,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

以其無死地焉。

第十四章(王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刑(形)之,熱(勢)成之。

是以萬物奠(尊)道而貴德。

道之奠(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恒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逐(育)之,亭(成)之孰(熟)之,養之復(覆)之。

故生而弗有,為而弗持,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第十五章(王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可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智(知)其子。

既智(知)其子,復守其母,歿身不殆。

塞其脫(兌),閉其門。

終身不僅(勤)。

啟其脫(兌),齊(濟)其事,終身不來(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央(殃),是謂襲常。

第十六章(王本五十三章)

使我介(挈)有智(知),行于大道,唯蛇(迤)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街(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彩,帶利劍,厭食,資貨有餘,是謂盜竽,非道也!

第十七章(王本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絕。

脩之身,其德乃真;脩之家,其德有餘;脩之鄉,其德乃長;脩之國,其德乃逢(豐);脩之天下,其德乃薄(溥)。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智(知)天下然哉?

以此。

第十八章(王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蠭蠆蚖蛇弗赫(螫),猛獸㩴(攫)鳥弗(搏)。

骨弱筋柔而摳(握)固。

未智(知)牝牡之合而狻(朘)怒,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幽(嚘),和之至也。

和曰常,智(知)和曰明,益生曰詳(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蚤(早)已。

第十九章(王本五十六章)

智(知)者弗言,言者弗智(知)。

塞其脫(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畛(塵),挫其兌(銳),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第二十章(王本五十七章)

以正之(治)國,以倚(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智(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諱而民𡓭(彌)貧;民多利器而固<國>家茲(滋)昏;人多智而苛(奇)物茲(滋)起;灋物茲(滋)章(彰)而盜賊多有。

故聖人之言云: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第二十一章(王本五十八章)

其正(政)昏昏,其民萅萅(蠢蠢);其正(政)計計(察察),其國夬夬(缺缺)。

福,禍之所倚;禍,福之所伏。

夫孰智(知)其極?

其無正,正復為倚(奇),善復為芺(妖)。

人之廢,其日固久矣。

第二十二章(王本五十九章)

方而不割,廉而不刖(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治人事天,莫如嗇。

夫唯嗇,是以蚤(早)服。

蚤(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智(知)其極,莫智(知)其極則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抵(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第二十三章(王本六十章)

治大國若亨(烹)小鮮。

以道位(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二十四章(王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游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

牝恒以靜勝牡,以其靜也,故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於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國不過欲并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各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第二十五章(王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也。

善人之葆(寶),不善人之所葆(保)也。

美言可以市,奠(尊)行可以賀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唯(雖)有共(拱)之璧以先四(駟)馬,不如坐而進此。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虖(乎)?

故為天下貴。

第二十六章(王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小大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虖其易也,為大虖其細也。

天下之難事作于易,天下之大事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大。

夫輕若(諾)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第二十七章(王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謀也,其脃(脆)易判也,其微易散也。

為之其無有也,治之其未亂也。

合抱之木,作於豪(毫)末;九成之臺,作於絫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第二十八章(王本六十四章)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也;無執,故無失也。

民之從事也,恒於其成事而敗之。

故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第二十九章(王本六十五章)

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

民之難治,以其智也。

故以智智(知)國,國之賊也;不以智智(知)國,國之德也。

恒智(知)此兩者,亦楷式。

恒智(知)楷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

第三十章(王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之欲高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

是以居上[而]民弗重,居前而民弗害也,是以天下樂推而弗厭也。

不以其無爭邪?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三十一章(王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大,以不宵(肖)。

夫唯大,故不宵(肖)。

若宵(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恒有三葆(寶),侍(持)而葆(保)之:

一曰茲(慈),二曰歛(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茲(慈),故能勇;歛(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

今舍其茲(慈)且勇,舍其歛(儉)且廣,舍其後且先,則死矣。

夫茲(慈),以陳(陣)則正,以守則固。

天之救之,若以茲(慈)衛之。

第三十二章(王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適(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肥(配)天,古之極。

第三十三章(王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適(敵)。

禍莫大於無適(敵),無適(敵)則幾亡吾葆(寶)矣。

故亢(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第三十四章(王本七十章)

吾言甚易智(知),甚易行;而天下莫之能智(知),莫之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天<夫>唯無智(知),是以不吾智(知)。

智(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第三十五章(王本七十一章)

智(知)不智(知),上矣;不智(知),病矣。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之不]病,以其不病[病也,是以]不病。

第三十六章(王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

毋柙其所居,毋厭其[所]生。

夫唯弗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智(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

故去被(彼)取此。

第三十七章(王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枯(活),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智(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善應,弗召自來,(默)然而善謀。

天罔(網)怪怪(恢恢),疏而不失。

第三十八章(王本七十四章)

民恒不畏死,奈何其以殺戄(懼)之也?

若使民恒不畏死,而為畸(奇)者,吾得而殺之,夫孰敢矣?

恒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也。

夫代大匠斲者,希不傷其手矣。

第三十九章(王本七十五章)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脫(術)之多也,是以飢。

百姓之不治也,以上之有以為也,是以不治。

民之輕死也,以其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是賢貴生也。

第四十章(王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倰(骾)信(韌)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苦(枯)蒿(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核(㮓)。

故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第四十一章(王本七十七章)

天之道,猶張弓者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輔(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奉不足;人之道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孰能有餘而有(又)取奉於天者?

唯有道者也。

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其欲不見賢也。

第四十二章(王本七十八、七十九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功(攻)堅強者莫之能失<先>也,以其無以易之也。

故水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弗智(知),而莫能居,莫能行。

故聖人之言云:

“受國之訽,是謂社𥚾(稷)之主;受國之不恙(祥),是謂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以責於人。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肆(徹)。

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第四十三章(王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人之氣(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遠徙。

有舟車,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鄰國相朢,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而死不相往來。

第四十四章(王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智者不博,博者不智;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聖人無責(積),氣(既)以為人,己俞(愈)有;氣(既)以予人,己俞(愈)多。

天之道,利而弗害;人之道,為而弗爭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