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说课稿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2744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说课稿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说课稿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说课稿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说课稿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说课稿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说课稿新.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说课稿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说课稿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说课稿新.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说课稿新

《观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按顺序抓特点地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有序而生动。

二、说目标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

“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

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课文的特点和学情特点,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能初步运用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3、4自然段,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课件,钱塘潮水录像。

2、学生准备:

查阅有关钱塘江及钱塘潮的文字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说教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

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件、课本插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入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

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课件、视频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通过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习得文言文学习方法。

下面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五、说教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请同学们回想上节课我们总结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课文的?

学生答后老师板书:

1—2潮来前3—4潮来时5潮去后

2.默读全文,再借助板书,说说这一课写了什么?

【在回顾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的基础上,从部分到整体,把握文章整体内容,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也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二)精读3、4自然段

1.课件出示观潮时“人山人海”的图片,我说:

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观赏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提问:

为什么它能吸引那么多游客?

学生可能会回答潮水很壮观,也可能用课文的句子回答。

我再引导:

潮水在众人急切的期盼中终于来了,今天就让我们在作者的文字中欣赏这一天下奇观。

接下来请快速地浏览第3、4自然段,思考潮水的哪两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学生一般能回答出“潮水的声音大、浪头很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潮水的两个特点:

声大、浪高。

并板书。

【在快速读课文前先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这就是导读法。

再围绕问题得出“声大、浪高”的结论,自然引出下一环节对3、4段中潮声、潮形描写的欣赏。

2.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3、4段,用横线画出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潮来时的样子的句子,各三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阅读批注后,请学生读读画出的句子,同时我会在课件上出示相应的句子,让学生自由读后再谈感受。

我是这样引导的:

A: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说说你听到的是什么样的响声呢?

(隆隆的响声)这响声响亮吗?

(不响亮)为什么?

(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这时的潮声还不响亮(闷)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我相机板书:

闷雷滚动

B: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

潮来了!

你感受到了什么?

(人们感到很惊喜)从哪些词能读出来?

(人声鼎沸、潮来了!

)能把这种惊喜读出来吗?

学生读好句子后,我再提问:

人们从哪里知道潮水马上就要来了?

C:

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学生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没有直观感受,理解不深,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有这么方面的感受再抛出问题:

看到远处的白线后,人群怎么样?

(沸腾了)人群怎么沸腾?

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学生一般会举高手挥舞。

这样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我再引导,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让我们大家一起读吧。

学生齐读。

相机板书:

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D: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潮水终于来了,潮水给你的感觉怎么样?

(很壮观)从哪些词感受到壮观?

(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来越怎么样?

(激动)读出你内心的激动吧!

相机板书:

白色城墙

E: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你觉得哪里写得最好,最喜欢?

学生一般都能说出“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山崩地裂”等词语。

我再抛出问题:

“为什么作者把潮水比作白色战马?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后,接着出示潮水如战马的图片给予直观感受。

相机板书:

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课件出示:

(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读读这五句话,说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

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多壮观的潮水啊!

请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种越来越大的气势吧!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在读中学,学中读。

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适当的评议、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培养了读的能力,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3.出示第4段: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将其中的“再近些”,“越来越近”加红并反复出现三次。

在朗读前我这样引导:

这么美的句子,就让我们来用特殊的方法读一读,就像唱歌一样,加红的字唱三遍,一起把这段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第4段,加红的字在三次重复读的过程中一次比一次高昂。

【全新特殊的朗读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在加红句子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快的朗读中,学生也能更好地体会人们激动的心情和钱江潮的气势汹涌,并将这种体会融入到读之中。

4.现在请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板书,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

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发现,如果学生无法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我再提示从作者的写作顺序上思考。

这时学生一般都能说出整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3、4自然段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来时潮声和潮形的变化。

教师板书:

由远及近。

【在充分的理解和赏读之后,学生对“由远及近”写作顺序的掌握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

5.作者笔下的钱塘江大潮已经是这么的汹涌澎湃、震撼人心,那现实中的潮水又是怎样的呢?

快看,钱江潮来了!

播放钱江潮视频录像,师生共赏。

提问:

你有什么新感受?

假如你是一位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学生赞叹后,我再激情导读:

就让我们和着滚滚潮声,一起赞美大自然造物主的神奇!

让我们的朗读声也如钱江潮水般让大地颤动起来吧!

配着潮声学生激情朗读3、4自然段。

【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在前面美句欣赏和朗读指导的基础上,辅以直观的视频欣赏,以达到朗读提升和情感升华的效果,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

(三)分解段落,背诵3、4自然段。

1.课件出示诗歌形式的第3、4段。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午后一点左右,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

有人告诉我们说:

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

江面还是风平浪静,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

 

2.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自由朗读后,尝试背诵。

个别学生背诵后,再全班集体背诵。

【以诗歌形式出示第3、4段,一是可以在感官上减轻学生对背诵的恐惧感;二是将难以背诵的长句子分割成短句子降低背诵的难度;三是全新的事物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而比赛的方式又能激起孩子挑战欲,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

(四)略讲第5段。

我引导:

观潮时如此让人激动人心,那么退潮后呢?

还能称之为是奇观吗?

请读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

(还是奇观)为什么?

(“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能把这种奇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第5段

【对潮去后景象的感受,保证了整堂课的完整性,再次突出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同时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大潮“余威犹在,退潮速度快,潮水过后的平静”的特点】

(五)古今对读,掌握方法。

我是这样过渡的:

先课件出示第一段,学生齐读后,提问:

钱塘江大潮是现在才有的吗?

(不是)从哪里看出的?

(自古以来)我再说:

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描绘钱塘江大潮,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写观潮的。

课件出示:

周密《武林旧事》中写钱江潮的选段: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

以至十八日为盛

其远出海门

,仅

如银线;既而

近,则玉城雪岭

际天

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势极雄豪。

——周密《武林旧事》注释:

(1)既望,农历十六日。

(2)盛:

大。

(3)方:

当……时。

(4)海门:

浙江入海口。

(5)仅:

几乎,将近。

(6)既而:

过了一会儿。

(7)渐:

慢慢地。

(8)云城雪岭:

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做的城墙和被雪覆盖的山岭。

(9)际天:

连接着天。

(10)沃日:

潮水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

沃:

用水灌溉。

1.学生自由朗读后再指名读。

提问:

能读懂吗?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多数学生会回答不懂。

这时我再引导:

也许你可以先看看下面的注解,再去读读文章,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结合注释再读选段,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从不懂到懂,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锻炼能力发现方法的过程。

2.请对照3、4段读一读,找找看与选段中写的内容相似的句子。

学生回答,我同时在课件出示: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农历八月十八日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对比读后,我读课文的原句,学生读出文言文中的对应句子。

3、同学们,现在还觉得难读吗?

看来偶尔读读古文也不错。

在读古文的时候我们还要根据意思正确地停顿,现在我们一起来给这段话标标停顿吧。

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补充纠正。

再根据标记齐读。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

,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两个环节的设计,从自己对比读,到老师读学生对读,到根据停顿朗读,体现“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是导读法和对读法的结合。

4.让学生尝试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文段。

对学生的尝试翻译给予激励性评价。

我再总结结合注释理解原文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指导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尝试借助注释翻译原文,不在于结果,而是旨在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能初步运用】。

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六)品名句,赏河山

多么奇特的钱塘江大潮啊,难怪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游人的赞叹,大文豪苏东坡更是在诗句中赞道——

课件出示:

“八月十八日潮,壮观天下无”。

学生齐读诗句。

小结:

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除了钱塘江还有许许多多奇特的山光风景。

像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等等。

随着讲解一一出示各地风景图片。

最后课件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总结:

希望各位同学也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身去感受我们祖国河山的美。

再见!

【小结设计中,融入了对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从对“观潮”到“观中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五、说板书

1.观潮

1——2观潮前

由远及近

声音:

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裂

3——4观潮时

 形状: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5观潮后

【根据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设计了以上板书。

设计简洁明了、概括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课“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顺序。

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学员姓名

张丽梅

学员单位

西固区东川中心校

观察时间段

40分钟

观察对象

四年级学生

授课内容

观潮

观察点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

齐读课题直接导入:

1、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资料

2、放映大潮录象,配上进行曲音乐,学生尽情地观赏。

3、学生谈谈感受。

优点:

导入的设计,利用录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谈观后感,接着问:

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来描写这种景象的吗?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缺点:

农村学校的学生

收集资料较困难,对钱塘江大潮的有关资料准备不足,教师没有及时补充资料。

 

教师在课前准备充足的资料,以备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有关资料,背景等进行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才能让学生学习课文变得更加顺畅。

二、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读懂了什么?

理解“天下奇观”。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线索。

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

然后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哪些部分是详细,哪些部分是略写。

(二)学习重点部分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1.默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潮的句子。

  

2.展示自己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再默读或小声读这些句子,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画面。

 

4.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

5.学法总结。

(三)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优点:

1、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所以,初读课文后,学生会对课文形成整体的印象。

2、学习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把想到的画面转换成口语,又进行了语言训练。

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要在具体实践中训练才能形成。

3、总结学法,让学生学会迁移,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缺点:

没能让学生更好的感悟课文的语言美,真正学会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教学中应再让学生读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怎样读才能把你感觉到的美有感情地读出来。

再说说觉得这个句子美在哪里。

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美,形象美。

2、学生说想象到的画面时,应让学生能尽量用上文中的重点词,如:

闷雷流动、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等。

用多媒体投影这些词语。

三、知识概念掌握后的应用与展示(学生表达、展示的问题选择和活动组织)

1.同学们,钱塘江大潮是世上少见的伟大奇观,今天我们见识了祖国这么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象。

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能不能用语言来抒发一下你心中的情感呢?

学生抒情。

2.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你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没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很好的展示与延伸。

没有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与把握。

让学生观看录像,结合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录像配上解说词,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只关注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忽视了对后进生的引导与鼓励。

没能关注在课堂教学进行中学生的神态表情,因此失去了对学生的学习内心思考的把握。

反馈突出本节的重难点是非常正确的。

但对重难点的理解要把握清楚:

难点是在学生身上,不是在教参和教材上,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方法等决定了该知识点是否是难点。

1、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这本书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学习心理障碍,特别要了解学生的人生价值态度与文章宣传的人生价值态度存在的差异、差异点形成的原因。

带着这些“了解”去组织教学。

2、要相信每位学生,没有激发不出主体性的学生,只有不会激发主体性的教师。

要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自主地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