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62699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docx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

第三讲:

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

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规律,明确思想品德课基本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真正要搞好《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工作,还要扎实地落实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

本章旨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策划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教学设计意见。

一、深入分析学情,加强教学针对性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一切教学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成功。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具体策划时,必须研究教学对象,了解他们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初中生的品德学习与建构将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分析学生的目的,可以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了解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生正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

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心理特征很不稳定,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他们一踏进中学大门,往往会不自觉地感到:

“我是一个大人了!

”他们开始不屑与小学生为伍,渴望加入成年人行列,遇事开始独立思考,不再一味盲从教师和父母。

谁要是再仅仅把他们当作孩子,称呼他们为“小朋友”,那么谁就会失去他们的信任,谁也就别想再进入他们的世界——“小大人”的世界。

他们不仅想与同龄人交往,而且也想与成年人交往,与教师、父母平等相处。

由于身体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但这种“独立意识”却带有与生俱来的幼稚性和片面性。

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对师长们及其他成人的意见,也似听非听。

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因而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与成年人形成“代沟”。

然而学生此时尚未完全形成很强的自我意识,“独立自主”的能力仍很弱,也非常在乎他人,尤其是教师对他们的看法。

伴随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他们的自尊心迅速增强,喜欢结交朋友,重“义气”,喜欢结成松散的小团体,以提高自己的归属感,满足自己的自尊心。

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判断能力不强,对自己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多数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缺乏自知之明,甚至妄自尊大,结果一遇到挫折,就迅速出现自我否定的现象,陷入自卑的泥潭,甚至走向极端。

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之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了解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往往会感到一些冲击和压抑。

此时初中男女学生间的交往,开始表现出与性成熟有关的情感,如见异性就害羞或回避、在异性前好表现自己、内心互相仰慕等。

初中生在“闭锁自己”的同时,又渴望“开放自己”。

他们常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

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

还会通过迷恋明星偶像作为寄托,或是上网找朋友聊天等,总之,此时的孩子反而最不爱向“熟视无睹”亲人诉说心里话。

初中阶段,又是青少年“长知识”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的知识时,就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他们的兴趣比较广泛,追求新颖,喜欢刺激,自我意识有很大增强,情感日益丰富,容易激动,往往自行其事,逆反心理较强。

但是,他们的自制力较弱,爱好不稳定,注意力容易分散,过分自负和好表现自我,冲动时容易受人“暗示”,以至发生越轨、失足行为。

总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极其重要的时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

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多理解学生“成长的烦恼”,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我也来说两句查看全部回复

最新回复

赵玉清(2009-10-3020:

28:

03)

(二)了解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也影响到教师的教学。

所谓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

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心理加工方式是有区别的。

研究表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是不同的,况且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我们成人不一样,不走入孩子的内心,不了解他们就不能在教学中做出正确的抉择。

初中生的认知活动的自觉性已有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迅速发展,且在感知、识记、想象中日益占优势地位。

在记忆力方面,有意识记逐渐占优势地位,不管是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有意识记已成为他们识记的主要方式。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记,其效果要优于无意识记。

在思维发展方面,初中生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但其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初一学生的智力类型和水平与小学高年级的差不多,初二是智力发展的新起点,也是智力发展关键时期。

抽象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以至整个中学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

初中生思维的发展,还表现在思维品质特征的发展。

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明显得到发展。

一方面,初中生区别于小学生的盲崇,他们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经常要做一番审查,有时甚至表现出过分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思维和主张,常常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思想,但初中生思维品质还有片面性、表面性和主观性等特点,主要表现在看问题容易偏激和走极端,尚未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

这也是“明星崇拜”的狂热出现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原因所在。

还有,初中生思考分析问题时容易钻牛角尖,有时表现为固执己见、情绪偏激,有时会“蛮不讲理”或轻率下结论。

新的学生观倡导对学生的尊重,关键要全面了解学生,这其中当然应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兴趣、动机、能力、方式等。

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就要注意总体上的与个别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了解学生目前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及其特征,采取的教学策略必须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

首先要抓住从初中开始的这一发展关键期,促进其思维迅速而有效的发展。

其次要在发展各种认知能力时,特别重视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再就是重视情感、意志、品德、性格等各种非认知因素培养,以更好地促进认知因素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习、代替他们的观察、感知、分析、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都是与“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思想相悖的。

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承认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和学习状况的差别,因材施教,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强化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提高,指导学生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了解初中生的个体生活经验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为此,教师的教学就必须切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存、学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一个学生便是一个世界”。

正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父母教育观念、家长自身素养、成长的环境差异等影响,造成学生在性格特征、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社会背景、个体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差异,这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而且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

了解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盎然生机,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条件之一。

一方面,作为学校德育主要途径的思想品德课,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强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因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的关注就不容回避。

另一方面,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每天接触社会,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然而由于年龄与知识的限制,是非辨别能力较弱,非科学的、错误的观念、看法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了解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以及个体生活经验,

认真分析其历史和现状,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赵玉清(2009-10-3020:

28:

35)

二、把握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要达到的标准。

教学目标大体说来具有指导教学策略的运用、指引学生学习和指导测量与评价三大功能。

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教学设计来说是前提性的工作、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在教学的策划阶段,教学目标为选择教材内容、安排教学主题的顺序以及配置教学时间提供了依据。

离开了教学目标,教学难免漏洞百出,并且使得学生学习产生困难。

由此可见,拟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明确了课程性质、地位与作用,规定了课程目标、内容、评价建议等。

所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理所当然成为拟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

思想品德课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及每节课的积累。

拟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使之既具体明确,又在实际教学中努力达到,这是完成总目标、落实总任务的基础与保证。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和准绳,那么,在思想品德新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如何拟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呢?

(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表达了教师通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预想和期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价值理想。

恰当、适宜的教学目标不仅能促使教师通过一定方式,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激励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师生教学互动化,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教师教的目标,更是学生学的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使德育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

学生作为道德的

赵玉清(2009-10-3020:

29:

44)

学习者,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时也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这也符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灵魂,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在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表述都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也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此外,每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把握《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因为它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最低要求,不能随意拔高要求,但与此同时还要体现《标准》的灵活性,顾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加深和拓宽学习的内容,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教师应首先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否则教学目标就像空中楼阁,成为虚拟目标,或如教条,成为抽象目标。

(二)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每节课是相对独立的整体,同时又是整个课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必须把每节课置于一个单元、一册教材,甚至全部课程之中来考察。

只有认真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既是整个教学目标体系中的一个点,同时又与其他各课有着区别和分工,共同承担整体教学目标的任务。

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必须找出这节课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整个体系中的位置,搞清它跟“内容标准”中的哪些目标有关联,这样确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才具有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具有三维性,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方面。

这三个方面各有其整体性,有其具体的要素结构。

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还要妥善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知识的获得与呈现需要有相应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并为进一步掌握知识准备条件。

同样道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知识之间也有着紧密联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能脱离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总之三维目标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整体的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统一体,不应割裂开来孤立地理解。

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者的完整统一

,但教学目标的完成不可能在这三个领域都是平衡的,有可能偏重于某一领域,而在其他方面则是次要的。

就每节课而言也

并不要求三维目标都是均衡实现的,而是要求在全部教学中来实现。

因此教学设计应关注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统一,确定其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兼顾次要目标。

原有的思想政治课把知识的获得当作主要的教学目标,而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则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当作首要的教学目标。

这说明在对教学目标的价值认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若是片面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忽视能力、知识目标,同样也是缺乏目标整体性的表现。

赵玉清(2009-10-3020:

31:

18)

[发帖际遇]:

赵玉清被小贼们打劫铜板210.

(三)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就是要求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够起到支配教学进程的作用,能够进行目标检测。

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分明的层次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有效地组织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恰当地安排教学过程,准确、合理地评价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规范作用。

为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设定的目标系列应有内在的逻辑性,能在教学进程中依次实施。

(2)设定的目标在程度要求上应有比较明确的具体界定。

这种界定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有助于发挥目标检测的制约作用。

比如为了增强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强调用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课标中的动词说明。

标准中的动词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动词,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

高层次的动词自然包含低层次的动词,并且要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动词的层次从低到高可做这样的排列:

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感受、体会、体验、关心、尊重、养成等等。

“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等动词,提示了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程度标准,显然,“理解”比“知道”的层次要高。

“感受、体会、体验”是包含着学生个体情感和态度在内的道德体验,从普遍的道德规范的认知进入到个体道德体验,是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而“关心、尊重、养成”等动词则落实到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层次和最终品质养成,内在包含了对前两个层次的要求。

能否正确表达教学目标,是对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否真正把握的一个标志。

赵美玲(2009-10-3109:

10:

53)

[发帖际遇]:

赵美玲收取租客本月房租铜板2.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课程标准,谢谢赵姐提供的材料,学习了!

赵玉清(2009-10-3116:

59:

36)

[发帖际遇]:

赵玉清被飞来的金子砸道,得到铜板30.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方法合适与否,不仅涉及教师的教法,同时涉及学生的学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依据师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真正接受。

教学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性。

一旦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和学都会变得生动活泼。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就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依靠学生、相信学生,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机会,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生动的、直观的、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的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现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综合考虑选取教学方法,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是不相同的,性格、气质也有差异。

在考虑教学方法时,教师只有依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采取与自己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有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讲故事,可以采用讲述法,用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明理。

有的教师擅长“导戏”,精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采用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有的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娴熟,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也可以构建基于网络的思想品德课探究性学习。

尽管学生的个性特征千差万别,教师的素养条件也各不相同,但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则是共同的要求。

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本学科教学的特点

思想品德课致力于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其基本特点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内在的道德认识、情感发生变化,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其道德行为。

在教学方法上就不能仅局限于相关知识的传授,而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道德经验水平,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我反省,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3、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选用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确立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三维教学目标,明确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而教学方法又是连结教与学,以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步骤,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应确保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使教学不偏离正确的方向、轨道,防止出现脱离教学目标单纯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搞形式主义。

4、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制约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以人教版为例),遵循了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围绕学生的生活来组织教学内容,教材中以大量的图片及生活中典型的、有争议的引起道德二难情境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感悟,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和人文性。

另外,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倡导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

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教学中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现在的“用教材”,这使得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愈加丰富。

5、教学方法的选用还需考虑班级、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

课堂教学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必须要考虑环境的作用,若能努力开发使之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会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当地乡土资源,把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生生动有趣的参观访问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的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学生。

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室、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观工厂企业、农村蔬菜大棚基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旅游景观、特色建筑等,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相反,影响课堂教学的外部环境也会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产生不利影响,如不好的校风校纪、班风班纪会使教法的选择受到较大的限制。

同样,学校的设备条件也是教法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例如: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很好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是,当前城市普通中学计算机等设备配备还不齐全,农村中学则更少,所以目前大多数教师还不可能经常性地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

6、教学方法应注意综合运用与优化组合

思想品德课的具体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和用途,但各种教学方法又是相互关联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单纯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一般是几种方法有机地组合或几种方法交叉运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单一运用一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学习效果。

就算是对某一班级适合的教学方法,随着任教班级的变化,由于学生的差异,也可能失去好的教学效果。

但倘若一味追求多样性,忽略优化组合,使教学变成种类繁多的万花筒,往往使教学环节走过场,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注意力分散,仍旧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教学方法的互补性,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取长补短,相互协调,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赵玉清(2009-10-3117:

01:

03)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常见方法

无论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讲,还是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应坚持启发教学的原则。

而贯彻启发教学的原则的教学方法又多种多样,但基本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讨论法和谈话法。

1、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教材疑难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对不同意见的新理解。

课堂讨论,按人数的多少,分为两种基本形式:

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

有时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一是讨论前的准备。

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和具体要求。

教师拟定的讨论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要有针对性,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解答学生思想上的疑点;要难度适中,让学生有话可说;问题宜小不宜大或泛;讨论题的表达要新颖、有趣,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确定讨论题目时要预先评估可能出现的分歧和可以达成的共识,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教师还要做好讨论的布置、检查、督促工作,必要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开展社会调查,并写出发言提纲,在学生准备好后再组织讨论,保证讨论顺利、有效进行。

二是在讨论中要有引导。

讨论中教师应充当学生独到见解的激发者、推动者和欣赏者,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对讨论的题目应进行必要的分析说明,讲清题目的内涵和思路。

讨论开始后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办法,及时加以组织、控制、点拨和启发引导。

当学生出现偏离题目而高谈阔论时,教师要善于及时把握住讨论方向,正确地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展开讨论。

当学生仅仅照本宣读,意见大同小异,课堂气氛不活跃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以引发学生的争论,使讨论深入进行。

当学生激烈争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分歧所在,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讨论。

当学生讨论相持不下时,教师要加强点拨,指明思考方向。

当学生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