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docx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
2016-2017学年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一、选择题
1、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封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上述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据此可知( )
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
B、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
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
D、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
2、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
A、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D、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3、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B、“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原则
C、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4、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
据此推断当时( )
A、察举制度存在弊端
B、地方分裂势力坐大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D、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
5、16世纪末17世纪初,以法国笛卡尔为代表的学者,反对盲从,批判经院哲学,怀疑一切自己没有切身体会的问题和人们觉得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的事物。
这表明他们( )
A、开拓了欧洲理性主义
B、反对上帝的绝对权威
C、加速了启蒙运动进程
D、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6、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廷杖)此皆关系朝家纲常,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
以上材料说明了当时士大夫( )
A、视接受廷杖为表达对朝廷忠义的机会
B、以臣服于君主的意见接受廷杖为骄傲
C、认为实施廷杖会损害国家的纲常名教
D、担心君主专制的迫害表现出喜欢廷杖
7、某专家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
“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是( )
A、重视理论
B、重视实用
C、不求甚解
D、具有理性
8、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
”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 )
A、注重演绎历史故事
B、具有伦理教化功能
C、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
D、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
9、史学家陈旭麓说:
“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意在说明( )
A、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
C、“中体西用”消除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
D、国人已经普遍地接受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10、清朝前期,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他们均在京城设王府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
这一做法( )
A、根本目的是保证宗室贵族特权
B、严重威胁君主专制统治
C、体现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
D、容易造成贵族干政局面
11、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
这种情况说明( )
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
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
12、明朝末年,钦天监依据《大统历》推算日食多次出现错误。
1610年再次在推算日外生日食,有官员认为“天人感应”“灾异尤甚”,有官员认为是钦天监推测日食方法有误,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传统历法。
这表明当时( )
A、天人感应的思想被否定
B、经世致用成为社会思潮
C、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D、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13、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靑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
这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B、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
D、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
14、1920年,陈独秀曾著文写道:
“我向来有两种信念:
一是相信进化无穷期,古往今来只有在一时代是补偏救弊的贤哲,时间上没有‘万世师表’的圣人,也没有‘推诸万世而皆准’的制度;一是相信在复杂的人类社会,只有一方面的真理,对于社会各有一种救济的学说,空间上没有包医百病的良方。
”这突出反映出了作者的( )
A、民主精神
B、自由精神
C、批判精神
D、平等精神
15、《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
这反映出( )
A、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
B、维新阵营内部因是否立宪发生分歧
C、维新变法遭到清朝官员普遍反对
D、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16、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时说:
“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
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
”这反映了( )
A、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
B、“平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D、俄国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权”影响
17、毛泽东说:
“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
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
”“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一思想的提出( )
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B、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C、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18、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
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
惟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
以上材料能说明的是( )
A、城市设计理念促成雅典的民主政治产生
B、城市设计促使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
C、城市设计与其行为和观念形成互动效应
D、城市规划足以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19、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
他们除了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的工作,还担负着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项,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蔚然成风。
材料说明( )
A、罗马法学家拥有了国家立法权
B、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
C、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万民法发展
D、罗马法已经发展到鼎盛
20、1640年,在英国的议会选举中,许多反对王党(查理一世及其追随者)的人士当选为议员,王党候选人则纷纷落选。
这反映出英国当时( )
A、议员普遍具有反封建决心
B、君主政体走向崩溃的趋势
C、君主专制的统治出现危机
D、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确立
21、当各州对西部土地争夺难决的时候,应各州要求,1780年10月邦联国会决定,凡可能割让或转让予合众国的土地,“其日后的处理应符合于合众国的公共利益”。
纽约等州因此放弃其西部土地权,使之成为国家的“公共土地储备”。
从中得到的借鉴是( )
A、中央扩权有利于缓解各州纠纷
B、联邦制能够维系中央与地方的平衡
C、邦联制有利于强化中央控制力
D、向西扩张领土可提升国家的凝聚力
22、达尔文曾说:
“尽管人类是一个更先进、更聪明的物种,但人类已经失去了他们特殊的位置,现在已经被视为有机世界的一部分。
”这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 )
A、将人类置于自然界之中
B、强调了人与其他物种的本质不同
C、不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
D、提高了人在整个自然界中的地位
23、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
这反映出古希腊( )
A、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B、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C、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
D、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
24、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中写道: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荣誉、身体和灵魂。
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材料主要反映了马丁·路德( )
A、主张用暴力反抗教皇干预德意志
B、认为罗马教皇是万恶之源
C、为德意志民族利益消除教皇干预
D、主张组成脱离罗马的教会
25、《欧美文学》在讲述某一文学流派的思想基础时写道:
“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
”下列哪部作品属于这一文学流派( )
A、《哈姆雷特》
B、《人间喜剧》
C、《巴黎圣母院》
D、《老人与海》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个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全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承担这个人格的人即国家被称为主权者,其余每一个人都是他的臣民。
”
——霍布斯《利维坦》
材料二:
“人既然是平等的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在出让自己的权利时并没有将自己所有的权利交给政府,而是保留了一些重要权利……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就会给们的弱点以极大的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他们就与社会的其余成员有不同的利益,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
——洛克《政府论》(1668年)
材料三: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者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人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前一样自由……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霍布斯、洛克、卢梭学说的相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契约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契约论》的哪些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
27、地方管理制度与国家的巩固、民族的团结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
材料一:
避免分裂只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理由之一,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就是郡县制与皇帝制度最相适应。
秦始皇要实行的是皇帝一人的独裁统治,如果实行了封建制(分封制),皇帝的权力就会受到封君(卿大夫之辈)的制约并会因此削弱,而郡县制则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皇帝一人的绝对权力。
——王立群读《史记》
材料二:
清朝建立的大一统,与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不一样,不再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而是在一个多民族的帝国内部创造了一个双元的政教制度。
在汉人地区的本部十八省,清朝继承了历代的儒家礼乐制度,以华夏文明治理华夏,而在满蒙藏边疆地区,乃以喇嘛教为共同的精神纽带,而在治理方式上更具有多元、弹性和灵活性,以保持历史的延续性。
——许纪霖《如何实现多元一体的边疆治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的理由。
据材料二归纳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特点。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地方管理制度的因素。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辽太宗时,随着辽王朝疆域的不断扩展,不同民族之间在生产方式、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为其统治带来日益严重的困难。
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高度发展的中原农耕文明,而又无法改变先进的农耕经济,于是“因俗而治”,确立了“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一朝双轨政治制度。
北面官制是统辖契丹畜牧经济的体制,执掌辽王朝最高军政大权。
南面官制则“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仿唐制“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太宗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
(2)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辽能够走向强盛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1、【答案】D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制,强调宗法血缘的亲疏,属于血缘政治,墨子的“尚贤”思想打破了血缘宗法的限制,这一变化体现了血缘政治日趋淡化,故D选项正确;材料虽然反映了商封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但不能说明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故A选项错误;墨子属于墨家,不是儒家,故B选项错误;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过于绝对,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材料涉及的用人原则和思想的变化,周武王批判商封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说明西周的宗法制的特点,墨子主张尚贤,反映了血缘政治的淡化,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答案】C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据材料“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秦朝和汉初还处于由家国一体的制度向家国分离的官僚制度转变的过程,故C选项正确;三公九卿虽然有宗族观念,但也有官僚制度的特点,故A选项错误;秦朝没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故B选项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国同构制度逐渐瓦解,而不是维系,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如果单纯根据材料信息“带有家臣的意味”、“家国不分、家国一体”,学生容易错选A,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发现A选项没有体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而C选项较好体现了旧制度向新制度转变的过程,据此即可正确选择。
3、【答案】B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吸收了法家的部分思想,故材料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故B选项正确。
A选项“全面吸收”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故C选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仍然是儒家思想,不是法家思想,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4、【答案】A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说明东汉时期察举制选官途径为门阀士族所垄断,这体现了察举制度存在弊端,故A选项正确;门阀士族不一定是地方分裂势力,故B选项错误;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故C选项错误;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在西汉,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5、【答案】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对盲从……怀疑一切自己没有切身体会的问题和人们觉得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的事物”反映了理性主义的特点,故A选项正确;“批判经院哲学”不等于反对上帝的绝对权威,故B选项错误;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题干时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风格,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6、【答案】A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分析】据材料“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士大夫以为国效忠为原则,不惜反对皇帝的意志而受廷杖,故A选项正确;受廷杖的原因是反对皇帝的意志,而不是臣服于君主的意见,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坚持纲常名教而宁愿受廷杖,不是说明廷杖会损害国家的纲常名教,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的迫害是廷杖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对文言文材料信息的正确理解,儒家纲常名教的原则和教条往往和君主的个人意志不一致,士大夫阶层深受纲常名教的影响而反对君主意志受到廷杖,这恰恰体现了忠义不屈的精神,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7、【答案】B
【考点】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从材料看,古代数学的发展就是为了解答实际问题,并没有对数学理论等进行深入分析,只注重其实用性,所以答案选B。
8、【答案】B
【考点】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反映了君臣、母子、夫妇、朋友等人伦纲常关系的处理,体现了伦理教化功能,故B选项正确;作者强调元杂剧不仅仅演绎历史故事,更有伦理教化作用,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有世俗化、娱乐化特点,不是元杂剧,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古代戏曲的高峰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将材料信息作前后对比,“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说明元杂剧的特殊功能,再结合“君臣、母子、夫妇、朋友”的关键词即可推断儒家人伦纲常的影响。
9、【答案】B
【考点】新思想的萌发
【解析】【分析】据材料“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前提条件,故B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且“只有”一词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故C选项错误;D选项“普遍地接受”过于绝对,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0、【答案】C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权力,不是保证宗室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保证宗室贵族待遇,安抚宗室贵族,恰恰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的政策既稳定了宗室贵族,又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保证宗室贵族待遇,安抚宗室贵族,宗室贵族不会发展势力,不容易形成割据局面,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点评】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③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影响:
①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②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③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盛行;④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11、【答案】C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崛起,威胁明朝统治,同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这些形势变化导致学者的学风的转变,故C选项正确;明朝之前儒家学者已经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制度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儒家思想本身就蕴含经世致用的内容,材料无法体现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2、【答案】D
【考点】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感应”“灾异尤甚”说明当时天人感应的思想仍然存在,故A选项错误;鸦片战争时期经世致用成为社会思潮,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B选项错误;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也是在鸦片战争后,故C选项错误;明朝末年,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故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传统历法,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解题的方法是提取材料关键信息:
“天人感应”“灾异尤甚”、“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再运用排除法,逐个选项进行排除,天人感应直接在材料中有所体现;推算日食无法说明经世致用;天朝上国观念仍然存在,最后即可正确判断。
13、【答案】C
【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人们以信仰“主义”为时髦。
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项。
14、【答案】C
【考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间上没有‘万世师表’的圣人,也没有‘推诸万世而皆准’的制度……空间上没有包医百病的良方”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批判孔教的精神,故C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追求自由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平等精神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5、【答案】A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改制考》将孔子作为改革办法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依据,部分原来支持变法的清朝官员为维护孔子的地位而抨击变法,这说明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故A选项追求;材料未涉及君主立宪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C选项“普遍反对”一词过于绝对,故C选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使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16、【答案】A
【考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分析材料可以看出列宁指出了“平均地权”的问题,中国当时依旧是封建土地制度占主导地位,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问题,所以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列宁是针对“平均地权”提出了如何实现的方式,并未说它是一种空想。
C选项错误,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D选项错误,材料丝毫未提俄国革命的问题。
17、【答案】A
【考点】国共政权的对峙,毛泽东思想
【解析】【分析】据材料“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
”“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秋收起义时期,由城市转向农村的道路探索,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故A正确。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错误。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没有突出材料主旨,故C错误。
当时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没有完善,故D错误。
【点评】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一般认为其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认可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
毛泽东思想中比较突出的内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十六字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