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应关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202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应关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应关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应关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应关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应关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docx

《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应关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应关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应关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docx

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应关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应关注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云南兰坪县营盘中学郝全林

[内容摘要]2008年,国家对法定节假日进行了重大调整,把中华民族传统意义的端午节、中秋节和清明节定为法定节日。

这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中西文化交流日益的今天,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很大的意义。

云南省08年的中考就关注这一时事热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中考查了本项内容,具有很强的教学引导性。

但在阅卷的过程中发现所提供的答案没有关注到云南文化的多样性、有悖于新课标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旨。

本文就云南端午节的来历、起源和习俗进行了阐述,对有关云南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2008云南中考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云南文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通过教材和素质测评等多种形式的引导,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教师引导学生基于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作为检测综合实践课程效果的中考,每年的语文试卷中都有一定分值比例的考题。

这些题具有形式灵活、开放性大的特点,考察学生的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

云南省2008学年度普通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卷二大题综合实践活动题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融入时代元素,关注时事热点,该题考察的主旨就在于要求学生学习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文化、自主提出活动的主题,深入自然和社会情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和体验。

考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得意义。

笔者有幸参加了云南省2008年统一招生考试的阅卷工作,评阅结束后,结合自己对该题中所涉及的端午节的认识,认为提供给阅卷者的标准答案唯一、没有关注到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限制学生答题的自由性,和生活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生活实际不相符合,背离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宗旨,值得商榷。

例:

云南省2008年度普通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卷

二大题及答案(加绝密)

二、语文综合运用(本大题含第8小题,共6分)

8.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

请按下列要求作答。

(1)说说“端午节”的来历。

(2分)

示例:

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遭保守派贵族谗言攻击,最终被放逐¨屈原因理想无从实现,自投汨罗江而亡,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

后人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屈原,于是形成了端午节.(答题要点:

能说出端午节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即可得2分)

(2)过“端午节”,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2分)

示例:

吃粽子、赛龙舟、佩香袋、插艾草,饮雄黄酒等.(说出一种得1分,说出两种即可得2分)

(3)从2008年起,我国已将“端午节”明文规定为法定节日,有何意义?

(2分)

答案:

传承民族文化(1分),弘扬民族精神(1分).(意思相近即可)

一、关注中华文化中关于端午节的几种说法

如果我们了解中华文化中的端午节,就知道这样的答案有局限性:

1、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

后来楚国亡了,屈原便于五月初五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

2、伍子胥尸体投河  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

伍子胥死前对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

3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

4、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

袁学骏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

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

二、云南端午节的起源探寻

(一)云南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境内山高谷深,奔腾着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几条大江,水流湍急、猛浪翻滚,形成天堑,自古就是“鸡犬相闻、不能往来”。

所以少数民族群众根据自己对自然环境的选择过端午节。

正确地给端午节起源下一个定义,我们必须关注云南各民族过端午节的形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虽处在遥远的西南边陲,但很多民族都过端午节,但不同地区风俗各异,相当丰富,别有趣味。

比如滇西北兰坪的白族、普米、傈僳族在端午节,往往有登高的习俗。

端午节那天,人们纷纷进山采集草药,听说那天采的草药特别的灵验,因此做防病治病之用;青年男女一般穿着盛装,到高高的山顶对歌、到郊野游乐,进行赛马、歌舞、游戏等活动。

 苗族在端午节 时举行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等活动。

男女青年在芦笙、竹笛、月琴等乐器伴奏下,翩翩起舞。

出嫁的姑娘,在这一天要带上鸡鸭、粽粑回娘家省亲。

转山会是普米族传统节日。

亦称“绕岩洞”。

流行于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人居住区。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

当地普米族群众视狮子山为女神,且为最高保护神,认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给人间以幸福与平安。

是日,人们身着盛装,携带食品,聚集在泸沽河畔的狮子山下,唱歌跳舞,骑马射击。

无论相识与否,人们都互相祝愿。

青年男女趁此机会谈情说爱,结识情侣。

妇女们祈祷山神,希望多子多孙。

老人们还去山洞中燃烧树枝,熏走鬼邪。

所有前来赶会的人都要去瀑布洗澡,祈求四季平安,万事如意。

至于“吃粽子、佩香袋、插艾草,饮雄黄酒”等活动,滇西少数民族历来有插艾草的做法,据考证,这样的做法,不是纪念屈原,而是驱邪辟邪。

相传,有一个穷凶极恶、杀人嗜血的黄巢(另有黄宆的说法),因一个村庄触怒了它,于是五月的一天,要对这个村庄进行屠戮,恰好这个村中有家人对自己有恩,为了避免错杀,他就命令士兵到恩人家中插上艾草做标记,并告诉他不许告知任何人。

然而这家人心地仁慈、广施善德,得知消息后,他们告诉全村人家家户户都插上了艾草避祸。

等到黄穹带士兵到来时,看到满眼的艾草,只好作罢。

因此,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后来每到这一天,人们就插艾草作为纪念。

(二)云南端午节驱邪辟邪、防灾去病

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委员、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指出,端午节作为多民族的民俗大节,除了公认的纪念屈原和自古以来的避瘟驱毒、防灾去病的积极含义外,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风俗色彩。

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民俗节日的文化意味就更浓重了。

因此,从种种迹况来看,云南少数民族的端午节的来历不是纪念屈原,而是上述第四种关于中国人思维模式的数字重叠概念和驱邪辟邪、保身健体的说法。

但不是自己特有的节日。

据史料记载,云南从最早的庄桥入滇到汉唐南召王朝再到宋代的大理国,经济文化和内地有着密切联系,被深深地打上了内地文化的烙印,只不过由于历史的演变、自然的选择,端午节的来历说法就不再是纪念屈原来了。

三、答案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和本土性的特点

根据以上对云南各民族过端午节的形式和起源的探究,可以看出,云南08年中考语文综合题的答案示例和答题要求具有固定性,隔离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忽视了综合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和本土性特点。

是对学生学习的禁锢。

从综合实践课程的“关注学生的生存”这一角度来看,这样的答案以偏概全,拟答案者只从表面现象来看问题,忽视了云南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

云南疆域辽阔,境内生活着26个少数民族,26个少数民族如同26朵鲜花,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鲜明个性的文化色彩。

对端午节这一中华传统节日来历,公众认可纪念屈原,是版本。

但我们不能只从汉文化的角度看问题,忽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

如,纪念屈原的说法,假如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端午节的说法不是这样,而是上述四种的一种,或者是另有说法,考试时答卷是否得分?

云南大多地方山高水险、江河落差比较大,水流湍急、滩多弯险,学生生活实际中,哪里有端午的赛龙舟?

没有见过粽叶的高寒山区学生,何缘吃粽子?

至于饮雄黄酒,本人从小就在云南少数民族山区农村长大,求学到参加工作,还没有喝过雄黄酒一类的东西,更何况是学生呢?

可以说,这样的答案鼓励的是游离于生活之上的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学习。

二、教师加强文化修养、了解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出现以上所述的问题,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

学校对经典文化的倡导和尊重,这是主流。

但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育不能为了追求这一目标把语文课变为脱离世俗的圣地,在重视名著阅读的同时,应立足本地对学生进行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教育。

这样,不但可以保护了濒临灭绝的一些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1、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设计》郭元祥

2、云南2008年普通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卷

3、《民俗探究》邬丙安

 

晋级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应关注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姓名:

郝全林

单位:

兰坪县营盘中学

职务:

中教二级

申报职务:

中教一级

 

二零零九年四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