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1912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docx

《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docx

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

第三章人体各部位与服装设计界面

第一节人体各部位特征与服装设计

服装人体工程学的目的在于使服装设计与人体各部位要求相适应,使人体与服装界面到达整体上的内外和谐同步,进而显示最正确状态与最优绩效。

“内”指人体受服装作用的部分,“外”指服装服务于人体的内容,二者之间的联系客观且富有系统性,在人体部位与部位之间,人体与服装、服装与人体各个界面上,尊重人体固有形态结构,才能使服装有效地作用于它,也使受服装作用后的人体更具卫生、舒适、合理的效能。

这里所研究的人体各部位,与解剖学中人体体表区分不同,仅针对与服装关系密切的颈、肩、胸、腰、四肢、臀等部位作静、动态分析,并着落在与之配合、关联的服装处理上。

一、颈部

颈部是人体躯干中最活跃的部分,它将头部与躯干连结在一起(图3-3-1),它对服装设计的重要价值是围绕它的四周结构形式与缝线决定服装衣领式样,在颈部与躯干的界线处呈现。

在图3-3-1中,颈部前面上限为颌下点,下界至锁骨以上的颈窝处,后面从枕下点至第七颈椎点,外形呈上细下粗的圆柱状,从侧面看颈部向前倾斜、楔入躯干部并形成前低后高的斜坡(图3-3-2),这个斜坡是造成前后衣领领窝弧线弯度和前后衣片长差的依据。

不顾及颈部的结构特征,会在服装造型上出现前拥后吊的现象。

颈部因人而异,有长短粗细之分,周径与倾斜势态也不一样。

例如,挺胸型与驼背型的颈部倾斜度大不相同(指人体直立静态状况下),在高级时装的量身定制中,要对颈部进行实际测量。

正常的颈部倾斜角,以日本成年女子普测为例,倾斜角平均值为18°,最大是25°,最小是11°(图3-3-3),平均值是前倾斜角加后倾斜角,再除以2得出的。

服装领围线是根据颈部生理结构产生的,前有胸锁乳突肌而形成凸形,在这凸起点上确定为前颈点(图3-3-4A),前颈点与斜方肌的下部连成侧颈点(图3-3-4B),侧颈点再与第七颈椎点连成后颈点(图3-3-4C),将前颈点、侧颈点、后颈点连接画顺,就形成了领围线。

颈部是脊椎中最易弯曲的部分,能做前屈、后伸、前移、后移、扭转及侧屈头部的动作。

在领部设计中,横、竖开领的适度放量是适应颈部运动最常用的方法,而贴身式的领部设计常用弹力面料制作。

考虑颈部造型也要顾及头、肩结构关系,领围的宽松量视款式而定。

距离颈部体表空间越大,宽松量也就越大,这是放量规则;半高领式的高度宜在锁骨与喉结之间,以不阻碍颈肩部侧屈运动。

图3-3-5中三种不同领式的处理能说明颈部结构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1)半高领造型在锁骨到领口上缘呈上窄下宽圆柱状,领口在喉结部位,既有颈部修长感,又有利于颈、肩、头部协调运动。

(2)V型造型开领比常规衬衣略宽,使“V”型折角在50~60°左右,而保持视觉上的适度,直开领视设计而定,只要不低于乳点位置均可。

(3)吊带处理系带的悬吊点在颈部斜方肌与肩部三角肌之间,这两块肌肉的接合处呈凹势,正好稳住系带而防止侧滑。

思考与实践:

基于颈部结构与体表观察的领式设计解析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不够严谨的服装出现前拥后吊现象,那是因为在服装制作时,尤其是领部的设计,没有从颈部的结构特征出发。

颈部是一个呈上细下粗的圆柱状。

从侧面观察呈前低后高的斜势,因此造成前后衣领颈窝弧线弯度和前后衣片长差距的依据。

同样,领围线的产生也是根据颈部的结构所产生的。

颈部是脊椎中最易弯曲的部分。

因此,在考虑颈部造型时也要顾及.头、肩结构关系。

距离颈部体表空间越大,宽松量也就越大。

案例一

1.圆型领:

沿颈部呈圆型的领口线叫做圆型领领线。

衣片圆型的领口也属于圆领的一种,领口的大小要根据设计的不同而进行变化。

小的领口显得朴实,大的领口显得袒露,那些颈粗而短的人,较为适合开口稍大一些的领型。

2.帽子领:

是指以帽子代替领子的一类造型,在此,帽子的实用功能已失去,取而代之的是作为领子的装饰功能。

帽子领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是应用极其广泛的一类领型,它具有潇洒、随意,富有变化的特点,尤其适合于运动装、休闲装,受到各年龄层次穿着者的喜爱。

3.一字领:

是把领口横向开大、前领口按原型或在原型的基础上提高,像船的形状,也叫船型领,它给人以直率、坦露、温柔、善良的感觉。

常被用于连衣裤及夏季时装中。

4.荷叶领:

是指领子边沿有着类似于荷叶的褶皱而得名,它包括各种波浪领。

它的特点是通过加大领口线使其呈现波浪状,同时领底线弯曲程度也大大增加。

荷叶边带有很强的女性味,给人以优雅、华美的感觉。

5.方型领:

开阔的方形使体积感增加,并缩短了视觉感。

还适合肩宽的人穿着,否则会显肩更宽。

方领多用于休闲类服饰的设计(图3-3-6)。

6、U型领:

性感的U型领是圆领的一种变形与扩展,成字母U型状,这种领式在视觉上使女士的头、颈、肩完美的结合,简洁又实用(图3-3-7)。

案例二

翻领,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最为常见的领子之一,而其千变万化的结构特性,都不可无视与颈部形态“后高前低、后平前曲”的结构形态。

后高前低、后平前曲,沿脖领有坐颈部分,也有翻折领部分的领子,就称为翻领。

也有被称为竖折领、衬衣领等名称,多用于女式衬衣上。

在有搭门的衣身上的翻领,领着襟是敞开穿用着的领子就是开领。

也有把它称做开襟衬衫领、开关领等等。

开领的穿着上主要领外围尺寸短,领窝要平整,制作美观。

西服领是驳头与领子共同形成的,一般多用于男西服套装上,所以这个名称就沿用下来了。

西服领有平驳头和戗驳的两种类型(图3-3-8)。

二、肩部

肩部由锁骨与肩胛骨共同支撑构成,后面的斜方肌与前面的胸锁乳突肌、外侧肩峰的三角肌共同构成肩部的圆弧形态,饱满圆润;锁骨后弯处的胸大肌和三角肌交接处有腱质间隙,而形成锁骨下窝,在肩前部外观形态上出现两侧高、中间凹陷、肩后部呈圆弧形态;肩部体表外观由于颈侧根部向肩峰外缘倾斜,它与颈基部构成了夹角,大约在10~30°左右范围之间(图3-3-9),女子倾斜角大于男性。

肩部在服装设计中的价值,如同千姿百态的衣架悬吊不同类型、尺码、重量的服装,它对区别人的性别与体型、服装风格影响很大,男阔女窄、男正女倾均形象地说明造型与肩部形态的关系。

把肩部作为服装造型的主要特征来考虑,常见的服装造型以正常体、溜肩、平肩三种来区别肩部的特征;服装结构与肩部的合适,不仅影响外观,也关系到人的舒适与上肢部活动。

对于服装设计中的肩部处理,确定肩头点是设计的依据。

肩头点不是人体肩部结构上的肩峰点,它是指按设计要求而在肩峰处的幅域内确定一个坐标,或前或后、或上或下,而显示背高低、肩宽窄的基准,一般游离范围在肩峰点上下2~3cm、前后1~2cm左右的幅度(图3-3-10)。

男、女肩部的正、斜特征差异,对于设计师而言是不可无视的,男性肩阔略平、女性肩狭略斜,图3-3-11中实线为男性肩形态,虚线为女性肩形态。

在解剖学中,肩部属躯干部分,肩部外侧是躯干与上肢的界线,两者以肩关节相连,肩关节在人体中运动量很大,有提耸、下降、内收、外展、上旋、下旋等活动,图3-3-12是肩关节提耸与下降活动势态。

由于上肢运动而引起肩部形态变化,也是设计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图3-3-13),与之对应的是肩部设计中,肩头袖窿线设定的位置把握。

从图3-3-14中可以看出,袖窿的不同构成所产生的运动量也不一样。

(a)肩峰夸大,肩宽缩小,上肢运动量大;

(b)回避肩头点,以颈下锁骨为起点,接合三角肌,使形态与肩部结构的前凹陷后饱满一致;

(c)育克(yoke)直接划出肩宽,肩头点保持正常位置;

(d)肩部宽度变异,肩头点下移至上臂,形态上加强力量感。

三、胸部

胸部在解剖学中属躯干部分,出于胸部在服装设计(尤其是女装)中的特殊位置,将之从躯干部别离出来观察,研究它的形态外观与服装造型的匹配关系。

胸部总体上有三种形态:

狭胸,胸狭长而扁平;中等;阔胸,胸宽短而深厚。

胸部的范围指肩部以下,腹部以上。

胸部的基本形状由胸部轮廓构成,胸廓包括胸后脊椎(大约第七脊椎至第十八脊椎之间)、前胸骨、十二对肋骨三大部分,外观呈上狭下阔的截面圆柱体,胸大肌在胸上部以半环状隆起,使人体正面躯干出现浑厚饱满的特征,肌肉不发达者肋骨外显,它因体格、营养、发育、年龄不同而异。

胸部中部无肌肉的部分有一条纵沟,称之为正中沟,服装形态上的左右对称界线以此位置为准。

胸部是女装(指成年女子)设计的关键部位,这个部位的设计成败不但关系到整体形态美,而且对人体躯干部的舒适、卫生、心肺活动量是否正常起关键作用。

女性胸部的乳房形态因人和人种不同,差异很大。

成熟未婚女子的乳房位置在第二根肋骨至第七根肋骨之间,内侧在胸骨外侧边缘,外侧连接腋窝。

乳房大致有四种形态(图3-3-15):

圆盘状、半球状、圆锥状、下垂状。

不管什么形态,乳房均有方向性(图3-3-16),方向轴向外侧斜,乳头位置在二头身高的位置(图3-3-17)。

女性乳房部的体积表现,也就是服装设计中的女性性别化表达。

常用的手段是在肩部、胸侧、腹下打褶抽裥,以求空间体积来展现饱满的乳房。

这里要把握一个重点,即无论在什么部位打褶,打褶的褶线缝要与乳头保持一定距离,大约8cm左右,目的是不破坏乳房圆锥状的形态[图3-3-20(A)]。

服装解决乳房部的设计,涉及到人体与服装的各个界面,我们以基本内衣(Foundation)或胸罩(Brassiere)来分析,可以看出其中的界面关系:

其一,乳房有各种形态,圆盘状、半球状、圆锥状、下垂状,而现今的罩面似乎局限在一个统一的罩面之中,在夏季由于外衣的单薄,时常显示出罩面与着装者乳房形态不匹配的现象,不是罩面顶端空荡,就是罩面大小不一;

其二,胸罩束带的压力(松紧度)问题,女性背部肩胛骨下外侧出现多余的凹陷起伏,就是束带围势压力太大而束缚胸腔所致。

从卫生学角度来看,长时间过紧束压会影响心肺与呼吸功能,对发育也不利。

在此提出了压力适度问题,简单的方法是采用高弹材料,并在背部的扣袢上增加松紧调节档;

其三,罩杯的覆盖面积应按乳房不同形态设计,而且在年龄段上有划分,因为女性不同年龄段的乳房高低位置、松紧程度不一样,青年女性应托举与覆盖并重,老年女性偏向托举,少女偏向覆盖;

其四,胸罩材料要力求与皮肤亲和,具有吸汗、排汗、透气性能,而不是只求花边装饰的花俏,要知道美丽的花边大都选用有不良触感的化纤材料;

其五,胸罩的功能性开发,如卫生保健、健胸丰乳等。

例如,罩杯夹层含有液状晶珠,可以通过人体运动引发振荡、摩擦而刺激乳房机能,产生按摩保健作用。

思考与实践:

基于胸部结构与体表观察的设计解析

案例一胸衣在人体工程学中的设计弊端

女性的胸部曲线流畅,起伏有致,是设计师设计服装时,着力表现的部位之一。

在泳衣的设计中,虽然泳衣与内衣都是将胸部的半球体用面料覆盖使之全贴合身体,但从人体工程学角度来说,内衣因为要起到支托胸部的作用而不得不采用了一些有硬度的材料,所以在舒适度上不如泳衣。

而在时装设计中对胸部的表现形式就更丰富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乳点为中心半径8厘米的区域是不能袒露或者加以复杂装饰的,第一,此区域是人体的敏感区域,设计中应确保此区域的圆润平滑,不应加入过多装饰物尤其是尖锐的饰物,第二,此区域过多的袒露,在没有肩带悬吊的情况下服装会失去原本的支撑力而下滑,不雅观。

当然,有对胸部的突出设计就有对胸部的回避设计。

有的款式在设计上刻意回避了胸部的曲线,通常是利用宽松的上装,褶皱或荷叶边来完成,此类服装因为忽略了身体上半部分的起伏而显得随意休闲,一般的隆重场合少有此类礼服设计。

案例二东西方的内衣文化与设计造型差异

在东西方各自的文化传承中,内衣文化似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这也足以说明内衣的发展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汉代以前,称为“亵衣”。

“亵”意为轻薄不庄重。

汉:

“抱腹”,“心衣”。

背部袒露无后片。

唐:

称为“珂子”,肩部缀有带子,面料为“织成”,挺括有弹性。

宋:

“抹胸”,整个胸腹全被掩住,有单有夹。

元:

称“合欢襟”,由后向前系带为其主要特点。

明:

“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有明显收腰。

清:

“肚兜”,一般成菱形,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红色为其常用颜色(图3-3-18)。

西方内衣包括紧身胸衣、乳罩、掐腰、连身紧胸衣等等类型。

最早产生于古罗马时期,设计复杂,穿着很不方便。

到了帝政时期,紧身胸衣变得简化。

巴瑟尔时期,蕾丝、丝绸等充分利用,塑身要求逐渐淡化。

本世纪四十年代,无带胸罩开始流行(图3-3-19)。

案例三现代各功能款式的胸衣与材质分析

胸衣文化发展至今,不仅演化出了各种不同的功能款式,而对其质地与材料也作了不断的探新与研发。

不同的款式诸如:

哺乳胸罩,这是21世纪一种特殊的孕哺内衣。

这种文胸的罩杯上有扇“小门”,可以随时打开,它的优点是:

①解决了哺乳问题,同时保持美观。

②保持了乳房的清洁。

③防止出现尴尬场面,方便使用。

这是妈妈们专用的胸罩,也是人性化的体贴设计。

肚兜,传统的内衣样式,仅仅一片布就能塑造体形,但是却要符合人体工程学颈、腰、胸的三大线条,帖服于人体。

肚兜,如今也成为了一种复古文化的再流行。

前扣式无带胸罩,不仅能使双峰更加集中前挺,而且使穿着更便捷、易扣,适合多种服饰的穿戴,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更符合女性的着装要求,更具人性化设计。

然而,在胸衣的材质上,也更具科学的技术含量:

现代的胸罩质地多为纯棉,如此一来,贴身穿戴舒适自然、吸汗性强、透气性好,天然的质地也更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卫生。

而在此基础上也有不少创新设计。

诸如,在表布的设计上,进口的花纱LeaverLace具有漆具光泽的质地,又具弹性,给人以未来感;在杜邦公司LycraSoft材质,触感柔软,用于边布设计,十分合适。

而另一种橡胶质地的胸衣,虽不如纯棉舒适,但更帖服人体,方便,更具隐藏效果,不必担忧带子侧滑,也没有难看的带外露,天然的橡胶成分也具环保性,成为另一种受欢送的胸衣材质。

四、腹部

腹部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中腰身的基准,在基准点上的上下移动、曲直变化、松紧定位产生服装腰部的千变万化。

腹部的位置在胸廓以下,耻骨以上(除腰椎之外)的无骨部位(图3-3-16)。

截面形态为椭圆形(图3-3-17),其中的虚线为腹部截面形态,实线为臀部截面形态,腹背部中间有凹陷状。

腹部的横切断周径有差异,一般在胸腰点上最小[图3-3-20(B)],髋骨外侧点最大,但椭圆形状不变。

正因腹部上下之间有不同的截面存在,允许服装腰线上下游离而产生不同风格的形态造型,上至乳房下缘,下至髋骨上端,腰际线以上的为高掐腰式、腰际线以下的为低掐腰式。

例如,女裙(裤)的“露脐式”就是腰线下移,由髋骨外端来充当支点,最大限度地显示腹部本来形态。

服装设计中腹部处理比较自由,自由的前提是腹部与上下肢运动不是直接发生牵连,胸腔与臀部作了缓冲。

设计所顾及的重点是:

以腹部截面最小处(亦称腰际线)为基准,对下装(裙、裤)有悬挂价值即可,对称与不对称、上移与下滑、侧部抽褶与后腹抽褶均可,视与其他整体造型协调而言(图3-3-21)。

(a)再现腹部形态,保持腹部形态完整,中置线求对称;

(b)均衡式形态分割,同形不同量,回避对称线;

(c)将腹部作为设计中心,使视点集中于此,强调作用;

(d)改变腹部截面形态,使之平面化、俏皮化,而求青春律动的外观效应。

五、背部

背部位置从第七颈椎棘突至骶骨,形态饱满的背大肌覆盖在肩胛骨上。

正因肩胛骨的位置及其在上举运动中改变着人体形态的作用,专门列出作评价,防止设计在静态状态时背部形态合理,而动作状态下失调。

以成年女子上肢上举时背部体表变化为例(图3-3-22),当上肢上举运动时,腋窝点水平位置d线在上举时有6cm的变化,促使衣袖尺寸要加放运动余量,(图3-3-23)是考虑背部运动量的原型结构图。

表3-3-1为右上肢运动时背部变化。

六、臀部与下肢部

将臀部与下肢部结合在一起观察,是因为这两个部位在服装设计中(尤其是裙、裤类)一般都不会分开考虑,臀部与下肢在结构形态与运动结构上总是互相牵连而共同作用的(图3-3-24)。

臀部位置在腰际以下,下肢以上,臀大肌的作用使臀部呈膨隆状态;下肢由髋关节及膝关节外伸、内收、上提、下曲等动作而产生丰富的运动姿态,人体常见的前屈、坐立都是臀部股关节的作用。

由于这两个部分形态、运动、关节活动量错综复杂,相互交叉影响,服装造型必须以两方面为基准:

其一是把握臀峰处的矢状面高低之差;其二是膝关节涉及的大小腿之间形态转换。

把握臀峰处的矢状面高低之差是裤型中修形(亦称“塑形”)结构是否舒适得体,又不阻碍运动及使生殖器官处于卫生状态的关键。

图3-3-25为臀部纵、横剖断体型形态,可清晰地看出纵切断面呈不同的高低差,它要求设计师关注后裤片臀沟的形态与着装者形态的吻合,否则裤子不是紧绷就是松垮。

一般来说,臀沟表现清晰能给人下肢修长的感觉,并显得性别特征明显。

图3-3-26是下肢部膝盖处的活动范围,关注这个部分的目的是女裙下摆部分的摆势〔摆量)要符合人体要求,裙摆的大小与裙的长短直接关系到膝部的运动。

裙子越长,下摆越大;裙长在膝上,下摆在设计上可自由发挥;常见的下摆处开衩也是协调下肢部运动的手段之一。

思考与实践:

基于腹、臀部结构与体表观察的设计解析

案例一腰腹部在服装设计中的整体剖析

腰腹部和臀部在服装设计中相较胸部和肩颈部似乎显得不那么出彩,但是,在人体工程学看来,这两个部位的设计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腰部连接着上下躯干,并能作前曲、后曲等复杂动作,因此,如何使其在运动中不受服装的制约是人体工程学要解决的问题;其次,人体的大部分内脏器官集中于此,所以在服装的安全性上也应加强考虑,不能过分使其受压。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多采用人体腰围本身的周长来制作衣服以突出腰部的纤细感和整体的节奏感,也有部分采用放松腰部的设计,这样的服装舒适度颇高,但胖人不适合,因为不收腰的款式在视觉上更益横向扩张,臀部的应用上,也有紧身和宽松两种趋向,贴合的臀部设计能营造修长感与女性的曲线美;宽松的臀部设计则更广泛用于生活着装的休闲、舒适的现代着装理念。

案例二西方腰部紧身衣发展与人体工程学理念分析

西方腰部紧身衣设计由来已久。

从早期的束腰带到之后紧身衣的设计发展,其目的无非是展露女性的身材曲线,塑造体形。

早期常见的束身衣,其不足之处是由于设计的太紧,不宜呼吸,使穿着者感到难受,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则。

18世纪早期出现的丝绸绣花紧身胸衣,这种刺绣软缎里用亚麻来做衬里,是一种具有良好透气性,适合贴身穿的环保面料(图3-3-27)。

大约从1840年开始流行的白色棉布紧胸衣的胸部处有三角形的衬垫作依托,后部中央用带子系住,有调节收放的成效。

提花纹布缝针技术在胸衣上的使用,使臀部以上都勾勒出了花卉造型,并形成了不规则的凹凸造型,使得当时女性内衣更具美感与艺术性。

19世纪8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流行用骨制的胸衣内省,型为丁内衣,前片中央使用钩状纽扣,背部用带子系住,上边缘用蕾丝装饰,多为白色(图3-3-28)。

当时,除了传统的白色棉布紧身胸衣外,还有黑丝绸的缎面内衣,蕾丝装饰的钉珠内衣等;除了传统型之外,亦流行丁字内衣、半截身内衣及裙摆式内衣等(图3-3-29)。

从西方的束身型内衣的发展,可以看出,女性的腰臀比例及胸的美型都有着一种衡定的审美评判。

而胸衣也从早期与人体工程学相违背的情形下,发展为在面料、型体及适宜部都相对符合现代规定的合理型束身内衣(图3-3-30)。

七、上肢部

上肢指肩关节以远的部分,与躯干部连接。

上肢部是人体肢体中最灵活的部分,能通过肩、肘、腕关节产生多种运动形态。

上肢部分分为上臂、前臂与手三部分。

上肢部位的肘关节与膝关节正好相反,只能前屈,不可后屈,在静态状况下垂臂时,肘部向前微弯(图3-3-31,根据成年女子测定),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150°(图3-3-32);肩关节伸展活动度约为向后60°、向右75°(图3-3-33),可见,肩关节与肘关节相互运动能产生丰富的形态。

服装设计中对上肢部的处理,主要是袖型与上肢结构、运动相匹配。

第一,袖山头与腋窝形成的袖窿空间量,应以标准型号推档数据为基准来参考,不能只顾设计造型的艺术、新奇;

第二,上肢具有的方向性,要求袖片形态尽量与之对应,“大小袖”的分割能理想地表达上肢形态,“单片袖”就显得笼统概括,当然单片袖式作为随意性的休闲风格也是成立的;

第三,腋下部位不能厚重,当上肢自然下垂时,上臂部分要贴近躯干,否则有劳累与不适感,不符合服装卫生要求。

图3-3-34(a)、(b)、(c)是三种截然不同的造型,它们与上肢部匹配的部分也各不相同。

(a)肘部充分自由,袖山与袖窿适中;

(b)回避肩、肘关节,直接以肩头点与腰侧相连,硕大的空间量,夸大袖窿形态;

(c)将上臂与前臂巧妙分开,上臂与前臂形态也富于变化,上臂宽松适应运动与造型,前臂筒形具有比照性。

成为经典袖式的原因,在于人体运动结构与造型形态相得益彰,两者既浑然一体,又各具特性。

第二节体表和纸样

一、原型

二、袖子

〔一〕衣袖的结构种类

1、按结构划分

〔1〕圆装袖:

是指在臂根围与衣身接合的袖子。

〔2〕连袖:

是指衣袖相连的袖型。

〔3〕插肩袖:

袖片与肩的一部分相连的袖型。

〔4〕分割袖:

在连袖的基础上,将衣袖、衣身进行各种造型分割而形成的衣袖。

2、按袖子长短划分

〔1〕无袖:

以袖窿为袖口,无袖片的袖型。

〔2〕短袖:

是指袖长在人体臂肘以上的袖型。

〔3〕半袖:

是指袖长接近人体肘关节的袖型。

〔4〕中袖:

又称七分袖,其长度约在手臂的四分之三处。

〔5〕长袖:

是指袖长到达人体手腕的袖型。

〔二〕袖子结构分析

1、袖窿结构分析

袖型结构设计是以袖窿为依据的,而袖窿形状源于人体的腋窝形状。

〔1〕窿宽度确定

由图可知,袖窿的宽度与前胸宽和后背宽有关。

袖窿宽=胸围/2-前胸宽-后背宽

胸围相同的条件下,袖窿宽随人体体型的变化而变化。

如:

圆胖体的胸背宽较窄,则袖窿宽就较大;扁平体则刚好相反。

〔2〕袖窿深确实定

在人体腋窝深的基础上加入一定量的放松量为基本袖窿深。

再根据不同款式服装的要求进行调节。

但是,人体臂根部位的特征是臂根后部的变化较大,因此,后袖窿深大于前袖窿深。

男正常体前后袖窿深差值达2.5~3.5cm,驼背体该值更大。

2、袖山结构分析

衣袖原型是人体手臂形态的平面展开,因此人体手臂的形态与人体手臂的运动需求是衣袖原型结构设计的依据。

袖山是指袖子与衣身连接的部位,即袖子的顶部,其形状为圆拱型,似山顶状,固称为袖山。

袖山的结构特征:

〔1〕袖山的形状和长度与袖窿存在正确吻合的对应关系。

〔2〕人体肩部活动和美观造型的需求,一般袖山容量大于袖窿,以使袖子肩部饱满。

并且袖山后部的放松量大于袖山前部。

3、袖山斜线倾角、袖山高、袖肥的关系

袖山高是指袖子上平线至袖山深的距离。

袖山斜线是指袖山部位的整体倾斜角度。

袖肥是指袖子的肥度或宽度。

袖山斜线倾角、袖山高、袖肥的关系

袖山高=AH/2sinɑ袖肥=AH/2cosɑ

即袖山高与袖山斜线倾角成正比,袖肥与袖山斜线倾角成反比。

随袖山高的减小,袖山与袖窿之间的空隙减少,袖子的运动舒适性增大。

随袖山高的增大,人体手臂下垂时袖子合体程度增大,美观性增加。

4、袖山高与袖窿深的关系

袖山变化的同时,袖窿形状也应该同步变化,才能满足美观或活动舒适性的要求。

袖山高,袖窿宽度大,接近椭圆形;袖山低,袖窿应加深、宽度变小。

分析:

〔1〕袖山高度高,袖窿深度恰当时,袖子和衣身呈贴体状态。

此时,袖窿越靠近腋窝,其袖子的活动功能越佳,即腋下外表的结构与人体吻合,使人体活动自如。

不会因很多的余量残留而影响舒适。

常用于较为合体的服装。

〔2〕袖山高度高,并且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