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美术下教案.docx
《湘教版六年级美术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六年级美术下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六年级美术下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美术下教案
第1课请到绿色商店来
第一课时谈话导人1.观察和收集街边、建筑物或商场里的广告设计,你们能谈一谈你看到的最感兴趣的一个设计吗?
(学生回答、讨论)2.展示精美广告设计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广告的奇妙世界,了解广告画的组成要素——图形、色彩、文字。
3.引入课题——广告设计。
课件展示:
各种精彩广告设计,并配有广告语的声音。
展示:
课题——广告设计深人感知1.提问思考:
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视觉感受,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师小结:
创意新奇,精美别致,视觉冲击力强。
起到宣传商品、吸引顾客的作用。
2.欣赏分析,了解广告设计的组成要素。
(1)商品的图形精美,有代表性。
(2)精彩的广告语,要求:
简洁、准确、生动或诙谐。
(3)色彩视觉冲击力强,感染力充分。
3.制作过程
(1)构思:
确定广告宣传对象(可以是学习用品、食物、服装等你所熟悉的物品),构思图画、文字内容和编排形式。
(2)构图:
用铅笔准确地在图纸上设计底稿。
(3)绘制:
选择上色工具,描绘制作。
4.游戏,启发思维。
由一事物联想到相关的另一事物。
你看到了某某,想到了某某,同教材示意图。
展现广告设计并用文字标示各部分.展示:
制作步骤。
尝试作业第二课时
反馈指导1.尝试制作构思草图。
2.教师分析典型作品,解决疑难问题。
(1)版画形式的合理。
(2)文字大小、颜色、字体与画面的协调。
(3)图形、内容、颜色与商品的匹配。
3.教师小结:
广告版面的图形应与文字相巨配合、对比协调、形式均衡。
4.欣赏不同版面形式的作品。
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
、展示学生作品。
展示:
不同版面形式的作品及相对应的版式结构示意图。
创造表现1.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2.教师巡视指导。
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
评析交流延伸应用1.讨论评议互评:
完成作业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上,可自由欣赏作业,并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师评:
肯定学生的精心制作,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渗透环保意识,提醒学生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3.鼓励学生布置绿色商店,进行模拟交易学生作业。
第2课城市灵光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了解身边城市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能结合课外调查,画出自己喜爱的标志性建筑;并能选择合适的纸张,尝试设计和制作建筑模型。
能进一步认识城市建筑艺术的魅力,培养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欣赏导人1.欣赏香港和上海的城市建筑影视片段。
问:
在这些画面当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各种各样的城市建筑。
)2.画面定格为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教师做简单介绍:
中国银行大厦:
在大片闪烁着霓虹灯光的建筑群中,无论是高度。
还是整体的风格造型,中国银行大厦都充分体现出了标志性建筑的独特风范和气势,为香港这座不夜之城增添了更加迷人的光彩。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高耸在迷雾中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
雾色掩映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人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两个巨大的球体,以及仿佛马上就要划破云霄的高高的塔尖,突显出了它有着美好曲线的“身段”。
3.导人课题。
建筑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它见证了人类社会漫长而伟大的发展历程。
优秀的建筑往往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甚至象征,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灵光”。
板书课题。
课件1:
香港和上海城市景色的录像片段。
课件2:
图片显示: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课件3:
以艺术字形式出示课题《城市灵光》。
交流感受1.讨论交流。
同一小组的同学相互交换课前调查到的信息,分析这些建筑之所以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甚至城市象征的根本原因。
第二课时
2.交流欣赏。
每一组推选一位代表来介绍自己喜爱的建筑。
强调抓住建筑的造型特点。
3.教师小结提升。
课件4:
展示学生所搜集到的标志性建筑的图片资料。
绘画体验1.提出作业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试着描绘自己喜爱的建筑或者建筑模型。
(2)注意抓住建筑最有特点的部分。
(3)以记忆画为主,也可适当加入学生自己的构想。
2.播放轻音乐,学生自由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5:
播放轻音乐。
展示评价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自由欣赏,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作业展示板。
第3课俯瞰山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
抒热烈情怀。
情景导入1.师生看课件(飞机起飞的情景),体验从地面飞向高空,视角急剧变换的特殊感受。
师生交谈俯视感受,了解俯视角度和平视角度的区别。
2.看雪景视频,加深俯瞰的视觉感受。
播放两段视频感受欣赏结合教材和课件,对比欣赏、分析评述祖国各地的航拍美景。
第二课时
1.欣赏《中国地形图》,了解俯视在地图绘制和运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2.欣赏《黄河弯道》的整体与局部,感受俯瞰全局的大气磅礴,再近观局部的细节变化。
3.对比欣赏江南小山与大西北的群山,感受江南小山的隽秀可爱以及大西北群山的雄伟险峻。
4.对比欣赏自然地貌和农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工地貌的壮观景象。
多媒体展示欣赏图片。
对比分析结合教材中的小训练和课件,对比分析对同一组石头不同角度的观察效果和感受,加深对平视和俯视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第4课画坛巨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画坛巨匠齐白石、毕加索相关生平故事及艺术风格。
能让学生自主地从多角度欣赏、感受其代表作品,并能用语言描述、分析、评价作品。
分析、探讨在过程中渗透的相关美术术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培养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赏画导人课件出示毕加索的作品,学生欣赏。
教师小结:
毕加索是世界画坛巨匠,是20世纪世界画坛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揭示课题:
画坛巨匠——毕加索课件:
代表作品交流、讨论(交流收集的信息;了解画家生平故事、艺术风格特点。
)分组交流、讨论、整合相关信息。
l.关于画家你知道些什么?
2.关于画家的作品你知道些什么?
教师小结并简介毕加索的生平、艺术风梅及艺术成就,讲述有关故事。
课件:
相关图片、解说欣赏、描述出示作品《格尔尼卡》,引导学生欣赏,进行直观描述。
提问:
仔细观察作品,画家画了些什么?
请你描述。
看了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分组讨论,指定学生说一说。
)课件:
《格尔尼卡》作品及作品局部赏析、评述1.教师简介《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围绕“毕加索是怎样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
”进行分析评述。
第二课时
提问:
画面的形象是完整的,还是支离破碎的?
为什么要这样画?
画面为什么没有色彩?
画家想表现什么?
画面不同的形象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
牛代表什么?
马的嘶鸣象征什么?
地上的战士为什么手执断柄的剑?
你能找出画中哭泣的母亲和从楼上跳下的人吗?
画家借此表现什么?
3.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
课件:
《格尔尼卡》作品及作品局部模仿、体验尝试用立体派手法将静物、动物、人物形象进行分解,重新组合成一幅画。
相关范画数张学习评价用一句或几句话对画家或作品做出评价,也可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
第5课音乐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初步感受艺术作品抽象的形式美感。
学会海报设计的基本步骤、方法,设计一张音乐会海报。
运用纸筒或纸片组合进行立体造型,体现节奏与韵律的美感。
在学习活动中感悟美术与音乐的联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一段节奏有起伏变化的乐曲中,学生随意用纸简进行排列组合,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使学生在制作中感受创作的乐趣。
3.学生提出创作难点,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运用什么方法来制作。
难点:
纸筒怎样组合,才能既有起伏又美观?
怎样将纸筒黏合牢固?
录音机播放乐曲。
方法指导1.教师示范
(1)基本形的制作:
将方形纸卷成纸筒。
(2)把准备好的基本形摆一摆,摆出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
(3)黏结方法、插接方法的演示。
2.学生小结制作步骤
(1)制作单体数个。
(2)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
(3)黏结要牢固。
视频展示台呈现。
拓展思路1.出示三组用硬纸板切割制作成的立体构成作品。
(1)一个基本形呈单一方向的反复排列。
(2)基本形像围棋盘一样呈上下左右方向反复排列。
(3)堆本形根据一定的数理比例的变化造成渐变的韵律感。
2.师:
你觉得以上作品有什么相似之处?
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第二课时
3.小结:
单体一致,但排列方式不同。
4.拆掉一个作品,让学生重新排列。
视频展示台呈现。
观赏教材1.把教材中的七幅图片分到七个小组。
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该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2.学生评述。
还可以让学生大胆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该作品配上一段乐曲,哼一哼,感受艺术上的交融。
再次作业1.播放《茉莉花》的乐曲,学生利用纸筒或纸片制作立体形,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播放音乐。
评析作业1.欣赏、评析作品。
2.学习迁移。
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如:
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场面和画面。
多米诺骨牌,申奥会上的扇子舞,古人的书法等等。
3.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图片欣赏。
第6课瓶花与水果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能够探究发现美就在你的身边,体验了解美的文具用品。
1、用画笔表达美的文具用品。
2、逐步养成美好习惯,用审美眼光观察身边的物品。
3、培养在美的探究中自主、分析、理解,表达美的物品。
4、尝试用不同工具(笔)表达文具用品之艺术效果。
学习策略:
美在身边——探究发现美——分析交流美在文具用品上的表达应用——描绘身边的文具用品——美的展示。
教学准备:
1、学生: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具用品美在哪里?
同时也拓展你家中的一些文具用品美在何处?
2、准备一些书包之外的新的文具用品(如:
复读机、电脑等)3、教师:
a.范图(用铅笔、水笔、线条造型)文具盒是布袋、塑料的、马口铁的;b.书包、书本造型(用铅笔简单明暗表达);c.利用视频展示仪看老师的范图(注意:
不同技法、不同工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圈桌而坐。
视频展示仪显示学生的各种笔袋,文具用品,再看老师的范图。
引出课题:
身边的物品——文具用品(线造型、写生)。
2、揭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绘画内容,注意学习策略,让学生探究文具用品,去感悟文具用品的生命存在,体现自己情感(老师提问)。
3、让学生观察文具盒,看造型、结构、色彩、材质及利用情况。
学生相互比较、对照,探究其美观性、实用性。
再看书包、书本、笔记本、字典、计数器等文具用品。
4、让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提高观察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然后每小组由一至二位学生发言,分析文具用品之特点。
5、摆放文具用品成一组静物,注意摆放时的构图,前后关系等。
6、教师与学生相互表达交流文具用品特点,注意奖励评价修正学生观点。
7、在讨论探究基础上。
老师展示范图,明确学生绘画可从文具用品中易掌握的开始着手,用工具也可以你喜欢的笔。
以简洁明了的线条表达文具用品。
8、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在绘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9、视频展示仪上显示文字:
表达、交流。
写生要素:
a.构图b.形状c.空间d.色彩。
10、与学生交流绘画形式,表达形式。
热情点评学生作业。
11、视频仪上显示文字:
文具用品——美的造型——美的表达——美的创造。
展示学生作品。
第二课时1、让学生相互观看,触摸文具用品,再看视频仪上的文具用品。
明确学习绘画内容。
2、学生回答:
有的学生的文具盒叫“笔袋”是布或人造革,还有大小拉链,卡通造型在笔袋上生动、活泼。
马口铁的文具盒坚硬,塑料文具盒有多层,色彩美观。
各文具盒不同质地,不同特点。
还有其他文具用品各特点。
3、学生在摆放文具用品时,把计数器、文曲星也放上去了。
4、学生可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5、学生开始动笔,(不再以过去素描的手法一定得怎么画法)而是学生认为最易下笔处开始。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有创作欲望。
6、注意不同工具不同表现方法。
7、同学间相互交流,注意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合作能力。
各学生可不同构图、画面,其个性要有发展。
8、学生作画时,文具用品画多少,可以根据自己能力逐步完成。
9、注意捕捉形体结构。
加强文具用品的立体感。
10、把学生理想作业在视频仪上展示。
1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每一小组一至二位学生,同时让学生解读自己的作品。
1、创设合作探究情景,形成相互探讨氛围。
注意观察能力、合作能力、表现能力,要发现美,表现美。
2、以笔袋为切入口,对比笔袋的结构、造型、色彩、华美为基点。
3、让学生明确今天美术课要表达的文具用品特点、形状、材质,形成绘画思路,加强形、质的概念,理解结构及透视变化。
4、激发学生思维。
注意传统的文具用品于现代的一些文具用品不同造型、材料。
体验探究其表面变化,理解美在文具用品上的乐趣。
5、要让学生有表现文具用品之激情。
尝试从分析理解到动笔描绘的不同过程。
这是大脑思维,形象思维。
开发右半脑,提高学生能力的好方法。
6、进一步了解学习生活,身边的物品——文具用品的特点,结构,形状,表达时的疑点。
7、引导学生从理性到感性。
探究美在生活中,美在身边,美在书包里。
同时也要拓展学生视野。
强调作画时的造型明了,简洁。
8、让学生的情感流露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
9、提倡个性的表露,才艺的展示。
10、我探究、我分析、我表达。
大家讨论,大家享受,大家遨游在美术氛围中。
11、常发现、探究美、情感美,爱上美术天长地久。
第7课兵马俑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感受。
1.师生对话师:
有谁认识这个字——“俑”?
它是什么意思?
生:
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像,如:
陶俑、女俑等。
2.导入课题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
(板书课题)观察分析研究讨论1.了解考古工作的一般流程、分工以及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
(1)学生通过课件观看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大厅结构,以及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
(2)学生讨论:
大厅各处有什么性能?
考古任务艰巨,队员非常辛苦。
根据考古任务,可以将考古队员分成哪些工种?
(3)课件展示铜车马的全图,并简要地演示出土的铜车马复原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考古队员工作的艰辛。
教师小结:
考古人员发掘了许多艺术珍品,为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
(1)学生讨论:
这些艺术珍品分成几类?
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总结:
有陶俑、陶马、兵器三大类。
3.观察陶俑
(1)学生讨论:
陶俑分为哪几种?
分别有什么不同的神态、服饰、姿势?
(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骑兵鞍马俑、御手车左车右俑。
)
(2)分析陶俑形体结构。
学生总结:
陶俑由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组成。
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考古工作细节。
图片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展示,让学生参观秦陵的一号坑和二号坑.重点从各个角度展示不同的陶俑。
尝试制作第二课时
创造表现1.仿照陶俑的大体形状,学生尝试做一个陶俑。
2.学生相互评价作品,交流心得。
3.教师示范。
(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
可以把躯干和下肢作为一个整体来捏。
(4)把头与躯体黏结起来形成大体造型。
(5)黏结上肢部分,调整陶俑的姿势,添加、刻画、装饰各部位。
总结制作要点:
先做大体的形状,在做细部的修饰。
4.出示造型生动的陶俑作品给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捏制神情生动,各部分装饰精细的陶俑作品。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播放古典音乐.课件出示姿势不同的几种陶俑(将军俑、跪射俑、说唱俑、歌舞俑)供学生参考。
作品反馈总结拓展1.表扬制作出神情兼备的作品的学生,并展示其作品。
2.观赏其他出土的艺术珍品,请学生回家后上网查询下节课相关资料。
课件展示出土的艺术珍品。
第8课光影变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导入课题1.课件展示色彩斑斓的光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
2.揭示课题——《光影变幻》。
多媒体课件演示画家名作以及优秀的摄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
揭示《光影变幻》的课题。
尝试表现探究方法1.提出思考,观察图片上的物体存在着哪些明显的明暗变化,怎样用线条来表现明暗效果。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用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疏则弱、密则强。
4.学生尝试用铅笔皴线。
板书,图片、铅笔、纸等。
深入感知巧妙联想1.教师引导学生联想有一些什么样的几何形。
2.小组讨论:
你会想像画出哪些几何形,并如何重叠、穿插。
3.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学生轮流上台画一个几何形,并组成完整画面。
画板、铅笔、画纸及轻音乐。
赏析作品第二课时
拓展思路1.讨论评议:
请大家一起评议这幅集体创作的作品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
记录评分记录卡。
2.发散思维:
生活中变化着的几何形和明暗变化的效果。
作品、评分记录卡。
表现创作总结评价1.学生独自创作一幅作品,画一组几何图形,运用铅笔皴线的方法,想像画出几何形的明暗效果,表现层次感。
评析作品: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教师总结评价:
肯定学生的精心绘画,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
展示板、作业,播放轻音乐。
第9课走向明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母校纪念留言板,设计毕业留言册页。
在设计活动中能表现出创意,能有意识地运用美术设计与组合应用的形式原理。
体验即将毕业时与学校、老师、同学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
1.播放歌曲《上学歌》、《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前刚入学时的情景,谈谈即将毕业的想法、感触。
2.讨论:
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活动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呢?
3.小结:
可以设计自己的名字,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
提供背景音乐和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成长的有代表性的照片。
欣赏评述探究方法1.欣赏各种美术字。
2.欣赏设计独到、美观的签名。
3.小组讨论:
这些字都有哪些特点?
你比较欣赏哪一种创意?
4.学生以“留言板”为例,尝试设计。
教师点评反馈。
创意:
是否有新意。
字体:
是否美观。
字形:
大小是否合适。
色彩装饰:
是否具有艺术性。
提供美术字图片。
提供各式签名。
展示学生作业,进行适当讲评。
第二课时
延伸应用设计制作1.思考:
你准备怎样设计自己的名字?
关于自己的名字,你有什么样好的设计构想?
2.比较欣赏:
同一名字的几个不同效果的名字设计。
3.活动安排:
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自己的名字,全班同学一起来制作一块母校纪念留言板。
4.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进行创作。
提供同一名字设计的不同效果。
呈现作业要求。
提供背景音乐。
展示交流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名字剪贴在留言板上,组成一块班级留言板:
1.谈谈自己的设计与想法。
2.说说能吸引你的名字设计,并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3.教师自己设计的名字也贴在留言板上,留做纪念。
4.集体出谋划策将“留言板”进行合理装饰,使其整体感觉更为美观。
提供背景音乐:
《友谊地久天长》。
赠送体验配合班主任开展“走向明天”的主题班队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将“母校毕业纪念板”赠送给学校大队部。
第10课小园艺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感受园林文化,了解园林建造的一般内容、布局方法和功能。
能用园林知识,绘制一幅园林小景的平面设计图。
大胆收集和利用材料制作园林小景模型,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引起学生对自然、绿色、环境的关注,增强对园林的审美意识和环保意识。
导人新课揭示课题直入主题同学们,园艺师是园林艺术的建设者,在学校、在街头、在社区,甚至在家里,我们都见到过许多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花园、公园等园林景观,请问在座各位“小园艺师”,你对所见的哪一处园林景观印象最深?
请你介绍给我们大家。
人们为什么要使用这么多地域空间造园呢?
在《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音乐声中,把学生带入新课学习。
教师小结园林景观是人们生活中心灵的栖息场所。
现代人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投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给紧张生活的人们提供了放松身心的环境。
人们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中,懂得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新鲜的空气、阳光和活动空间,懂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环境,保护自然。
第二课时园林景观又是先进文化的载体,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
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建设它,还要学会去欣赏它,保护它。
爱护园林景观,保护公共环境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欣赏引导师生共同欣赏一组园林图片,在欣赏中,我们扩大眼界,积累素材,思考园林设计的一般内容和布局方式。
互动交流在学生讨论中,师生共同归类总结。
一般内容:
山石:
假山、石碑、石柱、雕塑……水:
水池、小溪、喷泉……树木花草:
独立大树、成行小树、成片的小灌木造型……路桥:
石桥、木桥、直路、弯道、梯……建筑、配景:
亭子、走廊、路灯、坐椅……布局方式:
中轴对称式、散点分列式、点线面结合。
板书要点。
示范提示1.设计一幅园林全貌的平面图,须采用俯视图画法。
2.先总体布局,后局部细画,注意近大远小,3.先画近景,后画远景,注意画出一定立体感。
自主创作1.自主选择为学校或为社区绿化地设计规划图。
2.注意要新颖独特,有创意。
3.可以为自己设计的园林命名。
评价活动1.互相观摩。
2.学生互评,说说同学的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优点或最有创意的地方。
第11课给文章配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给文章配画的作画步骤和要领,能抓住主题给文章配画。
大胆想像并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进行绘画表现。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
游戏导人1.出示三篇文章《草船借箭》、《我的妈妈》、《乡村傍晚》的片段依次把文章片段展示在大屏幕上。
2.出示三幅画,提问:
每幅画画的都是什么内容?
3.请大家给这些画找“娘家”,将画和文章对应起来,并把画放置在相应的文章片段下面。
4.揭示课题——《给文章配画》。
1.CAI画面出示<草船借箭》、《我的妈妈》、《乡村傍晚》三段文字。
2.出示三幅画面。
3.移动位置,相互组合。
4.出示课题。
启发引导1.提问:
请大家看这三幅画,你为什么能一眼就看出它们分别是哪篇文章的配画呢?
生:
因为这些配画都画出了文章中的主要事物。
2.从构图、描画景物、涂色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要抓住文章中的形象化词语。
1.出示三幅画并放大画面的局部。
2.三段文字的形象化词语用红色的下画线打记标明。
第二课时
教师示范方法指导出示文章片段,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1.朗读文章,理解意思。
2.找出要描画的景物,依次用横线标出。
3.构图布局。
4.逐个画景物。
5.涂色视频展示台,3、4、5依次用复合灯片的方法展示。
作品欣赏1.欣赏学生作品。
2.欣赏画家作品。
3.欣赏较早的文学插图及现代的连环画。
1.出示学生作品。
2.出示画家作品。
3.出示《西厢记》、《几米作品》、《三打白骨精》。
学生创作提出作业要求,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作业要求。
展示交流1.学生展示作品。
2.台下学生根据展示的作品看图说文。
3.看图说文与原文章的比较对照。
视频展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