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0980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秋季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秋季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秋季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秋季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季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秋季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季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秋季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题分数: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40分)

(一)论述类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

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

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

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龙、茶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

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所以“姓”由“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如“姬”“姜”等,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

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统治者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的国名为氏。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

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

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

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

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

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

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姓是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的,据传说,姓氏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B.氏族部落不仅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驯养和冒犯,还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C.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同“姓”的男女可以通婚,同“氏”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D.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用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的方式来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贵族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B.从晋国的狐毛、蛇平,汉代的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的豹皮公等人的古怪姓名中我们清晰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C.古姓多与“女”字相关,甚至“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D.在周朝初年,统治者为了达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的目的,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名为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作者认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B.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这一说法,可以从《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的记载中得到证明。

C.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已经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

D.西汉结束之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没有贵贱之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梅贻琦:

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

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

自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后,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

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②1931年12月,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篇立言名篇中可圈点者极多。

他说:

“办学校,尤其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

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

”他又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能发表这样今天读来仍新鲜的“重要讲话”的人,才算是真正了解了教育的意义。

梅贻琦任校长后,不到10年,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声名鹊起。

  ③今天,我们可以随口列出清华很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却很少提到梅贻琦。

这跟他的教育风格很有关系。

梅贻琦用的是“黄老之治”,这种思想推崇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发扬老子的清净俭约,奉行无为而治。

“黄老之治”希望人尽其才,故梅贻琦治校也信奉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只要提出有利于清华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黄老之治”奉行法度,故梅贻琦尊崇科学,科学即法则;“黄老之治”奉行无己,故梅贻琦可以忘我地去服务。

他说,清华的教师出名、学术成果出名、优秀学生出名,而校长却不必出名。

  ④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

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

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

“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

”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

“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⑤作为一名学养极厚的物理教授,他自幼熟读经史,背诵如流,曾对朋友笑言:

“假如有谁背诵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

  ⑥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

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

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

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1941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

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

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

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

  ⑦梅贻琦的风度令人难忘。

学者何兆武在《上学记》中回忆:

“梅校长那时候五十好几了,可是极有绅士风度,平时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长长的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甚至于拉警报的时候,周围人群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

  ⑧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年被确诊罹患癌症。

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

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

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

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

  ⑨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溘然长逝。

蒋介石特颁“勋昭作育”挽额一方,副总统陈诚送的挽联是:

“崇朴学以黜浮华,实大声宏,盛绩久为文苑重;树良规而垂教泽,薪传火尽,道徽犹系国人思。

”梅贻琦的墓前广植梅花,刻石“梅园”,为于右任所书。

清华海内外校友,每到新竹必去祭拜。

当地人士每日清晨也去凭吊,十年如一日,成为新竹一景。

教育家蒋梦麟曾说:

“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梅贻琦)厥功之伟,莫之与京(争强比胜)。

  ⑩梅贻琦之执掌清华,是清华之幸,也是中国之幸。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说“梅贻琦一生只作了一件事”,意在说梅贻琦所做的事虽然很少,但人这一生若能做成一件这样的事,足矣。

B.梅贻琦主张“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明他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不注重校舍的建设,只注重人才的汇聚。

 

C.人们提到清华很少提到梅贻琦,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治校中,于是也就疏于学问的精进。

D.第④段中陈寅恪的话既嘲讽了政府制定法令的多而不够谨严,又表达了对梅贻琦的寡言少语的欣赏。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传记撷取梅贻琦治校、治学和生活方面的故事,展示了梅贻琦的寡言君子和治校大师的形象。

B.梅贻琦主张“黄老之治”,奉行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因而他不注重学校的管理,而是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

C.文章第⑨段引用蒋梦麟对梅贻琦的评价,意在突出梅贻琦在近代教育事业上的巨大功绩,从侧面丰富了传主形象,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

D.梅贻琦由于寡言少语常常使一般人对他产生误解,但是也有很多人欣赏他的幽默,陈寅恪就是其中的一个。

E.1941年,在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翻译的时刻,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自己的儿子、女儿也加入到了抗日队伍中,这表现了他伟大的爱国情怀。

6.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梅贻琦是“治校大师”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钥匙

一缕烟,一个家。

  顺子站在回村的路口。

望着村子里那一缕一缕的炊烟从树梢上冒出来,望着自己家的房子在树林里闪烁着,顺子心里有些紧张又有些害怕。

  三年了。

他离开村子都三年了。

  但顺子的心从没离开过这个村子。

村里的人靠种地为生,每天早上,孩子们背了书包去上学,大人们便扛了锄头下地去干活。

一把锁锁了门,钥匙就丢在门槛下,家家户户都这样。

  在村里,谁都知道谁家的钥匙放在什么地方。

有时,老张在地里干活,种子完了,要回家取种子,老李便从地里冒出头对他喊,老张呀,顺道上我家给我捎壶水来吧。

老张就会走到老李家门前,从老李家门槛下取出钥匙开了门,拿了水壶。

那样子就好像是进自家的门一样。

因此,锁在村子里就成了一个摆设,真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顺子家的钥匙也是放在门槛下的。

顺子的父亲几年前就去世了。

尽管那时顺子已远离村子上了高中,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但母亲去地里忙时,还是习惯将钥匙放在门槛下。

  顺子明白,母亲是想让他回来随时都能进门。

  可是,就在三年前,顺子的母亲突然病倒了,村里人帮忙将她送到了县医院。

村长要为顺子母亲筹钱治病,母亲不让。

  然而,要治好母亲的病,需要一大笔钱。

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上哪儿找这么多的钱呀。

  顺子整整想了几天,为了救母亲,他决定铤而走险。

  顺子有个同学,父亲是企业的老板,很有钱。

前两天,他们一家外出旅游去了。

  那天晚上,顺子等护士查过房,母亲也睡下后,便一个人悄悄出了门。

  他在同学家的那扇门前定定地站了好长时间,还是伸手按下了门铃。

他想,这时要是屋里有人,他就会放弃那个念头的。

  可他等了好长时间,屋里却是没有动静。

  也许这就是老天的安排吧。

  那是一款梅花牌的锁子。

顺子很是费了一些劲儿,才把它弄开。

  顺子很快就找到了钱。

顺子还没见过这么多的钱。

他的手都有些抖了。

哗哗的,他好像都能听得见自己手抖动的声音。

  顺子将钱拿出来,又放了一些回去,再想了想,又放了些回去。

他将手里的钱掂了掂,确定这些钱足够给母亲治病了,才将钱揣进包里,出了门。

  两天,仅仅两天,警察就将顺子从医院里带走了。

  顺子被定为盗窃罪,判了三年半。

  顺子沿着回村的路,一步一步往前走着。

  正是黄昏,在地里干活的村里人都开始回家。

回家早的人,正从门槛下面摸出钥匙打开门。

顺子借着黄昏作掩护,悄悄地走到自家的门前。

  门锁着,那锁看起来冷冰冰的。

  顺子习惯地弯下身子,将手伸进门槛下面。

竟然摸到了钥匙。

三年呀,难道这把钥匙一直在门槛下躺了三年?

  顺子进了门,反手将门关上。

想了想,他又拿出那把锁,把手从门缝伸出去,将门锁上,也许是出于习惯,他锁上门后,顺手将钥匙放在了门槛下。

这样,从他门前经过的人,就不会发现他回来了。

他这次回来,只是想偷偷地看一眼这个家,看一眼他的母亲。

他是没脸再在这里待下去的。

  顺子走到窗前拉好窗帘,才打开灯。

  屋子里的一切都和三年前一样,不一样的是,三年前,每次回到家里,母亲就会忙前忙后,而现在,母亲却一动不动地待在墙上的相框里。

  那天晚上,顺子睡得很沉。

直到第二天快中午时,他才被开锁的声音弄醒。

  他竖起耳朵听了听,确实是开锁的声音,而且就是他家的门。

顺子赶忙起床,他从卧房里走出来时,见一个女人正推开他家的门,走了进来。

  女人看见顺子,吃了一惊。

接着,她的脸由吃惊变为了惊喜。

  女人说,顺子,你回来了?

  这女人是村里蒋木匠的媳妇,她怎么进到我家里来了?

  顺子的疑惑写在了脸上。

蒋木匠的女人便说,顺子,回来了好呀,村里人都说你是个孝子,你娘走时对村长说,要他帮着看好这个家等你回来。

村长便安排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你家帮着打扫打扫,他想让你回来时,家里是干干净净的。

这不,今天轮到我了。

  蒋木匠的媳妇说着,就开始扫地抹桌子。

  顺子也在抹,不过他抹的是脸上的泪,不知怎的,那泪越抹越多。

  蒋木匠的媳妇打扫完屋子,便出了门。

顺子也跟着蒋木匠的媳妇走出了门。

那时已近中午,顺子看见村子里的人开始陆续从地里回来,他们走到门前,从门槛下掏出钥匙打开了门上的锁。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顺子的父亲去世后,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

顺子在外读书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母亲将钥匙放在门槛下,希望顺子能常回家看看。

B.“那锁看起来冷冰冰的。

”“冷冰冰”三字写出了顺子的情绪低落:

母亲去世使他感到家的温暖不再,出狱回村又担心遭受冷落。

C.蒋木匠的媳妇从吃惊到惊喜,顺子从疑惑到释疑,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们两人在乍一见面之后的心理变化。

D.小说从顺子出狱回家写起,而将因盗窃入狱等情节穿插在故事中间,这种把情节高潮置于开头的写法,造成悬念,增加了情节波澜。

E.小说写了法律对人的规范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对人的感化,侧重表现了风尚引人向善的作用,展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社会的和谐之美。

8.顺子的内心矛盾复杂,有哪些具体表现?

请简要分析。

(6分)

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匆匆收笔,显得仓促。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陆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人。

居贫苦学,夜无灯,映月光读书。

蹑屩从师,不远千里。

过金陵,受经于王安石。

熙宁三年,应举入京。

适安石当国,首问新政,佃曰:

“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如青苗是也。

”安石惊曰:

“何为乃尔?

吾与吕惠卿议之,又访外议。

”佃曰:

“公乐闻善,古所未有,然外间颇以为拒谏。

”安石笑曰:

“吾岂拒谏者?

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

”佃曰:

“是乃所以致人言也。

”明日,安石召谓之曰:

“惠卿云:

‘私家取债,亦须一鸡半豚。

'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

”既而承之还,诡言于民无不便,佃说不行。

安石以佃不附己,不复咨以政。

  更先朝法度,去安石之党,士多讳变所从。

安石卒,佃率诸生哭而祭之,识者嘉其无向背。

迁吏部侍郎,以修撰《神宗实录》徙礼部。

数与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辨,大要多是安石,为之晦隐。

庭坚曰:

“如公言,盖佞史也。

”佃曰:

“尽用君意,岂非谤书乎!

  知江宁府。

甫至,祭安石墓。

句容人盗嫂害其兄,别诬三人同谋。

既皆讯服,一囚父以冤诉,通判以下皆曰:

“彼怖死耳,狱已成,不可变。

”佃为阅实,三人皆得生。

  迁吏部尚书,报聘于辽,归,半道闻辽主洪基丧,送伴者赴临而返,诮佃曰:

“国哀如是,汉使殊无吊唁之仪,何也?

”佃徐应曰:

“始意君匍匐哭踊而相见,即行吊礼;今偃然如常时,尚何所吊?

”伴者不能答。

  佃执政与曾布比,而持论多近恕。

每欲参用元祐人才,尤恶奔竞。

佃曰:

“今天下之势,如人大病向愈,当以药饵辅养之,须其安平。

  转左丞。

御史论吕希纯、刘安世复职太骤,请加镌抑,且欲更惩元祐余党。

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遂罢为中大夫、知亳州,数月卒,年六十一。

   (选自《宋史·陆佃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段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

B.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

C.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

D.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多指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

如熙宁、太宗、康熙等。

B.实录,文中指编年体史书,专门记录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D.御史,文中指官名,汉以后,御史职衔多有变化,职责专司纠察弹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佃为政务实。

王安石掌权时向他咨询政事,他如实告知自己对新政的看法,王安石派人核查,核查人从中使坏,致使王安石疏远了他。

B.陆佃有情有义。

朝廷排斥王安石党徒,他却在王安石去世后带学生痛哭祭奠;他因修撰《神宗实录》多次与黄庭坚等人争辩,言辞激烈。

C.陆佃执法公正。

他在江宁府任职时,有人杀兄害人,诬陷无辜的人,案件审讯已定,他力排众议,亲自核查案情,为百姓伸冤。

D.陆佃睿智善言。

他出使辽国,回国途中遇辽主去世,辽国陪同的人返回吊唁,而讥讽他无礼,他给予辛辣回击,使辽国人无言以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国衰如是,汉使殊无吊唁之仪,何也?

(5分)

(2)今天下之势,如人大病向愈,当以药饵辅养之,须其安平。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4.下列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风、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

B.明明是诗人不忍离开,却说亭边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这是主客移位的手法。

C.诗歌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湖上亭与家人分别时的依恋难舍之情。

D.春风骀荡,景色宜人,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柳树枝头的黄莺鸣声悠悠,全诗营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

E.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15.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2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①《氓》中,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②《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早起晚睡的句子是,。

③《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依然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④《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⑤《赤壁赋》中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句子是,。

⑥《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写生命的短暂与渺小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使你巧舌如簧也无法把这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

②每次开晚会,我们总请程老师说笑话。

程老师说笑话的确有本领,每次都说得大家笑个不停,他还是道貌岸然地说下去。

③新的问题是着急却没办法,跳脚而无抓手,试图创新却苦于缺乏思路,于是“跟随战术”大行其道。

而跟随,说白了就是抄袭照搬,亦步亦趋。

④老岳父正躺在自己的单人床上休养生息,床上铺着印花涤纶床罩,斯特雷格进来时,老头把披肩往上拉拉,盖好。

⑤上下三千余年,兴亡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

⑥李白在高山景行中欣赏美景,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

临瀑布,写下“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天姥,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当前,很多地方都兴起了修复中国传统文化书院的热潮,其目的之一在于,用国学中的精华部分启发“90后”,使这些年轻人无时无刻不能忘掉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理。

B.庐山西海风景区围绕加快发展和环境保护两大主题,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推动景区从“观光型”向“休闲型”,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C.截至2017年12月底,在进入新一轮住房限购预备队的城市中,仅有浙江的衢州和台州、广东的珠海跟进出台了相应的住房限购措施,且执行范围均为中心城区,尺度也较为宽松。

D.各级工会要准确把握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发挥自身充分的优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为建设富裕、秀美、和谐的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____,____,____,____,,。

①通俗一点说,就是要求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敢于问一声“为什么”

②它主张人应当面对现实不断提出问题

③促使我们的思想不断地趋向真理

④从问题出发,对前人进行质疑

⑤探求出能够接受更多怀疑、更多考验的原则

⑥对已经决定了的、或者是常规的、多数人尊奉的东西

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④⑤⑥②③C.②⑤①⑥④③D.②④③①⑥⑤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第三季“中国达人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汇报演出的首场录制,其中“魔音组合”因为此前排练时受伤,医生本不让他们参加这次演出,但他们依然坚持带着重伤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展示力量与美的高难度的表演。

“魔音组合”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令在场不少观众肃然起敬,但主持人崔永元在现场点评时却认为,“重伤之下高难度表演,有点残忍”。

你对“魔音组合”的这次演出有什么看法?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