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0857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docx

《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docx

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摘要

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Cuthbert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第一篇以杰弗生镇为背景的短篇小说。

福克纳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描述了旧南方的没落与衰败,揭示了南北方价值观的冲突,同时也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南方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试图通过对威廉·福克纳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等人物和玫瑰花、老房子这几个象征意象的具体分析,力图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小说以及福克纳的其他作品。

关键词:

福克纳;艾米丽;象征手法

 

Abstract

WilliamCuthbertFaulknerisoneofthegreatestAmericannovelistsofthe20thcentury.ARoseforEmilyisamasterpieceofFaulkner’sshortfictions.ItisthefirstshortstoryofWilliamFaulkner’stheYoknapatawphaCyclewhichisonthebackgroundofJefferson.

InARoseofEmily,FaulknerusesalotofexquisitesymbolstodescribethefallanddeclineoftheOldSouthandtorevealtheconflictbetweentheOldSouthernvaluesandthemodernNorthernvalues.Atthesametime,itincisivelyandvividlyexpressesFaulkner’sirresistibleaffectionmixedwithhatefortheOldSouth.Therefore,thispapertriestoanalyzeitssymbolicsignificanceexpressedbytheimagesofEmilyandothercharacters,arose,theoldhouse.SothatreaderswillhaveabetterunderstandingofthenovelandFaulkner’sotherworks.

Keywords:

Faulkner;Emily;symbolism

 

第一章引言

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CuthbertFaulkner,1897-1962),美国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是美国文学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美国“南方文学”派的创始人,以描写美国南方悲剧故事而著名。

福克纳说过:

“我发现我自己的像邮票那样大的土地是值得好好写的,不管我多么长寿,我也无法把那里的事写完⋯⋯”。

在其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作了19部长篇小说、125篇短篇小说、20部电影剧本、一部戏剧,其中,15部长篇小说和几十部短篇小说都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而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也是福克纳小说中的代表。

1949年,福克纳因为《喧哗与骚动》,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第一篇以杰斐逊镇为背景的短篇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以悲剧结尾的爱情故事。

在小说中,福克纳以细腻的象征手法,描写了旧南方的没落与衰败,和北方工业文明扩张势力的不可抗拒。

福克纳作品风格的是很多变的。

在很多作品中,福克纳常常不按时间空间的顺序来组织故事的情节,他常常让小说中的人与人、事物与事物、过去与现在进行对照,从而产生出意义的无限可能,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的手法在其小说中也有广泛使用。

而且,他还常常有意识的把自己的作品同宗教和神话对应起来,并大量使用象征和隐喻,如《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就运用了很多的象征。

在这些作品我们既可以看到其现实的面,也可以从中看到其中具有的丰富的想象,既有悲观主义情绪,也包含了英雄主义的激情。

他在描写美国南方历史的同时,更是表现了现代人的异化和孤独,主张宽容、理解和同情,最终达到人类的平等。

第二章象征手法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象征,就是以某种性质或观念上的联系为依据,借助有形的媒介,以表现某种抽象意义的手法。

简单地说,象征就是用一个符号去代表一种意义。

象征首先是一具体事物、特定人物或活动。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非常普遍,早在文学形成成的雏期就已经被使用。

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英雄史诗《贝奥武甫》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到威廉·朗格兰的《农夫皮尔斯》一诗中象征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再到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中象征手法巅峰的使用,象征手法运用的例子多不胜数。

在现代主义很多的作品中,象征已不仅仅是一种文体手段,它本身就是一种极重要的文体。

而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就运用了很多的象征手法。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它是福克纳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第一篇一杰斐逊镇为背景的短篇小说。

小说主人公艾米丽·格里尔森是作者以自己的家乡为原型虚构的故事发生地——美国南方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杰斐逊小镇上,南北战争过后新旧南方过渡时期的一位没落贵族家庭的小姐。

作为一个贵族的小姐,再加上父亲的严格管制,她年近三十却仍未结婚。

长期压抑使得她的性格变得孤傲、古怪。

父亲去世后,她与来自北方的铺路工头,荷默·伯隆,结识,并相爱。

但这段恋情却遭到镇上许多人的反对和非议,她承受舆论的压力与荷默在一起,但后来却被他所抛弃。

绝望而又无助的艾米丽不能容忍爱人对她不负责任的背叛,更重要的是,她也无法放手对他的爱,于是在痛苦之中她毒死爱人,并与其尸骨在一起度过了四十年的封闭生活,直至她去世后真相才被外界知晓。

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福克纳运用了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表达了他一贯的主题,即南方传统守旧的文化氛围与北方工业文明思想的冲突与对抗。

20世纪初,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势力和价值观念长驱直入,南方保守的农业迅速解体,开始了它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南方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新道德观念挑战。

这种新旧思想的相互矛盾和新旧生活方式的冲突,导致了人们在内心情感方面也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然而南方人并不想要资本主义的生活,他们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重构南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福克纳说:

“过去的日子,过去时代的逝去对我是一个悲痛和悲剧性的事情”。

这种感情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有着很集中的变现。

小说中的主人公艾米丽就是这一历史变革中美国南方种植园主的缩影。

她代表着大势已去的南方种植园经济及贵族势力,是旧秩序、旧道德准则的化身。

另一方面,艾米丽受到旧的南方传统观念的束缚,她的精神生活遭受了种种磨难,心灵倍受煎熬,出现了变态的心理和行为并过了痛苦的一生。

所以,她又是旧制度、旧观念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福克纳通过爱米丽的爱情悲剧,运用丰富的象征手法,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

 

第三章人物象征的运用

3.1艾米丽的象征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人公艾米丽是福克纳着意刻画的人物,有着复杂的象征意义。

小说一开始,“艾米丽·格里尔森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

男子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

在这里艾米丽是一个“纪念碑”,象征着一种被社会重视和认可的一种价值观,象征着美国南方旧传统、旧观念。

艾米丽的父亲去世后,沙多里斯上校豁免了艾米丽一切应纳的税款,并且他还“造了一大套无中生有的话”,让艾米丽甘愿接受施舍。

沙多里斯上校同时代的人还把女儿、孙女送到她那里上瓷器彩绘课。

渐渐地,艾米丽作为接受施舍的对象与沙多里斯上校和他的同辈所代表的传统的美德相联系,这是她的这种形象使她在镇民的心中留下美好印象。

于是她成了“一个传统的化身,一个义务的象征和一个关注的对象……是全镇沿袭下来的义务。

”在这里,艾米丽象征着着镇民们引以为荣的一种逝去的东西,即她象征着与现代的冷酷和无情相反的同情、仁慈等传统美德。

所以,后来即使艾米丽长居家中,无法接近,怪癖乖张,镇民们仍觉得她高贵可亲。

也是在艾米丽的父亲去世后,艾米丽由于父亲的管教而被压抑的感情爆发出来,尤其是作为女性,她更加渴望爱。

所以当人们的再看她的时候,她的头发已经剪短,看上去像个姑娘,想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终生幸福。

那年夏天,她遇到了来自北方的工头荷默·伯隆,并与他相爱。

作为南方人,艾米丽当然了解和一个北方佬相爱意味着什么,而嫁给他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但是艾米丽感情长期受到压抑,但她还是一个拥有南方人特有的浪漫气质,所以她相信爱情的力量将会战胜了一切。

她毫无顾忌地与伯隆驾车出游,在一片反对声中勇敢地坚持着,承受着舆论的压力而丝毫没有不退步。

在这里,艾米丽象征着浪漫勇敢无惧的爱情,象征着不屈不挠追求幸福的精神、人性美和个性美。

不幸的是,荷默·伯隆抛弃了艾米丽。

艾米丽并没有因此而痛哭,而是用砒霜把伯隆毒死了,并与其尸体一起过了四十年之久。

如果艾米丽身上只具那种人性美、个性美,那么她就不会毒死伯隆。

因为她同时具备了普通女性人格和特定年代的南方女性的人格,就是这种女性人格与南方女性人格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此时的艾米丽浪漫爱情的象征荡然无存,她成为了一个内心冷酷的象征。

“在全镇实行免费邮递制度之后,只有艾米丽拒绝在她门口钉上金属门牌号,附设一个邮件箱”。

在这里,艾米丽即对现代化的制度措施予以拒绝。

不仅如此,依照法律,任何人购买毒药都必须说明用途,但是她仍然傲慢十足地拒绝做出任何解释。

通过她的这些行动我们可以看出,艾米丽已经彻头彻尾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家族尊严的维护者,在本质上转变成了旧的传统道德观念的象征。

{{j?

3在艾米丽悲剧性的一生中,她一直进行着作为女人与南方女人的斗争,一直进行着与传统的斗争。

结果是她最终摆脱不了南方传统对她的束缚,沦为这些传统的牺牲品,让自己一生都生活在痛苦与悲剧中。

3.2艾米丽之父的象征

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父亲——格里尔森先生并没有正面出现在小说中,只是在文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他的描写。

“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艾米丽的苗条与懦弱和父亲的高大与威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艾米丽的父亲不仅在生活中对艾米丽多加约束,更自认格里尔森家族出身高贵,所以认为“镇上没有那一个年青人号的足以能够配得上艾米丽”。

到这里,看以看的出艾米丽的父亲严格遵守着旧传统,是传统道德观念的象征。

而且他也把艾米丽教导成了一传统道德观念的继承者。

在艾米丽的父亲死后,艾米丽并不能摆脱父亲的管束。

当父亲死后第二天,艾米丽对那些前来她家拜望的妇女们说,她的父亲并未死去,而且艾米丽还一直把父亲的肖像挂在客厅中。

从中可以看出来,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把艾米丽毒害,成了根深蒂固的存在。

3.3托比的象征

在小说中,艾米丽的黑人男仆托比,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不多,而且描写他的篇幅也不多,并且没有对白也没有内心独白。

他是整篇小说中最神秘诡异的人,但对烘托主题却有很重要的。

托比作为一个黑人奴仆,一生都在服侍艾米丽,一个冷傲、怪癖乖张的女人。

托比在艾米丽家中“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做工,人们看着他“头发变白了,背也驼了,还照旧提着购货篮进进出出”。

托比牺牲自己一生的时间效忠自己的主人,他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

他代表了受奴役的下层阶级,也是美国南方女里制度的代表。

但艾米丽之所以能够生存,完全依赖于托比的服侍,而且托比与艾米丽是互为存在的。

艾米丽的去世象征着南方旧传统、旧道德观念及其文化习俗的彻底消亡,所以艾米丽去世,托比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因此,艾米丽去世的那一天,人们看见托比“穿过屋子,走出后门,从此不见踪影了。

”托比的消失也象征着美国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度的废除,也象征着南方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衰败。

3.4荷默的象征

荷默·伯隆,一个来自自北方的铺路工头,他是个“个子高大,皮肤黝黑,精明强干,声音宏亮,双眼炯炯有神”。

荷默的出场让读者觉得耳目一新,使读者在沉闷的旧道德、旧传统中解放出来。

他的形象与艾米丽的形象有着鲜明的对比。

这些来自北方的黑人不再是奴隶,而是一群“随着铁锹的上下有节奏哼着劳动号子”的有着自由的人。

而荷默正是象征着北方的新的道德观念,代表着强大的北方工业文明思想的毫不留情的入侵。

“建筑公司带着一批黑人、骡子和机器来了,工头是个北方佬”,这正说明了在工业时代下北方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开进南方。

荷默的建筑公司按照与当地行政局已订好的合同,暗示了北方在赢得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向南方扩张势力的不争事实。

而且没有多少时候,荷默就认识了全镇的人,“随便什么时候人们要是在广场上的什么地方听见呵呵大笑的声音,荷默·伯隆肯定是在人群的中心”,荷默在形象上和言谈举止上,都象征着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北方。

荷默所代表的北方工业文明思想渗透到整个南方社会,并慢慢代替了南方的传统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念。

而且荷默刚来小镇不久,就赢得了贵族后裔艾米丽的倾心,这就昭示着这股新兴的文化力量有着令人着迷和不可抗拒的诱惑力,也就预示着旧南方的传统道德观念和种种的辉煌成就必定会成为历史,注定被北方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文明与进步所取代。

第四章其他象征的运用

4.1玫瑰的象征

在小说中玫瑰只出现在一处地方,“这间布置得像新房的屋子,仿佛到处都笼罩着墓室一般的淡淡的阴惨惨的氛围:

败了色的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的顶罩,梳妆台。

”玫瑰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幸福与爱情。

在小说中,描写的是新房,这里的玫瑰应该是象征爱情的,但此处的新房却像墓室一样,败了色的玫瑰窗帘、玫瑰顶罩,惨败的玫瑰只能让人心生遗憾。

这里就意味着小说中的爱情并不让人向往,而是一个悲剧。

正如小说中所说“艾米丽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在某种程度上“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表达了镇上人等对艾米丽这一名门望族之后的尊重。

在人们看来,艾米丽代表了已没落的南方旧贵族风范。

所以艾米丽和来自北方的铺路工头荷默·伯隆一起出游,出双入对时,都反对这样的事情,觉得是全镇的耻辱。

镇上的人看重艾米丽所代表的“贵人举止”,却对她的生死却并不放在心上。

当艾米丽去买砒霜时,镇上的人误认为她要自杀,非但没有阻止,还觉得是再好不过的事。

可见艾米丽业已没落的南方贵族的身份在众人的心中是很重要的存在。

所以作者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题表达了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尊崇,象征着镇上的人们对她所象征的旧南方的依恋。

玫瑰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幸福和爱情,但艾米丽这一生没有得到玫瑰的爱情。

小说却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题,就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女主人公的深深的同情。

而福克纳作为南方人,他一方面怀念着旧南方的文明,另一方面又批判旧南方文明中的旧制度,他希望能去除南方落后与消极的因素,重建一个新的南方社会。

玫瑰象征着爱情与一切美好事物,而福克纳却要为象征着旧南方传统的艾米丽献上一朵玫瑰,可见这朵玫瑰不仅献给艾米丽,也献给他所缅怀的旧南方故土,从而表达了福克纳对旧南方传统深深的眷恋之情。

4.2房子的象征

在小说中,艾米丽所居住的房子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那是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还装点着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风味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有浓厚的轻盈气息。

”这幢建于漂亮的大屋表明了他的主人曾经非常的富裕,象征着这个家族的社会地位,也象征着过去的辉煌与荣耀。

当艾米丽的父亲去世后,这个屋子变成了“光线就更暗了。

一股尘封的气味扑鼻而来,空气阴湿而又不透气”。

艾米丽期望着和她的爱人生活在一个充满了爱和温馨的屋子里,她本以为她可以和荷默在她漂亮的屋子里过上相濡以沫的生活,但事实确是残酷许多的,“因为荷默自己说他喜欢和男人来往,大家知道他和年轻人在糜鹿俱乐部一道喝酒,他本人说过,他是无意于成家的人”。

为了守护她的爱情和爱人,艾米丽用砒霜毒死了爱人荷默,并且和他的尸体在同床共枕了几十年。

那时起,艾米丽除了她自己的家之外,已无处可去,她几乎足不出户。

这时,她的家成了她生存的地方,也成了束缚她自由的藩篱。

她在那阴深幽暗,充满灰尘和怪味的房屋里生活了将近四十年,艾米丽和这幢房子伴着荷默的尸体一起慢慢的腐烂,失去光泽与辉煌。

“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这一带庄严的名字,”这幢曾经风光无限的房子变得“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房屋的破败即艾米丽家族的破败。

房屋象征着这个家族的社会地位,也象征着过去的辉煌与荣耀,房屋的破败不堪,就象征着罪恶腐朽的旧南方传统也走到了尽头。

结语

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福克纳通过熟练的象征手法,成功地为艾米丽献上了“玫瑰”。

献给艾米丽以及所有深受旧制度摧残的无辜民众玫瑰,不仅为了表示同情和祝福,而且也是为了黑人奴隶制度的不复存在表示欣慰和感动,更是为了对没落的旧南方传统道德观念与文化习俗表示无奈和眷恋。

福克纳痛恨旧南方社会中的劣行与罪恶,但也爱着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传统氛围以及往昔整个南方的成就与荣耀。

他知道旧南方社会必然衰亡,却也在新旧制度的交替时,深陷在传统事物依恋的特殊情结之中。

其实在内心深处,他渴望留住昔日的南方,正如福克纳本人所说的:

“过去从未死去。

事实上,它甚至不曾过去。

”这正是一位南方文学领袖所拥有的爱恨交织、欲罢不能的既复杂而又矛盾的南方情怀。

 

参考文献

[1]顾红.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辽宁: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

[2]焦春艳.浅谈《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象征手法[J].黑龙江:

鸡西大学报,2011.

[3]王道水.象征手法在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运用[J].湖南:

邵阳学院报,2005.

[4]薛晓瑾.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四川:

剑南文学,2013

[5]朱振武.《一只献给埃米丽的玫瑰:

福克纳短篇小说(详注本)》[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