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生理考试范围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0051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生理考试范围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生理考试范围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生理考试范围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生理考试范围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生理考试范围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生理考试范围大纲.docx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生理考试范围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生理考试范围大纲.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生理考试范围大纲.docx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生理考试范围大纲

上面页码是厚的生理书上面的。

体院版本的

1.新陈代谢:

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P3

2.兴奋性:

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P4(能力),比如肌纤维、神经等具有兴奋性,因此可以成为可兴奋细胞。

3.兴奋:

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P4

4.应激性:

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5.适应性:

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

P4

6.向心收缩:

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也叫等张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

因此引起身体运动。

而且肌肉张力增加出现在前,长度缩短在后。

但肌肉张力开始收缩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故这种收缩形式又称为等张收缩P35、P281(4)

7.等长收缩:

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肌肉等长收缩时由于长度不变,因而不能克服阻力做机械功。

有两种情况其一,肌肉收缩时对抗不能克服的负荷。

其二,当其他关节由于肌肉离心收缩或向心收缩发生运动时,等长收缩可使某些关节保持一定的位置,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适宜的条件。

P35

8.离心收缩:

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虽然积极地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这种收缩方式称为离心收缩。

肌肉离心收缩在实现人体运动中,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的作用。

肌肉离心收缩可防止运动损伤,离心收缩时肌肉做负功。

P36

9.等动收缩:

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例如自由泳的划水动作就是具有等动收缩的特点。

肌肉进行等动收缩时在整个运动范围内都能产生最大的肌张力。

等动练习是提高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

P36

10.红细胞压积:

即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健康成年人为全血标本中37%--50%。

红细胞压积变化对循环效能的影响,要从带氧能力和血粘度变化两个方面来分析。

测定表明,优秀运动员运动前后红细胞压积没有明显变化。

而训练水平较低的运动员红细胞压积在运动后既可明显增加。

P62

11.内环境:

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12.等渗溶液:

正常人在体温37摄时度时,血浆渗透压约为5800mmHg,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如0.9NaCl(称为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等。

P58

13渗透压:

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也就是溶液增大的压强,其数值相当于阻止水向膜内扩散的压强。

14.碱贮备:

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

碱贮备的单位是以每100毫升血浆中碳酸能解离出的二氧化碳的毫升数来间接表示,正常约为50%--70%。

碱贮备是一个很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它能反映身体在运动中的缓冲能力,从而了解体内的代谢情况。

P59

15.心输出量:

一般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P83(它是由心率×每搏输出量,因此,受到心率和每搏输出量等因素的影响)

16.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收缩末期容积之差。

正常人安静时每搏输出量约70ml。

它可以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大而增加。

P83

17.心指数:

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心指数等于体表面积与心输出量的乘积。

P83

18.心电图:

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变化曲线称心电图。

P86

19.血压:

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P90

20.基础心率:

清晨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称为基础心率。

P105(基础状态)

21射血分数:

每博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22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泵功能贮备或心力贮备。

包括收缩压储备、舒张压储备和心率储备。

23.减压反射:

当血压突然增加时,这些中枢通过改变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兴奋性来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心脏的活动不致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称为减压反射。

这一反应对持续性血压增高无影响。

P99

24.肺活量:

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体,称为肺活量。

肺活量为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或为深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

P117

25.肺泡通气量:

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P118

26.时间肺活量:

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称时间肺活量。

以呼气时第一秒的气体量为第一时间肺活量。

P119

27.最大通气量:

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称最大通气量或最大随意通气量。

一般只做15秒钟通气量的测定,然后乘以4,即为每分最大通气量。

P119

28氧离曲线:

是表现氧分压与血红蛋白结合氧气量关系或氧分压与氧饱和度关系的的曲线。

氧离曲线反映了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量是随氧分压的高低而变化的。

曲线成“S”型。

(与高原训练相结合)P124

29.氧脉搏:

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称为氧脉搏,以每分摄氧量除以每分心率计算。

P126

30.有氧氧化:

糖原或葡萄糖在耗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称为有氧氧化。

P150

31.糖酵解:

是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

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

P149

32氧热价:

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氧热价。

33.基础代谢:

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起床前,处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摄时度条件下。

P158

34.呼吸商:

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

糖的呼吸商为1,脂肪的呼吸商为0.71,呼吸商能用于根据能量的消耗与做功情况,来评定那种营养物质供能为主。

P160

35.代谢当量:

运动时的耗氧量与安静时耗氧量的比值称为代谢当量(MET)。

用于运动强度的评定。

P160

36.肾糖阈:

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mg%时,肾小管便不能将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液,出现糖尿.我们把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糖尿病)P179

37.运动性蛋白尿:

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次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检测运动性蛋白尿可以用作

(1)评定负荷和运动强度.

(2)观察机体对负荷量的适应能力.(3)评价运动员训练水平.P184

38.激素:

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P188

39.内分泌功能轴:

内分泌是以“一条线”发挥作用的,即上位内分泌腺受控于大脑,中位内分泌受控于上位内分泌腺,下位内分泌腺受控于中位内分泌腺,下位内分泌腺支配靶器官,这种方式称为内分泌功能轴.P203

40.前庭功能稳定性:

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P222

41.感受器:

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

P213

42.牵张反射:

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方式。

P226

43.运动技能:

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按一定技术要求完成的随意运动行为。

44.运动动力定型:

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内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的和有严格时间间隔的交替发生,形成了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

大脑皮层机能的这种系统性就称为运动动力定型。

确切说,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运动动力定型的结果。

P243

45.动作自动化:

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发展,暂时联系达到非常巩固的程度以后,动作即可出现自动化现象。

所谓自动化,就是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

P245

46.氧亏:

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P257

47.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相当安静的水平。

将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P258

48.最大摄氧量:

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P259

49.乳酸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称为乳酸阈。

这一点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乳酸阈强度。

由于乳酸代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渐增负荷运动时血乳酸急剧上升时的乳酸水平在1.4—7.5mmol/L之间,因此,将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P266

50个体乳酸阈:

乳酸代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渐增符合运动时血乳酸急剧上升的乳酸水平,将个人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P267

51.无氧功率:

是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P273

52.身体素质:

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P279

53.反应时:

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产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P287

54.无氧耐力:

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P293

55.有氧耐力:

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P290

56.RM(最大重复次数):

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常用来表示力量训练的负荷强度.RM越小,表示运动员对该负荷的重复次数越小,负荷强度越大.P286

57极点:

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心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如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58.第二次呼吸:

“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第二次呼吸标志着进行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开始进行稳定工作状态。

P303

59.运动性疲劳:

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降低,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P305

60.超量恢复:

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P313

61.积极性休息:

运动结束后采用交换运动部位和运动类型,以及调整运动强度的方式来消除疲劳的方法称为积极性休息。

P316

62.极点:

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P303

63.高原应激:

高原是一种低气压、低氧、高寒和高紫外线辐射的特殊环境,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会产生一系列特殊的应激刺激作用,称为高原应激。

P337

64.热服习:

在高温与热辐射的长期反复作用下,人体在一定范围内逐渐产生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适应,称为热服习。

P348

65.冷服习:

经常暴露在冷环境中,会加速机体对冷的适应,称为冷服习。

66.青春性高血压:

儿童少年从青春发育期开始到性成熟时期,由于性腺与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同时血管发育落后于心脏,引起血压升高,称为青春性高血压。

379

67.肌梭:

是一种感受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的特殊感受器。

当肌肉被拉长时肌梭也随之拉长,于是肌梭的感受部分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冲动经感受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肌肉收缩。

当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缩短,肌梭也随之缩短,于是消除了对肌梭的刺激,使传入冲动停止。

222

68.肌电图:

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二〉重点题

1.兴奋收缩耦联?

P33

答:

(1)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2)兴奋收缩耦连过程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A兴奋(动作电位)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内部。

B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动作电位传入终池,使释放钙离子,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进而导致原肌求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原肌球蛋白滑入沟底,漏出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点相结合,释放能量使横桥发生摆动,细肌丝向肌节中央滑行,肌节缩短,肌肉收缩。

C肌质网对钙离子在回收。

当肌浆中的钙离子浓度升高时,肌浆网膜上的钙泵被激活。

在钙泵的作用下,使肌浆中的钙离子浓度降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分离,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恢复原先的构型,原肌球蛋白再次掩盖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阻止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细肌丝退回至肌肉收缩前位置,肌肉舒张。

2.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肌丝滑行与运动训练的关系?

答:

(1)兴奋—收缩耦联。

当运动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肌细胞膜产生兴奋。

之后,肌质网向肌浆中释放钙离子,肌浆中的钙离子浓度瞬间升高。

肌钙蛋白亚单位C与钙离子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进而导致原肌球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

(2)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原肌球蛋白滑入F—肌动蛋白双螺旋沟的深部,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

一旦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粗肌丝上的横桥即与之结合。

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后会产生两种作用:

A激活了横桥上的ATP酶。

使ATP迅速分解产生能量,供横桥摆动之用。

B激发横桥的摆动,拉动细肌丝向A带中央移动。

然后横桥自动与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分离,并与新的活性位点结合,横桥再次摆动,拖动细肌丝又向A带中央前进一步。

如此,横桥头部前后往复的运动,一步一步地在细肌丝上“行走”,拖动细肌丝向A带中央滑行。

由于每个肌节中的横桥的运动,最终使肌肉收缩。

(3)收缩的肌肉舒张。

当肌浆中的钙离子浓度升高时,肌浆网膜上的钙泵被激活。

在钙泵的作用下,肌质网把钙离子泵入肌质网内,使肌浆中钙离子浓度降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恢复原先的构型,原肌球蛋白再次掩盖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阻止横桥与肌纤蛋白的互相作用,细肌丝回至肌肉收缩前的位置,肌肉舒张。

(4)当横桥增加时肌肉力量增加。

当产生运动性适应,肌原纤维分解再合成数量增多,从而使肌肉力量增加。

当横桥收缩速度快时,可以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

3.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P280

答:

(1)肌纤维的横断面积,力量训练引起肌肉力量增加,主要是由于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加造成的.二者之间呈线形关系.

(2)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对于同样肌纤维数量而言,快肌纤维的收缩力明显大于慢肌纤维.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称为神经支配比.若神经元支配的骨骼肌纤维数量多,则神经支配比大.神经支配比大的运动单位的收缩力强于神经支配比小的运动单位的收缩力.

(3)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通常慢肌运动单位神经元的兴奋性较高,快肌运动单位神经元的兴奋性较低.动员的肌纤维数量多少成为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但即使运动中枢处于兴奋状态,也不能使所有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

(4)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研究表明,肌纤维处于一定长度时,粗肌丝肌球蛋白横桥和细肌丝的肌动蛋白结合的数目最多,从而使肌纤维收缩力增加.另外,肌肉被拉长后立即收缩,所产生的肌力远大于肌肉先被拉长,间隔一定时间之后再收缩所产生的肌力.其原因是,快速收缩使肌肉出现牵张反射,反射性地提高了肌肉力量.(5)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主要通过协调各肌群活动,提高中枢兴奋程度,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

(6)年龄和性别,肌肉力量从出生后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自然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达到最大.以后逐渐降低.身体发育成熟以后,只有经过超负荷训练才能使肌肉力量增加.进入青春期后,力量的性别差异加大,由于雄性激素分泌增多,促使男孩肌肉和骨骼体积增大,使其力量明显大于女孩.另外,男孩女孩后天参加的活动有所不同.

(7)体重,体重大的人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相对力量.随着体重增加,绝对力量直线增加.当用相对力量表示总体力量时,随体重的增加,相对力量却下降.

4.肌纤维的类型?

P43P280

(1)根据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2)形态特征A.快肌纤维的直径较慢肌纤维大,含有较多的收缩蛋白。

快肌纤维的肌浆网也较慢肌纤维的发达。

B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因而导致慢肌纤维通常呈红色,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线粒体,而且线粒体的体积较大.C.而快肌纤维由较大的运动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较粗,传导速度较快.

(3)生理学特征A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B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快肌纤维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

C快肌纤维在收缩时能产生较大的力量,但容易疲劳.

(4)代谢特征慢肌纤维中氧化酶系统的活性明显高于快肌纤维.但快肌纤维中一些重要的与无氧代谢有关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慢性纤维.

(5)运动中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在以较低的强度运动时,慢肌纤维首先被动员,而在运动强度较大时,快肌纤维首先被动员.

(6)运动员的肌纤维组成具有项目特点.从事时间短、强度大项目的运动员,骨骼肌中快肌纤维百分比较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高。

相反,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慢肌纤维的百分比却高于非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

(7)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运动训练能使肌纤维形态和代谢特征发生较大的变化。

A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B酶活性改变,长跑运动员的肌肉中,与氧化供能有密切关系的SDH活性较高,而与糖酵解及磷酸化供能有关的LDH及PHOSP则活性最低。

短跑运动员则相反。

(8)可以通过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进行运动员选材,有氧运动要选慢肌纤维丰富的运动员。

无氧运动要选快肌纤维丰富的运动员。

5.血红蛋白的应用?

P68

答:

(1)用血红蛋白指标进行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实践证明,以血红蛋白值高、波动小者为最佳。

这种类型运动员能耐受大负荷运动训练,从事耐力性项目运动较好。

(2)机能评定,在安静状态下,一般男运动员血红蛋白值不应超过17克,女运动员不应超过16克。

最低值不得低于本人全年平均的80%。

保持血红蛋白值在最适程度范围,可使运动员达到最佳机能状态。

这也是科学地进行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

(3)训练监控方面,运动员在大运动量后的调整期,血红蛋白由低向高恢复时,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运动成绩也最好,可能这一时期是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最佳期”。

血红蛋白指标主要用于评定某个训练周期或阶段,如根据1—2周时间内运动员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反应来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等,而不能用于评定每次训练课的情况。

(4)血红蛋白是蛋白质的一种,血红蛋白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蛋白质的多少。

因此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与恢复是密切相关的。

并且,现在测得血红蛋白的手段有所提高,不仅能测出血红蛋白的多少,而且能够测出红细胞的含量。

对运动训练提供了方便。

6.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全民健身预防心脏病)P84

答:

(1)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在每搏量一定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可使每分输出量增加。

因此当一个人的心率和每搏输出量都达到本人最佳水平时,使心输出量增加较多。

(2)心肌收缩力,一般来说,心肌收缩力强,每搏输出量就多,反之则少。

在完整的机体内。

(3)静脉回流量,心脏输出的血量来自静脉回流,静脉回流量的增加是心输出量持续增加的前提。

血液由腔静脉回流入右心房,主要取决于静脉血压与右心房内压的压差。

只有在压差增大,静脉回流量增加时,心输出量才能有所增加。

静脉回流量还与肌肉收缩和胸内压密切相关。

7.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P262

答:

(1)氧运输系统对最大吸氧量的影响,A肺通气与换气机能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

肺功能的改善为运动时氧的供给提供了先决的条件。

B血液的氧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携带并运输,因此,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能量与最大吸氧量密切相关。

C心脏的泵血机能及每搏输出量的大小是决定最大吸氧量的重要因素。

这是由于剧烈运动时人体增加心输出量的能力远远跟不上肺通气的增加,结果导致部分肺泡得不到相应的血液供应,其中的气体不能实现与血液的交换,使气体交换效率降低。

由此可见心脏的泵血是限制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最大吸氧量的影响,肌组织从血液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重要因素。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研究表明,慢肌纤维的特点有利于增加慢肌纤维的摄氧能力。

研究发现慢肌纤维的百分组成与最大吸氧量有密切关系,优秀的耐力专项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并出现选择性肥大现象,使其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增加。

(3)其他因素对最大吸氧量的影响,A遗传因素,研究指出最大吸氧量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可训练性较小,一般占20%--25%。

B年龄、性别因素,最大吸氧量在少儿时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于青春发育期出现性别差异,男子一般在18-20岁达到蜂值,保持到30岁,女子一般在14-16岁,可保持到25岁。

最大吸氧量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一般认为女子的心容积、血红蛋白含量和心输出量等均比男子低。

C训练因素,长期系统进行训练可以提高最大吸氧量水平,但由于受遗传因素限制,最大吸氧量提高幅度受到一定制约。

8.最大摄氧量常见的测定方法?

P260

(1)直接测定法,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受试者在一定的运动器材上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测定其摄氧量。

常用的运动方式为跑台跑步、蹬踏功率自行车或一定高度的台阶试验。

在直接测定最大吸氧量时,通常采用以下标准来判定受试者已达到本人的最大摄氧量。

A心率达180次/分钟(儿少达200次/分钟).B呼吸商达到或接近1.15。

C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或下降.D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力保持规定的负荷即达到精疲力竭.E一般情况下,符合以上四项标准中的三项即可判断达到最大摄氧量.

(2)间接推算方法,是指受试者进行亚极量运动时,根据其心率,摄氧量或达到某一定量心率的做功量等数值推算或预测出最大摄氧量.

9.最大吸氧量与耐力的关系?

P266

答:

(1)作为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最大吸氧量水平高低是耐力性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之一.

(2)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最大吸氧量有较高的遗传度,故可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之一.

(3)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将最大吸氧量的强度作为100%最大吸氧量强度,然后以最大吸氧量强度,根据训练计划制定不同百分比强度,使运动负荷更客观更实用,为运动训练服务.

10.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常用训练法有哪些?

(1)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地进行训练的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

由于机体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较大,需在运动开始后约3分钟才能发挥最高机能水平。

因此,为发展有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