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程度对学校本位课程的影响以南投国小四年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002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教育程度对学校本位课程的影响以南投国小四年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家长教育程度对学校本位课程的影响以南投国小四年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家长教育程度对学校本位课程的影响以南投国小四年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家长教育程度对学校本位课程的影响以南投国小四年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家长教育程度对学校本位课程的影响以南投国小四年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长教育程度对学校本位课程的影响以南投国小四年丁.docx

《家长教育程度对学校本位课程的影响以南投国小四年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教育程度对学校本位课程的影响以南投国小四年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长教育程度对学校本位课程的影响以南投国小四年丁.docx

家长教育程度对学校本位课程的影响以南投国小四年丁

家長教育程度對學校本位課程的影響—以南投國小四年丁班為例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背景

自從九年一貫落實於國小之後,學校本位課程的選擇成為一項大工程。

上至校長,下至學生與學生家長,每個人都想要在這個部分極力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其中,家長更是決定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優劣的潛在重要因素。

基本上,九年一貫強調結合學校與社區的學習,所以,如果家長能與學校好好配合,那學校本位課程在發展上就比較沒有阻力;反之,將會面臨許多困難。

因此,本研究即是根據家長教育程度的不同,研究他們對學校本位課程會有怎麼樣的影響。

第2節研究範圍與目的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南投市南投國小的家長對學校本位課程的影響。

其研究目的有下列四點:

(1)了解家長在學校本位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2)了解不同教育程度的家長,對學校本位課程的看法。

(3)了解不同教育程度的家長,對學校本位課程的影響。

第三節研究問題

(1)家長在學校本位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怎麼樣呢?

(2)不同教育程度的家長,對學校本位課程的看法是怎麼樣呢?

(3)不同教育程度的家長,對學校本位課程的影響是怎麼樣呢?

第四節研究的限制

由於本研究問卷設計是必須留下資料的,深怕有些家長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填寫對學校本位課程沒有任何意見或參與,這樣,顯現出來的資料就不會是貼近真實的了。

第5節名詞解釋

1.學校本位課程(李懿道.90年)

學校為達成教育目標或解決學校的獨特問題,以學校為主體,由學校成員如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區人士等,一起進行的課程發展過程與成果→專業自主化、社區化、適性教育化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1節學校本位課程(李懿道.90年)

1.學校本位課程的意義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是指學校為了達成教育目的或解決學校教育問題,以學校為主體,由學校成員,如:

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人士主導所進行的課程發展過程與結果。

簡言之,就是以學校為中心,發展符合學校、社區及學生需求的課程。

課程內容由學校自行發展,自編符合需求的教材。

第2節家長教育程度的分類方法

1.大學以上(含大學)

2.國中~高中

3.國小以下(含國小)

第3節依家長教育程度不同而參與學校事務角色層級之分類

(陳麗莉.民國90年)

由於家長教育程度與背景的不同,他們個人特質也相對有所差異。

因此,就家長教育程度不同,而在參與學校事務上所扮演的角色作如下的概分:

1.決策者(多大學程度以上的家長)

大學程度以上的家長多半是較高知識水準的一群,因此,他們自認有能力與學校一起作決定,與教師擁有相同之參與權與表決權,其態度是這四類中最積極的。

2.倡議者(國中~高中程度與其他游移類的家長居多)

家長與學校關係未達真正平等,家長只能提出建議或看法,主要決定權仍在於學校,但家長的態度是屬於積極的。

3.協助者(國中~高中程度與其他游移類的家長居多)

並未具體的提出建議或看法,但此類家長通常會採取主動姿態來幫助老師處理有關學生的事項,如:

擔任「義工媽媽」、協助校外教學…等諸多事項。

4.支持者(多國小程度以下的家長)

國小程度以下的家長大多是知識水準較低的一群,他們通常會有認為自己能力不足而無法參與學校事務的想法,簡單說,因學歷不如人所產生的自卑感,會讓家長不敢也不會去參與學校事務。

因此,這纇家長是被排除於決策過程之外,且無變更決定之權利,他們完全尊重學校之決定,通常被動地等待教師的鼓勵,也不會主動與教師聯繫。

綜觀以上的資料,我們可以發現:

教育程度愈高的家長,他們因為本身對教育的了解較深,所以,他們就會比較關心學生的學校生活。

他們也認為自己有能力去幫助老師或甚至左右教師的教學方式或內容。

反之,教育程度較沒那麼高的家長,可能因為生活忙碌而無暇投身於學校事務,或本身認為沒有那麼大的才能去幫助老師。

因此,他們大多是以老師的意見為意見。

第4節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正、負面影響

1.正面影響(陳麗莉.民國90年)

(1)提高學校效能

父母參與度提高就能夠增加父母對學校本位課程的了解與支持,也可以使父母對學校有積極的態度,進而提高學校整體的效能。

(2)增進家長對學校信任與自我之滿足感

Jones於1991提出:

當父母被學校積極邀請參與學校事務且建立一個父母受重視的環境時,家長通常會由於外在的肯定,進而對參與學校事務產生很大的滿足感。

並且由於有參與感,家長將會給予學校更多的支持。

(3)豐富教師的教學資源

父母來自許多不同背景,因此,每一位家長(不論其教育程度高低)都有其特殊的才藝,而這些才藝都是教師可以使用且豐富、有價值的資源。

透過邀請家長前來參與課程,家長會在無形中強化自己的優越感,也會因此提高對學校事務的參與度,只是親師必須做好溝通,才不會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4)增進學生的學業成就

英國著名的「曼徹斯特調查」報告指出:

「關於教育成就的主要因素在於家庭環境內,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幾乎二倍於社區和學校兩項因素。

」由此可以推論:

家長態度積極與否與學生的學業成就有必然的關係。

2.負面影響(陳麗莉.民國90年)

(1)利用特權干預學校行政

教育程度較高的家長在求好心切的情況下,往往給予學校很多建議,甚至有時會給予批判。

但畢竟最了解學校事務的人是教師,若家長在沒有全盤了解學校事務運作的情況下就貿然給予學校建議或定論,那對教師來說都會造成某種程度上的困擾,容易使得教師們士氣低落。

另外,還有一項長期存在家長會中的弊端—藉由捐錢讓學生得到特權。

當然,並非所有家長都如此,只是,參與學校事務這美名如果被有心人士所利用,那就失去原有的意義了。

(2)家長教育權和教師專業權拉鋸戰

家長與教師都是希望孩子學得好,但親師容易因為角色的不同而在認知上有差距,一旦他們溝通上有分歧時,某些家長(特別是高知識程度的家長)與教師就會產生孩子教育權的拉鋸戰。

他們都各自認為自己對孩子有較大的教育職責,可能會有角色模糊、與「不在其位,而謀其職」的情況產生。

(3)溝通不良所造成的誤會

傳統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機會少之又少,近年,由於學校本位課程提倡結合社區與學校的教學,家長才有機會參與學校事務。

但由於參與人數不多,造成少數意見就形成決議的情況,這樣容易造成家長間的誤會或對學校的不諒解。

而親師認知本有差異,在親師互動過程中,溝通實在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4)家長私心所造成的變相競爭

家長在參與學校事務時往往因為私心作祟,而只為自己孩子班上的學生爭取利益,家長互相競爭的結果會讓學生只學到片面的知識,更別說以學校整體為本位的課程了。

(5)延宕學校決策

親師間頻繁的討論通常有助於最佳決策的產生,但往往容易因為過多的討論而讓整個決策的時間延長,那這個決策就失去了實行的時效性了,原有的美意反而煙消雲散了。

以上的資料顯示:

家長參與的確有其優缺點的存在。

在優點部分,教師應當以開放的心胸去看待,畢竟,大家都是為了教育。

而在缺點部分,此時教師的因應對策就非常關鍵。

當教師發現有某些家長有踰矩的情況發生時,教師應該適時的與家長溝通,並讓雙方在和諧的情況下繼續合作。

第5節依家長教育程度不同而對學校事務所採用影響策略的分類

(陳麗莉.民國90年)

1.理性說服(大多為教育程度大學以上的家長)

大致為向行政人員使用分析利弊得失的方法,或依學校規定的正式手續提出能支持自己論點的相關資料,甚至會透過談判或協商的方式來影響學校事務。

由於這類型影響策略需要較高知識的家長才有能力辦到,因此,多為知識水準大學以上的家長。

2.集體爭議(大多為教育程度中上的家長)

大致為多位家長有相同的看法,幾位家長一起透過家長會、親師座談會表達意見。

此類家長大多對教育有基本的了解,所以,他們對教育資訊的來源與求援的管道有較深的了解。

而基本上,他們對教育的關心度也會比教育程度較低的家長來的多。

3.妨礙抵制

大致為堅持以家長會的決議為行事準則,抵制學校各項活動,並對教師用文字或口語冷嘲熱諷甚至揭發學校不法的行為。

這類家長雖然不常見,可是是分布於各教育程度中。

4.援引第三勢力(大多為教育程度中上的家長)

大致為家長結合民意代表、地方仕紳、教改團體,向學校提出建議及要求。

此類家長大多對教育有基本的了解,所以,他們對教育資訊的來源與情況有較深的了解。

而基本上,他們對教育的關心度也會比教育程度較低的家長來的多。

5.情感攻勢、婉轉訴求

大致為表現友善或刻意討好、奉承以拉攏關係。

這類型是最常見的,不論是在大都市或鄉下,教育程度高到低者,正符合中國人所謂的「禮多人不怪啊」!

第6節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受阻礙的因素(Lombana.1991)

1.人性引起的障礙

(1)被批評的恐懼

教師與家長都害怕因為過多的接觸而被對方認為是不適任教師或父母,因此,在這樣的心態下,有某些老師就不是那麼喜歡與家長接觸,而有更多的家長是不敢也不想去與教師接觸的。

(2)專業形象被威脅的恐懼

某些教師認為自己是受過訓練的教育專家,對於家長在教育上的幫助感到質疑。

因此,在教師刻意或非刻意表現出冷漠的態度下,家長常是被拒於學校教育之外。

(3)失敗、差異的恐懼

在互動過程中,很有可能會遇到不如自己期望的情形,為了避免遭到挫折與打擊,教師對於規劃家長參與學校事務顯得興趣缺缺。

加上家長來自各種文化背景,溝通上本身就有很大的困難存在,所以,很多教師都不鼓勵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尤其是有關教學上的方式,家長無心的建議,都有可能造成教師強烈的排斥。

2.外在因素引起的障礙

(1)時間與忙碌

有些家長很忙碌,對於學校事務根本無暇參與。

而教師工作本來就很繁重,許多老師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觀念,因此,無形中就讓親師合作的可能性降低許多。

(2)家長參與的舊觀念

隨時代的演進,一些思想跟得上潮流的家長都明白,自己必須多參與學校事務。

這雖然是勢在必行的潮流,可是,學校並沒有對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情況、需求與期望作一番了解,所以仍然是存在很多阻礙,很多家長是不得其門而入,雖然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3)管理策略

學校行政的態度也是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重要因素之一。

行政人員中,尤其是校長的態度,將會大大影響整個學校家參與的風氣。

在校長大力倡導下,教師會比較有動力去推展親師合作的事宜,家長也會省去很多阻礙。

因此,管理策略是很重要的一環。

以上可知,家長與教師同樣都有懼怕的心理。

但身為教師,我們除了本身要先給自己做心裡建設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那些有懼怕心裡的家長共同來參與事務,讓親師合作更加完善。

因此,教師應該針對家長不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的特殊情況進行了解,並突破家長們的心防,引導家長參與學校本位課程,讓教師與家長間存在著合作的默契。

但家長如果真的有困難而無法參與,教師也應該在每次舉辦完活動後,讓家長了解班級活動情況,讓家長有參與感與被尊重、被重視的感覺。

第7節學校本位課程中家長在校務中的定位(李懿道.90年)

1.在角色調整方面:

過去家長走進校園,第一個關心的就是自己子女的課業,判斷學校辦學成效的依據,也是自己子女的升學成果,其實這是一種「沒有贏家」的做法。

因為,這種以「學校教育客戶」自居的觀念,除了會給學校帶來相當多的壓力,也讓學校及教師在固定的課程標準之外,又增加另一層的束縛,無法盡情揮灑自有的教學理想,所以,學生自然也無法獲得理想的教育。

事實上,學校教育的真正客戶,應該是學生自己以及未來的社會,也就是說教育的真正目標,應該是要為未來的社會培育良好的成員,而不在於幫每位家長培養「明星子弟」,所以家長必須將角色調整為「學校教育的合夥人」,和學校同心協力,讓孩子充分展現潛能、發揮自我。

2.任務方面

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首先必須進行學校情境評估以及社區資源調查,這一點,家長必須主動協助及提供資源,幫助學校充分瞭解自己與所在社區的情境,以作為課程發展的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