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复习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9552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54 大小:11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金融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金融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金融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金融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复习资料整理.docx

《金融复习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复习资料整理.docx(1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复习资料整理.docx

金融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一、货币的起源

(一)货币出现的有关历史记载

(二)关于货币起源的种种解说

1、中国古代货币起源学说

中国古代货币起源学说主要有先王制币说和交换起源说

2、西方经济论著中的货币起源学说

西方货币起源说主要有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和保存财富说。

但是这些学说都未能科学完整地解释货币的起源。

3、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

马克思用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一)足值货币

1、足值货币的含义

2、足值货币的形式:

●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

一是称量货币,二是铸币。

3、足值货币的特点

●本身具有内在价值;

●根据自身所含有的实际价值与其他商品交换;

●内含否定自身的基因。

(二)表征货币

1、表征货币的概念

它是指代表足值货币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是纸质货币符号。

典型的表征货币是银行券。

2、表征货币的特点:

●自由兑换

●表征货币的发行须有十足的金属准备

●早期是由商业银行分散发行

(三)信用货币(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实行的货币制度)

1、信用货币的概念

信用货币是指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

2、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

存款、现金

3、信用货币的特征

(1)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他们都体现某种信用关系。

(2)现实中的货币都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

与金属货币通过自由铸造进入流通已有本质区别。

(3)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调控主要由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来实现。

(四)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

电子货币可以代替现金和支票进行支付,对传统的货币发行和流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二、流通手段

三、支付手段

四、贮藏手段

五、世界货币

第三节货币的本质

一、从职能的视角

●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体。

二、从接受程度的视角

●货币是普遍接受的物品,是一般等价物。

三、从流动性的视角

●货币是具有最高流动性的资产。

四、从其在“看不见手”中之作用视角

●货币是“选票”,是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

五、从调控的视角

●货币具有不同的层次。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

M0-现钞,即流通中的现金。

M1-狭义货币。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

M2=M1+准货币。

●准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和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在IMF的口径下,各国对货币层次的具体划分各不相同,还会随着本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如,自1971年4月至1986年3月,美国约先后8次改变了货币层次划分的内容。

⏹中国1994年10月份正式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

货币供应量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狭义货币M1=M0+单位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

2001年6月份第一次修订货币供应量,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

(1)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

(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

⏹2002年初,第二次修订货币供应量,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其中货币总量:

M0、M1、M2。

    M0=流通中现金

    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第四节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一)规定货币材料

规定货币材料就是规定币材的性质,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形成不同的货币制度。

目前各国都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对货币材料不再做明确规定。

(二)规定货币名称、单位

(三)规定本位币、辅币及铸造发行权

(四)货币偿付能力的确定:

1、无限法偿

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

2、有限法偿

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

⏹美元

⏹英镑

⏹日元

⏹新加坡元

⏹澳大利亚元

⏹港币

⏹欧元

⏹瑞典克朗

⏹挪威克朗

(五)规定货币的发行准备

规定货币的发行准备是为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维护货币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货币发行者在发行货币时必须以某种金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准备。

1、在表征货币条件下

2、在信用货币条件下

二、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

格雷欣法则:

亦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指在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被贮藏、融化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第五节国际货币体系

一、什么是国际货币体系

对货币制度作出国际性的安排时,则是国际货币体系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有多种范围、多种层次,如有涉及所有主要国家的;有涉及某一地区的;有仅涉及双边或有限多边的。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主要内容是:

(1)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

(2)实行固定汇率制。

三、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形成的国际货币制度。

主要内容:

(1)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2)汇率安排多样化;

(3)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四、区域性货币制度

区域性货币制度是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的制度。

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建立,以货币一体化理论为依据,其中以西方经济学家蒙代尔的“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为代表。

区域性货币制度一般与货币联盟体制相对应。

目前区域性货币制度有西非货币联盟制度、中非货币联盟制度、东加勒比海货币制度、欧洲货币联盟制度等。

五、货币制度与主权

货币制度的独立性是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两者关系密切;分析国际关系中的货币制度时,这个问题必须特别予以关注。

 

第二章信用

第一节信用及信用活动的基础

一、信用的含义

汉语中的“信用”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社会学解释,信用被用来作为评价人的标准。

如诚信、守诺、信任、可信赖等。

另一种是经济学中的解释,信用是一种体现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的总称。

借——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

贷——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

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可以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借贷活动可以有两种方式存在:

一种是实物借贷,另一种是货币借贷。

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货币越来越成为借贷的主要对象。

二、信用活动的基础

(一)信用经济

现代经济社会中,债权债务关系无所不在,相互交织覆盖整个经济生活,故把现代经济称为信用经济。

信用关系成为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二)盈余与赤字、债权与债务

在商品货币关系下,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都时时伴随着货币的收收支支:

收大于支——盈余;收不抵支——赤字。

任何货币盈余或货币赤字,都同时意味着相应金额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

盈余单位不一定仅拥有债权,还拥有债务,赤字单位不一定仅拥有债务还拥有债权,因盈余、赤字都是债权债务相抵后的净额。

收支相等的单位也不一定没有债权债务,而是债权与债务相等。

(三)信用活动中的经济主体及一般的盈余、赤字规律

●个人部门——盈余;

●企业部门——赤字;

●政府部门——多为赤字;

●国外部门——盈余赤字互见;

●金融部门——调剂盈余赤字。

三、信用与市场经济

(一)守信与失信

作为借贷行为的信用,包含守信与失信两个侧面。

没有信用买难卖也难,借难贷也难。

★诚信是道德的基石

★信用是企业成长的根基

★信用是法制社会的内在品质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

逃、赖、废银行贷款的方法:

企业逃废债的方法越来越多,手段也愈来愈高明。

一些研究者已将企业逃废债方式归纳起来共有“4招16式”:

●其一是以交易方式来逃废债。

包括:

低价转让资产;无偿转让资产;故意承担违约责任;假担保、假抵押;假租赁;假亏损等等。

●其二是以改制方式来逃废债。

包括:

假合资;假分立;假重组;假投资等等。

●其三是以诉讼等方式来逃废债,包括:

假查封;假调解;假执行等等。

●其四是以违规退市方式逃废债,包括:

故意歇业、故意被吊销营业执照;故意破产等等。

(二)维护信用机制的发展

★权衡失信的成本与收益

★让那些失信的人记住:

失信后你付出的成本比你获得的收益大无数倍。

1、加强诚信教育

2、制定严格的惩罚性制度

3、加强信用制度、征信系统的建设

●建立信用档案;借款人信用评估;借款人资信调查等。

第二节信用形式及其发展变化

一、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含义及特点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厂商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赊销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的典型形式--赊销。

●商业信用包含有商品买卖和借贷双重行为。

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的债权债务人都是厂商

2、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

3、商业信用的规模和产业资本的运动是一致的。

(二)商业票据和票据流通

●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

●商业票据主要分为汇票和本票两种。

商业汇票:

由债权人向债务人签发,命令债务人无条件的向指定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款项的票据。

●汇票开出后,必须经过承兑才有效。

按照承兑人的不同,商业汇票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承兑的汇票为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以外的企事业单位等承兑的汇票为商业承兑汇票。

●商业本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放的支付承诺书。

商业票据可以流通转让:

背书转让、贴现转让

★背书转让:

商业票据经债权人在票据背面作转让签字后,可以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流通转让。

这种在票据背面签字转让的手续就叫“背书”.

▲背书人对票据负有连带责任

★票据贴现转让:

什么是贴现?

票据贴现的概念

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金融机构的票据行为,是金融机构向持票人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票据贴现贷款业务是银行买入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借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收益,向客户融通资金的一种业务。

贴现利息=汇票面额×实际贴现天数(期限)×日贴现率

实付贴现金额=汇票票面额-贴现利息

贴现期限:

请求贴现日开始到票据到期日为止

⏹例:

某企业持有一张银行承兑汇票,面额25万元,票据的到期日是5月25日,该企业因需要资金于3月27日向银行提出贴现,此时贴现率是4.45。

银行经审核同意办理,问该企业可获得多少资金?

银行可收取多少利息?

银行获取利息=250,000594.45/360=1823.1元

企业获得资金=250,000-1823.1=248176.9元

(三)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借贷双方信用状况不了解

●规模上的局限性

●方向上的局限性

●期限上的局限性

二、银行信用

(一)银行信用的含义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

银行充当了信用中介。

(二)银行信用的特点

●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能将借贷资金聚少成多

●能将借贷资金续短为长

●能克服借贷双方信用状况不了解的限制

(三)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完善;

---当商业票据进行票据贴现时,商业信用就转化为银行信用。

三、国家信用

(一)国家信用的含义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政府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政府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国家信用主要表现为政府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二)国家信用的形式

现代国家信用主要分为内债和外债。

主要形式有:

(1)发行国家公债;

(2)发行国库券;

(3)发行专项债券;

(4)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

四、消费信用

(一)消费信用的含义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二)消费信用的种类(按消费信用的提供主体划分)

1、商业消费信用

●赊销;

●分期付款;

2、银行消费信用(银行消费信贷)

●住房消费信贷

●汽车消费信贷

●助学贷款

(三)银行消费贷款的特点

1、分期付款方式为主

2、期限长

3、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低

4、受置身的文化传统影响大

5、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大

(四)消费信用的作用

●对消费者的作用

●对国家的作用:

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等。

刺激有效需求,

●对产商的作用:

促进商品销售

五、国际信用

(一)国际信用的含义

●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

●国际信用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表现为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二)国际信用的形式

1、出口信贷

2、国际商业银行贷款

3、政府贷款

4、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5、国际资本市场融资

6、国际租赁

7、直接投资

出口信贷:

出口信贷是出口国政府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

即:

---卖方信贷;

---买方信贷。

出口信贷的特点:

(1)只能用于购买贷款国的产品,而且都与具体的出口项目相联系;

(2)贷款利率低于国际资本市场利率,利息差额由贷款国政府补贴;

(3)属于中长期信贷

七、我国的信用关系

1、信用关系发展迅速,信用规模大

2、各种信用形式基本齐备

3、信用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的比重过大

4、信用制度建设相对落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5、社会信用的基础薄弱

●各经济主体难以通过相应的信用形式便利地授受信用;

●信用价值理念和是非观念不立,守信习惯与意愿不足;

●信用规则缺乏约束力和制衡力,信用秩序混乱;

●社会信用机构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社会征信系统。

6、众多信用形式中银行信用是主要的形式

 

第四章利息与利率

本章重点

⏹利息

⏹利率及其种类

⏹单利与复利

⏹利率的决定

⏹利率的期限结构

第一节利息

一、人们对利息的认识(利息的本质)

1、利息报酬理论,配第、洛克认为利息是因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

2、资本生产力论,萨伊认为资本具有生产力,利息是资本生产力的产物。

风险利息和纯利息,纯利息是对借用资本所付的代价。

3、节欲论。

西尼尔认为利息是资本家节欲行为(牺牲眼前的消费欲望)的补偿。

4、时差论。

庞巴维克认为现在的物品的价值通常高于未来的同一类和同一数量的物品的价值。

其间产生一个差额,利息就是来弥补整个价值差额的。

5、流动偏好论。

凯恩斯,认为利息是:

在特定时期内,人们放弃货币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6.现代西方经济学对于利息的基本观点,是把利息理解为:

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

●补偿由两部分组成:

对机会成本的补偿;对风险的补偿。

二、利息的实质及其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1.关于利息实质的分析,马克思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思路,论证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

2.在现实生活中,利息已经被看做是收益的一般形态。

第二节利率及种类

一、利率的概念

利率等于利息除以借贷本金,即利息对本金的比率。

二、利率的种类

(一)基准利率与无风险利率

1、基准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础利率。

它的水平和变化决定其他各种利率的水平和变化。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一般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为基准利率

  ●在中国的利率政策中,1年期的存贷款利率具有基准利率的作用,其他存贷款利率在此基础上经过复利计算确定。

⏹基准利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市场化。

这是显而易见的,基准利率必须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且不仅反映实际市场供求状况,还要反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

(2)基础性。

基准利率在利率体系、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它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或金融资产的价格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3)传递性。

基准利率所反映的市场信号,或者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所发出的调控信号,能有效地传递到其他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价格上。

2.在市场经济中,基准利率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

利率=机会成本补偿水平+风险溢价水平

●所以,无风险利率也就是消除了种种风险溢价后补偿机会成本的利率。

(二)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按利率水平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来划分)

1、在借贷过程中,债权人不仅要承担债务人到期无法归还本金的信用风险,而且要承担货币贬值的通货膨胀风险。

2、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是名义利率;从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是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即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

●例如,假定某年度物价没有变化,某甲从某乙处取得1年期的1万元贷款,年利息额500元,实际利率就是5%。

但物价不变这种情况在当今世界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是少见的,而物价不断上涨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趋势。

如果某一年的通货膨胀率为3%,某乙年末收回的1万元本金实际上仅相当于年初的9707元,本金损失率近3%。

●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给本金带来的损失,假设仍然要取得5%的利息,那么粗略地计算,乙必须把贷款利率提高到8%。

这样才能保证收回的本金和利息之和与物价不变以前的相当。

这个8%的利率就是名义利率。

  

●所谓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概略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i=r+P(式中:

i为名义利率;r为实际利率;P为借贷期内物价的变动率)

●但是通货膨胀对于利息部分也有使其贬值的影响。

考虑到这一点,名义利率还应作向上的调整。

这样,名义利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i=(1+r)(1+P)–1

 按照上例,名义利率应当是(1+5%)×(1+3%)–1=8.15%,而不是8%。

●从公式i=(1+r)(1+P)-1中可以推出实际利率计算公式。

(三)其它利率种类

(三)市场利率、官方利率与公定利率——按利率的决定主体不同来划分

1、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等因素决定的利率。

一般来说,当资金供给大于需求时,市场利率会下降;当资金供给小于需求时,市场利率会上升。

并且,当资金运用的收益较高,资金运用的风险也较大时,市场利率也会上升;反之亦反之。

因此,市场利率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市场资金供求与运用的状况。

  

2、官方利率是由货币管理当局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和国际收支状况及其他状况来决定的利率,它可用作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

因此,官方利率往往在利率体系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3、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行业公会、协会(如银行公会等)按协商的办法所确定的利率。

公定利率只对参加该公会或协会的金融机构有约束作用,而对其他金融机构则没有约束作用。

但是,公定利率对整个市场利率有重要影响。

(四)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1、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利率。

在物价稳定的条件下,固定利率具有简便易行、便于借贷双方进行成本收益核算的优点。

固定利率适合于短期资金借贷关系。

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如果借贷期限较长,市场变化又难以预测,使用固定利率就可能使借款人或贷款人承担利率变化的风险———当未来利率上升时,贷款人要承担利息损失的风险;当未来利率下降时,借款人则要承担利息成本较高的风险。

 

2、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可随市场变化而定期变动的利率。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多数浮动利率都以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参照上下浮动的幅度。

这种浮动幅度是按若干个基点来计算的,通常每隔3个月或6个月调整一次。

实行浮动利率对借贷双方来说,其计算成本、收益的难度要大一些,并且对借贷双方利率管理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

但是,实行浮动利率的借贷双方所承担的利率风险比较小。

浮动利率适合于在市场变动较大,而借贷期限又较长的融资活动中实行  

(五)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按金融机构对同类存贷款利率制定不同的标准来划分

●贷款优惠利率的授予对象大多为国家政策扶持的项目,如重点发展行业、部门及对落后地区的开发项目等。

在国际借贷市场上低于LIBOR的贷款利率被称为优惠利率。

●存款优惠利率大多用于争取目标资金来源。

例如,我国曾经实行的侨汇外币存款利率就高于普通居民外币存款利率。

  

⏹ 5.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它是按借贷期限长短来划分的,通常以1年为标准。

凡是借贷期限满1年的利率为长期利率,不满1年的则为短期利率。

●按计息日期不同,利率分为:

年率、月率、日率三种。

年率为百分比,月率为千分比,日率为万分比。

三种利率之间可相互换算。

在中国,利

率习惯上用厘来表示。

因此,年利率又称年息几厘,一般用本金的百分比来表

示;月利率又称月息几厘,一般用本金的千分比来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