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9183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11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14单元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4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勤奋惜时

1勤奋自学成大器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主要记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在年轻时勤奋自学的动人事迹,表现出他不畏艰难困苦,顽强克服困难的惊人毅力和可贵的精神。

课文开始写了一个华罗庚小时侯因专心演算一道数学题而得罪了买笔的顾客的小故事。

这个有趣的故事生动地反映出华罗庚从小就喜欢数学,他孜孜不倦而又专心致志地解题,专注的精神令人动容。

父亲因发怒而要烧书,母亲出来阻拦,以及“这个十来岁的孩子,就是后来成为我国数学大师的华罗庚”。

一句,自然地引出故事的主人公,十分引人注目。

课文的第11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比较详细地描写华罗庚勤奋自学的情况。

课文的最后两节写华罗庚自学取得的成果。

他的一篇挑战权威的论文:

《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标志着华罗庚这颗数学巨星,将要在中国和世界的数学天空升腾起来了。

他的巨大成就是靠勤奋自学取得的,更显得难能可贵。

整篇课文是用先具体后概括的方法写华罗庚勤奋自学成大器的。

(二)词句解析

寒冬腊月,他仍然看书写字到深夜,手脚冻得冰冷发僵都全然不顾;酷暑季节,屋子里热得像蒸笼,他依旧挥汗如雨地读书,不停地演算。

这是一句并列分句,句中用一组近义词“仍然”和“依旧”强调华罗庚不管天气有多寒冷多炎热,始终坚持读书与演算。

“全然不顾”的意思是什么都不顾,从“全然不顾”能看出他一心想着读书,哪怕天气再冷冻得再厉害也无所谓。

“挥汗如雨”的意思是汗流得很多,像下雨一样。

从“挥汗如雨”能看出他为了学习,忍受着极度的炎热。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到华罗庚有着勤奋自学的可贵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我国的数学大师。

2.了解抓重点段学懂课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练习写一段话。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华罗庚勤奋自学的可贵精神。

难点:

了解抓重点段学懂课文的方法,练习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预习要求:

一、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成就。

二、用恰当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诧异惶恐琢磨全然不顾挥汗如雨

三、写出近义词。

随即( ) 果真(     ) 顽强(     )

坚实(    ) 惶恐(     ) 阻拦(     )

四、填上合适的词语(按课文)。

(    )的明珠  (    )的毅力   (    )的基础

(    )的巨星  (    )的安排   (    )地读书

五、完成填空。

“大器”的本意是,文中指

,作者描写华罗庚成大器的语句是

他能成大器的主要原因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1.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

2.审题:

勤奋,勤苦、刻苦的意思;大器,大有作为的人。

勤奋自学成大器,意思是经过刻苦自学而成了大有作为的人。

3.这个人是谁呢?

(华罗庚,简介华罗庚)

设计意图:

理解题意对学习课文有一定的帮助。

二、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

2.同桌互读

3.检查词语的读音

4.交流:

作者描写华罗庚成大器的语句是

设计意图: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是学好课文的基础。

三、感知全文,理清思路。

1.假如你来写《勤奋自学成大器》这篇作文,你会选择哪几方面的内容来写?

会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写呢?

2.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有关大数学家华罗庚的什么故事,又写了哪些内容?

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3.讨论,明确:

课文写了华罗庚为什么要自学,他是怎样勤奋自学的,结果怎样。

重点写华罗庚如何勤奋自学的,找出重点段——10—12节,找出勤奋自学的结果——13、14节,最后讨论课文第1—9节写了什么内容?

——华罗庚十岁时因专门演算数学题而气走一位买笔的顾客,遭到父亲的责备。

全文分三段。

设计意图:

旨在帮助学生懂得怎样根据题目选材以及如何安排材料,理出课文的思绪。

四、学习重点段

(一)同桌学习,要求:

一读,读第10——12节;二划,照要求划出华罗庚“勤奋自学”的语句,圈出有关词语;三议,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华罗庚“勤奋自学”的精神的?

抓紧时间自学:

专心致志自学:

克服困难自学:

坚持不懈自学:

(二)交流反馈,如:

1.抓紧时间自学。

句子:

通常,等买完货的顾客一走,他就埋头看书和演算。

(词语:

“一……就……”)夜幕降临了,他给小店上了门板,胡乱吃几口饭,就赶忙点起小油灯,继续攻读起数学来。

(词语:

赶忙、继续攻读)

2.专心致志自学。

句子:

入迷时,鼻涕流下来,他也不知道,还在不停地算,不停地写。

(词语:

不知道、不停地、不停地)

3.克服困难自学。

句子:

没有纸,他就用包棉花的废纸写字、算题。

(用废纸)寒冬腊月,他仍然看书写字到深夜,手脚冻得冰冷发僵都全然不顾。

(词语:

仍然,全然不顾)。

酷暑季节,屋子里热得像蒸笼,他依旧挥汗如雨地读书,不停地演算。

(词语:

依旧挥汗如雨)

品读:

寒冬腊月,他仍然看书写字到深夜,手脚冻得冰冷发僵都全然不顾;酷暑季节,屋子里热得像蒸笼,他依旧挥汗如雨地读书,不停地演算。

①找出句中的一组近义词:

②“全然不顾”的意思是,从“全然不顾”能看出他。

③“挥汗如雨”的意思是,从“挥汗如雨”能看出他。

4.坚持不懈自学。

句子:

失学后,他一年四季每天坚持自学10小时以上,有时候,一天只睡4个小时。

(词语:

一年四季10个小时四个小时)就这样,他一边在小店里干活,一边刻苦地顽强地向命运挑战。

(词语:

一边……一边……)

5.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把华罗庚的勤奋好学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抓重点段学懂课文的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华罗庚勤奋自学的可贵精神。

五、总结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华罗庚“勤奋自学”的精神主要表现在——抓紧时间自学、专心致志自学、克服困难自学、坚持不懈自学,正是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他成为——我国的数学家大师。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与重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勤奋自学成大器》这篇课文重点写——华罗庚怎样勤奋自学的。

2.朗读第10——12节。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帮助学生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二、学习第1-9节,明确写作方法。

1.默读,思考:

作者向我们叙述了华罗庚小时候

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他

2.小组讨论:

这部分内容与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

3.交流,明确:

这部分内容是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因为全文中心是表达华罗庚“勤奋自学”的精神,而这部分内容正是写他10岁时就在自学数学,而且学得那么投入,那么专心一致。

4.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是写华罗庚是怎样勤奋自学的,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先用一个具体事例,再从几个方面概括性的叙述华罗庚是怎样勤奋自学的。

跟以往学到的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有所不同。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学习第13、14节

1.课文篇末点题,点明了

,作者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2.朗读这两节,读出赞美、钦佩之情。

3.男女生比读。

设计意图:

理解结尾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指导写段。

华罗庚琢磨期数学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

1.讨论:

“琢磨”是什么意思?

(思考研究)“呆头呆脑”的本意是什么?

(傻呆)文中指什么?

(对有些事情反应迟钝)他之所以“呆头呆脑”,那是因为什么?

(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神情专注)

2.口头叙述(课内、课外资料都可以)

如:

华罗庚琢磨期数学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

有一次,他演算数学题入迷了,连鼻涕流下来都不知道,还是在不停地写,不停地算。

3.把口述内容写下来。

华罗庚琢磨起数学题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

设计意图:

读写结合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先说后写可以提高他们写段的质量。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抓紧时间自学

专心致志自学

勤奋自学成大器

克服困难自学

坚持不懈自学

教学反思与重构:

2鲁迅与时间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鲁迅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与时间赛跑的一生。

尽管他只生活了短短的55个年头,但他给我们留下了640万字的文化遗产。

他为人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完全来自于他愿意挤时间,一年到头,很少休息,甚至用上的是别人喝咖啡的时间。

课文开门见山,先用了不少具体的数字叙述了鲁迅一生短暂,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接着分别从“熬夜写作”和“除夕工作”两方面具体介绍了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特点。

最后,通过鲁迅说的话凸现了他作出的所有的巨大贡献都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全文用了一系列的具体数字有力地说明了鲁迅是一个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人,而时间在这样的人的面前总是会有的,时间带给他的是无穷的智慧与力量。

(二)词句解析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勤勉”是勤奋的意思;“懒散”形容人精神不振作,行动散漫;“悔恨”是懊悔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不会多给人一分,也不会少给人一秒。

勤奋的人会利用好分分秒秒,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懒散的人则一事无成、空留悔恨。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并能产生崇敬之心,进而争取也做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人。

2.能读写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依照例句,说出指定句子的含义。

4.能熟记课文第2、4小节节。

5.能收集珍惜时间的格言3一一5条。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并能产生崇敬之心,进而争取也做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人。

难点:

教给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说出指定句子的含义,学懂全文内容。

教学时间:

2课时。

预习要求:

1.查找、整理关于鲁迅的资料。

2.收集珍惜时间的格言3一一5条。

3.写出反义词

勤勉(    )  争取(    )  开始(    )

留下(    )  繁忙(    )  宽敞(    )

4.完成填空;

作者“开门见山”,先。

接着分别从和两个方面具体描写了。

最后,又用说明。

文中让我感到惊讶的数据是,我惊讶在

;让我深感震惊的是,

我震惊在。

教学过程:

第—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鲁迅先生画像)

师: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一生取得的巨大成就跟他对待时间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

这是我们学习《鲁迅与时间》一课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板书课题:

 鲁迅与时间)

设计意图:

用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

二、出示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作者“开门见山”,先

接着分别从和

两个方面具体描写了。

最后,又用说明

3.默读课文,思考:

鲁迅对待时间的态度怎样?

他是怎么说的?

又是怎么做的?

4.找出文章中的具体数字,想想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

5.边默读边思考: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

紧紧扣住课题,展开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时明确重点。

三、检查预习。

1.注意读音:

遗统篇逝均壕盹勤编

2.注意字形:

 (“遗”与“遣”; “编”与“骗、偏”的区别。

3.理解字(词)义:

①教师说明《华盖集》、《南腔北调》、《且介亭杂文二集》以及《少年别》都是鲁迅的作品(包括翻译的作品)。

②教师简要解释:

题记——写在书的正文前或文章题目下面的文字,多为扼要说明著作的内容或主旨,有的只引用名人名言。

序言———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后记——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后的文章。

③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词:

遗产——文中指鲁迅的作品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虚度年华——虚度,白白地度过;年华,时光,岁月。

白白地度过时光、岁月。

4.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读通了课文。

要求:

边听边思边划,划出鲁迅先生说的话。

读后交流,鲁迅对待时间的两句话:

出示板书: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5.学生质疑。

学生将在预习过程中碰到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一般的问题由教师直接解答;重要的问题,可暂时“存疑”,留待讲解课文时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

在检查预习的时候,尽量让学生交流,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作解释说明,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四、回家作业:

教学反思与重构:

第二课时

 一、学例句,明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1.出示例句: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①自由轻声读。

②指名读。

③集体读。

2.分四步学习句子:

①找:

找出重点词语。

 (勤勉、懒散、悔恨。

在这些词语下圈上小圆圈。

②学:

学懂词语的意思。

(勤勉—勤奋;懒散——形容人精神不振作,行动散漫;悔恨——懊悔。

③联:

联系课文内容。

 (找—找与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

指名读例②句子,再轻声读课文第一节内容。

思考:

哪些地方能看出鲁迅非常勤奋?

出示填空练习:

 (数字由学生填写。

鲁迅活了 55年,一生写作640万字。

写作时间18年,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

讨论:

鲁迅活了55年说明什么?

 (生命比较短暂。

   写作时间18年又说明了什么?

 (写作时间也不是很长。

   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写了640万字,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这些具体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鲁迅先生一直坚持写作,写的数量多,表明他一生勤奋。

因此可以说,时间给鲁迅先生带来智慧与力量。

④想:

想句子的含义。

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的有关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

时间,每个人得到的都一样,但勤奋的人能做很多事情,为人类做出贡献;而,懒惰散漫的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最后一事无成。

设计意图:

仔细地指导学生用一定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速度放慢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习第二个重点句。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1.按照学习例句的方法及步骤,先自学,再交流。

①找:

找出重点词语。

 (愿挤)。

②学:

学懂词语的意思。

愿挤,从字面上看,是愿意挤(演示:

从海绵里挤出水);这里是“抓紧、不放松”的意思。

③联:

联系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鲁迅抓紧时间的?

讨论交流:

*学习第2节内容,鲁迅“每天”是怎样抓紧时间的?

 (找出句子,品词。

(白天,他往往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总要到夜晚10点至12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

*再学习第3节内容,鲁迅在“除夕夜”又是怎样抓紧时间的?

  (写作、翻译、编集、整理日记、计划第二年工作。

 结合讨论,完成下面的填空。

年代               编写                          字数

1925年除夕   编成《华盖集》、 《题记》           1200

1932年除夕   编成《南腔北调》、 《题记》         1000多

1934年除夕   译小说《少年别》,写“译后附记”

1935年除夕   编《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后记》 近10000

讨论:

表格中的具体数字说明什么?

 (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④想:

想句子的含义。

 (讨论后明确:

海绵中能挤出水,繁忙中能挤出时间。

时间是掌握在人的手中的,一个人只要抓紧时间,再忙也会有时间的。

设计意图:

边扶边放,指点学生用四步法理解句子。

三、学习第三个重点句。

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按照学习例句的方法及步骤,先小组讨论,再交流。

①找:

找出重点词语。

 (巨大贡献、争取)

②学:

学懂词语的意思。

巨大贡献——极大的贡献。

文章中尉旨“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

争取——主动积极地力求达到。

③联:

联系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用文章中的具体事例或具体数字来说明鲁迅是怎样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时间的?

④想:

想句子的含义。

鲁迅一生写了“640万字”,为人类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的巨大成就,是跟他抓紧时间、善挤时间分不开的。

设计意图:

小组学习,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学习能力。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课文,我们知道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

鲁迅一生的成就跟“时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讨论,指导读课文最后一节。

2.课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你从时间老人那儿得到了什么?

或是你在时间匆匆流逝中失去了什么?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

在了解了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之后,让学生联系自己谈谈感受,教育学生也做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人。

五、课后作业。

附板书:

        

鲁迅与时间

                      工作到凌晨

               平日 

抓紧时间             打盹 继续工作

 

善挤时间             写作 翻译 编集

              除夕  

 整理日记 计划工作  

教学反思与重构:

3 失去的一天

教材分析:

《失去的一天》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霍姆林斯基的作品。

全文主要写了妈妈下班后发现佩佳在一天内没按要求种树,读书,只是睡觉、吃鲜果、嬉戏便让她看到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内的工作和收获,使佩佳为自己一天的游手好闲而羞愧。

告诉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拖拉机手、砌工、面包师、读者在一天内珍惜时间和佩佳游手好闲虚度一天时间的经历,让他们形成鲜明对比。

从而突现“无论你那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丢失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绿荫如盖”、“羞愧”、“馋涎欲滴”、“游手好闲”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诗歌、名人故事及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

预习要求:

1.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名言、诗歌、名人故事。

2.用恰当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羞愧馋涎欲滴翻耕砌墙游手好闲

3.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①面包师整天工作,汽车(  )开来,面包(   )运到商店里去了。

②(    )无论你多么努力,(    )无法了解你丢失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4.完成填空。

①短文先讲述了佩佳,

再详细描述妈妈。

故事告诉我们。

②但妈妈问佩佳做了什么时,他羞愧地不敢看母亲的眼睛。

“羞愧”的意思是

,文中指,他之所以羞愧,那是因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昨天你是怎么过的?

做了哪些事?

想知道另一个小伙伴“佩佳”是怎么过一天的吗?

让我们走进课文《失去的一天》看看吧!

设计意图:

为学生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懂得珍惜时间作准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小声地读课文。

2.检查学生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的情况。

绿荫如盖佩佳羞愧馋涎欲滴翻耕砌墙游手好闲麦茬地 

3.分段抽读课文,比一比哪位同学读得更准确、更流畅。

4.短文先讲述了佩佳

,再详细描述妈妈

故事告诉我们

设计意图: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为深入学习课文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研读课文,习得方法。

(一)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词语的意思,把不明白的提出来共同探讨。

(二)全班交流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研读重点词语。

1.“游手好闲”

①说说“游手好闲”的意思。

②读课文1--5节,勾画出能够回答佩佳在这一天里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的句子或词语。

板书:

睡坐吃嬉戏

③“游手好闲”是指,佩佳之所以游手好闲,那是因为,由于他的游手好闲,因此他。

④练习读好这部分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佩佳“游手好闲”——他这一天什么事也没做,只是吃、睡、玩。

2.“羞愧”

①说说“羞愧”的意思。

②佩佳为什么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

③课文还有一处描写佩佳羞愧难过的心情,请用线勾画出来。

从“低下头”这个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④妈妈是怎样帮助佩佳认识自己的错误的?

读课文6~10段。

通过妈妈带他到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象,了解人们在这一天的工作成绩:

拖拉机手这一天翻耕了麦茬地,建筑工人新砌了一堵墙,面包师制作了面包,图书馆里一天中人们看完后把书还回

来,又借走了很多新书。

⑤读这部分课文,师导读,让学生读出妈妈语重心长帮助孩子的语气。

⑥齐读最后一段。

“他想了想”,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三)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

 1.师引读:

佩佳在这一天中的表现是这样的:

“想再睡一会儿”,他觉得“还来得及呢”“先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吧”,又在果园里吃吃玩玩。

总之他干事一推再推,最后一事无成。

而其他人呢:

拖拉机手这一天翻耕的麦茬地,看建筑工人新砌的一堵墙,面包师制作的面包,图书馆里一天中人们看完后还回来的书。

2.别人在这一天里做了很多事,而佩佳什么也没做,他能弥补回这天没做的事情吗?

(不能,因为每一天人们都会做很多事,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3.佩佳错在哪呢?

(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在明天去完成。

4.最后佩佳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

讨论:

佩佳到底明白了什么?

(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出示最后一段,学生试着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四、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1.你有像佩佳这样的“失去的一天”吗?

 2.简介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3.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知识。

希望同学们从小珍惜时间,利用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

附板书:

失去的一天

佩佳游手好闲羞愧

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与重构:

古诗《山中留客》《宣城见杜鹃花》

古诗简析:

1、《山中留客》简短的四句话,有写景,有抒情,有说理,也包含着叙事成分。

诗人把第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诗人琢磨着客人的心理,他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

既然如此,诗人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