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理论综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58709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理论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理论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理论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理论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理论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理论综述.docx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理论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理论综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理论综述.docx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与理论综述

2.1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有时也称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目的,它主要是从必要

性的角度阐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明投资

者为什么要进行某一特定类型的投资。

由于投资者在进行对外投资时既受企

业本身特有优势(资金、技术、管理、规模经济、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

也受企业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自然资源秉赋、国内市场规模、经济发展

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劳动力成本、政府政策等)的制约,而这两方面

在内容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所以导致不同企业的对外投资动机以及同一企

业的不向投资额项目的动机不同。

按照分类:

有市场导向型动机、降低成本

导向型动机、技术与管理导向型动机、分散投资风险导向动机、优惠政策导

向型动机。

2.2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形成受众多的因素影响,迄今为止,很难有系统的、

全面的且又得到公认的理论形成,西方经济学者从一定角度进行了阐释,具

有一定的科学性,对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在通过利用国外资金优化国内

经济结构、实现产业转型、促进制度变革和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

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2.2.1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又称边际比较优势理论。

由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

清(Kiy。

shikojima)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根据国际贸易比较成本理论,在对

日本厂商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在其1977年出版的《对

外直接投资论》、1981年出版的《对外贸易论》等著作中,认为对外直接投资

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这类产业对东

道国来说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

在他比较美国和日本发展后认

为,应把夕阳产业输出到国外,而在日本国内集中发展比较优势更大的产业,

.

这样一方面可以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增加。

可见,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将日本国内处于比较劣势的部门在国外转为

比较优势的部门,从而形成了该产业比较优势的延伸。

2.2.2贸易顺差投资论

吉·格拉多斯(GilberGranados)和埃·古尔格斯蒂斯(Erik

GurgsdieS)1890年合著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与现实》一书中阐述了贸易

顺差投资论。

他们认为,如果一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就会对本国出口

行业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克服这种消极影响的办法是贸易顺差国必须输出

资本。

具体形式有救急资金贷款、商业贷款、对外直接投资和经济援助等。

对外直接投资扩大的主要原因是通过对外投资来减少贸易顺差,从而促进本

国国际收支平衡,他们还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正效应即具有重大的社会和政

治意义。

负效应为:

易使对外投资企业避税、逃税便捷。

2.2.3资源享赋说

瑞典经:

济学家柏蒂尔·俄林(Bert11ohlin)在《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

中提出资源察赋说。

该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假定各国需求情况相似,且生

产要素的生产效率相同,各国商品价格的差异决定贸易格局。

而商品价格不

同,是由于:

(1)各国生产要素察赋不同;

(2)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

搭配比例(集约程度)。

每个国家出口本国丰裕而价廉的生产要素商品,进口

本国稀缺而价昂的生产要素商品,贸易就获得比较利益。

归结为一句话:

产要素的丰欠决定商品相对价格和贸易格局。

俄林的要素察赋学说体现了这样一种基本思想,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因购

买力的增加而提高,一国若无国外资本输入时,商品价格相对偏低,而当国

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1975年,海默的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P。

KINDLEBERGER)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垄断理论》等文中又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

和系统阐述。

由于两人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新的研

究领域,学术界将二人并列为这一理论的创立者。

海默和金德尔伯格认为,

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有:

(1)技术优势。

拥有先进技术和强大的科研力量,

不断投入巨额资金开发新技术在内部使用,是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垄断优势。

(2)先进管理经验。

可以对生产经营过程实行高效率的管理和控制。

(3)雄厚

的资金实力。

一般中小企业无法与其匹敌。

(4)汇率优势。

(5)信息灵通。

(6)

具有全球性的销售网络。

(7)具有显赫的国际声望。

(8)拥有强有力的规模经

济。

(9)获取自然资源的优势。

正是由于以上众多的垄断优势,促使企业跨国投资行为得到了正激励。

后来,约翰逊(JohnS。

n)和凯夫(Caves)进一步完善T这一理论。

2.2.5国际产品周期理论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Vernon)在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上,

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论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

理论,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作出了解释。

弗农认为,他们首先利用本国的

工业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开发新产品,并迅速占领国内市场。

当国内市场达到

一定的饱和后,就将这种产品出口到国外,开拓国外市场。

随着国外市场的

形成,便可将资本和技术输出,促成资本和技术与当地廉价劳动力的结合。

最后,由于国外生产能力的形成,会使这种产品以更低价格倒回到本国市场,

形成所谓的“飞去来效应”。

这就是“产品循环理论”的主要思想。

1967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了5.赫尔施(5.HirSCh)的《工业区域与国

.

际竞争》的学术专著,对国际经营中产品周期模型作了全面的描述。

从而形

成了国际产品周期理论。

该理论将国际直接投资发生原因与产品生命周期三

个阶段结合,通过对每一阶段特点的分析,说明企业由内向外从事对外直接

投资的逐步过程。

第一阶段:

创新产品阶段。

当企业的开发创新取得成功后,新产品就会

制造出来。

这种新产品首先在收入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进行生产和销售。

弗农指出,美国是一个拥有世界最大市场和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是新产品

首先出现、试用的地方。

第二阶段:

新产品成熟阶段。

该阶段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运输费用和关

税支出己显得越来越重要,使得生产基地由国内转移到国外更为有利,美国

的新产品生产厂商将向拥有产品市场的其他发达国家投资设厂,就近供应市

场。

且生产厂商在对外直接投资时总是先到人均收入水平高、技术水平较先

进、劳动力素质较好、与本国需求类似的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建立子公司,

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比如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首先到欧洲和日本建立子公

司,满足当地市场,并向其他国家出口,以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防止潜在

的竞争者。

第三阶段:

标准化阶段。

这一时期,生产已经标准化和规范化。

竞争的

主要手段也转向价格为主。

招商国在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廉价优势对于投

资国的重要性己经开始取代投资国的垄断优势。

这种情况会导致投资企业从

工资低廉的角度来考虑对外直接投资。

另外,这一阶段,投资国的出口会减

少,而接受投资的招商国反而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出现招商国生产返销投

资国的状况。

即投资国反而成了商品的进口国,这又开始了商品的引进阶段。

产品循环理论和产品周期模型真实地描述了产品的创新、成熟、衰退、替代

过程,这种替代模式有利于资本和技术输出国,而在某些阶段有利于输入国,

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资本和技术输入国。

2.2.6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的基本思想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并不断发展完善。

科斯

(R.H.Coase)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利用产权方法对企业制度进行

分析。

科斯认识到,由于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就产生了可以大大节约

.

这些费用的制度。

但是,企业制度的创新,又使交易的权利结构变得更加复

杂。

麦克马拉斯(J.C.MCManus)在1972年提出了集团化交易形态能节约交

易成本的理论。

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莱(Buckley)和卡森(Casson)在《跨国

公司的将来》中,首次较系统地提出了跨国公司市场内部化理论。

他们认为,

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内的中间产品的流动,必须在公司内部通过转移价格

实行内部化贸易,从而减少税收,减少贸易壁垒的影响,减少市场贸易的风

险,降低交易成本。

加拿大诺格曼(A.M.Rugman)更全面、系统地完善了内

部化理论。

在1981年出版了《跨国公司的内幕》,指出市场内部化是:

“将市

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公司内部

的调拨价格起着润滑内部的作用,使它能像固定的外部市场一样有效地发挥

作用。

2.2.7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

(John,Dunning)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1981年他出版了《国家产业和

跨国企业》一书,形成了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影响最大的理论框架。

邓宁抽象出三个最基本的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要素:

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市场内部化优势。

邓宁认为,决定对外直接投资的三

项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紧密联系的,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国际直接投资二所

有权优势十内部化优势十区位优势。

邓宁认为,当三个优势都具备时,企业才

会到国外投资。

而只具备所有权优势而无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企业只

会以合约输出优势资源;缺乏区位优势只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时,

企业只会采取出口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